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復甦了?別鬧!小體量電影等買家,大片不夠用

2021-02-25 中國新聞周刊


春天還沒有來到


 

整整一個星期,劉巍都在北京各個影視公司之間來回跑著看片。平均一天要看2-3部,再加上映後和片方開會的時間,工作極為飽和。每到晚上,他都感覺頭昏腦漲,難以入眠。

 

作為一家國資背景影視公司的中層領導,劉巍主要分管購片和發行工作,負責與各個片方對接。疫情期間,工作幾乎陷入停滯。疫情稍好轉後,各種看片邀約如雪片般湧來。

 

劉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影視行業中,其實每年都有一大批片子積壓著放不出來,就質量上來說,這些影片都各有瑕疵。而自己的工作就是「從中間挑出品相稍微好一點的,買一部分份額,或者幫著發掉,賺一些錢」。

 

「只是今年好像特別多。」他想了想,補充道。

 

中小成片積壓

 

8月21日,《八佰》上映。受其影響,電影市場情緒被點燃。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自 7 月 20 日影院陸續復工後,截至 9 月 15 日,累計票房突破 50 億元,全國觀影人次 1.4 億。其中《八佰》單片超 26 億,貢獻了半數票房,穩居第一。其中,8月25日的七夕節,單日票房更是超過了5億元。

 

《八佰》劇照

 

考慮到如今影院還有上座率與排片限制,這一系列成績可謂相當亮眼。不少人直呼,影視行業終於復甦了。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仔細分析票房數據,不難發現,去掉《八佰》,再拋開《誤殺》《星際穿越》等重映老片不談,新片中,只有《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信條》《多力特的奇幻冒險》以及《花木蘭》四部票房破億——這其中僅有一部是國產新片。

 

可以說,重燃的市場情緒,大半都歸功於《八佰》。而將眼光從頭部項目向下移,不難發現,中小體量影片的表現都只能說普通。大多數新片,如《妙先生》《抵達之謎》《蕎麥瘋長》《第一次的離別》《我的女友是機器人》等,票房都只在數百萬到數千萬之間徘徊,《璀璨薪火》和《搏擊者》等片的票房甚至只有數十萬甚至數萬——對於這些影片的主創和投資方而言,「春天」還稱不上已經來到。

 

時間也不夠用了。一般來講,電影投資回報周期在1-2年之間,基本覆蓋了電影籌備、拍攝、製作、發行上映整個環節。再加上很多電影具有時效性,即同一個題材,同一部電影,選擇不同的時間段上映,反響很可能截然不同。

 

而在接連錯過了春節檔和五一檔後,2020年,院線一重啟,就直接進入了暑期檔。對於大部分影片而言,接下來的國慶檔,則是今年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大檔期。剩下不足四個月的時間,是中小體量影片最後一搏的機會。

 

編劇汪海林對中國新聞周刊總結,目前的檔期形勢是「上半年沒人要,下半年都在搶」

 

檔期競爭激烈,就意味著影片需要更多的宣發費用才能脫穎而出。但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影視公司都沒錢了,能動用的宣發投入極為有限。不少公司甚至選擇裸發,只希望影片能儘快上映回本就好。

 

但裸發是純粹的賭博行為。如果不願意賭,又不願繼續等,那麼對許多中小片方而言,最好的出路,就是先溢價轉讓一部分份額,緩解一部分現金流壓力後,再靜待能否上映。

 

中國新聞周刊走訪多位影視從業者後發現,「最近市場上成片特別多」成了許多甲方的共識,某網際網路大廠影視部員工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期有不少影視公司或中介找上門來兜售成片份額。題材方面則均勻分布,愛情、警匪、文藝、現實主義題材均佔一定比例。

 

「今年確實供應量很多,好多沒定檔,就是怕神仙打架。」該員工表示。

 

