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橋遺風
---圖說慈利現存部分古橋
羅顯慶
橋,是慈利的記憶符號。慈利的古橋將歷史的故事和美妙的詩詞、歌賦鑲嵌於一身,只要講起橋的名子就想起它的故事,講起故事即想起它的名子。天長日久、歲月留痕,慈利的古橋形成了一個關於慈利的獨特而豐富的地名文化。
一、風雨橋
黎家坪風雨橋,舊名通津橋,位於慈利縣通津鋪鎮通津鋪居委會黎家坡組,橋東為黎家坡,橋西為黎家坪,東距自北向南的村級公路2OO米,面積84平方米。該橋始建於明代,黎元宗建。民國縣誌載:方工之始,轉石用牛車,車負在重。氣喘則令以扇。扇風緩其呼吸。夜則躬前飯之,且遍拜群牛曰:「苦爾,苦爾」。清末改建為屋橋(風雨橋),民國二十四年洪水衝毀,只剩橋墩,橋墩用石條砌築。1963年由通津鋪人民公社黎家坡屋橋修建委員會重修。該橋為穿鬥式硬山頂木構建築。頂梁有文字記載,賀龍領導的紅軍部隊早期在此地活動較多,並多次經過此橋。清田登通有《宿通津橋》詩。
觀鬥坡屋橋位於慈利縣通津鋪鎮竹葉坪村(史志稱竹園坪)中心組,北接竹葉坪,南連觀鬥坡,橋南是高山峻岭,橋北是農耕平地,前後溪匯流後自西向東穿橋而過,周長108米,面積288平方米。該橋為石砌橋墩,三墩三孔,木構橋體,橋體為穿鬥式木排架、硬山頂、蓋小青瓦,橋北頭為石級踏步,南頭在懸崖壁上鑿孔直接放置枕木。該橋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黎土積募建。民國二十四年洪水衝毀木構橋體,1962年由通津鋪鎮人民公社組織修復。近年又進行了維修。
西鋪風雨橋位於慈利縣甘堰鄉西鋪村西鋪組,西鋪老街旁,西溪是一條狹長的山峪,自北向南逐漸擴展為較大的平地,兩旁是低矮的山凸,橋東西向,長13、2米,寬4米,面積61平方米,屋橋為5排架穿鬥式木構架,硬山頂蓋小青瓦,3個石橋墩,截面呈稜形,橋墩頂部突出,作工精細,橋墩間用枕木搭建,其上修屋。該橋建於民國32年,由當地大戶田進民、田繼光等人募建。該橋建築風格較為獨特,對研究古代橋梁具有較高的價值。
溪口廊橋,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王之夔募建。吳恭亨有記。1996年6月26日山洪衝毀。賀龍領導的紅軍部隊早期在此地活動頻繁,並多次經過此橋,故又稱紅軍橋
畢架坪風雨橋位於慈利縣江埡鎮筆架坪村龍溪組筆架坪山邊。屋橋為穿鬥式四柱一瓜木構架,脊瓜柱下設雙步架,通長有六排山,兩側設有欄杆,橋面沒三根巨型枕木,直接架在溪溝兩側,橋墩由石條齊築,較工整,該橋始建於明末,重建於1927年。
蠻子坪風雨橋位於張家界市慈利縣金坪鄉金富村三組蠻子坪溪上,上流為湯溪,該橋架在兩座高山峽谷之間,相距水面較高,南有接蠻子坪的上山石板路,北有通往龍潭河鎮水坪村的上山石板小路,四周為高山竣嶺。該橋東西向,六排架,硬山頂,蓋小青瓦,屋面挑簷,兩端為條石砌築的橋墩,之間用六根粗大枕木鋪架,長15.4米,寬3.3米,跨度10米,面積約51平方米。排架為四柱三棋。該橋建於1945年,脊頂原有修建記載,文化大革命損毀。
簀石溪風雨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金巖鄉中坪村四組簀石溪上。該橋由當地村民募資於1928年修建,重建於1963年,橋下有3座石橋礅,橋面由6根粗大樹木橫架在三座橋墩上,六排架,雙層簷,硬山頂,蓋小青瓦,中間的橋墩為稜形,麻條石砌築,北接溪邊巖壁,南連大橋坪,為當地村民過溪渡水和休憩的亭子橋。該橋長17.7米,寬3.3米,面積約59平方米,跨度 米,橋面距水面約3.8米,屋脊至橋面高3.8米,每排架間距3.5米,中柱上有修建記事文和圖案,西面貢有「水滸三官」菩薩。
