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

2021-03-03 超然客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①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②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③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等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按其生平事跡由官方所追加的稱號叫諡號,非官方所加叫私諡。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就是他死後朋友所諡。官方所加,如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其齋名為聊齋),梁啓超為飲冰室主人(其齋名為飲冰室),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龢。【稱郡望】如韓愈雖系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郡望昌黎」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中的「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簡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故也以「司馬」為稱。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為「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稱爵名】《訓儉示康》中「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中「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兼稱】將籍貫、姓名、字等同時舉出。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謙稱】①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所有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表示冒失、唐突的含義。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②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寡。③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⑤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古代官職類【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中的「顏太師」指顏真卿,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參見「太師」條。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追贈太傅。【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後職能擴大,其官署為尚書省。隋代始設尚書省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已經不同。如《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相當於宰相的位置。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在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如《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如《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中的「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官至參知政事。如《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漢人只有清末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如《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章京」,滿語「官員」的音譯,即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俗稱「小軍機」。參見「軍機大臣」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御史】官名。西周為侍從屬吏。春秋、戰國置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代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改由大臣擔任,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代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如《〈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左徒】戰國時楚國設立的職官,參與議論國事,發布號令,接待外國使節。如《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太尉】秦漢設置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武帝時改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元代以後廢除。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中的「高太尉」指高俅。【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可以是一般任官職者之稱,也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如《屈原列傳》:「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如《〈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任官職者等。【士大夫】古代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如《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太史】西周、春秋時的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如《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長史】秦代丞相的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如《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後等級超過侍郎。魏晉時期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中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郎中】戰國時的宮廷侍衛,漢代以後,權責漸有變化。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尚書六部的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如《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中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範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參軍逐漸成為品級不高的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地位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尹】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參見「令尹」條。後可用作地方官員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如《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是掌管軍政、軍賦、馬政的長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節度使】唐代總攬一州或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多設立,世稱「藩鎮」。後也用作榮銜。如《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範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凡遇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事畢即罷。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刺史】原為中央派駐地方的監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遂也稱為「太守」。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參見「刺史」條。範曄曾任宣城太守。如《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參見「經略使」條。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巡撫】明初指巡視安撫地方的特遣官員。清代正式以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撫軍】巡撫的別稱。參見「巡撫」條。如《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教頭】宋代軍隊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衝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緝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從事】漢代以後的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聘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宋代廢除。如《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知府】宋代地方行政單位,府的最高行政長官。明清相沿。如《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宋代以後稱「知縣」。如《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裡正】「裡」是古代鄉以下的編戶單位,裡正即一裡之長,也稱「裡長」。如《促織》:「令以責之裡正。」【裡胥】胥是古代官府的小吏,裡胥即裡正、裡吏一類,管理鄉裡事務。如《促織》:「裡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可稱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屬官;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屬官;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屬官。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掌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掌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掌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掌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屬官。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實行以後,原由皇帝與丞相執掌的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古代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1)拜。舊時用一定的禮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2)除。拜官授職。如《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洗馬。」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如《嶽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的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表提升、降低官職的詞語

1. 天子死曰,諸侯死曰,大夫死曰,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

2. 平民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生民、庶民、蒼生等。

【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

【例】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過秦論》)

3. :廢掉官職,或者貶退。如:有罪得以,有能得以賞。(柳宗元《封建論》)

4. :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逐趙綰、王臧等。(《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5. 京兆尹:中國漢代官名,為三輔(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即京兆尹、左馮翊(yì)、右扶風)之一,主管長安(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區,在西漢時期相當於今日首都的市長。

6. 逆旅:古代指的是客舍,旅居。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7. 流火:流,移動;火,指大火,星宿名。《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於公曆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夏去秋來。

8.折腰:即拜揖,含屈辱之意。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9.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漢代後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的官員。如:文帝召以為博士。(《漢書·賈誼傳》)

10.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

【例】簫鼓追隨近。(陸遊《遊山西村》)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四海、六合、 八荒等

1. 四海:指天下、全國。

【例】六王畢,四海—。(杜牧《阿房宮賦》)

2. 六合:①天地四方,泛指天下;②指一年十二月中,各有兩個月在季節變化上相應和,總稱六合;③古代以十二地支記月日,選擇吉日良辰,考慮月和日的「衝(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與醜合土,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總稱六合。

【例】①履至尊而制六合。(賈誼《過秦論》)

【例】②六合: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淮南子·時則訓》)

【例】③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孔雀東南飛》)

3.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例】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4.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遊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又稱「江左」,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例】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陳壽《隆中對》)

5.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

【例】江表英豪鹹歸附之。(司馬光《赤壁之戰》)

