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2021-02-22 海天勝地



þ人的稱謂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

【稱號】名、字與號的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遊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啓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稱孟襄陽;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

【兼稱】《促織》「餘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如愚、鄙、敝、卑、竊、臣、僕。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如家父等。「舍」如寒舍、敝舍,又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

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

▲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

▲老和尚自稱老衲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閫(對方妻子)。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

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束髮,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耄耋,八九十歲。

期頤,一百歲。

【爵】即爵位、爵號,是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嶽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þ天文曆法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þ古代地理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梁啓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遊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江左】即江東。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

【淮左】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州】參見「郡」條。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陰陽五行說(古人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五行中土為尊,因土代表黃色,故黃色為皇帝專用)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或榕城,成都稱錦官城或芙蓉城。

 


þ科舉制度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徵,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一般在縣或府考試,考中著稱為秀才或相公)、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第一名叫解(jie)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寫,故而稱黃甲、金榜。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國子監】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鬥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鬥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後成為學官名。漢唐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後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於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各類監生。         

þ風俗禮儀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裡嚴禁菸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唯一既是24節氣又屬於傳統節假日。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

【生辰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幹、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汙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髮綰起來,戴上簪子)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þ飲食器用

【五穀】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

【五牲】五種動物,:一種指牛、羊、豬、犬、雞;

【六畜】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觥(go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膾炙】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幹肉則用火烤。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þ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文房四寶】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陽文陰文】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凹下的叫陰文。

【歲寒三友】指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

þ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餘的都是斷代史。【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後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是一部對後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史書編寫方式】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鑑》。

▲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 

 

相關焦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試題及答案詳解(一)
    下列關於文言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尚書》,最早書名為《書》,它是儒家核心經典之一,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B.進士,是指科舉考試中通過殿試者。凡殿試應試者謂之舉人,中試者稱為進士。及第者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1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因位於皇宮東部,又稱東宮,後多為太子住處。「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中的「東宮」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馬」中的「冼馬」則是指太子冼馬,是太子的侍從官。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先要沐浴、更衣、獨居,忌食魚肉葷腥,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做「齋戒」。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即「持節」。  D.「爵」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種爵位。  14.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後,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韓愈曾任刑部侍郎、禮部侍郎等職。
  • 公共基礎知識:古代文化常識中的「學校」
    無論是事業單位考試還是省考,文史常識一直被稱為「多」「雜」「亂」。他是硬骨頭的一部分,對所有考生來說都很難。尤其是遇到各種學校的文史常識,考生更是蠢點不清。為了幫助考生咀嚼這硬骨頭,更好地應對考試,本文總結了考試中經常出現的學校。
  • 高考文言文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以及固定句式的翻譯方法
    高考題中一般不會直接考查古代文化常識,但在文言文閱讀文段中,往往會涉及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如果不懂這些常識,就會影響我們對於閱讀文段意思的準確理解;如果了解這類常識,就會幫助我們對文段的理解請從古代文化常識的角度選出下列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總結了2020年100題必考文化常識的重點
    我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古代文化常識的100道題,題題都是重點,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化常識,一起加油叭~  古代文化常識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先要沐浴、更衣、獨居,忌食魚肉葷腥,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做「齋戒」。
  • 語文班主任:2021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100題,高中3年適用
    對於語文,課外文學常識以及古代文學常識相信同學們都會比較陌生,許多同學在複習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去進行針對性複習,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題,到了考試抱有僥倖心理,萬一考到了,則是全靠「蒙」。下面,小編老師給同學們整理了一套2021年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100題,高中三年都適用,選擇題會考查,同學們需要重視,避免因一時疏忽而丟分。註:文末有完整版電子列印資料的獲取方式。好了,由於篇幅限制,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喜歡的話就多多關注吧!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朋友關係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常見朋友關係稱謂,大家記得收藏喔。
  • 高考題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覽(十五)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 古代文化常識
    ②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寡。③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⑤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古代官職類【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6|古人自稱用語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人自稱用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我們在古代帝王稱謂專題的時候講過:古代王侯自稱常用「朕」、「寡人」、「孤」等,除此之外,還有為人臣自稱、一般人自稱、女子自稱等情況。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大全
    原標題: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大全
  • 大海笑長:助力高考提分,2017—2020年全國卷古代文化常識題簡析
    其實,高考文言文想拿高分真的很簡單……2017—2020年高考全國卷古代文化常識題1.(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13.C(殿下是中國古代對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稱,不能用來稱丞相。)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二):古代服飾
    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所以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後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接近。如《林黛玉進賈府》:「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古代體衣在質地、顏色上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如司馬光《訓檢示康》批評「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這表明:走卒穿士服,農夫穿絲履不合常規。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電子版可列印!
    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漢族民間諸技的稱呼,尤以雜技為主。27.六博。六博,又作陸博,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擲採行棋的博戲類遊戲,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稱為六博,以吃子為勝。
  • 中國古代的遊戲文化
    中國古代有著極為豐富的遊戲文化。《韓湘子全傳》第五回中說:「湘子回到書房中,悶悶不樂,坐在那裡調神運氣。兩個當值的近前道:『大叔不要愁煩,我們學些恁麼替大叔解悶如何?』湘子道:『世上有什麼東西解得悶?』當值的道:『插牌、鬥草、打雙陸、下象棋、綽紙牌、鬥六張、擲骰子、蹴氣球,都是解得悶。』」 其中說的種種解悶方式,其實都是古代流行的遊戲。
  • 文化常識:古代十二時辰計時
    古代勞動人民根據日升月落的規律,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段,即十二時辰。十二時辰制大約從西周時期開始施行,漢代為每個時辰賦予了特定的名稱,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古代文化常識三字經
    4、古代諱稱古於死,多諱稱。有身份,有文化,常謙稱,為小可。讀書人,稱小生稱晚生,稱晚學。沒文化,稱老粗。若老婦,稱老身。若女子,稱妾身。若和尚,稱老衲。4、古代敬辭君對臣,稱愛卿。2、政區名中國者,即中華。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收藏】「不可不知的中國文化常識」!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歷來中國都有制扇王國之稱。5、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是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