南溪亭子橋,住於洞溪鄉南溪村,是連接洞溪鄉、大滸村、田家村的木質亭子橋。1926年由鄒天貴、鄒由善、鄒興隆、鄒哲生等募資,鄒家道設計施工建造。2002年、2015年兩資維修。
莫家屋橋,又名同興橋,在楊柳鋪鄉楊王峪。鹹豐二年(1852年)建。1888年莫恆甫籌募資維修。
國太橋(志書記為國泰橋),清乾隆中建(遺憾的是2009年筆者拍攝的圖片已遺失)。
二、石橋
杉木橋石拱橋位於慈利縣橋木橋鎮東街,在老十字街與新街之間的溪水之上。該橋為紅砂巖條石徹築的三孔石拱橋,橋面高於地表,呈弧形,有石欄杆,溪溝中間有兩個石墩,石墩截面為稜形,橋面長28.5米,寬4.5米,橋高10米,面積215平方米。萬曆慈利縣誌記載:杉木橋一名卓公橋。在二十三都杉木橋,甴壽官卓思真建。同治續修慈利縣誌記載:杉木橋,原名卓公橋,同治任戌大水衝圯,管盛典、卓九成、卓雲程、李文衡、柴啟達,萬文德等募修費錢三千餘串。2002年當地人組織過一次維修。
曬穀橋石拱橋位於慈利縣巖泊渡鎮紅花村曬穀組澧水河邊紅花溪上,處在澧水衝積平地的中部。嘉慶二十二年重修慈利縣誌載為賽谷橋。始建於康熙年,該橋為單拱石橋,橋面為弧形,高出地面,最初橋的西端原有石質臺階,是通往湘西的主要交通要道,橋的引橋較長,橋長35米,高8米,面積245平方米。該橋的建造工藝水平較高,歷史上多次被洪水淹沒,依然保存完好無損,對橋研究古代橋梁建築工藝有重要價值。
宜衝橋石拱橋位於慈利縣宜衝橋鄉,宜衝橋溪水兩側是較高的山崗,溪水自西向東在狹谷中蜿蜒流入澧水,石拱橋橫架在兩山崗之間。該橋長23米,寬6米,高9米,拱跨12米,為單拱石橋,特點為在河床下也有半圓形石拱,與河床上的石拱連為一體,形成一個圓形,並在河床底部加固一層條石,歷史上經過多次洪水,紋絲未動,原橋面為平鋪的石板,有欄杆。嘉慶二十二年重修慈利縣誌載:宜衝橋,嘉慶初由州同寧嗣且耆民李印先募修(缺圖)。
燕子巖石拱橋(史志記為心田橋)位於慈利縣高橋鎮燕子巖林場,高橋通往白竹峪與大滸公路的交叉處。該橋為單拱石橋,橋長30米,寬6米,面積180平方米,通高10.8米,拱高8.3米,用條石砌築而成,做工規整,拱高而寬,呈半圓形,橫跨12.5米。民國慈利縣誌載:民國二年(1913年),胡其忠創建。吳子慎記云:慈利西南百裡有坪曰大敷。廣序各十裡。為常德走大庸、龍山間道,行旅湊焉。大滸東裡許,水匯曰心田。故有石樑,鄉人陳錫洪所創建。中圯於水。無嗣為之者。旅販至此病涉而悲。於是,黃興實、胡其忠出而寡資。期年督工成之。萬口交慶。橋成之幾月,裡人吳子慎鐫石記之。該橋對研究古代古橋梁建築藝術有重要價值。
燕子橋石拱橋位於慈利縣零溪鎮燕子村七組零溪河上,南接慈利至高橋公路,北連炎銀坪。橋建於清光緒年,總長41米,寬4.5米,高7米,拱高約6米,面積188平方米,橋墩寬9.5米,三孔石拱橋大小相同,為圓拱,中間兩橋墩呈梭形,突出橋面,全用條石砌築,零溪河自西向東在橋下流過,橋上原有石欄杆,現改成水泥欄杆。1943年,日軍經過此橋,因設路障使橋欄杆損毀。1996年移民時維修該橋,並因改為公路橋而填埋踏步。
七裡橋石拱橋位於慈利縣江埡鎮九溪村,九溪城東北角漊水河邊。S305線從橋上通過,該橋南側是自西向東流過的漊水,河對岸是教場坪村,北面是北山江埡林場,東側有江埡林場界碑及密集的住宅。該橋架在蜻蛙井溪流上,用條石砌築,原南北橋頭外圍呈圓拱形,設石踏步,橋上設石欄杆,欄杆兩頭有石雕龍頭,後期改建公路橋填淹,橋孔內為方形,橋寬5.5米,高7米,拱高3.2,拱寬1.2米,拱上有陽刻行書「七裡橋」石匾,始建於宋代,明代加固,清代大修。
