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上):稱謂和姓名

2020-12-24 老熊的中考高考備考

一、稱謂和姓名

(一)謙稱、敬稱、賤稱

1.謙稱

(1)王侯自稱。

①朕 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謂「我」「我的」,後為自稱專用。從秦始皇時專為皇帝自稱,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為始皇帝。《史記》

②寡人 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常用,譯為「我」。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③孤 皇帝王侯的謙稱,漢以後盛行,譯為「我」。例如: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赤壁之戰》)

④寡君 對別國人謙稱本國君主。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左傳》)

⑤不穀 不善,古代諸侯的謙稱,譯為「我」。例如: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2)臣子自稱。

①臣 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謙稱,可譯為「我」。例如: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②老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多指年長者。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國策·趙策》)

(3)一般人自稱。

①僕 謙稱,譯為「我」。例如:僕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

②愚 愚蠢的人,謙稱,譯為「我」。例如: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赤壁之戰》)

③某 代替自己的名字,謙稱,譯為「我」。例如: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

④小人 謙稱,譯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

⑤鄙人 古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居住於郊野之人,又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後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淺薄。

⑥不才 本意為沒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報劉一丈書》)

⑦不肖 即「不似」「不賢」,舊時表謙卑的自稱,自謙自己沒有本事,不能繼承祖輩德行,多用於長輩死後。

⑧不佞(nìnɡ)。同「不才」。例如: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戰國策·趙策二》)

⑨後學 學者或讀書人的自稱。例如:零邑後學田玉書石。(《朝陽巖銘》)

⑩賤子 謙稱自己。例如: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無家別》)

(4)女子自稱。

①妾 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譯為「我」。例如: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

②賤妾 女子自稱。例如:賤妾留空房。(《孔雀東南飛》)

③婢子 受奴役的女子,謙稱,譯為「我」。例如: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5)自稱家人。

①家嚴 亦稱「家君」「家尊」,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②家慈 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舊俗有「嚴父慈母」之說,故有此稱。

③舍弟 對自己弟弟的謙稱。(稱比自己輩分小或年齡小的家裡人,稱呼前常加「舍」。)

④拙荊 舊時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一種稱謂。「荊」本為一種灌木,荊釵布裙為古代貧寒人家婦女的穿著,故以此代稱。又作「山荊」「荊室」。

⑤賤息 古人對自己子女的謙稱。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國策·趙策》)

⑥犬子 對人稱自己的兒子。例如:同犬子,祝龜齡,天教二老鬢長青。(《鷓鴣天·為老母壽》)

又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國演義》)

⑦弱息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後多指幼弱的女兒。

⑧息女 古人對外人稱自己的女兒為「息女」。例如:臣有息女,願為箕帚妾。(《漢書·高帝紀》)

⑨小女 對人稱自己的女兒。例如:貧賤有小女。(《宋史》)

2.敬稱

(1)稱君王。

①陛下 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例如: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

②廟號 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例如: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

③殿下 古代對僅次於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稱。「殿」即「宮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古代天子宮中可稱宮、稱殿,丞相府中只可稱殿,不能稱宮。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侯王為「殿下」。唐以後只稱皇太子為殿下,侯王不稱。

(2)稱臣子。

①麾下 古代對將帥的一種尊稱。麾是古時軍中將帥指揮用的旌旗,為將帥指揮權力的象徵,故以此稱之。例如:願麾下重天授之姿,負四海之望。(《三國志·吳志》)

②足下 手下人。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刺秦王》)

③執事 侍從。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執事,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

④閣下 尊稱,譯為「您」。例如: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與於襄陽書》)

⑤左右 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左右的侍臣,即稱「左右」,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報任安書》)

⑥君 尊稱,譯為「您」。例如: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馮諼客孟嘗君》)

(3)稱師長。

①夫子 尊稱,譯為「老師」或「您」。例如: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齊桓晉文之事》)

②丈人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與今之「嶽父」不同,譯為「您」。例如: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呂氏春秋》)

③老 對老年人的尊稱。如張老、謝老等。

④父(fǔ)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對老年人的尊稱。周代貴族取字時,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後加「父」或「甫」以示性別,後多沿用為男子的美稱。另泛指對老年人之尊稱,如漁父、田父等。

另,讀fù,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⑤亞父 亞,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稱自己尊敬的賢臣為「亞父」。意為僅次於父親的人。例如: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史記·項羽本紀》)

⑥甫 通「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參見「父(fǔ)」條。

⑦母 古代對貴族女子的一種美稱或泛指女性長輩。周代貴族女子取字時,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後加「母」或「女」以示性別。如姬原母、孟姜女等。

另泛指女性長輩。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⑧膝下 古代兒女對父母的敬稱。往往用於書面語。例如:違離膝下,三十五年。(《報母書》)