6.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的例句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例】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鴻門宴》)

【例】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賈誼《過秦論》)

7.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例】勢拔五嶽掩赤城。(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8.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地區。

【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例】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泛指蜀川。

【例】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朔望、遜位、豪右等

1. 朔望:朔日和望日。天文學指月亮陰暗的一面對著地球的時候,稱為朔,這時正是農曆的每月初一。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也就是月亮圓的那一天,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蘇軾《赤壁賦》)

2. 遜位:或稱退位。

【例】疾病,屢乞遜位。(《三國志·魏志·何夔傳》)

3. 豪右:豪門大族。漢以右為上,故稱豪右。

【例】豪右執政,不在親戚。(《三國志·魏書十九·曹植傳》)

4. 起復:古代官吏遭父母喪,守制未滿期而應召任職。明清兩代專指服父母喪期滿後重新出來做官。也指官吏革職後重新被起用。

【例】前後在任十九年,丁內外艱,皆令歸治喪,旋起復。(《明史·于謙傳》)

5. (表調動官職):轉任,平調。

【例】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再為太史令。(《張衡傳》)

6. (表調動官職):改任官職。

【例】九年,保和殿大學士。(《清史稿·索額圖明珠傳》)

7. (表調動官職):調動改派,調職。

【例】即兵部尚書。(《明史·于謙傳》)

8. (表調動官職):(京官)外調。

【例】予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9. (表調動官職):補任空缺官職。

【例】太守察王尊廉,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10.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級別。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持節、主簿、三徑等

1.生業:職業,指人賴以生存的職業;產業,資財;從事某種產業。

【例】靈運因父祖之資,生業(產業,資材)甚厚。(《宋書·謝靈運傳》)

2. 廷對: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諮詢;指皇帝在朝廷上召問臣下,使奏對政事;廷試。

3. 持節: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

【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班固《蘇武傳》)

【例】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 遊宦:遠離家鄉在官府任職。

5. 改元:指中國歷史上皇帝即位時或在位期間改換年號。每個年號開始的一年稱元年。如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這年即稱先天元年,後改元「開元」,又改元「天寶」。

6.通判:官名,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

7.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晉書·宣帝紀》)

8. 三徑:漢蔣詡辭官不仕,隱於杜陵,閉門不出,荊棘塞門,庭院中只有三條小路,也就是羊仲與求仲出入。後以三徑比喻隱士居處。

【例】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9. 南郊: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郊外修築的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例】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配。(《明史·本紀卷五·成祖一》)

10. :到北方狩獵;借指向北進軍;皇帝被擄到北方去的婉詞。

【例】正統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明英宗朱祁鎮北徵瓦剌兵敗被俘),皇太后命王監國。(《明史·本紀卷十一·景帝》)

院試、鄉試、會試等

1. 院試:先有院試,各地童生參試,三年兩次,考取者為秀才,又稱生員。

鄉試、會試、殿試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2. 鄉試:鄉試三年一次,在八月舉行,故稱「秋闈」,合格者稱「舉人」,已具備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為解元。

3. 會試:會試在鄉試後的次年三月舉行,稱「春闈」,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 殿試:會試後舉行殿試,取中者稱「進士」,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5. 花朝: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花朝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例】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

6. 懸車: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故云。

【例】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陳太丘碑文序》)

7. 萬戶侯:食邑萬戶以上,號稱「萬戶侯」(漢代侯爵最高的一層,其中衛青與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後來泛指高官貴爵。

【例】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8. :進見;到陵墓致敬。

【例】丙戌,謁長陵、獻陵。(《明史·本紀第九·宣宗》)

9. 閭閻:原指古代裡巷內外的門,後泛指平民老百姓。

【例】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王勃《滕王閣序》)

【例】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明史•本紀第九•宣宗》)

10. 太學: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始於西周,漢以後是傳授儒家經典、培養統治人才的場所。

斛、糶、糴等

1. 中興:指由衰微而復興,多指國家。

【例】光武中興。

2. 登科:唐制,考中進士稱「及第」,經吏部複試,取中後授予官職,方稱登科。後代凡應試得中統稱「登科」。

【例】明年登科,為鳳翔寶雞主簿。(蘇轍《伯父墓表》)

3. 斛(hú):①量器名,方形,口小,底大。②容量單位。南宋之前十鬥為一斛,後來南宋末年改為五鬥。

4. 糶(tiào):賣出(糧食),跟「糴」相對。

【例】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售賣糧食的價格,每鬥二十錢,農民的利益就會受損害;每鬥九十錢,商人就要受損失。

5. 糴(dí):買入(糧食),跟「糶」相對。

【例】商無得糴。(《商君書•墾令》)

