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新鈴
魯西南將自己的屬相年稱為本年,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接本祝壽的風氣愈來愈濃,每逢本年,特別是六十六、七十三、八十歲歲的老人,其兒女孫子,親朋好友就會為他們祝賀過壽,祝福老人健康長壽、幸福吉祥。今年是狗年,走進農村,接本祝壽,一股新風撲面而來。
民俗活動繁雜的魚臺縣,做壽一般分為花甲壽、古稀壽和過大壽,「酒債尋常行處有,人活七十古來稀」,魚臺民間特別重視慶賀花甲壽誕,禮儀比其它壽更加隆重。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利用正月初三至初六、初八日走家訪親之機,進行接本祝壽的活動儀式。
接本者,年齡逢六十六、七十三、八十歲的老人,這一天,他們的兒子兒媳給老人置上老衣、從頭到腳上換新,然後備好酒筵,接待給老人接本祝壽的親朋好友。還有重要的禮物是面桃,也稱之為「壽桃」。壽桃一共12個,也有拿八個的,用面蒸的,其形狀如桃兒一樣,顏色都是白面本色,桃嘴上塗上紅點,桃子本來是一種水果,如今十分流行送壽糕,祝壽者到糕點房裡訂作壽糕,上面雕上大紅的「壽」字,兩側配上預祝長壽的成語和對聯,如「八福長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
魯西南地區壽文化豐富多姿,祝壽禮儀淵遠源長,伴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敬老尊老的意識不斷濃厚,他們逐漸放棄那些敬神祭鬼、焚香點燭的迷信色彩,全部精力放在敬老養老上,祝壽之日,全家老少、親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唱歌祝壽,想方設法讓老人高興愉快,使他們的老年生活順利如意,幸福美滿,健康長壽。
史廟的老薑大姐,今年六十六歲,我們在家的兄弟爺們幾個,一起來到史廟為大姐拜壽,說是拜壽,遵照大姐的心願,我們不進行拜壽儀式,只是親朋們都到一塊,見見面、說說話、聊聊一年的工作,拉近親情。把我們的祝福送給壽星,許多親戚只有到春節才可以見面,才能聚到一起來了解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情況。現在快節奏的旋律衝擊著我們各自的生活,不是親情變淡而是各自的生活壓力在增大,春節是我們釋放的唯一時間。
長長的鞭炮、紅紅的祝福、濃濃的年味,祝壽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文化。
開宴前的敘談,來的都是客。
大廚也是忙得不亦悅乎。
滿滿的鄉愁是吃的記憶。
色、香、味讓人垂涎欲滴,豐盛的菜餚、滿滿的祝福、琳琅滿目的食品,農村的生活不次於城市。
涼菜拼盤。
濃濃的情誼,推杯換盞中不覺耳熱,把天南地北的趣事,分享在彼此的酒杯中。
晚輩們也不懼寒冷在室外飲酌,相逢中無話不談,奇遇、偶遇、機遇,觥籌交錯,盡情飲酒。
戀戀不捨的大姐,對娘家人有深厚的眷戀之情,親情詮釋著血脈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