⑨爺 舊稱父親或尊貴者。例如: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⑩高堂 古稱父母為高堂。

泰山 舊時呼妻父為泰山。

先考 對已故父親的敬稱,又稱「先君子」。

先妣(bǐ) 對已故母親的敬稱。

(4)稱朋友、同輩的人。

①先生 尊稱,譯為「您」或者「先生」。例如: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史記·平原君列傳》)

②卿 尊稱,譯為「您」。例如: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世說新語·德行》)

③子 尊稱,譯為「您」。例如: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論語·公冶長》)

④公 尊稱,譯為「您」。例如: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⑤吾子 尊稱,比稱「子」更親熱,譯為「您」。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左傳》)

(5)稱對方親眷。

①令堂 對對方母親的敬稱。 ②令尊 對對方父親的敬稱。

③令兄 對對方哥哥的敬稱。 ④令弟 對對方弟弟的敬稱。

⑤令妹 對對方妹妹的敬稱。 ⑥令坦 對對方女婿的敬稱。

⑦令郎 對對方兒子的敬稱。 ⑧令愛 對對方女兒的敬稱。

⑨千金 舊時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

3.上稱下或平輩之間的稱呼

這種稱呼,無尊卑之說,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稱代詞。

例如: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4.賤稱

(1)小子 賤稱,含有輕蔑的意味。例如: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2)豎子 賤稱,如同「小子」。例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5.表示特定關係的稱呼

(1)加「從」表示叔伯關係。例如: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2)加「太」表示長一輩。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例如: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二)年齡稱謂

1.襁褓 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 指二三歲的兒童。例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

3.齒齔、齠齔(tiáo chèn)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例如:有遺男,始齔。(《愚公移山》)

4.總角、垂髫、總髫 指幼年兒童。例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5.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例如: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贈別》)

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歲。例如:復有雙幼妹,笄年未結縭。(《對酒示行簡》)

7.總發、束髮、成童 指男子十五歲。例如:餘自束髮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歲。例如: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歲。

10.不惑之年 四十歲。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歲。

12.花甲、花甲子、耳順之年 六十歲。天幹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又《論語》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故稱六十歲為耳順之年。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荀子·致士》)

14.古稀 七十歲。例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15.耆耋(dié) 指高壽,老年。耋指七十歲(一說八十歲)。

16.耄(mào)耋 指高壽,老年。耄指八十歲(一說九十歲)。

17.期(jī)頤 一百歲。例如: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蘇軾《次韻子由》)

(三)諡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

1.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諡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諡號按性質分為三類:

(1)表揚性的

經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聖聞周達曰昭 聖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子 照臨四方曰明 闢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

(2)批判性的

亂而不損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近內遠禮曰煬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懷 在國遭憂曰愍(mǐn)

2.廟號

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諡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後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

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到了明代以後,才規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

「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為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於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後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她們的阿諛奉承。現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和內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四)人稱姓名

1.直稱姓名(或名)

(1)用於自稱 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後序》)

(2)用於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例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指南錄〉後序》)

(3)用於作介紹,為人作傳。例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4)尊者對卑者稱名。例如:求,爾何如?(《論語》)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諡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於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1)稱字 例如: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2)稱號 例如: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3)稱諡號 例如: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4)稱齋名 例如: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啓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名、爵名

(1)稱官名 例如:後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2)稱爵名 例如: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柳敬亭傳》)

4.稱籍貫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為)《譚嗣同傳》

5.稱郡望

例如:唐代詩人韓愈系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6.幾項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後稱姓名、字號。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7.唐代有種特殊稱呼

即以曾祖兄弟的長幼排行來稱呼。在姓氏後加上行第(或再加名號、官爵)。例如: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

8.特殊稱謂

(1)職業+人名 例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2)姓+之+人名 例如: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五)名、字、號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代有很大的差別。古人有取字、號的習慣。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的聯繫,有兩種情況:

(1)「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字皙。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時稱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號(又稱別字)。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繫,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遊,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六)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

(1)《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

(2)《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韓愈,因昌黎韓姓為郡內望族,世稱韓昌黎。

(3)《孟襄陽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4)《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5)《亭林詩文集》,作者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

