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愛情恐懼症」

2021-02-13 大叔談戀愛

前言: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ta們在遇到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或是在被不甚喜歡但也不反感的人追求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退縮,防禦,甚至逃避,這種人,大叔稱ta們是「愛情恐懼症」患者。

可能會有小夥伴覺得不可思議,這世界上怎麼還會有恐懼愛情的人呢?

不奇怪的,這世界上連恐懼生命的人都有,又怎麼會沒有恐懼愛情的人呢?

今天,大叔就跟大家來談一談為什麼有的人會患有愛情恐懼症,以及怎麼克服這種恐懼。


正文:

美國著名作家、醫學博士、心理學家Abigail Brenner認為,人們對愛情的恐懼各不相同,並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不同的感情階段發生。恐懼愛情的人往往基於以下7個原因。

 

1.真正的愛使我們感到脆弱。

 

與浪漫的激情不同——在浪漫的激情中(熱戀初期),我們追求的完全是個人的滿足。而「愛」則包含了妥協甚至犧牲,也包含了對單身時個人習慣的顛覆。一段全新的、認真的關係,意味著兩個人要在未知的旅程中開拓出一個彼此共享的領域。這片領域是如此龐大而難以預測,會激發我們每個人對於「未知」與生俱來的恐懼。

 

墮入愛河,同時意味著不得不承受巨大的風險:我們需要給予他人極大的信任,接受他們的影響,這些都使我們暴露和脆弱。這時,我們內心的防禦心理就會受到挑戰。

 

愛一個人,就意味著賦予了這個人傷害自己的權力,同時相信ta不會濫用這份權力。

 

2.新的愛情會喚醒舊的傷痛。

 

有時候,我們在新的親密關係面前掉頭就走,是因為它喚醒了舊的傷痛、失落、憤怒、和拋棄。

 

當我們進入一段新的感情時,難免會想起往事——這時,過去的成長經歷就可能成為阻礙親密關係的因素。從幼年開始我們所受的情感傷害,不但會對如何看待身邊的人造成巨大影響,也會改變我們在愛情中的行為。過去受到的負面刺激,使我們在對新的人展開心扉時顯得小心翼翼。

 

「當你渴求愛情時,痛苦往往是相伴的。」這種痛苦,其實是為過去無法獲得的愛而痛苦。

 

3.愛會挑戰我們舊有的自我認知。

 

許多人都會懷疑自我的價值。會有一個內心的聲音,像某個殘忍的批評者,一直在你頭腦裡低吟:「你一文不值。你不值得被愛。你不配得到幸福。」

 

這個內心的聲音,可能來源於我們童年時痛苦的經歷、早年父母嚴厲的批評、過去感情中受到的拋棄和創傷等。儘管時間流逝,這些有害的念頭卻在我們頭腦裡根深蒂固。我們以為只是偶爾的消極,沒有意識到它們都是我們頭腦中的敵人。

 

這時,假如有人想要親近你、誇讚你、愛你,你反而會覺得局促不安、想要逃走;不自覺地便表現出防禦的態度——因為他們的愛意和舉動,挑戰了你的自我認知。

 

4.最真的歡樂,也會帶來最真的傷痛。

 

我們很少有人意識到,愛和親密關係是一種變革的力量。愛把兩個人聚在一起,共享彼此的人生,一起面對許多複雜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能夠感受到愛情帶來的歡樂,卻也同時能預期到未來可能出現的困難和痛苦。

 

因為過於擔憂它可能帶來的痛苦,我們開始猶豫不決,許多人因此拒絕完全投入這份感情——「我們未來肯定不會有結果的呀」——卻忘了,此刻的投入才是現下最讓自己快樂的東西。

 

事實上,在任何情境下,我們都不能只選擇快樂,而完全避開困難和痛苦。人生的苦和樂本就是如影隨形,相互映照的。正是痛苦成就了歡樂。

 

5.愛往往是不平等的。

 