6. 緡(mín):穿銅錢的繩子,又指成串的銅錢,每串一千文。

7.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於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8. 齋戒:中國舊時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表示誠敬。

【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史記•淮陰侯列傳》)

9. 國子監:中國古代負責教育管理的最高機關,也兼為最高學府。始於晉,稱國子學,隋以後改稱國子監,清末廢除,改設「學部」。

10. 受禪: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

              

~一個有態度、有價值的公眾號,值得關注!~

相關焦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試題及答案詳解(一)
    下列關於文言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尚書》,最早書名為《書》,它是儒家核心經典之一,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B.進士,是指科舉考試中通過殿試者。凡殿試應試者謂之舉人,中試者稱為進士。及第者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1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因位於皇宮東部,又稱東宮,後多為太子住處。「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中的「東宮」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馬」中的「冼馬」則是指太子冼馬,是太子的侍從官。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先要沐浴、更衣、獨居,忌食魚肉葷腥,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做「齋戒」。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即「持節」。  D.「爵」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種爵位。  14.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後,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韓愈曾任刑部侍郎、禮部侍郎等職。
  • 公共基礎知識:古代文化常識中的「學校」
    無論是事業單位考試還是省考,文史常識一直被稱為「多」「雜」「亂」。他是硬骨頭的一部分,對所有考生來說都很難。尤其是遇到各種學校的文史常識,考生更是蠢點不清。為了幫助考生咀嚼這硬骨頭,更好地應對考試,本文總結了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學校。
  • 高考文言文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以及固定句式的翻譯方法
    高考題中一般不會直接考查古代文化常識,但在文言文閱讀文段中,往往會涉及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如果不懂這些常識,就會影響我們對於閱讀文段意思的準確理解;如果了解這類常識,就會幫助我們對文段的理解請從古代文化常識的角度選出下列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語文班主任:2021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100題,高中3年適用
    對於語文,課外文學常識以及古代文學常識相信同學們都會比較陌生,許多同學在複習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去進行針對性複習,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題,到了考試抱有僥倖心理,萬一考到了,則是全靠「蒙」。下面,小編老師給同學們整理了一套2021年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100題,高中三年都適用,選擇題會考查,同學們需要重視,避免因一時疏忽而丟分。註:文末有完整版電子列印資料的獲取方式。好了,由於篇幅限制,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喜歡的話就多多關注吧!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朋友關係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常見朋友關係稱謂,大家記得收藏喔。
  • 總結了2020年100題必考文化常識的重點
    我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古代文化常識的100道題,題題都是重點,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化常識,一起加油叭~  古代文化常識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先要沐浴、更衣、獨居,忌食魚肉葷腥,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做「齋戒」。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6|古人自稱用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人自稱用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我們在古代帝王稱謂專題的時候講過:古代王侯自稱常用「朕」、「寡人」、「孤」等,除此之外,還有為人臣自稱、一般人自稱、女子自稱等情況。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大全
    原標題: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大全
  • 大海笑長:助力高考提分,2017—2020年全國卷古代文化常識題簡析
    其實,高考文言文想拿高分真的很簡單……2017—2020年高考全國卷古代文化常識題1.(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C.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D.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裡強調未用東鄉君家錢財營葬。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古代文化常識三字經
    4、古代諱稱古於死,多諱稱。有身份,有文化,常謙稱,為小可。讀書人,稱小生稱晚生,稱晚學。沒文化,稱老粗。若老婦,稱老身。若女子,稱妾身。若和尚,稱老衲。4、古代敬辭君對臣,稱愛卿。六、古代地理1、地區名西河者,黃河西。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9|官職調動術語:降免、辭官篇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和官職調動任免術語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因為其內容龐雜,小編我會分為幾個小專題跟大家分享。
  • 文化常識:古代十二時辰計時
    古代勞動人民根據日升月落的規律,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段,即十二時辰。十二時辰制大約從西周時期開始施行,漢代為每個時辰賦予了特定的名稱,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  二、古代職官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七、飲食器用  【五穀】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 中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古代服飾
    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裙子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後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接近。如《林黛玉進賈府》:「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古代體衣在質地、顏色上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如司馬光《訓檢示康》批評「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這表明:走卒穿士服,農夫穿絲履不合常規。五冕、九袞之類衣服只能王公貴人才有資格享受。他們寒冷時,有毛皮大衣(裘);天熱時,有高級絲織品。
  • 高考題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覽(十五)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 【國學】古代書信文化常識
    學會寫信是一種文化素質和個人涵養的最基本體現。  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等,都已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但先秦兩漢人寫信,形式比較隨便。至遲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書儀」,就是各類書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寫信時套用。迄今所知最早的書信格式,是晉代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月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