太坪橋石拱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景龍橋鄉太坪村太坪組銅馬洞溪溝之上,所在地為丘陵地貌,該橋橫架在東西向的銅馬洞溪溝之上,溪溝兩邊為東西向的狹長平地,南面為楊家大凸,北面為土地凸。該橋為南北向單拱石橋,始建於清代中期,橋面長8.1米,寬3.1米,高3.8米,拱高3.2米,面積約25平方米。做工規範,麻條石砌築,橋兩頭原有石踏步,現改為公路橋,橋面微弧,橋面兩頭寬,中間狹窄呈弧形。2010年4月文物普查時發現。嘉慶二十二年重修慈利縣誌 太平橋在洞坡通黃石,耆員蔣大周捐修,計費百餘金。
龍亭橋石拱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二坊坪鄉盛德村楊家溶組楊家溶溪上,橋東頭為楊家灣、向家灣,西頭接官田溶,四周為相連而低矮的小山凸,楊家溶為南北向狹長小平地。該橋始建於清代,東西向偏北2度,橋面長8.1米,寬3.1米,橋拱高 3.2米,跨度4.3米,高3.8米,面積約25平方米,兩頭設石踏步,石欄杆已拆毀,橋頂設兩層卷拱,條石砌築,做工較規整,橋面呈微弧形,石板鋪築,橋面兩頭寬,中間窄,呈弧形。清光緒年間重修,民國時期整修。201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
樟樹橋石拱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二坊坪鄉盛德村楊家溶組楊家溶溪上,橋東南北三面為南北向狹長的小平地,稱作楊家溶,橋西北頭接小山凸,平地周邊為小山凸,南側與龍亭橋相距約250米,該橋為東西向偏北56度,橋西頭接較高的山凸小路,橋東頭接地勢較低的平地,形成單邊石級踏步,橋上欄杆已拆毀,橋頂設兩層卷拱,橋面鋪石板,呈弧形,條石砌築,做工規整。該橋建於清代(缺圖)。
湯溪石拱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金坪鄉湯溪村一組與七組之間的湯溪之上,橋西北頭為一組,東南頭為七組,有朝陽通往金坪鄉的簡易公路從橋上通過。該橋為條石砌築,橋面平整,兩頭原有石踏步,橋墩建在突出的巨石上,相對溪流較高,雙層卷頂拱,橋上欄杆拆毀,橋面現為混凝土結構,橋長17米,寬4.5米,面積約76平方米,橋面高10米,拱高8.8米,跨度10米,水泥橋欄杆厚0.2米,始建於民國。
野豬溪上石拱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南山坪鄉白果村2組李家峪出口,北距現代公路橋約500米,西頭接較高的巖壁,東頭為坡地。該橋青石巖砌築,橋面平整,兩頭各設4級石踏步,橋面兩側有長條石作欄杆,雙層卷拱,拱頂兩側條石上雕刻有八卦圖案,東頭存該橋記事碑一塊,字跡模糊,橋長8米,寬3米,面積約24平方米,橋面長5米,跨度5米,橋面高5米,橋拱高4.3米,橋墩高1.9米,始建於清末,兩端有山間石級小路。
野豬溪下石拱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南山坪鄉白果村2組與3組之間的野豬溪上,現代通鄉公路橋下,野豬溪為南北向溪流。該橋為單拱石橋,橋面平整,兩橋墩較矮,僅0.6米,建在巨石之上,雙層卷拱,拱與橋相距較近,兩頭設石級踏步,兩側橋墩有護牆體,橋長9米,寬3.5米,面積約30平方米,橋高5.2米,拱高3.7米,始建於清代,上世紀七十年代重修。
