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全世界最狂熱的迷影原教旨主義者來說,五月的坎城電影節大概才是一場真正的年度盛事。
5月12日,第71屆坎城電影節已進行到一半,多部國產電影陸續亮相。由中國導演賈樟柯執導、趙濤、廖凡主演的最新影片《江湖兒女》入圍主競賽單元,並獲得海內外媒體的高度評價,場刊評分2.9分(滿分4分),目前僅次於戈達爾的《影像之書》(3分)。
這不僅意味著,《江湖兒女》將成為今年唯一角逐金棕櫚獎的華語片,還意味著賈樟柯自2008年《二十四城記》以來,10年間導演的影片全部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除紀錄片《海上傳奇》入圍「一種注目」單元外,其餘4部影片全部入選主競賽單元。
這位1970年出生的導演,雖不多產,但他與他的電影,早已成為中國「好導演」、「好電影」的標準。2015年賈樟柯獲得坎城金馬車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華人導演。所以有媒體直接稱呼他為「坎城親兒子」。
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考大學的時候,由於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準備考美術院校。在美術班的時候,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從此奠定了賈樟柯的導演夢。
1991年賈科長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直到1993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為了實現孩童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實踐。1993年,開始拍攝《小山回家》,並於1995年獲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本次入圍坎城電影節的《江湖兒女》,據說這是賈樟柯迄今為止成本最高的一部作品。早在今年年初,就入選了法國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的「年度最期待電影」,法國時間5月11日,在坎城舉行了全球首映。
據賈樟柯說,電影的中文名字,引自著名導演費穆1952年未完成的同名遺作。
而英文名,則是 《Ash Is Purest White》,翻譯成中文是:「灰燼是最純的白。」
▲導演費穆
法國《世界報》在刊登《江湖兒女》的影評和趙濤的專訪時,文章還將賈樟柯形容為「巴爾扎克式的編年史作家」,認為《江湖兒女》「敘事無比流暢而又有留白,擁有各種敘述手法,並且完美穿插了出人意料的小事件……充滿詩意和光彩,既晦暗又澄明。」
影評人Maggie Lee在美國報刊《綜藝》上更是評價《江湖兒女》,是賈樟柯自《天註定》以來對犯罪題材影片最嚴肅的嘗試。
《江湖兒女》講述了在2001年的山西塞外,模特巧巧和計程車公司老闆斌哥的愛恨情仇。
斌哥成天呼朋喚友,巧巧則希望建立穩定的家庭,最後,兩人陰差陽錯,走上了漫漫的江湖之路。
在《電影手冊》發表的文章中,賈樟柯寫到:
巧巧和斌哥在17年的時間裡,穿越長達7700公裡的旅途,從2001年到2018年,經歷了街頭暴力、入獄,也經歷了相愛、背叛,他們分離又重逢,但始終沒有走入家庭。
當下影視圈流行「電影宇宙」的概念,賈科長也玩了一把。
《江湖兒女》和他以前的兩部電影《任逍遙》和《三峽好人》有關。
2002年的《任逍遙》,女主名字也叫巧巧。這次飾演巧巧的,依舊是賈樟柯的萬年女主趙濤。她與賈樟柯合作過《站臺》、《任逍遙》、《三峽好人》、《天註定》、《山河故人》等一系列電影。看過賈樟柯電影的,應該對她再熟悉不過了。
雖然很多影迷表示:「不想再看見趙濤。」但賈樟柯在寫給《電影手冊》的文章裡提到:趙濤用她的真摯與才華,在《江湖兒女》中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女性形象。
這一把狗糧撒的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畢竟科長親老婆。
男主斌哥的扮演者,是柏林影帝廖凡。
這個角色原計劃由山西非職業演員出演,但因故作罷才請了廖凡。科長評價廖凡在《江湖兒女》中的表現,「彼此知心,配合默契,他的表演令人嘆服。」儘管這又是場面話,但作為廖凡的小迷妹,小編對廖凡的演技絲毫不懷疑。
從目前放出的兩個電影片段,可見一斑。
第一段中,斌哥和一群兄弟把各種酒倒在一個大盆裡,大家都喝混在一起的酒。
這畫面突然讓人想起古時候兄弟結義時,眾人把血滴在一個碗裡的場景。此時的背景音樂一起,更是心都陶醉了。
廖凡飾演的斌哥操著一口正宗的方言,端起酒杯大喊:「肝膽相照,走一個!」讓人熱血沸騰!
第二段是斌哥和巧巧走在一片荒涼的原野上,斌哥看起來受傷了。在他們遠處,是一座火山。
巧巧:這是活火山還是死火山?
斌哥:不知道。
巧巧:火山灰應該是最乾淨的吧?
斌哥:有可能 。
巧巧:就是,經過高溫燃燒,菸灰不就是最乾淨的。
斌哥:這鬼地方,成了炮灰也沒人知道。
巧巧:你有槍還怕別人把你滅了?
斌哥:有槍的人才死得快呢。
典型的賈樟柯式對話,魔幻又現實,溫暖又殘酷。
簡單幾句對話,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除了廖凡和趙濤,影片中還有一些不得不提的客串演員。導演馮小剛、徐崢、刁亦男、張一白,演員張譯、丁嘉麗、董子健……
有人戲稱,看到這個陣容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演員的誕生》呢。
這一次賈科長還請來了已花甲之年的Eric Gautier,擔任攝影指導。當年讓無數人瘋狂的《摩託日記》、《在路上》,都是Eric Gautier的攝影作品。
兩部都是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不知道這次他會如何用鏡頭,呈現屬於中國「江湖兒女」的路途。
其實很多人對賈樟柯念念不忘,還是因為他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雖已過去很多年,世界也在天翻地覆的變化著。但賈樟柯卻依舊堅持在一部部作品中,找尋著不一樣的故鄉。不管外界怎麼評價他後來的電影,他也一直都沒停下自己的電影之路。
賈樟柯說,「在《江湖兒女》拍攝現場,當大家停下來等我,看我一個人沉默,抽菸,或者不知所措的時候,其實我正在等待另一個賈樟柯的到來。」
賈樟柯在華語電影裡,一直是一個另類的存在。
至今為止都沒拍過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商業片,一心用自己的鏡頭去關心普通人和世俗生活,並且以他的方式思考世界的變遷。更是以一己之力,生生在山西縣城搞出一個平遙國際電影展。
這一切對一個電影人來說,怕是一生的追求和夢想。
但他都實現了。
那麼這次,他在等待的另一個賈樟柯會是怎麼樣的,我將與你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