劉巍也對中國新聞周刊坦言,目前的市場上積壓的影片太多,且片方大部分都有「三急」:急於上映,急於「解套」,急缺宣發資金。這對於甲方來說是個好事,因為可以趁機壓價,用更便宜的價格購買份額,或者以其它形式合作。

 

劉巍預測,今年接下來的時間,乃至明年,市場上會出現一大批中小體量的國產新片,相互搶佔檔期。這種高烈度競爭的結果,很可能是大家都賺不到什麼錢。

 

大片不夠用了

 

中小體量影片積壓的另一面,是大片的供給可能要跟不上了。

 

《八佰》上映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於是《姜子牙》《急先鋒》等原本春節檔積壓影片紛紛重新定檔國慶。《奪冠》則乾脆提檔到了9月25日。而《唐人街探案3》《緊急救援》和《封神三部曲》則仍在觀望中。

 

2020國慶檔主要影片海報

 

儘管看起來大片存量還有不少,但預計最遲都會在明年春節檔和觀眾見面。而一旦這些積壓影片消耗殆盡,又要等待多久,觀眾才能等到新大片的出現呢?

 

不少接受採訪的影視從業者對此均表示不樂觀。一名影視公司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因為今年影院長期停業,已經嚴重傷害到了投資人的信心,公司的現金流也受到了很大影響。為此公司不得不調整戰略,將接下來主投和參投影片的總體量都限制在千萬左右,不再輕易跟進大項目。近兩年內,播出渠道也會優先考慮網絡,而非院線。

 

業內的傳統大公司雖然資金池較厚,但也難免遭受波及。且參與的項目體量越大,承受的衝擊就越重。今年3月,中國電影家協會針對「電影行業應對疫情影響」召開專題網絡會議,博納影業CEO於東在會上透露,主旋律獻禮片《冰雪長津湖》因疫情停拍,不得不延後到今年冬天再繼續拍攝,劇組1800人滯留丹東,200人滯留天漠,損失超過1.5億元。

 

前不久的上海電影節開幕論壇上,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在採訪匯總中表示,今年的疫情造成了兩方面影響。積極的一面是,資金上沒有實力、沒有內容製作力的公司會出局,泡沫會被擠出;消極的另一方面是,一些非常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內容公司失去了持續拍電影的能力,估計今年電影供應量比去年前同期大幅下降,「下降大概三分之二」。

 

將視野放出國門,國外的疫情持續,也難免會影響到影片的供給。在全球大片製造基地好萊塢,一方面,目前大量成片仍處在觀望狀態,並未定檔,不少成片甚至跳過院線,直接選擇在Netflix、Disney+等流媒體平臺進行首映。另一方面,許多正處於拍攝、後期製作過程中的項目也被迫停滯。受此影響,未來兩年,好萊塢進口大片供給情況很可能並不樂觀。

 

此外,大多數好萊塢大片中都具有「救世主」情結。後疫情時代,由於美國本土抗疫不力,人們在潛意識裡會對此情結產生懷疑。《信條》《花木蘭》兩部被寄予厚望的大片,內地票房卻接連失利,很難說沒有受到這種潛意識變化的影響。至於影響時間將會持續多長,仍未可知。

 

沒有大片會怎麼樣?

 

除了死忠影迷之外,大部分的電影受眾其實都是「路人」。這部分人作出觀影決策,幾乎完全受到媒體宣發力度的影響。

 

一般而言,影視項目的宣發力度,和影片本身的體量大小呈正相關關係。項目越大,聲勢越大。而對於小體量影片,其能動用的宣發資金最多不過數百萬元,充其量只能覆蓋特定觀影人群,對整個傳播市場幾乎無法造成影響。

 

因此,商業頭部大片供應不足,勢必會影響到明年的「路人」觀影群體。

 

