《行走距離》是一部非常小眾的墨西哥電影,由導演阿爾瓦雷斯執導,豆瓣評分高達8.3分。這部時長104分鐘的喜劇片,卻不是一部可以讓你開懷大笑的電影。電影中的主演都不出名,卻恰好符合電影的人物設定——一部關於「普通人」生活困境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主角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普通人,他是一個擁有200多公斤體重的超級胖子。那200多公斤的「贅肉」束縛的不只是他的肉體,還有他的行動、生活,甚至靈魂。因為體重太重,他行動困難,活動的範圍只有自己的房間,每天一個人吃飯、看電視、做手工,日子裡似乎只剩下疲憊的喘息和沉重的腳步,還有那隨時會來又不知何時會來的死神。
與他被「贅肉」束縛的人生相似,我們這些平凡的普通人每天也面對無數的禁錮:無休止的工作、單調的生活、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上的壓力、狂歡後的孤獨......如果你也感覺到孤獨和無奈,不妨看看這部《行走距離》,會讓你透過這個簡單的故事,找到心靈上的共鳴。
史鐵生曾經感悟:「人有三種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來只能註定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是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欲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就意味著恐懼。上帝用這三種東西來折磨我們。不過有可能我們理解錯了,上帝原是要給我們三種獲得歡樂的機會。」
胖子的生活無疑是孤獨的,連親妹妹都不曾理解他,直到他發現自己的欲望所在——攝影,去記錄下美好的一切,去大海邊看日出,即使死亡一直在他左右,他也未曾畏懼,人的一生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未曾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
讓我們一起走進胖子的故事,來深刻剖析一下每個行走人間的普通人,一生必然經歷的三種困境:孤獨、欲望和死亡。
1、 第一種困境:孤獨
「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張愛玲
電影一開始就是主角費德如山一般的背影,那層層疊疊的贅肉,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則是他的生活空間——破舊而凌亂。因為身體太過肥胖,他只能終日在舊房子裡生活,稍微運動一下就會氣喘籲籲。他的肥胖,束縛了他的人生,也隔絕了他與外界,他與孤獨為伴。
自從母親去世後,他就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看電視、吃飯、串手工項鍊、睡覺,不停的慢動作重放,每一天都是昨天的重複,空氣中僅有自己沉重的呼吸和腳步聲,生活似乎看不到終點,又似乎已經到了終點。
而電影中另外幾個人物,也各有各的孤獨:
費德的妹妹羅紹拉,她一邊討厭哥哥,一邊同情哥哥,因為她在哥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她也比普通人要胖。
費德的妹夫拉蒙,愛好攝影,卻有嚴重的「妻管嚴」,每天要聽妻子的嘮叨和批評,從沒放開自己追求過想要的生活。
快衝店店員保羅,外表叛逆實則內心善良,他沒有什麼朋友,才會發現費德這個有趣的胖子,並和費德成為朋友。
電影中的幾個人物,雖然各有各的生活,但孤獨的底色是一樣的。馬爾克斯曾說:「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費德年輕的時候也曾有家人的環繞,有過暗戀的甜蜜回憶,可最終一切都轉瞬即逝,唯有孤獨一直是生命的主旋律。
他的孤獨源於「贅肉」,在別人眼裡他是個怪人,被忽視、被嘲笑甚至被嫌棄。
他的孤獨更源於「不被理解」,因為胖而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不能做劇烈運動而導致進一步的肥胖,肥胖就像個死循環,沒有人會理解他那肥胖身體下,有著一個有趣的靈魂。
我們的生活其實與費德並沒有多大不同,只不過困擾我們的不是「贅肉」,而是其他種種:工作、生活、權利、地位、愛情......它們隨時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於是,我們開始步履沉重、原地踏步,甚至固步自封,還安慰自己:「平凡難能可貴。」
2、 第二種困境:欲望
原本一潭死水的生活,因為妹夫帶來的照片而改變。費德翻出了已經壞掉的舊相機,找到了過去的底片。為了修好相機,他披上早就不合體的外衣,走出了家門。只走了60米,就因為肥胖而氣喘籲籲、汗流浹背,別人異樣的眼光、嘲笑的表情,都沒有讓他停下腳步,他拄著一根舊拐杖走下去,一直走到快衝店。
快衝店的店員保羅幫他把底片洗了出來,看著照片裡過去的自己,費德知道這一次走出來是多麼值得。正是這次「行走」,讓費德有了欲望:想要去攝影,想要志同道合朋友的陪伴,想要去看海。費德的生活,突然有了動力。
我們的一生其實和費德如此相似,一生中充滿了勞累與憂患,如果欲望隨時可以滿足,人們又如何度日,如何打發時間呢?正是因為欲望的不可滿足,人生才有了樂趣。只是深陷欲望之困境,難以看到其中的深意。
3、 第三種困境:死亡
死亡一直貫穿影片,在妹妹和妹夫第一次拜訪費德時,費德說道:「老媽說過,抱一下柏樹就能預知壽命,胳膊長的活不久,因為抱住的多。胳膊短的反而活得久,因為抱住的少。」
