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集:
1. 下列關於文言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通過殿試錄為三甲的,都稱進士。
B.「漕運」是將徵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地方的運輸方式。
C.「獻俘」是一種軍禮,軍隊凱旋,向皇帝敬獻戰俘,以示戰功。
D.「檄」是一種重要文書,其用途主要是任命各級官員、徵召曉諭或聲討揭發罪行。
2. 下列關於文言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尚書》,最早書名為《書》,它是儒家核心經典之一,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
B.進士,是指科舉考試中通過殿試者。凡殿試應試者謂之舉人,中試者稱為進士。及第者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C.知制誥,官名。唐翰林學士加知制誥者起草詔令,其餘僅備顧問。宋翰林學士雖都起草詔令但也帶知制誥銜,稱為內製。
D.遷秩,官員晉升品階。秩,本來指根據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後引申為根據功過評定官員品階。
3.下列關於文言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尚書》,又稱《書》,是「三墳五典」遺留著作。「五經」、「六藝」中都包含這部作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B. 郊祀,中國古代君王舉行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時日,君王帶領諸大臣依據禮法於國都郊外祭祀上天,為百姓和國家祈福。
C. 樞密,即樞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軍事機構,其行政掌管為樞密使,輔佐宰相,分掌軍政。宋設樞密院與「中書」分掌軍政大權,號稱「二府」。
D. 太傅,皇帝或皇儲的老師,在古代品級很高,常為「三公」之一。西周開始設置,在各個朝代權柄大小不同,有時甚至為虛銜。
4.下列關於文言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校尉,古代武官官職名稱,漢朝時已有此官,其職位僅次於將軍。後世其地位雖有降低,但還是一直作為高級軍官的稱號。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號,稱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號的,亦稱「改元」。
C.勤王,指為王事盡力;也指君王有難,而臣下發兵救援君王,文中即為此意。
D.丁卯,在文中屬於幹支紀日;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合稱,古人拿十幹和十二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5.下列關於文言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諱:指史官給歷史人物寫傳記的一種寫法,符合古時候對歷史人物的名字避開不直接稱謂的習慣。
B.孝廉:根據儒家的思想,漢代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順親長、廉能正直」。
C.節鉞:符節與斧鉞。古代朝廷授與官員或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授予符節、節鉞的過程儀式常被稱為「假節」,被授予符節的大臣被稱為「持節」。
D.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西漢時一般指司馬、司徒、司空。
#高考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