很多業內人士抱有希望,認為中小體量電影「抱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大片的缺失。然而,電影幾乎完全遵守內容行業「一九法則」定律,再多的腰部內容,也無法對頭部內容的缺失作補充。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相關數據後發現,2019年,全國總票房為641.47億。但其中排名前十的影片,從《哪吒之魔童降世》到《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票房加起來就佔去了當年總票房的44%。而根據《當代電影》雜誌數據,當年全國共生產故事片850部,大部分淪為了「炮灰」。行業頭部效應極為明顯。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影視垂直媒體「毒眸」也曾對往年暑期票房進行梳理。其回顧了2014年-2019年暑期檔票房變化後,發現如《變形金剛4》《捉妖記》《戰狼2》《我不是藥神》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頭部單片票房都佔據了當年暑期檔總票房的18%以上。這些影片明顯拉動了當期的市場情緒,使得當期票房都取得了不同水平的增長。

 

唯一沒有大片「撐腰」的就是2016年暑期,檔期內單片票房最高的是《魔獸》,但路人緣不佳,只是吸引了大量《魔獸世界》遊戲玩家,沒能做到「出圈」。該片最終內地總票房定格在14.68億,檔期票房佔比11%。因此當年暑期檔票房不升反降,同比減少0.32%。

 

因此,「毒眸」得出結論認為,是否有大爆款決定了「是否增長的下限」,影片的多樣性則決定了「增長多少的上限」。倘若2021年沒有能帶動起整個市場情緒的爆款影片出現,則暑期檔情況不容樂觀,可能會像2016年一樣遇冷。

 

不過,反過來考慮,大片的缺失,也為影片的多樣性發展創造了機會。畢竟,「頭部」這個概念是相對的,票房取得頭部,不代表成本投入也是頭部。事實上,過去兩年,《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都算不上大投入影片,但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商業類型片的讓位,某種程度上或許也為中小體量電影提供了新機遇。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巍為化名)

