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市場持續高速增長,底層技術和落地應用持續突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出,是推動人工智慧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
「人工智慧可以理解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它提供的是核心動力,能夠把大數據轉換成更有價值的知識和決策。」地平線公司創始人兼CEO餘凱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談到。
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
我國傳統基礎建設聚焦在建築、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領域,拉動了建築業、裝備製造業以及建材行業等實體經濟發展。近十年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型數位技術突飛猛進,我國已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餘凱指出,數字經濟時代不能只依靠傳統基建拉動經濟,而是要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的地基。
「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有助於國家提升在下一個經濟周期的核心競爭力,並且實現跨越性的發展。構建好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那麼此後推動國家經濟繁榮的產品、服務以及創新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餘凱說。
餘凱認為,人工智慧好比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能夠把大數據轉換成更有價值的知識和決策。過去的基建能力是將電能轉化成動能。在新基建時代,人工智慧能夠把數據轉換成動能,讓生產和決策實現自動化,變得更加高效。
「人工智慧在數字經濟時代,發揮著類似發電機、發動機的角色,將全面推動各個產業的發展。」餘凱說。
汽車會成為超級計算中心
人工智慧技術正逐漸向邊緣側擴展,大數據時代對於硬體解析能力以及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邊緣計算的重要性日益突顯。
「抓住不變才能建立長期價值。」餘凱向記者表示,五年前邊緣計算並未受到廣泛關注,地平線卻看到了其中的長期價值,所以從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專注於車載邊緣人工智慧晶片的研發。日前,長安汽車推出主力車型UNI-T,內置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地平線徵程二代,成為首款搭載國產人工智慧晶片的智能汽車。
隨著國家新基建的提出,各地陸續開展了相關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個部門在2月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以下簡稱《發展戰略》)。《發展戰略》指出,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2035-205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
交通擁堵、道路安全、節能環保等訴求推動汽車向智能化、無人化方向發展。通過智能汽車,智慧出行有望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打通,進而帶動一個城市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自動駕駛涵蓋環境感知、精準定位、決策規劃、控制執行等多項技術,工程龐大且複雜,又關乎生命安全,各大科技公司、科研院所都在負重前行。
餘凱認為,未來所有的汽車都會沿著智能化的道路走向高等級的自動駕駛,走向無人駕駛,其中計算晶片是重中之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一定要突破晶片的桎梏。汽車在未來會成為「四個輪子的超級計算中心」,需要處理大量數據,是關乎生命安全的產業,面臨的挑戰非常大。過去汽車看重發動機,未來更看重算力和晶片。過去汽車專注汽油向動力的轉換,未來汽車將聚焦汽車感知數據向自動駕駛決策的轉換。餘凱表示,地平線的晶片會廣泛賦能汽車產業,從高級輔助駕駛晶片走向高級別自動駕駛的車載邊緣人工智慧晶片。
餘凱指出,隨著國家新基建的提出、《發展戰略》的發布,自動駕駛將加速發展,預計2025年汽車L2級以上自動駕駛裝配率可達70%。
「中國整車企業,包括計算晶片創新企業,都有非常強的意願去突破創新。」談到自動駕駛的未來發展趨勢,餘凱指出,車規級晶片的質量要求較高,需要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