兩岔溪平板石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零溪鎮兩岔溪村一組與金林村交界的兩岔溪溪溝之上,西距通村公路約50米,兩側為桂花坪,南北兩面有高山。該橋為東西向偏東10度(260度),始建於1901年,中間為稜形橋墩,形成雙孔橋,東西兩頭有條石鋪築的護橋牆,橋面平整,由四根長達4.7米的條石作枕,中間用巖板平鋪,做工規整,橋長13米,寬2.04米,面積約26平方米,橋高3.64米,橋墩高3.34米,古時為慈利通往常德、桃源的必經要道,賀龍早期開展革命活動經常通過此橋。
新泉石拱橋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東嶽觀鎮陽鳳坪村龍王泉組龍王泉溪溝之上,龍王泉為一條南北向的溪溝,溪溝兩則有較小的平地,稱陽鳳坪。該橋為東西向偏東20度(70度),單拱石橋,橋面平整,兩頭設4級踏步,石欄杆已拆毀,單層卷拱頂,未見橋墩,橋長5.5米,寬2.7米,拱跨度2.7米,高2.3米,拱高1.6米,面積約15平方米,始建於清代末期(缺圖)。
星德石拱橋位於湖南省慈利縣東嶽觀鎮欣福村與廣東村交界的韓家坪溪上,西頭接韓家坪,東頭接欣福村通往太坪村的水泥公路。該橋東西向偏西38度(128度),始建於清代,青巖板砌築,橋墩較高,單層卷拱頂,兩頭設石踏步,各8級,現已損毀大部分,橋面為拱形,兩側設條石欄杆,橋長11.5米,拱跨度2米,橋寬3.8米,面積約42平方米,水面至石欄杆5.6米,拱高4.6米,石欄杆高0.35米,寬0.35米,兩頭橋體損毀嚴重。
慈利縣地域廣闊,山高林密,溪溝縱橫。為了達到天塹變通途,慈利的先輩們修建了各種橋梁。先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條等。慈利先輩們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據《萬曆慈利縣誌》記載,慈利最早的橋是距850年前,由燕克濟於宋乾道中(1163—1173年)建在清盛門外的燕公橋。
位於慈利縣金坪鄉金富村三組的蠻子坪風雨橋
縱觀慈利的橋梁歷史,慈利的古橋有著鮮明的特色。
一是規模不大。由於「橋梁施於溪,舟楫施於河,皆以便行旅也。」(《嘉慶二十二年重修慈利縣誌》載)且慈利的溪溝多跨度小,所以,慈利的古橋跨度小、規模不大,橋長一般不超過50米,寬不超過5米,規模稍大的觀鬥坡風雨橋周長也只有108米。
二是形式多樣。慈利的古橋在建築形式上分為有木橋、藤子吊橋、石橋、風雨橋。木橋是先輩們最早使用的一種形式,其取材經濟、靈活實用,在跨度不大的溪溝上架上木頭便可通行,遇跨度大的溪溝則在溪中用木頭搭起支架或建造石墩支撐再架上木頭,但由於木頭易腐敗,且木質輕易被流水衝毀,所以壽命不長;藤子吊橋,如杉木橋鎮的藤子橋(現誤記為陳子橋),利用自生長的堅韌藤條,在其上固定圓木或木板,這類橋穩定性不強;石橋分為石板橋和石拱橋,石橋板實由木橋演變而來,石板橋一般跨度較石拱橋小,慈利的石拱橋多用滿布式拱架砌築時,即從兩端拱腳起順序向拱頂方向對稱、均衡地砌築,最後砌拱頂石;風雨橋主要盛行於清末民初,從木橋、石橋演變而來,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在慈利風雨橋多稱之為涼橋、亭子橋、屋橋和廊橋。
三是建造者民多於官。慈利的古橋建造有官府出資的,也有民眾募修的,且民多於官,《同治續修慈利縣誌》記載「慈邑雖非孔道,亦行旅所必經。近來頗多好義之士,募化眾善信,修溪橋、立義渡,作無量佛第一件功德,而慷慨樂施者且復以身任之不假旁助,斯誠波平浪靜,可呼舟子涉川,馬騁車馳,共指升仙而題桂也。」民眾募修的多以募修人姓名命名,如燕公橋、屈家橋、覃家橋、朱家橋等。
