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慈母女傭,你更喜歡《桃姐》還是《羅馬》?

2020-12-18 哼哼影業

《桃姐》簡直就是中國版《羅馬》吧,都是拍的女傭的故事,不對,《羅馬》應該是中國版《桃姐》,因為是《桃姐》2012年就上映了,《羅馬》是2018年上映,都是灰暗色調慢節奏的文藝片,兩部電影風格相近,都是拿獎無數,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桃姐》。

《羅馬》拿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威尼斯金獅獎,金球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外語片。《桃姐》拿了威尼斯的最佳女主等5項獎項,臺灣金馬獎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男女主三項大獎,香港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導演,編劇,男女主的5項大獎。《羅馬》更有國際影響力,豆瓣8.2分,《桃姐》更受華人喜愛,豆瓣8.3分。我也是更喜歡《桃姐》。《羅馬》是以女傭為第一視角,主人的感激和愛戴主要體現在影片的旁白裡,影片裡並沒有多少體現,所以看著沒啥感覺,或者文化背景差異太大,總感覺墨西哥都窮成那樣了,導演完全就是在炫富嘛。

而《桃姐》就完全不一樣了,看滿屏的彈幕「我想奶奶了」,「我想姥姥了」等等就知道,無數觀眾是共鳴的,因為這是亞洲的親情故事,沒有像羅馬那樣刻意去講主人小的時候,傭人怎樣照顧和保護小主人,而是用成年以後的主人和家人以及即將老去的傭人之間的談話偶爾敘述一下小時候的事情,但是卻非常巧妙的做好了劇情鋪墊。

《桃姐》片中主要篇幅,甚至全部篇幅講的都是傭人老了之後的故事,影片剛開始桃姐還能無微不至的照顧被自己寵成巨嬰的小主人,但是很快就中風病倒了,改成讓主人照顧,要強的傭人覺得很過意不去,主動提出去養老院,在養老院雖然有諸多不適,但是卻強顏歡笑報喜不報憂,讓人既心酸又心疼不已。養老院似乎就是一個社會大熔爐,讓我們從主僕二人的小世界一下感受到整個社會老人的生存困境,小年輕的觀眾們看的都是滿屏的憂慮:「等我老了,一定不能住養老院。」,「我要多生幾個孩子!」 該片竟然還意外促進了我國的人口增長。

《桃姐》最牛x的地方在於從來沒有故意煽情,故弄玄虛,演員的表演也都淡如止水,講的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劇中的人物沒有瘋,沒有跳,更沒有哭,有的最多的就是笑,但就是字裡行間,言談舉止之間讓觀眾的內心如滔滔江水般波濤洶湧,感動的鼻涕一把淚一把的。比如當小主人說自己是她的乾兒子的時候的微笑,當跟養老院主任說今天不回來吃飯的時候,那種掛在臉上發自內心的開心就像幼兒園門口家長接孩子回家時一樣,讓人看著既心酸又甜蜜。很多這樣的小細節,甚至就是簡單的看著兩人手挽手走路都很感動。

所以覺得葉德嫻和劉德華拿影帝影后拿到手軟都是實至名歸。但就豆瓣評分8.3分而言,肯定也是有些小瑕疵的,劉德華演的羅傑在決定桃姐是否自然死亡還是繼續承受痛苦猶豫不決,默默吃麵的時候,我是能深深感受到羅傑對桃姐的感情的。但是最令我難以接受的就是,桃姐臨死前最後一周,羅傑還決定出差,還交代醫護人員如果回來之前桃姐走了就直接入殮,這份決絕是我讓震驚的,不過是逃避痛苦還是怎樣,我想桃姐臨終前還是希望身邊有個親人能說上幾句臨終遺言的。所以這塊兒我是相當的不理解。

再就是其實我本人的奶奶也是中風之後去世的,中間也經歷過反覆,後面直接臥床不起4年,本來胖胖的變得瘦骨嶙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有人來看望時只能流眼淚,所以桃姐去世之前還能說話不知道是細節處理不當,還是每個人兩次中風之後的表現也會不一樣。不過像我奶奶那樣,簡直看著生不如死,所以羅傑最後選擇放棄治療,讓桃姐體面的離開我是理解的,但是最後一刻有個人陪伴就更好了。

我奶奶臨終的前幾天先是外孫子辦婚禮,然後是孫子辦婚禮,山南海北的親戚朋友都回來了並看望了奶奶,奶奶很高興,臨終前的一天晚上氣色特別好,還比平時多吃了幾個餃子,然後過了凌晨就發現已經走了,不過她是微笑著走的。那時我剛回到北京,然後趕緊買火車票,趕著凌晨四點多的火車回家,一路上壓低了帽簷一直流淚,怕坐在對面的人看見但是又忍不住,千裡奔喪,到奶奶靈前時已經過了中午,再也忍不住跪在地上抱頭痛哭。沒見奶奶最後一眼還是挺遺憾的。

