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50億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給《姜子牙》帶來了空前的關注度。
然而人常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姜子牙》也沒能逃出這個魔咒。
目前它的票房已經飆升至14億,但看過的觀眾大多是抱著失望的心情離開影院的,豆瓣7.0分、貓眼8.3分、淘票票7.8分,可謂是口碑全線潰敗。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它——
《姜子牙》
首先要說明一點:
我並不認同因為「捆綁哪吒,虛假宣傳」的理由給《姜子牙》打差評的做法。
這屬於宣傳上的事,和電影本身無關。
而且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前,片方也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拉過來宣傳,最終《哪吒》質量過硬,並沒有招致輿論的批評。
可見,《姜子牙》口碑差主要還是自身原因,不能讓宣傳背鍋。
實際上,「封神宇宙」只是觀眾單方面的臆想,片方的說法是「中國神話系列」,也許今後彩條屋會順應觀眾呼聲拍封神宇宙,但至少現在的《姜子牙》是獨立開發的作品。
雖同樣是神話題材,但《姜子牙》的創作出發點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有著明顯不同。
《哪吒》是角色的起源故事,而《姜子牙》則用一段開場動畫跳過了原著,講述封神大戰十年後的故事,算是一部後傳作品。
這樣做的好處是,主創們可以有更自由的創作空間,講一個全新的故事。
可惜,《姜子牙》的主創沒有講好這個新故事。
封神大戰之後,姜子牙受天尊之命親自斬殺九尾妖狐,但在行刑之際,姜子牙看到九尾的元神內還有一個人類女孩,猶豫不決的他,被天尊貶下凡間。
十年後,姜子牙遇到了當年在九尾元神內看到的人類女孩小九,為了弄清事實,兩人踏上徵途。
最後,姜子牙發現這一切都是天尊的陰謀,九尾、小九、自己都是被利用的棋子,於是決定反叛天尊,用自己的方式成神。
整個故事框架其實很常規,談不上有什麼高深立意或者複雜的故事線。
但電影卻把故事講得一團糟,很多人物動機、世界觀都沒有交代清楚。
比如:
宿命鎖的作用是什麼?
天尊是怎麼利用九尾一統三界的,目的又是什麼?
為什麼姜子牙斬斷了天梯,就能「天下再無不公」?
片方也意識到電影在故事上的薄弱,不得不先後發布了3個系列共計20多張解讀海報,幫助觀眾補全世界觀。
這些加起來幾千字的小作文,名為「劇情解析」,實為「劇情補丁」,提到的一些內容片中都沒有體現。
且不論這些劇情補丁並不能算電影的一部分,但即使有了這些補丁,故事算是講清楚了,角色呢?
很遺憾,《姜子牙》中的角色,一個都沒有塑造好。
包括主角姜子牙。
看完電影,這個人物沒有給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特點。
似乎只有片尾彩蛋所展示的強迫症吧。(正片中客棧偶遇小九一場戲也有體現,但效果不明顯。)
其他幾個角色就更不用說了,功能性太強,都是紙片人。
申公豹——忠犬設定,用來和姜子牙賣CP的。
小九——NPC設定,用來牽引故事發展的。
四不相——萌寵設定,用來騙眼淚的(誤)。
每個角色的作用都想得很清楚,最後卻沒做出好的效果。
姜子牙和這三個人物之間的情感聯繫,還沒有建立穩固,就直奔結果:
片子開場沒多久,就火急火燎給觀眾發姜子牙和申公豹的糖,讓客棧老闆說那句臺詞:「這回怎麼不是你家豹子來啊?」
四不相和姜子牙之間、四不相和小九之間,還都沒有足夠的互動來建立起情感維繫就死了,只是用一個漫長的魂魄吃餅的戲強行煽情。
姜子牙和小九之間,也不應該是像小明扶老奶奶過馬路那樣善良路人和被幫助者的簡單關係,而是像菊次郎和正男那樣如父如子的關係,片中卻沒有很好的呈現出來。
可能有人認為電影時長有限,講故事的同時照顧不到這麼多人物關係可以理解。
但這裡要說一個你可能想不到的事實:
觀感上《姜子牙》人物單薄、故事殘缺,片長應該不長,
但實際上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片長相同,都是整整110分鐘。
何況《哪吒》中的人物更多:
不用說主角哪吒,
也不用說哪吒父母、敖丙、太乙真人、申公豹之類主要角色,
甚至連看門神獸、村民這類配角中的配角,都讓人印象深刻。
且《哪吒》的人物關係更雜:
一對夫妻、兩對父子、三對師徒、一對同門師兄弟、一對異門師兄弟。
不僅是主角哪吒和其他人的關係,就連配角之間的關係,都有足夠的展開,比如申公豹和敖丙的同命相憐,就豐富了角色形象和行為動機。
可見,在短時間內塑造多個人物、多對關係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姜子牙》的劇本敘事效率太低,沒能做到罷了。
在技術層面上,
《姜子牙》也沒有新的建樹,甚至有不少退步(3D部分)。
知乎上一位來自遊戲行業的網友@jangogo 有關於它製作偷懶、降低成本、迴避技術缺陷的詳細分析。
另外,《姜子牙》在很多方面也沒走出《大聖》《哪吒》的套路。
主題上,依然延續了「逆天改命」的表達。
形式上,依然離不開變身的環節。
這些年國產動畫為了追求「燃」,都一股腦讓角色變身,不是好現象
而受眾定位的失敗,把主創能力不足的缺點放大了n倍。
它並不像《大護法》《大世界》那樣定位成人動畫,
也不像《大聖》《哪吒》那樣定位全年齡動畫,
而是選擇了更高難度,像《瘋狂動物城》那樣在全年齡動畫中加入成人議題,
既想表達政治陰謀的主題,又想照顧低齡觀眾,結果就兩方面都沒做好。
前面說了這麼多缺點,下面總該說說優點了。
最直接的,就是美術設計。
無論是開頭的2D部分,還是正片的角色、場景設計,審美上都算是國產動畫的巔峰。
此外,它對多元風格、非低幼主題的探索,值得鼓勵。
早在一年前看到《姜子牙》預告時,堂叔就期待它能做出點不一樣的東西來,雖然最後的結果不佳,但失敗的教訓也很重要。
比電影本身更讓我意外的,是圍繞它的討論。
現在似乎一提到國產動畫的話題,討論往往會變得極端,甚至變成罵戰。
套用《奪冠》中的一句臺詞:
為什麼中國觀眾這麼在乎一部動畫電影的好壞?
是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
承認《姜子牙》的所有缺點吧,這樣才能鞭策國產動畫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