位於慈利縣零溪鎮兩岔溪村一組與金林村交界的兩岔溪溪溝之上的兩岔溪平板石橋。
慈利的古橋串起了慈利文化的生動靈氣,讓人感到慈利的文化底蘊觸手可及,俯拾皆是。
--地因橋而名。古往今來慈利許多地方因橋而名,沿襲到如今,因橋而名的鄉縝就有杉木橋、國太橋、景龍橋、高橋、廣福橋等等。以橋命名的街道居委會及小地名更是數不勝數。
--詩因橋而賦。慈利的古橋是眾多文人騷客的駐足點。明代劉宗文的《通濟橋》:「一枕陲亭雪,山空夜氣平。雁拖寒曙色冋,雞渡隔溪聲。榻冷神偏靜,窗虗夢自清。一津通石腹,行止此中明。」李友朋的《詠自生橋》:「青溪山經沒,嶺上飄炊煙。野水雲中出,懸巖樹杪連。竅應金牛鑿,石笑神龍鞭。此去天台近,何時許結緣?」以及田登通的《宿通津橋》等等詩歌、詞賦讓人拍案叫絕。庹容海題賦江埡官撟「官歸憶題柱;橋圯可傳書」,田昀聯題桃子溪撟「桃葉渡江不用楫;子房進履曾傳書。」等聯語可謂「妙筆生花,字字珠玉」。
位於慈利縣杉木橋鎮老十字街與新街之間的溪水之上杉木橋石拱橋。該橋建於清道光末年。
--故事因橋而精彩。慈利的每座古橋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搏動了古橋自身的生命脈跳,也奏鳴了慈利的歷史。「明黎元宗建。方工之始,轉石用牛車,車負在重。氣喘則令以扇。扇風緩其呼吸。夜則躬前飯之,且遍拜群牛曰:『苦爾,苦爾』。」;「慈利西南百裡有坪曰大敷。廣序各十裡。為常德走大庸、龍山間道,行旅湊焉。大滸東裡許,水匯曰心田。故有石樑,鄉人陳錫洪所創建。中圯於水。無嗣為之者。旅販至此病涉而悲。於是,黃興實、胡其忠出而寡資。期年督工成之。萬口交慶。」;這是《慈利縣誌》關於通津橋和大滸心田橋的故事記載;從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建造者的樂善外施,也能觸摸到他的博愛仁慈之心。更多關於古橋的記事錄和民間傳說能將我們引入回訪慈利歷史的「時空遂道」。
(註:為不浪費各位看客的寶貴時間,本文關於慈利的古橋的興衰及保護建議部分已被刪減。本文圖片由孫仙坪提供)
附:民國慈利縣誌舊都區表
一都
一區
張家坪桃子溪吳家崗陳家嘴條臺坡騾子洞犀牛彎龍陽彎扁擔埡七方溪廣福橋獅子坪白沙坪娘娘廟八裡坡三王峪譚家山蝦蟆口接龍橋回龍宮二天門兩河口顧公巖石慈崗萬福橋焦家山辛家峪
二都
一區
界首鋪東嶽廟貓兒峪柳溪口蠻王城高橋鞍子峪鬥量金桂竹溪下口灘風篷埡茶林河於家崗楊家臺雷家臺鬼邦溪黃花溪人膀溪樂王峪牌巖英溪大迷山
二區
迎曦埡磨子坡七根叢蠻子埡五雷山張家塌白竹水三裡溪南嶽寺顧公寨黃連洞插旗山內戰池拕斷崗二都崗喬梓峪落馬坡老棚三王峪謝家嘴星德山水旺鋪
三都
一區
涼水井金鼓巖長嶺岡蔑絲溪零溪寺兩岔溪河塌蕭家坪七姑山巖子峪文家溪簡家坪蛇二埡王虎山毛家壋付家坪關門洞金雞殿黃沙坪詹家橋二坊坪慄樹岡
二區
洞坡銅盆埡楓樹埡魏家坪孟家橋於家峪大莊峪劉家村燕子橋朱家落莫家溪董家山黃家廠雷雨埡破旗峪
三區
田二埡巖門埡田家坪鑼鼓岡吳家坪馬黃落大堰岡羊窩坪二屋坪鴨兒坑龍窩埡黃巖觀巖板灘桐子巷黃獅埡汪家橋
四都
一區
砂場白竹峪雲朝山狗子埡黃連峪大滸纂子山南溪乾溪杜家溪何家山牛二埡皂泥峪射八箭梘潭罎子口五裡寺喜子坡馬黃坡鷹兒巖湯家溪龔家山向家界
五都
一區
縣城環溪青溪零溪河水木峪燕子洞洞坡羊角山鯉魚橋響水洞地坪後坪迎曦埡筆架山王營坪龍王廟趙家坪
二區
白雲山黑峪浸水埡馬家埡鴉雀峝屈家坪北風埡高家落雷家溪許家落紅沙溪白沙溪青山廟唐家溪洞溪
六都
一區