「我現在去抱那棵樹,它會不會告訴我還能活多久?」
其實,這不只是測量一棵樹,更是一次對生命的測量。費德的狀況讓他知道死神隨時會降臨,反倒淡然地看待死亡,甚至自嘲因為胖,抱住的少,反而活得久。
保羅跟費德分享他最喜歡看的漫畫《死亡筆記》,費德愛不釋手,還列出了一份死亡名單:有未能治癒母親的醫生,有自己暗戀的對象,最後一個是自己的妹妹。他其實不想暗戀對象和妹妹死去,只是因為他實在沒有其他認識的人,只有死亡能與他們建立聯繫。
而當他為了看海倒在路上時,費德才意識到自己將永遠禁錮在這肉身之中,他開始自暴自棄,等待死亡。妹妹雖然不喜歡哥哥,還是悉心照顧,讓費德在自己的死亡筆記中劃掉了妹妹的名字,在第一個位置寫上自己的名字,對於現在的費德,死亡其實比孤獨而絕望地活著更容易。
1、孤獨不是病,享受孤獨是一種能力
「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獨的,完全孤獨的,你就把這種孤獨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
——霍華德·法斯特
人生其實都像在大海上航行,時刻都可能失去方向,隨時可能經歷狂風暴雨的洗禮,內心的苦痛和煎熬說不清、道不明。哲學家三木清曾說過:「孤獨並非在深山裡,而是在街道上。孤獨不是在一個人的時候,而是在人群中。」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個人獨處時才孤獨,而是你的身邊熱鬧非凡,你卻因為「格格不入」而倍感孤獨。但孤獨是一種病嗎?答案是否定的。
安東尼·斯託爾在《孤獨:回歸自我》一書中闡述了孤獨的三個重要作用:
一是能夠激發創造力;
二是能夠療愈心靈創傷;
三是讓我們回歸自我,變得更完整。
19歲那年,木心僱了人幫他挑著兩大箱子書上了莫幹山。那時的莫幹山,還沒通電。白天,他伴著太陽的升起而讀書,晚上,他靠著微弱的燭光寫文章。村民甚是不解,為何放著大少爺不做,非要到莫幹山上過這清苦的日子。可是木心不為所動,一個人看書,一個人寫作,一個人思考......半年後,木心下山,帶著100多篇中短篇小說,還有無數張水墨畫。
卡夫卡曾說:「獨處的時候有一種永遠也不會失靈的超越我自己的力量。它能讓我們擁有額外的力量,去探索和審視生命與世界中不曾被發現的那一面。」所以,孤獨是人生常態,學會接納,享受孤獨,也是一種能力。
2、欲望賦予我們無限動力,有了動力生活才有生機
叔本華曾說:「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似乎欲望只會讓人陷入痛苦,但其實沒有欲望的世界,才是缺乏生命力的。這裡所討論的欲望不是負面的,比如對金錢、名利、性等,而是人不斷前行的永動機——那種追不斷追求精神上富足的欲望。
如果只靠「想」,欲望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胖胖的費德的第一次」行走,是為了修好舊相機,找回過去。第二次「行走」,是想要去看海,這一次他沒有那麼幸運的走到目的地,幸好還有支持他的好朋友、愛他的妹妹,他才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去實現「欲望」。最終,他的兩位朋友用皮卡拉著費德和他的沙發,把他運送到大海邊,實現了他的夢想。
正是因為有了「攝影」的欲望,費德才勇敢的踏出了第一步。所以,欲望不是貶義詞,有欲望才有動力,為了實現欲望就要行動起來,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3、死亡之於生者,只是一種對於「活」的態度
讓費德站起來的不僅是親人、朋友的愛,還有對死亡和生命力的重新理解。在他摔倒的一剎那,相機偶然拍下了孩子們快樂的踢球,那強大的生命力和燦爛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費德。
有時候,活著其實只要一點點意義就夠了,他要出門去完成夢想,獲得了妹夫和保羅全力支持,他們用皮卡將費德和他的沙發拉到了海邊。三人面朝大海,肩並肩站著,一起實現夢想的感覺真好。即使此刻費德死去了,他也不會後悔。
哲學家們曾提出一個「死亡的剝奪理論」:將生命看作一個容器,裡面裝著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死亡的壞處就是你再也不能享受生命中種種美好的事物,比如美食、旅行、愛情等等。對大部分人來說,生命總體而言是快樂大於痛苦,所以死亡看起來確實是一件壞事,但也有一少部分人,生命中痛苦的事情對於快樂,死亡奪走的就是不幸和痛苦,這時死亡並沒有什麼壞處。
就像費德,他最開始對死亡是淡漠的,可是當他有了欲望,有了夢想,死亡讓他感到痛苦。攝影對他來說是追求成就的一種方式,去看海則是走出家門才能體驗到的快樂。如果不能將追求成就和體驗快樂結合起來,那這樣乏味的人生,對費德來說就是滿滿的遺憾。
生命有限,死亡終將來臨。重要的不是擔憂何時會死,而是怎樣看待死亡,放下死亡的包袱,輕裝前行,坦然生活,追求夢想,不留遺憾。
蕭伯納曾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躊躇滿志,一是萬念俱灰。」費德就經歷了這兩大悲劇,卻還是通過行動,跨過肉體的束縛,跨過心靈的距離,雖然走向死亡的步伐從未停止,但至少實現了一個願望,人生就少了一個遺憾。悲劇往往是喜劇的開始,所以這部看哭觀眾的《行走距離》才歸類為喜劇。人生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其實都在你的一念之間。
費德的人生困境,我們也正在經歷,只不過「贅肉」換了表現形式,變成了生活、工作以及無處不在的壓力,希望你我都可以像費德一樣,向著心中的理想勇敢地邁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