相關焦點

  • 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位「桃姐」
    經過治療後,桃姐病情一度好轉,結果不久後再度中風,不僅行動不便,言語表達也出現障礙。「讓我好好實習,將來也細心照顧她。事實上,桃姐經歷的病痛,也讓我更關注母親的健康。」不管工作多忙,李恩霖只要在香港,都會每周去老人院探望桃姐。每次他一進老人院的大門,熟悉了他的老人都會叫:「你乾兒子來看你了。」
  • 從人物特色、影像風格和主題思想解讀電影《桃姐》的獨特魅力
    這段對話太有趣了,桃姐不再是那個唯唯諾諾的女傭人,羅傑也不再是那個一本正經的電影監製,兩個人的對話活潑俏皮,充滿生活氣息。同樣,兩人在小花園裡,互相調侃對方為什麼不結婚時,言談同樣幽默樂趣。在我看來,與其說桃姐是家裡的傭人,倒不如說她是羅傑的&34;。羅傑和自己的親生母親,甚至都沒這麼親暱。
  • 桃姐 人間真情常在
    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羅傑的原型是香港著名電影人李恩霖,桃姐的名字就是自家女傭。影片裡的情節均來自生活。父母常在美國,從事電影監製的羅傑,出生起就一直由陪在身邊的保姆桃姐照顧。桃姐是伺候了他們家60餘年的老傭人,將少爺羅傑撫養成人,親如家人一般。
  • 桃姐 真情源於生活
    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羅傑的原型是香港著名電影人李恩霖,桃姐的名字就是自家女傭。影片裡的情節均來自生活。別人議論羅傑與桃姐沒有血緣,羅傑便一口承認自己是桃姐的乾兒子。每當來看望桃姐,羅傑總會帶桃姐去外面散步。在公交車上沒有座位,會有善良的人為身體不便的桃姐讓座;去將近客滿的餐館吃飯,也有人為兩人騰讓地方。點菜不要蠔油、油、鹽等調料,吃的營養清淡,雖遠不及桃姐所做的飯菜,但二人的氛圍格外溫馨。
  • 【生命見證】電影《桃姐》的真實故事:上帝的好僕人
    電影《桃姐》為的是紀念那位一直照顧他成人的女傭。已返回天家的桃姐,畢生服侍李家五代人,直至中風入住老人院,才結束與李家的賓主關係。在電影《桃姐》裡,作為編劇和製片人,他講的是自己的故事。桃姐原是李恩霖母親家的女傭。她自小家貧,父母把她送人撫養,養父又遭遇不幸被殺,養母在她13歲時把她託付給李恩霖的外祖母。在李恩霖母親結婚的時侯,她也一起從澳門到了香港的李家。桃姐和李恩霖母親同歲,感情深厚。半個世紀裡,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把李家當成自己家,謝絕了別人家的高薪邀請,沒有離開過。
  • 關於「母親」:《桃姐》的電影
    記住劉德華這個角色有一個細節桃姐會在他出生後不久帶走他,沒有人會給他桃姐實際上把英雄當成他的兒子。這部電影真的很輕很真實,但它很容易戳到中心!這部電影很有藝術性。整部電影沒有刻意表達任何東西。這就是生活。很簡單,但給人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 不要懷疑,《羅馬》當然是電影視聽語言所能達到的極致高峰.【觀影報告】
    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知道它的結尾講了什麼——這幫人,跑了!同時,這麼一部讓全場哄堂大笑的電影,顯得最後一排的可莉奧格外孤獨。當她走出電影院,在喧鬧的門口市場裡,更顯得無計可施。這些蛛絲馬跡堆積起來,讓《羅馬》很耐看,每一個點都有導演在創作上非常明確的表達。 【聯想《桃姐》】這讓我想到另一部電影《桃姐》,講的是一個很多年照顧他的傭人,沒有血緣關係卻像是親人,但是東西方視角在這裡有很大的不同。
  • 一部關於「母親」的電影:《桃姐》
    記得劉德華這個角色有個細節就是出生沒多久桃姐就帶他,誰要都不給,桃姐其實是把男主角當自己兒子帶大。電影真的就是那種清淡的很真實,但是又能輕而易舉戳中心的!用心了,你能品出很多味道。曾經一個人在網吧一點都沒有快進看完,感觸良多,還有另一個電影也挺好看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真的好電影,不是特效,不是眼球,而是真實的藝術,如《桃姐》,如《我不是藥神》。
  • 生活的樣子就是最好的電影——《桃姐》
    很多時候,當人和人的相處變成一種習慣以後,便不會在乎時間這種東西了,直到有一天你忽然意識到你即將失去這個人的時候,才恍然大悟沒有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個人認為,人和人在一起相處久了,慢慢都會演變為親情這種情感,變得波瀾不驚,自然而然。《桃姐》這部電影,亦然。
  • 《桃姐》:一部可以讓人看見命運的電影
    看到桃姐走過來時,賣菜檔的老闆相互通報了一聲,其中一個露出了狡猾的眼神。桃姐和往常一樣,戴上眼鏡,穿上外套,她要進冷庫逐粒去挑蒜頭,老闆恭恭敬敬將桃姐請進冷庫,不久桃姐在冷庫裡喊:「這裡怎麼這麼凍!」是的,那個老闆在桃姐進來前,故意調低了冷庫的溫度。桃姐,自小寄養在一個澳門家庭。
  • 《桃姐》:我想用盡一生去愛你
