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靜夜思》是其代表詩作,一千多年來廣為傳誦,每當在外的遊子思鄉之時,望著天上的明月,就會想起故鄉,也會吟誦此詩聊慰鄉愁。
《靜夜思》不似李白其他詩篇那般,有奇特新穎的想像,其語言清新樸素,毫無華麗之詞,但在平白無奇的敘述中,卻能引發客居者的共鳴,觸發心底壓抑的愁思,正是「忽然妙境,目中口中,湊泊不得,所謂不用意得之者」,且再讀這首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對於這首詩,也有學者考證認為李白原詩並非如此,而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個版本與當今流行版差了兩個字,首句第三字是「看」而不是「明」字,第三句第三字是「山」而不是「明」,有人認為原詩更有詩意,詩中並無一個「明」字,「明」的意思卻暗藏其中,次句「地上霜」已足見月明,因此後人改添的「明」字似乎有點畫蛇添足,也有人認為改動之後更加朗朗上口,「山月」不免帶點文人氣,「明月」更接近老百姓。
但所謂的原詩版本雖略有不同,詩意基本相近,讀起來不會有理解的偏差,而如果只改兩三字,能否讓詩意完全不同?
且看以下修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我郎。
末句只改兩字,以「我郎」替代「故鄉」,立即變成一首閨怨詩,讓人看到夜深人靜時,閨中女子獨望月光,想念不在身邊的情郎,明月代表她的心意,不知情郎知不知?
再如以下修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淚兩行。
末句以「淚兩行」替代「思故鄉」,當然不如原詩,不是對偶句,詩意也大為不如,但讀起來卻只有悲意,不一定是懷鄉引起的愁思,也可能是感懷身世,也可能是嘆息歲月蹉跎,更可能是黯然情傷。
以上修改,不知您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