雖然很不願意這樣說,卻不得不指出,在現實的愛情中,雙方永遠都是很難對等的。

 

一些人害怕「自己愛對方勝於對方愛自己」,擔心因此自己會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另一些人害怕「對方愛自己勝於自己愛對方」。他們擔心與對方在一起後,自己的感情無法更進一步,從而滿足不了對方的預期、使對方受傷。

 

不對等的關係,使我們想要逃離。

 

對感情不對等的擔心,會阻礙我們情感的自然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採取更開放的態度,擔憂與愧疚會影響我們的感受、阻礙我們了解對方,還會讓我們作繭自縛,阻礙雙方的感情自由地加深發展。

 

6.愛會破壞與原生家庭的聯繫。

 

愛情是你成長的最終標誌,它表示,我們開始以一種獨立自主的方式開展自己的生活。這也同時意味著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就像改變舊的自我認知一樣,這並不只是一種身體上的分離,也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放棄,而是在情感層面上的獨立——這讓很多人感到排斥和抗拒,或者讓父母感到抗拒而給孩子許多阻礙。

 

其實,愛情是我們把自己推倒重建的機會:你有機會選擇不再受早年創傷的影響,再愛情裡看到一個值得被愛的自己,重新樹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7.越愛,就越害怕失去。

 

我們擁有的越多,失去的也就會越多。一個人對我們越重要,我們就越害怕失去Ta;一段生命越美好,越具有價值和意義,我們就越不想結束生命。

 

因此,一旦陷入愛河,我們不但要面對失去對方的擔憂,還更會感受自己的生命的短暫。為了戰勝這種恐懼,有相當一部分人會為一些表面的理由「找茬」,甚至會做出放棄這段感情的決定。

 

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很少意識到,這是由基於存在的深層次擔憂而引起的抗爭,而是試圖用100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我們不應該繼續維護這份感情。然而,這些理由都會有解決辦法,真正驅使我們的只是對失去的恐懼。

 

 

那麼如何克服對愛的恐懼?

 

在我們以健康、積極的方式來處理親密關係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和接納自身,發展出一定水平的自尊和自信,來幫助我們實現真正有價值的自己。如果我們只能依靠別人的看法,來對自己產生好的感受,我們在互動關係中就會忍不住取悅對方、放棄自己。這本身就會導致我們在關係中放棄本屬於我們自己的種種權利。

 

相輔相成的是,只有讓自己好好接受並維持一段真正的愛情,我們才會更加認識和了解自己,並在愛中獲得自我滿足與自我實現。如果永遠都害怕被親密關係中潛在的危險所傷害,我們就永遠不會對愛情真正地積極投入,從而使我們的親密關係變得脆弱、枯燥而空洞。


知易行難。生活從來不容易。

我們總會遇到欺騙、傷害、侮辱、拒絕,總會有許多令我們不快的瞬間。但正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所說:

 

「免遭痛苦的方法有兩種,對於許多人,第一種很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種有風險,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學習:在地獄裡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

 