永安渡茶庵青山坡三岔鋪史家溪彭家峪伍賈坪飯甑山紅巖坼長潭河南岸雙人灘鍋底山楊家坡樟木巷張家峪雞子岡八蜡廟
二區
曲水溪亮埡柳林鋪豹子坡皇家臺成溪峪趕溪峪船板峪八歌峪陳家山墨硯溪孟家岡金剛山團巖溪
三區
廖家村廣濟庵巖泊渡北岸茅坪團巖坡行溪康家坪曬穀溪隴子頭雞形嶺大安峪響銃埡沙刀灣耳子廠射馬溪龍伏寨茅庵曹家界七埡子朝東泉靆雲山跑馬州楊柳池鴛鴦池自生橋四腳泥鄭家坪藍家山野人落廖家塌和尚坪夜沙泉
七都
一區
洞溪馬公渡樵子溪飛沙坡五裡州田兒埡慄樹埡中坪巖泊渡南岸康家溪寺潭鉛廠溪獅子巖牛頭寨隴子頭南岸鴻圖坡桃水溪梁家山龍虎坪漁米渡南岸至公渡插旗山南山坪鼓動溪鹽市蝦子溪鹽包山耙齒界方田坪半山大溪毫末山丁公塌狗尾溪白果廟黑帽山剪刀寺山東卓家山白馬渡
八都
一區
任氏橋漁米渡北岸宜衝橋芋頭彎藍竹園邱家坡石莢村薛家莊才子界黃泥橋馬鞍山水揚峪黃花峪楊柳峪官莊峪七星嘴八銘山桃埡九龍寺穿石溪五福橋鴻溝今如坪溝三嶝漸坦嶺水氽峪
二區
太華山香爐山乾堰瀉油鋪白羊鋪鹿耳洞膺兒巖出奇洞向家坪桃木溪朱草灣東峪西峪桂竹峪半裡坡百覽地弦歌洞三迤口碧溪峪
三區
漁浦楊家岡人字落勤家村梯磴巖溼堰官坊鶴巢峪落平峪饅頭石紗帽寨寨岡頭放牛岡龍窩巖屋口報恩寺
四區
雲臺山曹家岡紅巖寺梨子坪上然河下然河甄家坪七坊峪魚形岡荷包口興隆寺夾石口五師山廖家山紅魚亂江邊
五區
馬頭界浮石岡瓦岡砦伍家山鐵鋪三坊峪許家坊廟彎走馬坪天竺山西岔峪文家落巖口龍潭楊家橋鹹水峪孫家岡聶家峪福星山金蚿山
九都
一區
水田坪雷雨埡宣雨殿龍潭河白巖嘴洪家源頭龍王埡叢木坪伏龍坪湯溪五同碑荊竹彎實堰姜家灣銀馬池紫雲山巖門水張家坪鄭家臺桃花溪寶竹山班鳩埡景龍橋宋家溶八步橋渠用乾溪烏溪毛家坊樊家坊李家峪趙家峪
二區
孔家峪劉家山廣東山蒯家店高橋劉家溪盧家落大埡鄭家坪八步橋五通峪白蓮溪雷家溪界溪橋
三區
杜家坪翦刀寺山西長潭溪口邊巖王家坪張九坪平潭杜家溪暮訪溪炭棚龍洞界棉花山三磴砦莫家坡獅子腦於家村尖山寺挖斷岡紅巖峪立功坡香爐坪杜潭平冷水七子埡
四區
上茅岡中茅岡下茅岡羅峰山大潭坪望八嶺老鴉口李林溪三元坪南坪北坪龍巖砦土地坡金巖山小溪龍溪土溪太平山潭口沙羅坪王家山麻田溪鄭家坪石羅坪丹砦腦龍石溪月潭彎子落鳳山水罅溪大山溪後坪朝天寺
填補二十四都
茶盤峪常思峪石黃坪桐皮埡姜家峪長沙峪猴子衛洞潭迥龍坪香爐岡王家棚安樂山木魚山楠木峪
十四都
一區
皮家塌自生橋佳木峪蛇王峪梭子埡八屋裡麥地坪祝家界大茅坡木匣口馬合口分水嶺兩溪口楠木坡黃柏溪劉家峪洪家峪大塌裡統家山簷埡向家坪後峪
十五都
一區
羅家灣紅巖壁郎樹落龍門溪杉木彎王家田官地坪李坡山青佛山趙家坪紅花嶺幡龍寺騾子巖馬家山銅礦山易家塌腰棧大峰尖橋彎木耳山九十九尖山黃家臺建二埡蘿洞夕陽埡香菸山東流坪橫巖山金峰庵大氽頭小氽頭巖門口魚裡亂泉潭梯市七陽山五晝坡蛾兒峪庹家彎黎家田南鬥埡
十七都
一區
樅木山木耳山楸木埡伍家山黃巖口蕭家塌龍燈溪毛打坡叫化坡
二區
竹葉坪氽湖野牛湖三神潭團團湖魯陽溪前村坪統字峪李家峪百戶峪龍鬚巖三百磴晴峪楊公泉馬家溪幹丘山唐家界
三區
孫家埡天星山麻埡杉木峪橙子界車耳界大泉坪柿油坪瓴溪夾沙坪大峒溪小峒溪風巖溪畫皮界抱耳巖五到水雞喚溪出日塌風門埡撒朱溪野茶溪門山界大泉坪酉水磨刀溪王家田
十九都
一區
三家店塘湖峪雙河趙家岡廣埡王家坪丫角山柳樹榻茅花界茶埡碗田峪長安橋茅家塌季子溪
二區
包家峪五甲坪十甲坪九甲坪六甲坪一甲坪雪泥湖兼拔河龍潭彎冷水溪柳枝坪羊乾峪西埡木龍潭
三區
斬官坪杉刀巖廟埡石門埡龍燈溪滕葛頭向家溪下西連唐四界雞公砦上西連紫荊埡風耳界白巖壁九門埡坂莊坪騾子嶺江劉坪西埡黃連尖百合山楊桃溪十排溪南團巖門雙巖砦黃系河麻池河李村坪白石龜塘彎廖城五裡溪羅家坪鬥笠尖段家橋排兵山撞母溪椽角埡偏孔溶水流砦駱家山神靈溪杉木溪楊泗廟入潮溪龔家河金藏山棓子溪牛鹹溝百步磴