值班編輯:薛夢昭

推薦閱讀

大同古城拆真建假被亮「黃牌」,耿彥波舊帳難平

相關焦點

  • 電影復甦了?別鬧!小體量電影等買家,大片不夠用
    不少人直呼,影視行業終於復甦了。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時間也不夠用了。一般來講,電影投資回報周期在1-2年之間,基本覆蓋了電影籌備、拍攝、製作、發行上映整個環節。再加上很多電影具有時效性,即同一個題材,同一部電影,選擇不同的時間段上映,反響很可能截然不同。
  • 電影《誤殺》票房登頂,經典「重映」能否助力電影市場「復甦」?
    在電影產業上下遊,社會各界的期盼和祝福下,電影院重新「回歸」。但是在影院復工初期,上映的新片很少,且基本沒有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商業大片,而是以小體量、帶有文藝氣質的影片為主,以錯峰發行、先聲奪人佔得先機。此外,多數是以受到市場認可的老電影重映,支撐起大半市場。
  • 電影行業真正復甦很有可能還得再等100天
    因此, 《唐人街探案3》《奪冠》《緊急救援》《姜子牙》這四部春節檔大片的重新定檔,將是中國電影行業復甦的裡程碑式事件。 電影行業復甦第二座大山: 2 美國疫情何時緩和 好萊塢A級大片內地何時定檔 可能是從事電影行業的緣故,
  • 《同學別鬧》開播 奇妙社團「事」不小
    由自由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田甜導演工作室承制,孫書博、齊冀、薛偉、舒童、王心嫚、梁晶晶聯袂出演的17集青春校園「摸魚劇」《同學別鬧》,今日正式上線優酷,首更5集,日更3集。在籌備之初,《同學別鬧》出品方就已提出「摸魚十分鐘,傻笑兩小時」的製作理念。
  • 暑期檔電影完成「復甦大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7月20日起,全國影院陸續復工,沉寂近半年的電影市場終於迎來復甦的曙光,暑期檔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復工後的第一個檔期。以往來看,暑期檔是全年跨度最長的電影檔期,也是全年最受矚目的檔期之一,但在今年的特殊情況下,以往每年6月至8月的暑期檔嚴重縮水至43天。
  • 韓國電影欲借《釜山行2》復甦
    令韓媒樂觀地期待「殭屍」或讓韓國乃至全球電影市場迎來復甦拐點。韓國娛樂網站OSEN稱,前作以高鐵作為主要場景,《釜山行2》的場面則整體升級,片中長達20分鐘的追車場面是之前韓國電影中少有的素材。15日不少韓國觀眾看完《釜山行2》後,紛紛在社交媒體上點讚該場面,「以為是在看好萊塢大片《瘋狂的麥克斯4》,僅這點就賺回本了」。一些觀看特效版(如IMAX、4DX)的觀眾更是高呼「以為殭屍要蹦出銀幕,嚇死了,暑期炎熱感一掃而光」。
  • 韓國電影欲借《釜山行2》復甦
    ,令韓媒樂觀地期待「殭屍」或讓韓國乃至全球電影市場迎來復甦拐點。韓國娛樂網站OSEN稱,前作以高鐵作為主要場景,《釜山行2》的場面則整體升級,片中長達20分鐘的追車場面是之前韓國電影中少有的素材。15日不少韓國觀眾看完《釜山行2》後,紛紛在社交媒體上點讚該場面,「以為是在看好萊塢大片《瘋狂的麥克斯4》,僅這點就賺回本了」。一些觀看特效版(如IMAX、4DX)的觀眾更是高呼「以為殭屍要蹦出銀幕,嚇死了,暑期炎熱感一掃而光」。
  • 沒有十項全能不敢闖呼市,電影《兄弟別鬧》居然玩這麼大!
    兄弟別鬧》將於11月10日全國公映。感受到同學們的熱情,導演高曉攀戲言「小超熱得都想脫衣服了。」見面會不但笑語連連,更安排了感人的兄弟告白環節。現場一名同學向兄弟真情告白,表示「我們的兄弟情誼不會因為來自天南海北而不同。」導演高曉攀深受感動,表示「希望他們的感情永遠不會變。」同時他也提到「雖然電影是喜劇,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非常真摯,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 動起來了 電影行業正在一步步復甦
    作為電影人,應該更宏觀地去思考疫情給人類帶來的改變。7月20日,電影院的大門重新打開,觀眾見到久違的大銀幕,電影行業正在一步步復甦。近期上映的電影《八佰》,票房已破10億元。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中磊坦言,「7月20日,中國的電影院終於等來復工的一天,那一刻我們非常激動,我們願意拿出自己優秀的影片,作為復工之後投入市場的電影。」
  • 大片《八佰》成影院「救市」奇兵:復甦中的廈門電影市場逐步實現「加速跑」(三)
    小高峰來襲,打響了中國電影復甦「第一槍」,而即將到來的國慶黃金周,則是電影從業者和觀影者最為期待的時間節點。 廈門萬達影院一位負責人表示,伴隨著電影市場的逐步復甦,此前積壓的大批電影也開始排片,準備上映,預計國慶檔會是電影票房的爆發期,會有一個真正的高潮到來。
  • 國慶檔超預期落下帷幕 國內電影市場加速全面復甦
    國內電影市場正在加速全面復甦。  國家電影專資辦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檔我國電影票房取得了中國電影史上國慶檔票房第二的成績。受高票房影響,國慶檔剛剛結束,一批影片便宣布了上映計劃,近幾天已有多部電影定檔或確定引進。
