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ta們在遇到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或是在被不甚喜歡但也不反感的人追求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退縮,防禦,甚至逃避,這種人,大叔稱ta們是「愛情恐懼症」患者。
可能會有小夥伴覺得不可思議,這世界上怎麼還會有恐懼愛情的人呢?
不奇怪的,這世界上連恐懼生命的人都有,又怎麼會沒有恐懼愛情的人呢?
今天,大叔就跟大家來談一談為什麼有的人會患有愛情恐懼症,以及怎麼克服這種恐懼。
正文:
美國著名作家、醫學博士、心理學家Abigail Brenner認為,人們對愛情的恐懼各不相同,並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不同的感情階段發生。恐懼愛情的人往往基於以下7個原因。
1.真正的愛使我們感到脆弱。
與浪漫的激情不同——在浪漫的激情中(熱戀初期),我們追求的完全是個人的滿足。而「愛」則包含了妥協甚至犧牲,也包含了對單身時個人習慣的顛覆。一段全新的、認真的關係,意味著兩個人要在未知的旅程中開拓出一個彼此共享的領域。這片領域是如此龐大而難以預測,會激發我們每個人對於「未知」與生俱來的恐懼。
墮入愛河,同時意味著不得不承受巨大的風險:我們需要給予他人極大的信任,接受他們的影響,這些都使我們暴露和脆弱。這時,我們內心的防禦心理就會受到挑戰。
愛一個人,就意味著賦予了這個人傷害自己的權力,同時相信ta不會濫用這份權力。
2.新的愛情會喚醒舊的傷痛。
有時候,我們在新的親密關係面前掉頭就走,是因為它喚醒了舊的傷痛、失落、憤怒、和拋棄。
當我們進入一段新的感情時,難免會想起往事——這時,過去的成長經歷就可能成為阻礙親密關係的因素。從幼年開始我們所受的情感傷害,不但會對如何看待身邊的人造成巨大影響,也會改變我們在愛情中的行為。過去受到的負面刺激,使我們在對新的人展開心扉時顯得小心翼翼。
「當你渴求愛情時,痛苦往往是相伴的。」這種痛苦,其實是為過去無法獲得的愛而痛苦。
3.愛會挑戰我們舊有的自我認知。
許多人都會懷疑自我的價值。會有一個內心的聲音,像某個殘忍的批評者,一直在你頭腦裡低吟:「你一文不值。你不值得被愛。你不配得到幸福。」
這個內心的聲音,可能來源於我們童年時痛苦的經歷、早年父母嚴厲的批評、過去感情中受到的拋棄和創傷等。儘管時間流逝,這些有害的念頭卻在我們頭腦裡根深蒂固。我們以為只是偶爾的消極,沒有意識到它們都是我們頭腦中的敵人。
這時,假如有人想要親近你、誇讚你、愛你,你反而會覺得局促不安、想要逃走;不自覺地便表現出防禦的態度——因為他們的愛意和舉動,挑戰了你的自我認知。
4.最真的歡樂,也會帶來最真的傷痛。
我們很少有人意識到,愛和親密關係是一種變革的力量。愛把兩個人聚在一起,共享彼此的人生,一起面對許多複雜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能夠感受到愛情帶來的歡樂,卻也同時能預期到未來可能出現的困難和痛苦。
因為過於擔憂它可能帶來的痛苦,我們開始猶豫不決,許多人因此拒絕完全投入這份感情——「我們未來肯定不會有結果的呀」——卻忘了,此刻的投入才是現下最讓自己快樂的東西。
事實上,在任何情境下,我們都不能只選擇快樂,而完全避開困難和痛苦。人生的苦和樂本就是如影隨形,相互映照的。正是痛苦成就了歡樂。
5.愛往往是不平等的。
雖然很不願意這樣說,卻不得不指出,在現實的愛情中,雙方永遠都是很難對等的。
一些人害怕「自己愛對方勝於對方愛自己」,擔心因此自己會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另一些人害怕「對方愛自己勝於自己愛對方」。他們擔心與對方在一起後,自己的感情無法更進一步,從而滿足不了對方的預期、使對方受傷。
不對等的關係,使我們想要逃離。
對感情不對等的擔心,會阻礙我們情感的自然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採取更開放的態度,擔憂與愧疚會影響我們的感受、阻礙我們了解對方,還會讓我們作繭自縛,阻礙雙方的感情自由地加深發展。
6.愛會破壞與原生家庭的聯繫。
愛情是你成長的最終標誌,它表示,我們開始以一種獨立自主的方式開展自己的生活。這也同時意味著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就像改變舊的自我認知一樣,這並不只是一種身體上的分離,也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放棄,而是在情感層面上的獨立——這讓很多人感到排斥和抗拒,或者讓父母感到抗拒而給孩子許多阻礙。
其實,愛情是我們把自己推倒重建的機會:你有機會選擇不再受早年創傷的影響,再愛情裡看到一個值得被愛的自己,重新樹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7.越愛,就越害怕失去。
我們擁有的越多,失去的也就會越多。一個人對我們越重要,我們就越害怕失去Ta;一段生命越美好,越具有價值和意義,我們就越不想結束生命。
因此,一旦陷入愛河,我們不但要面對失去對方的擔憂,還更會感受自己的生命的短暫。為了戰勝這種恐懼,有相當一部分人會為一些表面的理由「找茬」,甚至會做出放棄這段感情的決定。
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很少意識到,這是由基於存在的深層次擔憂而引起的抗爭,而是試圖用100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我們不應該繼續維護這份感情。然而,這些理由都會有解決辦法,真正驅使我們的只是對失去的恐懼。
那麼如何克服對愛的恐懼?
在我們以健康、積極的方式來處理親密關係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和接納自身,發展出一定水平的自尊和自信,來幫助我們實現真正有價值的自己。如果我們只能依靠別人的看法,來對自己產生好的感受,我們在互動關係中就會忍不住取悅對方、放棄自己。這本身就會導致我們在關係中放棄本屬於我們自己的種種權利。
相輔相成的是,只有讓自己好好接受並維持一段真正的愛情,我們才會更加認識和了解自己,並在愛中獲得自我滿足與自我實現。如果永遠都害怕被親密關係中潛在的危險所傷害,我們就永遠不會對愛情真正地積極投入,從而使我們的親密關係變得脆弱、枯燥而空洞。
知易行難。生活從來不容易。
我們總會遇到欺騙、傷害、侮辱、拒絕,總會有許多令我們不快的瞬間。但正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所說:
「免遭痛苦的方法有兩種,對於許多人,第一種很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種有風險,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學習:在地獄裡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
我想,對於愛情,也是如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