(6)《小倉山房文集》,作者袁枚,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小倉山。

2.以「書室名」命名

(1)《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室名。

(2)《飲冰室合集》,作者梁啓超,「飲冰室」是其書室名。

(3)《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軒」是其書室名。

(4)《七錄齋集》,作者張溥,「七錄齋」是其書室名。

3.以「諡號」命名

(1)《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諡文。

(2)《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諡文忠。  

(3)《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作者劉基,封誠意伯,諡文成。

(4)《范文正公集》,作者範仲淹,諡文正。

4.以「名號」命名

(1)《誠齋集》,作者楊萬裡,號誠齋。

(2)《庸庵全集》,作者薛福成,號庸庵。

(3)《隨園詩話》,作者袁枚,號隨園主人。

(4)《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

(5)《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號文山。

(6)《方望溪先生全集》,作者方苞,號望溪。

(7)《南雷文定全集》,作者黃宗羲,號梨州,又號南雷。

(8)《震川文集》,作者歸有光,號震川。

(9)《洪北江全集》,作者洪亮吉,號北江。

(10)《樊川文集》,作者杜牧,號樊川。

5.以「字」命名

(1)《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2)《魏叔子文鈔》,作者魏禧,字叔子。

(3)《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職」命名

(1)《王右丞集》,作者王維,官至尚書右丞。

(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員外郎。

(3)《高常侍集》,作者高適,官至散騎常侍。

(4)《宋學士文集》,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

(5)《高太史大全集》,作者高啟,官至翰林院國史編修。

7.以「年號」命名

(1)《白氏長慶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

(2)《嘉祐集》,作者蘇洵,此集為宋仁宗嘉祐年間編輯。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朋友關係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常見朋友關係稱謂,大家記得收藏喔。【杵臼之交】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杵臼」的說法語自《後漢書·吳祐傳》: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吳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布衣之交】表示平民間的友誼,褒義。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二、官職和科舉(一)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 總結了2020年100題必考文化常識的重點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59.下列對于姓名稱謂和古代官職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下):宗法禮俗+服飾器物+曆法刑罰+音樂
    《陌上桑》中「紫綺為上襦(rú)」的「襦」是小衣,《羽林郎》中「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的「襦」則是短襖。袍,本是一種簡單便服,如《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以後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古代的裙與裳不同。《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裙子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後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相近。如《林黛玉進賈府》:「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
  • 這些常識,你需要知道:關於年齡稱謂的常識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裡,古代稱謂常識是很有趣,也很常用的知識。無論是高考語文,還是事業單位公務員考試當中的常識,都能用上。哪怕是平時追劇,追小說也很有用哦!一起來學學古代稱謂常識吧!關於年齡稱謂從小到大排列:襁褓是指不滿周歲的嬰兒。
  • 【家風文化】古代對年齡的稱謂
    【家風文化】古代對年齡的稱謂 古代對年齡的稱謂,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古代15種常用稱謂
    2、【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等。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②(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有司。  ③(九賓)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禮節,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④(湯鑊)古代的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鑊,古代的一種鼎。  ⑤(上卿)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都有卿,是高級長官,分為上、中、下三級。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一般授予勞苦功高的大臣或貴族,相當於丞相的位置。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試題及答案詳解(一)
    下列關於文言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尚書》,最早書名為《書》,它是儒家核心經典之一,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B.進士,是指科舉考試中通過殿試者。凡殿試應試者謂之舉人,中試者稱為進士。及第者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電子版可列印!
    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藝之一。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14.茶道。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
  • 古代文化常識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等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用以標誌家族系統。
  •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1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因位於皇宮東部,又稱東宮,後多為太子住處。「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中的「東宮」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馬」中的「冼馬」則是指太子冼馬,是太子的侍從官。
  • 2020年中考語文總複習:傳統文化常識辨析,建議考生收藏分享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梳理(一)古代年齡稱謂1.襁褓 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2.始齔 剛剛換牙,指七八歲年齡大小的孩子。齔,換牙。如「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文史常識之「稱謂」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文史常識之「稱謂」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備考甘肅公益崗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公益崗考試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參考學習,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學習。
  • 【國學】古代書信文化常識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不唐突。尤其是在書信禮儀這個問題上,古人以'自謙敬人'為原則,字裡行間,揖讓進退之態不僅依晰可見,而且顯得更為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學會寫信是一種文化素質和個人涵養的最基本體現。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高三黨福利: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值得收藏轉發!
    古代文化常識一、姓名和稱謂1.直稱姓名(1)自稱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 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2.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 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於禮貌和尊敬。 如稱蘇軾為蘇子瞻等。3.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 古代文化常識三字經
    若名人,名氣大,皇帝徵,上而下;官府闢,下而上。有司業,副長官,助祭酒,管教務。有博士,秦漢官。掌書籍,曉史事。三、 姓名稱謂1、基本稱謂古之人,幼命名;或父命,或尊長。(4)年齡的稱謂。上卿者,周官制,天子有,諸侯同。分三等,上中下。最尊者,謂「上卿」。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6|古人自稱用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人自稱用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我們在古代帝王稱謂專題的時候講過:古代王侯自稱常用「朕」、「寡人」、「孤」等,除此之外,還有為人臣自稱、一般人自稱、女子自稱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