  • 《一念天堂》賀歲突圍 小體量片:努力做自己
    由張承執導,沈騰、馬麗領銜主演的電影《一念天堂》上映四天,票房超過7000萬,這對於一部製作和營銷都屬於小體量的電影來說,在大片雲集的賀歲檔實屬不易。    不爆笑 ?這是「不一樣的沈馬」新嘗試    從舞臺到春晚,再到前陣子大熱的電影《夏洛特煩惱》,沈騰、馬麗的「沈馬組合」已經被觀眾貼上了「國民喜劇CP」的標籤,在大部分觀眾眼裡,「沈馬」與「爆笑」已經劃上了等號。
  • 電影復甦、這些大片來助力
    各行各業都受到了疫情的打壓,很多好萊塢大片都推遲了上映時間就在昨日貓眼娛樂CEO鄭志昊受邀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暨電影發行與放映新趨勢論壇,透露了這些電影將會上映,其中有《反貪風暴5》、《金錢帝國2:四大探長》、《起跑》、《平原上的摩西》、《明日戰記》、《風平浪靜》等。
  • 七夕檔,輕體量愛情電影的較量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作為一部輕體量愛情片黃景瑜、馬思純和鍾楚曦三位當紅演員的影片《蕎麥瘋長》,聚焦20世紀90年代一座小城市裡,想要「活成一部電影」的女孩雲蕎和期待著看得見希望的未來的李麥,以及要在平凡的日子裡背水一戰的吳風,三人懷抱著對未來的憧憬開始異鄉漂泊之路的故事。
  • 講武生談電影後市:中等體量影片現在機會比去年多
    講武生稱,作為影院復工以來第一部有大卡司陣容的真人新片,《抵達之謎》選擇在影院復工後首批上映,是影聯和出品方共同決策,也是助燃國內電影市場快速復甦的微薄心意,這是一種雙向支撐。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無論在疫情期間還是復工後,講武生都採取較為積極主動的應對策略。
  • 賀歲檔收官之戰,2020年票房能否衝擊200億體量?
    換言之,今年鐵定將會拿到預期的200億體量,這也是內地市場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作為今年幾乎唯一正常復甦的市場,收官之月可謂至關重要。 該片上映首周末,拉升電影大盤突破1億,輿論市場已經不吝嗇的給出了「小黑馬」的title。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表示,進入賀歲檔之後,電影市場呈現出回暖的態勢,《沐浴之王》放映效果不錯,說明市場渴望喜劇電影的出現。
  • 《八佰》票房超18億元,七夕檔期創歷史新高,業內人士談電影復甦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8月29日,「中國電影復甦與IP自信」電影論壇在廣州市海珠區智匯科技園舉行,多位業內人士齊聚一堂,對疫情後中國電影的復甦情況、國漫電影的狀況和前景,以及如何打造中國電影IP自信等問題發表各自的看法。
  • 爆款大片入市,電影股卻不漲反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犀牛娛樂,作者丨小福,編輯丨樸芳復工以來,電影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然而,在節節攀升的票房數字和加速復甦的大盤背後,我們看到,從復工後上映的首部國產大片《八佰》起,無論是國慶檔兩強《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亦或是上周公映的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影片《金剛川》,卻無一例外均遭遇了影片上映後主要相關公司股價不漲反降的特殊待遇。
  • 國產小投資電影借力母親節 小節日能否成「新檔期」?
    投資小、體量小的國產電影如何避免成為炮灰?對於投資小、體量小的國產電影而言,檔期的選擇是影片能否取得優秀票房成績的一個關鍵因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湊熱鬧」,避免給「大片」陪跑,成為炮灰。儘管隨著觀眾欣賞水平和觀影口味的不斷提升,一些質量上乘的小體量電影憑藉良好的口碑不斷獲得觀眾的認可,但並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能有這麼好的運氣,大多數小體量的影片都還是在宣傳強勢的「大片」面前夾縫中求生存。2016年上映的文藝片《七月與安生》,選擇在中秋檔上映。同期上映的電影都是中小成本的電影,口碑都不算特別出色。
  • 【電影推薦】|《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其實講述了一部美國版的《我不是藥神》。光看標題,《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會讓人誤以為故事發生在富豪如雲、一擲千金的豪宅會館,但如果看到本片的臺灣譯名--《藥命俱樂部》,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電影描述的只是一群病人求醫問藥的故事。       這部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表達的主題也極為嚴肅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