二十都
一區
陳家岡軍邸坪吳家峪口六甲邊高溶施家落閘口關青巖山索溪峪止馬塌羊脂界坂磴山施家峪白埡彎風火岡俞家嘴白虎堂黎家村袁家峪黑曹峪
二區
鄧家坪毛家塌羅鼓坪中坪河口高東坪田家界胡家界杜家山河陰彎
三區
貓兒嶺邱家坪楊家峪簡家溶紗帽山吳家溶陳家彎羅團胡家坪唐家坪袁家坪袁家莊唐家峪
四區
三官寺康家岡申家峪王李坡李家坪仕坪落獅墈蔣家坪已子埡雲臺山半尖山郝家坪慄樹埡丫角坪
二十一都
一區
九溪城江埡陶家峪北山李家嶺吹風嶺石家峪畢家坪連平唐家洲老虎州關門巖老鴉泉滕家河卓家峪長峪
二區
官橋巖板田水車坪蘆峪長嶺岡麻山九裡埡雲臺山皮家埡熊家莊升鬥潭土地埡灰塘坪細木坪栽芭坡高兒埡乾溪平坼巖坪八鬥丘高坡翠峰山董家峪
二十二都
一區
楊家坡李子岡茅彎大尖山譚家坪田家坪寇家坪跪馬廟虎頭山馬蟻井象耳橋潮水界唐家峪三多橋雞王峪安家洲仁和鋪龍團坪仁石溪姚家坪甄家坼魚三溪何家溪沙家坪六方塌桃樹埡月巖周公渡
二區
趙家鋪成字橋柴家山吳家塌打鼓泉楊家塌兩姊妹巖稻場埡白龍泉黑龍泉枳黃灘柴家山十三廟蠻兒溪柳子泉連村河
三區
廖家坪向家坪黃家隘楓門埡瓜兒界五裡堆樟樹橋巖門埡清水溪元峪張馬溪陳家峪野雞埡新應寺五通廟杉木橋(西岸)
二十三都
一區
通津鋪趙家坪農官坪輪贏溪蕭家坪陳家坪高梁埡四虎坪三浯泉長峪鋪竹園坪馬鞍山萬家溪石廠河千步岡船心地張家臺九家溪西杉木橋(東岸)佘坪天心堰合堡溪小溪峪桑樹彎水田坪望月坪楓香坪三合口柳子泉
二十四都
一區
道人山遺筆溪官塌坪慄山峪桑木溪七相坪何家制邢家河當字井戴家岡見龍亭姚家峪蔣家坪龍蟠溪太坪山長潭河北岸段家洲
二十五都
一區
東嶽觀九家溪東江西埡張家峪鬥溪口玉皇廟貓兒山九龍山彭家岡桐子岡韓家坪管家峪道林寺白巖壁蔣家彎採球山佛架山四條嶺回頭山
二區
華嶽山蜂子洞史家埡範丹山畫子埡袁家埡當風埡韓家泉剛家峪李三埡楊王廟三蜂山河家峪龍馬頭永順橋芭茅溪寶珠山風尖頭將軍廟二層巖道人山浪衣巖前溪後溪於家河遺筆渡小沙大沙欄門埡星子山焦家塌
遺筆溪韓家泉楊柳鋪鴨子口東羊渡昇平
填補二十二都
黃場東陽彎象鼻嘴獅子口兩合口風火山星鬥坡星家峪雷打巖螞蟻嶺分水嶺犀牛角西五當白馬泉梅子尖鬥溪口茶龍埡上平溪道街中平溪下平溪筆架埡
(本文感謝孫仙平、丹林、朱法銘提供相關文圖資料。)
慈利的書院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它有別於官學的教育系統,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中國的書院最早出現是唐玄宗時期東都洛陽紫微城的麗正書院。正式的書院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其發展於宋代,盛行於元、明、清。
一、慈利各書院的創建時間及創建人
慈利縣,雖僻壤遐陬,但學風盛行。據清嘉慶《續修慈利縣誌》記載:至於書院,伊古所重,或屬良有司創造,或為本邑名人肄業,設教建立,皆足陶治人才,所關非細。
慈利的書院最早創建於元,盛於明、清。
天門書院,在天門山之麓。元處士田希呂建。其地後撥入永定縣,今廢。
聚奎書院,在縣西二十都。元翰林待制楊舟建。今其地廢為民居。
環溪書院,在水西門外,元縣人張兌建,今廢。
月川書院,在六都觀嘉渚。明邑侯劉長春建。後改為準堤庵,其遺址今廢。
月川書院,後改為準堤庵,其遺址今廢。
清溪書院,在龍頭坪。明洪武年間進士劉疇、劉玖建,後改為文廟,其遺址在現縣衛生防疫站一帶。
羊山書院,在羊角山麓。明朱成文建。今廢。
零陽書院,在縣城內西隅。嘉慶四年,邑候陸振基勸會邑紳士公建。
