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險的教育是 你吼了孩子,他卻不說話!

2021-02-13 啟兒必讀

在《@所有人》節目中,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女兒有一次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她立馬對女兒吼道:你怎麼回事啊?

女兒被嚇得一哆嗦之後愣在了那裡,非常恐懼地看著她,不敢說話,連哭都忘記了!看到女兒這個表情之後,陶虹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後來女兒再次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女兒,而是慢慢地走了過去把無助的孩子抱了起來。


這次,有了安全感的女兒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對於吼孩子,很多父母都說不怕孩子哭鬧,更不怕他跟你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但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動」,仿佛被按了靜音鍵一樣的孩子!


身邊有一個朋友是二胎媽媽,前幾天她哭著說,感覺自己很失敗,二寶出生以後的那段時間她特別焦慮,只要二寶一哭,她就會無緣無故地吼大寶!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發現自己吼大寶的時候他不再哭鬧了,而是站在一邊低著頭,手足無措地捏著衣角。


有一天因為玩具的事情,她又把大寶吼了一頓,孩子特別委屈地鑽到了奶奶懷裡,抽泣著說:「我不喜歡這個媽媽,你帶我走吧!」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對孩子來說,有一種無奈是「媽媽覺得我不吼就不聽話!」


對於父母來說,有一種著急是「吼完孩子卻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春節回家的時候和姐姐聊天,她沮喪地和我說,因為外甥期末考試的成績很差,自己忍不住吼了他幾句。沒想到這一次外甥不哭不鬧也不說話,發起倔來,竟然兩天沒有理她!


姐姐說,感覺自己和孩子越來越有距離了,根本猜不到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因為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孩子會不願意再相信父母,所以會刻意地和父母拉開距離,甚至會在心中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被吼得多了,有些孩子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心裡雖然不服氣,但也懶得去反駁!


更嚴重的情況是孩子感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會出現情感上的障礙,變得自卑甚至自閉,整日擔心自己在父母面前做錯事,說錯話!

吼孩子確實能讓孩子暫時安靜一會,解決一些當下的小問題。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而對於那些「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無法估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著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

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

我仿佛什麼也不是。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迴避傷害。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在親子關係中不知道怎麼和家人相處。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自閉」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說: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


她說:20歲之前她沒敢拉過媽媽的手,如今雖然長大了,但與媽媽之間的隔閡依舊無法逾越。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可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的孩子呢?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都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愛因斯坦說:如果你根據能不能爬樹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你一生都會認為它是愚蠢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徵服。

請慈悲地放過那個孩子,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與孩子和解,和心中的那個小孩和解,做個不吼不叫的文明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行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給他愛,給他力量,給他信心,你會發現南風雖然柔和無力,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相關焦點

