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簡直就是中國版《羅馬》吧,都是拍的女傭的故事,不對,《羅馬》應該是中國版《桃姐》,因為是《桃姐》2012年就上映了,《羅馬》是2018年上映,都是灰暗色調慢節奏的文藝片,兩部電影風格相近,都是拿獎無數,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桃姐》。
《羅馬》拿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威尼斯金獅獎,金球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桃姐》拿了威尼斯的最佳女主等5項獎項,臺灣金馬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男女主三項大獎,香港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導演,編劇,男女主的5項大獎。《羅馬》更有國際影響力,豆瓣8.2分,《桃姐》更受華人喜愛,豆瓣8.3分。我也是更喜歡《桃姐》。《羅馬》是以女傭為第一視角,主人的感激和愛戴主要體現在影片的旁白裡,影片裡並沒有多少體現,所以看著沒啥感覺,或者文化背景差異太大,總感覺墨西哥都窮成那樣了,導演完全就是在炫富嘛。
而《桃姐》就完全不一樣了,看滿屏的彈幕「我想奶奶了」,「我想姥姥了」等等就知道,無數觀眾是共鳴的,因為這是亞洲的親情故事,沒有像羅馬那樣刻意去講主人小的時候,傭人怎樣照顧和保護小主人,而是用成年以後的主人和家人以及即將老去的傭人之間的談話偶爾敘述一下小時候的事情,但是卻非常巧妙的做好了劇情鋪墊。
《桃姐》片中主要篇幅,甚至全部篇幅講的都是傭人老了之後的故事,影片剛開始桃姐還能無微不至的照顧被自己寵成巨嬰的小主人,但是很快就中風病倒了,改成讓主人照顧,要強的傭人覺得很過意不去,主動提出去養老院,在養老院雖然有諸多不適,但是卻強顏歡笑報喜不報憂,讓人既心酸又心疼不已。養老院似乎就是一個社會大熔爐,讓我們從主僕二人的小世界一下感受到整個社會老人的生存困境,小年輕的觀眾們看的都是滿屏的憂慮:「等我老了,一定不能住養老院。」,「我要多生幾個孩子!」 該片竟然還意外促進了我國的人口增長。
《桃姐》最牛x的地方在於從來沒有故意煽情,故弄玄虛,演員的表演也都淡如止水,講的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劇中的人物沒有瘋,沒有跳,更沒有哭,有的最多的就是笑,但就是字裡行間,言談舉止之間讓觀眾的內心如滔滔江水般波濤洶湧,感動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的。比如當小主人說自己是她的乾兒子的時候的微笑,當跟養老院主任說今天不回來吃飯的時候,那種掛在臉上發自內心的開心就像幼兒園門口家長接孩子回家時一樣,讓人看著既心酸又甜蜜。很多這樣的小細節,甚至就是簡單的看著兩人手挽手走路都很感動。
所以覺得葉德嫻和劉德華拿影帝影后拿到手軟都是實至名歸。但就豆瓣評分8.3分而言,肯定也是有些小瑕疵的,劉德華演的羅傑在決定桃姐是否自然死亡還是繼續承受痛苦猶豫不決,默默吃麵的時候,我是能深深感受到羅傑對桃姐的感情的。但是最令我難以接受的就是,桃姐臨死前最後一周,羅傑還決定出差,還交代醫護人員如果回來之前桃姐走了就直接入殮,這份決絕是我讓震驚的,不過是逃避痛苦還是怎樣,我想桃姐臨終前還是希望身邊有個親人能說上幾句臨終遺言的。所以這塊兒我是相當的不理解。
再就是其實我本人的奶奶也是中風之後去世的,中間也經歷過反覆,後面直接臥床不起4年,本來胖胖的變得瘦骨嶙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有人來看望時只能流眼淚,所以桃姐去世之前還能說話不知道是細節處理不當,還是每個人兩次中風之後的表現也會不一樣。不過像我奶奶那樣,簡直看著生不如死,所以羅傑最後選擇放棄治療,讓桃姐體面的離開我是理解的,但是最後一刻有個人陪伴就更好了。
我奶奶臨終的前幾天先是外孫子辦婚禮,然後是孫子辦婚禮,山南海北的親戚朋友都回來了並看望了奶奶,奶奶很高興,臨終前的一天晚上氣色特別好,還比平時多吃了幾個餃子,然後過了凌晨就發現已經走了,不過她是微笑著走的。那時我剛回到北京,然後趕緊買火車票,趕著凌晨四點多的火車回家,一路上壓低了帽簷一直流淚,怕坐在對面的人看見但是又忍不住,千裡奔喪,到奶奶靈前時已經過了中午,再也忍不住跪在地上抱頭痛哭。沒見奶奶最後一眼還是挺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