我想,對於愛情,也是如此。

—END—

相關焦點

  • 原來我們都有「精神病」!不信你對照看看……
    當心理健康問題達到「有病」的程度,便成為精神疾病。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資料,每5個人中就會有一人可能有精神病。 換言之,我們自己、家人或朋友,都可能跟精神病扯上關係。在愛情中最常見的狀況是:什麼?!這麼快就要見家長了,我們只不過才交往10年!PS:以上,這些病症只有對你的生活、社交等造成了影響,才能算的上是「病」。
  • 一種叫做「丁海寅」的病
    》播出期間大家又跪倒在「世子」樸寶劍的蟒袍之下,沒想到《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熱播的當下大家沒有被漂亮姐姐迷得暈頭轉向, 而是都得了一種叫做「丁海寅」的病。已經有2年沒有休息的新人演員對經紀公司說「這部作品殺青後我一定要休息2個月」,「這部作品」指的是《機智牢房生活》,而說話的主人公就是丁海寅。 當時經紀公司也同意了他的要求,卻在拿到某個劇本後火速改變意見,甚至極力說服丁海寅先看看劇本,這個劇本就是《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
  • 患有社交恐懼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無論在網絡上,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聽到有人在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那麼社交恐懼症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真的每個人都有社交恐懼症嗎? 今天六團隊就帶大家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 密集恐懼症是真的有病,還是只是公舉病?
    那麼恭喜你,毫無疑問地你也算是密集恐懼症俱樂部中的一員了。這種恐懼主要來源以對密集空洞的害怕,尤其以活物尤甚。但是密集恐懼症真的被記錄在冊嗎?有很多人對此感到深深的懷疑。於是國外就有了一個無比好奇的人士專門為此走訪了近10個心理學家。這些活躍在專業領域中的人們,幾乎都表示自己不曾聽過這個病症。甚至有些專家也直接表示並不想深究這種病的由頭。
  • 知乎「不知道診所」開業,原來我們大家都有病
    不是開售搶購也不是籤名活動,而是知乎的線下體驗活動「不知道診所」。如劉看山所說,「就像身體上有了問題,我們會去醫院-掛號-看醫生一樣,生活中有了問題,我們也會來知乎-搜索-得到回答」,所以此次的線下體驗館主要是模擬醫院就診的場景。線下活動一般可以分兩種:人多的和人少的。
  • 原來,怕黑真的是一種病……看完這些圖,我才知道這叫黑暗恐懼症!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黑暗恐懼症是一種對黑暗表現出特別恐懼的心理疾病。患者對黑暗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條件反射。你有沒有黑暗恐懼症?先來感受一波圖片…樓梯底下有個黑漆漆的洞,你是想進裡面探索一下,還是馬上敬而遠之?
  • 原來,怕黑真的是一種病…看完這些圖,我才知道這叫黑暗恐懼症...
    話說,有一種心理疾病叫黑暗恐懼症…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黑暗恐懼症是一種對黑暗表現出特別恐懼的心理疾病。患者對黑暗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條件反射。只要身處這種環境這中,就會產生恐懼感,以及無法控制的思維強迫,會不自覺地去想一些令自己恐懼的東西。
  • 有一種愛情叫「鄧麗君」如果你也認識她......
    有一種愛情叫「鄧麗君」,有一段故事叫「小城」,有一個地方叫「臺灣」.
  • 有一種關係叫「華生與福爾摩斯」
    什 麼 人 需 要 什 麼 人有 一 種 關 系 叫「 華 生 與 福 爾 摩
  • 科普丨關於密集恐懼症的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2005年一些社交媒體上,大量網友扎堆討論自己對蓮蓬的恐懼,這些網友一邊恐懼一邊不停的互相安利,從而產生了一個由希臘文構成的新詞彙Trypophobia,即中文的密集恐懼症。但事實上Trypophobia的直譯應該是hole fear——孔洞的恐懼,所以最標準的稱呼應該為「孔洞恐懼症」。給你一把密集的瓜子你會恐嗎?當然不會!