  • 最危險的教育是你吼了孩子,他卻不說話!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的那隻小企鵝。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迴避傷害。
  • 最危險的教育:你在吼,娃卻不說話 | 語言暴力
    同為父母的科大大深知,不吼孩子太難了!但其實吼叫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牢記2點:①孩子不是你一個人的②你不是一個人當你很生氣的時候,換家人來看孩子。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如果還是沒忍住吼了孩子,一定要真誠向孩子道歉。並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會生氣,今天沒忍住吼了你,但媽媽/爸爸還是愛你的。
  • 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
    >前幾天,在《@所有人》節目中,演員小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怕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語」,把情緒打成靜音的孩子。我有個朋友,是二胎媽媽。前幾天她哭著說,感覺自己做媽媽失敗極了。原來,二寶出生後,有段時間她很焦慮,只要二寶一哭,她就會無緣無故地衝大寶吼。
  • 「大吼教育」不可取!家長一發火,孩子的世界便電閃雷鳴!
    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勸說:「您消消氣,孩子哪能這麼罵,對孩子心理健康有影響。」 大姐回道:「我是他親媽,你以為我想罵他?我罵他也是關心他,也是為他好!你看看他嬉皮笑臉的,一點兒也不怕我,耳朵也跟沒長一樣,不吼他是不會聽的。」 小小的孩子一邊嚎哭,一邊拉扯著媽媽的褲腿不放手,一幅生怕媽媽不要他的樣子,怪可憐的。
  •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看到他嚇呆的表情,我才意識到,自己不該那麼大聲地吼他。收拾完東西,我走過去抱抱兒子:「剛才媽媽不該那麼大聲吼你,對不起。嚇著你了吧?」兒子在我懷裡,哇地一聲哭了出來。我鼻子一酸,也忍不住掉下淚。我以前是個一點不順心就發脾氣,想打孩子就絕不手軟的暴躁媽媽。
  • 被大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到底想的是什麼?家長真的知道嗎?
    文/小曼聊育兒 面對孩子一些氣人的事情,家長真的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那麼做?和孩子溝通了後,孩子還是不聽話,家長就難以控制情緒,對孩子大吼,孩子立馬就會變得安靜而且很聽話,你以為孩子是懂了,其實是你沒有真的懂孩子,孩子被大吼之後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 你知道經常吼孩子的危害嗎?從小被「吼」到大的孩子,現在咋樣了
    每每想到童年,充斥著父母的吼叫,對於孩子來講,真的是陰影,揮之不去!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吼孩子,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家長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首先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有足夠的人格有的父母就是覺得,自己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所以他想怎麼對孩子說話,就怎麼對孩子說話,父母都管不了,但是這樣想一開始就是錯的。
  • 孩子被大人吼後沉默不語,他到底在想啥?了解後,就別再吼娃了
    文|啞鈴媽媽相比那些被吼之後立刻大哭大鬧的孩子,沉默的孩子才最讓人頭疼。被吼之後立刻哭鬧出來的孩子,當即便宣洩出自己的不滿,事情過去了基本上不會出現隔閡或痕跡。要知道越是沉默的孩子,你越為知道他內心的想法,也有可能內心正在自我煎熬,家長可要重視起來,不及時疏導對孩子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孩子被大人吼後沉默不語,他到底在想啥?了解後,就別再吼娃了1.
  • 媽媽被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嚇得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
    媽媽被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嚇得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老一代人的思想總是覺得打是親、罵是愛,所以仍然堅持對孩子「棍棒教育」。可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自己曾經沒有被好好對待過,所以只會用暴力進行溝通。
  • 孩子被大人吼後的反應,關係著他未來的人生高度,你家是哪種呢?
    為此爸爸很是惱火,一向家教嚴厲的爸爸,認為就是應該「食不言寢不語」,他多次提醒孩子沒改善,漸漸地他每餐吃飯時,只要孩子一開口他就大聲吼罵。起初,爸爸一吼孩子就不說話了,爸爸得意地跟媽媽說:「你的說服教育根本不管用,我覺得孩子該吼就要吼。」
  • 《不吼不叫》:教你面對孩子時,如何做到不吼不叫
    孩子看中了某個玩具,儘管你之前已經給他買過好幾個了,他還是非要不可,你跟他講道理,口都說幹了,他還是不肯罷休,你實在氣憤,對他怒吼不止:「你再這樣,看我不打死你去。」平時上班已經夠累,到了周末你還是強打起精神來做家務整理房間,可沒過幾分鐘,孩子就把房間弄得一團糟,你悲從中來,還是忍不住吼叫:「你怎麼這麼不珍惜我的勞動成果?
  • 教育孩子要靠吼嗎?經常吼孩子有什麼影響?看完就知道了
    我們知道在我們生活中,家長輕言細語的教育孩子,孩子有時候是不會聽的,當家長大聲吼孩子的時候,孩子才會聽。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教育孩子真的需要靠吼嗎?其實,不是的,只是家長們沒找到正確教育方法。那麼,為什麼有很多的家長非常喜歡吼孩子呢?
  • 為什麼吼完孩子他轉眼就忘了?不是不記仇,真實答案讓人心酸
    隨著現在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都缺少了一份耐心,當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的時候,壓制不好自己的脾氣,很多家長就會選擇大吼大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是過一會就會發現孩子會軟聲細語地跑到自己的身邊小聲的說到:「媽媽對不起,我錯了。」
  • 《以家人之名》:毀掉一個孩子,就不停吼他
    但她們不知道,孩子還是會管她們叫媽媽,但他幼小的心靈所遭受的痛苦和創傷,會有多深。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情急之下的她,就衝女兒一頓怒吼:「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很多父母都以為,孩子還小,跟魚一樣記憶只有7秒,你打了罵了吼了,事後稍微哄一下,他立馬就忘記了。
  • 《以家人之名》熱播:毀掉一個孩子,就不停吼他
    但父母的爭吵和怒吼,卻並沒有因為他的懂事而減少幾分。最後,媽媽怒而出走,他成了沒有媽媽的孩子。長期被媽媽吼,加上妹妹去世給他造成的心裡陰影,凌霄從小就沉默寡言,受了委屈也從不吭聲,只會一個人躲在角落裡,靜靜地看書。
  • 孩子被吼時,在想什麼?最傷害孩子的行為,90%的父母都在做!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默裡·史特勞斯的一項研究,有90%的父母表示曾經吼過孩子。很多媽媽表示,吼娃之後不怕他哭不怕他鬧,更不怕他跟你頂嘴、講道理。就怕孩子調成了靜音模式: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他心裡在想什麼?再後來孩子就不說話了……朋友內疚地問孩子:「媽媽發火時你想說什麼?」
  • 孩子被吼後,是頂嘴還是沉默?暗示了長大的性格,影響孩子一生
    曉琳後來把這件事說給我聽了,說:"果然這教訓一頓還是有用的,你看這馬上就變老實了。"我聽著卻非如此,嘆了一口氣對曉琳勸說道:"你這想法可是存在大錯誤了,這孩子要是遭到這樣的對待,往往沉默可能是最糟糕的表現啊!"
  • 「爸爸,請你不要對我大叫!」別讓你的說話音量,毀掉了孩子的成長質量
    雖然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是笑笑老師還是要提醒家長們:你的音量,決定了孩子的成長質量。音量越大,孩子越感受不到愛。知乎上有這樣的提問,你最不願意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有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只要是大聲說話我都不愛聽,因為我害怕。
  • 孩子不聽話,看看這幾點,慎用吼叫教育!
    一個朋友前段時間和我說,實在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了。每次孩子犯了錯,總是忍不住吼,吼完又後悔,下次孩子犯錯還是忍不住吼他。"天天起床,叫好多遍也不起,只有一聲吼,才能立馬起床。寫作業速度慢,一邊寫一邊玩,好好提醒沒有用,只有一聲吼才能老老實實的寫會作業。給他講錯題也不認真聽,只有跟他喊著說話才能注意力集中一會兒。"面對孩子犯錯,一味地指責、吼叫是最無用的教育。
  • 你一發火,孩子的世界便雷鳴閃電【帆果教育】
    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勸說:「您消消氣,孩子哪能這麼罵,對孩子心理健康有影響。」 大姐回道:「我是他親媽,你以為我想罵他?我罵他也是關心他,也是為他好!你看看他嬉皮笑臉的,一點兒也不怕我,耳朵也跟沒長一樣,不吼他是不會聽的。」 小小的孩子一邊嚎哭,一邊拉扯著媽媽的褲腿不放手,一幅生怕媽媽不要他的樣子,怪可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