    古代詩人孟郊的一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寫盡天下父母心,雖寥寥幾筆卻將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刻畫的入木三分。作家鄭振鐸說過: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她會在他回家前早已將飯菜擺放在桌上;她幫他洗衣服做家務;她會記得他愛吃的和不愛吃的;她記得他的一切生活習慣……桃姐對羅傑無微不至的照顧就像父母對我們的愛一樣,他們會在每一次你回家前做好你最愛吃的飯菜,會總是喋喋不休嘮叨著讓你照顧好自己……因為在他們眼裡,你永遠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啊。
  • 《桃姐》:「劉德華」這次你真行
    《桃姐》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愛的流動,也讓我看到了老人在養老院的孤獨與悽涼。01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桃姐是家傭,在梁家做了60年。她一直把梁家的老老小小當成是自己的親人,盡心盡力照顧她們。桃姐雖然沒有嫁人,沒有兒女,晚年後同樣住到養老院。
  • 你就是我的親人——電影《桃姐》述評
    羅傑工餘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僕閒話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調侃習慣,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羨慕。羅傑特意帶桃姐參加電影首映禮,桃姐首次刻意打扮準備,取收藏已久的名貴衣服出發赴會;首映禮上桃姐大開眼界,更終有機會見到電影。【精彩鏡頭】鏡頭一:她是我乾媽老人院裡院友們好奇地提問。「他是你兒子嗎?」
  • 影評——《羅馬》
    羅馬「人們走過來,抱著你哭泣。但是他們是為他們自己的記憶哭泣的」 ——《羅馬》導演阿方索·卡隆該片獲得義大利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2019年2月25日,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獎,這是墨西哥第九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第一次得獎,導演阿方索·卡隆憑藉《羅馬》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 電影《羅馬》
    羅馬是一部墨西哥片子,有導演阿方索.卡隆拍攝,這個導演還拍過《人類之子》和《地心引力》。
  • 《桃姐》
    羅傑家的人也都在美國,所以桃姐長時間是一個人居住。有一天,桃姐中風,在家中暈倒了。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羅傑才回來,才把桃姐送到了醫院。桃姐病情好轉後,跟羅傑說:羅傑一開始很震驚,後來想想,自己工作那麼忙,根本沒閒暇照顧桃姐。桃姐搬到養老院,至少還有人照顧。於是他給桃姐找養老院。
  • 「洗盡鉛華」的劉德華應該命名為《桃姐》
    羅傑如此感謝桃小姐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感激,另外,這些都來自他的家庭教育羅傑的母親從美國返回到香港,想到桃姐照顧,生病羅傑媽媽最喜歡的菜,總能把握住她的心跳,及時喝湯,感受寄宿家庭的舒適羅傑的母親與桃姐同年出生,從外表上看,她也是70多歲的老人,
  • 電影|桃姐
    羅傑從事電影製片人,五十多歲了仍然獨身,而桃姐也繼續照顧羅傑,成為習慣。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買菜,回寓所煲湯、做好滿桌的飯菜,在等待從內地出差回家的羅傑,桃姐看著窗外的街景打發時間,不知不覺間卻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來時發現自己身在醫院,桃姐是中風了!一邊手臂不能活動自如,必須利用物理治療儘量恢復活動能力。許鞍華導演的電影,不該用電影的標準來衡量。
  • 《羅馬》:中產階級的女性主義烏託邦
    不得不提的是,這部電影源於導演阿方索·卡隆的童年回憶,講述的是1968年至1971年墨西哥一個中產階級社區「羅馬」裡發生的故事。電影雖也以各種各樣的細節隱喻僱主索菲亞被丈夫拋棄後的自我拯救,比如她賣了丈夫的「蓋勒西」換了一輛女性化的窄型轎車,但這些改變太過淺顯,太過理想化了,看似重獲了新生,但實際最終女性還是被家庭所束縛。
  • 《羅馬》:海水下面是泥土
    《Hora Marcada》(1986)之後,時隔32年,阿方索·卡隆再次親自掌鏡,《羅馬》拍出了扣人心弦的人情、人性,捧得威尼斯金獅等諸多大獎,好評如潮,倘若接下來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不必感到驚訝。影片聚焦1970年代墨西哥城一個名為「羅馬」的社區,導演阿方索·卡隆解釋,片名意在表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