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歷史上著名的詩人也是數不勝數,但是要說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詩人,那想來必定是家喻戶曉的李白了。
李白在中國的知名度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了,上至八九十歲的耄耋老者,下至呀呀學語的孩童,對於李白都是無比熟悉的,這都要歸功於李白那首淺顯易懂卻又無比美妙的《靜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四句詩恐怕是個中國人就能背下來,但是你們知道嗎?這其實並不是李白的原作,而是經過後人修改的作品啦。
那李白的額原作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又如何變成了現在這個版本呢?
其實在唐朝的時候,印刷術極其不發達,雖然已經產生了雕版印刷,但是其實應用並不廣泛,絕大部分的書籍流傳仍然是靠人工抄寫。我們李白的詩作也是這樣啦。
既然是人工抄寫,就不免出現訛誤,所以這首詩最初的樣子我們也無法考證,只有某些版本更接近原作了。其中一個宋朝人編寫的書裡的版本應該是最接近原作的了。
宋人編寫的《李太白文集》和宋代郭茂倩編寫的《樂府詩集》中,《靜夜思》的文字是這樣的: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因為宋人極其推崇唐詩,所以他們所選的詩歌都儘量接近原作。這一版本在《全唐詩》、《萬首唐人絕句》和《唐詩品匯》等書中都未做任何修改。
到了明朝的時候,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而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這時候的《靜夜思》已經越來越接近現在的版本了。
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是這也並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的版本,比如欽定的《全唐詩》中還是採用了宋代人的版本。
那麼為什麼《靜夜思》會變成我們現在讀到的樣子呢?那是因為明朝的時候大規模的普及詩詞造成的。當時的文人為了前人的詩詞更加方便流傳,就把一些詩歌改動的更加通順更加朗朗上口了。
的確,經過改動的《靜夜思》的確比原來的版本個更加的美妙了,這也是現在的版本如此流行的緣故。相對「床前明月光」,原來版本的看字顯得有點生硬,不夠圓融,而那句「舉頭看山月」中的山月不僅有了地理的限制而且太過文氣,不如明月來的通俗易懂。
這首《靜夜思》已經成為了李白和後世文人共同創作的不朽詩作,表達了無數離人思鄉的共同的心情,也讓月這個中華民族靈魂最深處的感情寄託得到了更高的升華。
對於這兩個不同的《靜夜思》,你更喜歡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