漊江書院,在九溪東仙侶洞上。同治末,縣人李樹芳等募建。其後都人移建溪城西岸範家洲。
漁浦書院,在八都漁浦。光緒十二年(1886),縣人田金楠等募建,後改為漁浦小學。
蘿洞書院,在十五都官地坪。同治十年(1871年),縣人
羅祖綱等募建。其地解放後劃入桑植縣,今存遺址。
兩溪書院,在三都兩岔溪。光緒十七年(1891),縣人朱希文建,後改為兩溪小學。
二、慈利各書院的膏火籌措與支出
膏火,指維持書院等運行的費用。從各版本的《慈利縣誌》記載,慈利各書院的膏火籌措,主要包括撥付學田、捐贈、鋪房租金等。
以零陽書院為例。
零陽書院田地鋪房
一、本朝邑侯陸振基,審訊彭知相、彭超林混佔雷:家臺泛地,斷入書院,仍給耕種。彭知相每年納稞錢五i百文,彭超林每年納稞錢一千五百文,以作膏火。
二、斷琵琶洲下龍國柱、郭正賢互爭淤地三畝,歸:入書院,仍佃郭正賢耕種,每年納租二千文。
三、公置十字街郭夏珍鋪房一進一間,周圍磚牆,每年取佃租十二千文,以作看伺工食。
四、邑侯黃應培、李約、審明、張光典等與江名相互爭界首鋪田山一處,詳歸書院,栽種二石,糧銀二錢八分二釐。每年納租谷三十石,作錢三十千文,以作膏火。案存禮房。
五、八都生員許超秀、伊叔祖、許綱施田七十畝於永邑道林寺,因住持不當,乃與永邑許凡靈等控,經州憲斷,田十五畝歸永邑育嬰堂,撥田十五畝歸慈邑零陽書院載種。口石口鬥糧銀三錢七分五裡,每年納稞谷三十石,以作膏滅。案存禮房。
六、八都民龔長庵價買於寧氏山地一處,土名平溪峪,願歸書院。邑候李約訊明界段,每年議租錢口口千文。
七、吏員王輔興具呈,將萬永泰等借項錢三百一十九千文捐入書院。
八、職員於甑鵬具呈,將樂惟祺借項錢三十千文捐入書院。
清溪書院,後改為文廟,其遺址在現縣衛生防疫站一帶。
慈利各書院的膏火的支出主要有四大項:一是教學支出。包括生徒膏火(用於資助家境貧寒之士)、山長薪俸、職員薪俸、獎賞錢(相當於現在的獎學金);二是藏書支出。包括購書、刻版印書;三是院舍新建和維修;四是祭祀。
三、慈利各書院的類型
慈利各書院就其經費來源、管理權而言可分為民辦、官辦、官民合辦三類:1.民辦書院。有的書院是學者自設,如楊舟做聚奎書院、張兌環溪書院、劉疇劉玖的清溪書院、李樹芳的漊江書院、羅祖綱的蘿洞書院;有的是鄉紳創辦,然後聘請名師,如漁浦書院。2.官辦書院。創辦者是縣府,縣府創辦書院作為興學教民的重要措施。官辦的書院並非官學,即不屬於政府辦學系統的縣學。如月川書完,羊山書院,等。3.官民合辦。有些書院初為民辦,後來在朝廷的幹預下逐漸官學化,如零陽書院、兩溪書院。從數量上看,民辦書多於官辦和官民合辦的,可以說慈利書院從本質上是屬於民辦的,但它又與官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漁浦書院
慈利的各書院,在歷經輝煌、困頓和沉寂中,承擔著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因為有眾多的書院,使慈利更加富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參考資料:
1、隆慶年《嶽州府志》
2、萬曆《慈利縣誌》
3、康熙《慈利縣誌》
4、嘉慶《續修慈利縣誌》
5、同治《重修慈利縣誌》
6、光緒《慈利圖志》
7、民國《慈利縣誌》
來源:走讀慈利
希望大家讀完順便點「在看」,以資鼓勵!您的轉發、滿意、支持,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戳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