  • 關於密集恐懼症的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密恐慎入
    但事實上Trypophobia的直譯應該是hole fear——孔洞的恐懼,所以最標準的稱呼應該為「孔洞恐懼症」。「特殊恐懼症specific phobia」的一種,特殊恐懼症包括蜘蛛恐懼症、恐高症等等,但後來發現這兩種明顯的區別,因為密集恐懼症首先引起的是噁心、起雞皮疙瘩等,這個和一般的恐懼有相似性但並不相同,所以比「孔洞恐懼症」更標準的翻譯是「孔洞噁心症」。
  • 「密集恐懼症」不是病,是生存本能
    原創 餃子姐 餃子姐的健康八卦(小貼士:本文不包含任何會引起密集恐懼症的圖片或視頻,可放心食用~❤️)有人說,現在人們好像變矯情了,有各種各樣的「恐懼症」——恐高症、密集恐懼症、幽閉恐懼症、深海恐懼症、巨物恐懼症、社交恐懼症
  • 令鄭中基由「無賴」變「好爸爸」!有一種女人叫余思敏!
    點擊上方 ↑↑ 即可關注「金句王」鄭中基一連四場演唱會尋晚就完滿結束,好多人話睇完尾場之後
  • 有一種日記叫「十年日記」
    她在「紐約時報」和 Real Simple 雜誌做家庭教育專欄。她分享的話題是 Catastrophic HAPPINESS  《災難性的幸福》,講述了她生育和養育兩個孩子的苦和樂。在接下來的問答活動中,有媽媽很好奇她是怎麼記住孩子這麼多可愛的 moments。於是,她告訴大家她有一本「十年日記」,記錄著10年來孩子的各種變化。每一頁上都是同一個日期,然後分成10年來記錄。所以,當你翻開這頁的時候就是十年前的今天,九年前的今天.. 一直到今天發生的事情記錄。原來還有這樣的日記!在書寶貝會員群裡和大家馬上分享!大家也都很喜歡這個主意!
  • 「病識感」與「病恥感」
    「病識感」與「病恥感」這兩天在補劇,整理了裡面一些相關內容0 v0,近兩天會整理好分享給大家。這一部蠻有深度的劇也推薦給你們,劇名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在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精神病患罪犯逃過死刑是不公的嗎?
  • 別再「詩」化抑鬱症了,它真的只是一種病而已
    早些年間,中國是「沒有」抑鬱症的,有的只是「神經衰弱」和「胸悶氣短」,再嚴重一點,就被認為是瘋掉了。如今,從「理解和關愛抑鬱症」的呼籲,到「為鬱抑症患者正名」的口號,年輕人早已脫離了認為抑鬱症是無病呻吟的初級階段,他們有太多自我的表達空間——在大名鼎鼎的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中有無數的成長申述,就好像「患抑鬱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問題下每日都有更新的長文。
  • 「愛情教父」張一白:將愛情進行到底 Bravo 匠心
    他拍得更多的是愛情,人到中年之後,總有人問他為什麼還在拍愛情,他感到不悅,「為什麼不能拍呢?……普通的人只有在愛情中間才能有一種超脫於同類的那種東西,只有在那個過程中,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生活才能有一種飛一樣的感覺……能讓你自己飛翔在這種和奔跑在這種乏味的生活之外的東西。」   他在外表和言行上忠誠地履行著自己作為一個熱熱鬧鬧的商業片導演的職責——絕不深刻。
  • 有一種痛,叫自己組裝「宜家」
    圖源elitedaily.comINS上甚至還專門有一個話題叫 #IKEAFail,專屬於這群打幼兒園起手工課就沒及過格的成年人們,傾囊分享自己的「宜家家具車禍現場」。「裝對了是家具 裝錯了是藝術品」宜家的家具裡什麼安裝起來最簡單?椅子?然而,你萬萬想不到,最簡單的椅子其實暗藏了最難的機關。
  • 有一種藍叫土耳其「藍」有一種浪漫叫藍色夢幻
    許多人喜歡藍色,認為藍色帶來就是喜悅與開心自由,除了大家熟知的以藍白世界著名的希臘,旅遊達人分享在世界各地也有許多藍色夢幻奇景,尤其位地中海附近的摩洛哥、突尼西亞和土耳其等,這幾個近地中海國家除了有藍色奇蹟,也同時有許多異國特色文化不容錯過,每年吸引眾多全球遊客前往旅遊。
  • 有一種航拍,叫「上帝的視角」
    這一新型應用技術,給了我們圖像的全新視角,俗稱「上帝視角」。然而,這樣的照片並不好拍,需要操控好無人機,需要選擇合適的高度與時間,也要考慮雲層的流動與藍天的反射。這樣的視角,幫助我們跳脫原本的局限。人往往看待事物,會慣性地局限於眼前。而當我們把視線抬高,會發現,原來事物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