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民國才女,有才有貌還有情。才女從來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的。除了有一個聰明的腦袋之外,還有一個硬核的家庭背景庭。林徽因民國時期一道靚麗的風景,和她背後的一家人密不可分。來看看她的爺爺奶奶,叔叔姑姑父親就知道林徽因之所以成為林徽因了。
林徽因的原籍是福建閩侯,林家的祖先也是名門望族,最早據說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的忠臣比幹。林姓家族經過歷朝歷代的政權更迭,到了林孝恂這一代,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家族中的子弟,大多淪為中產、布衣,他們從事各種工作來養家餬口。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雖然少年清貧,但知識淵博,腦子好用靈活,很有變通的能力。 寫得一筆好字,字體飄逸中有力道,柔和中有剛勁,令人叫絕。在杭州做官時,他曾手書對聯:「書幌露寒青簡溼,墨花潤香紫毫圓」,但他只是一個教書先生,和蒲松齡一樣,在大戶人家做過教書先生,當時他的收入微薄,一年不過數十千制錢。錢不夠花那是肯定的了,孩子又多,他們家的生活非常簡樸。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於是他想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情況,他的科舉之路走得很順暢。1889年,他參加科舉考試,中己丑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進士,與康有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編修。
林孝恂是聰明人,自己知道自己的家底,他考慮到在京城做官,免不了官場的規則,交往應酬,少不了許多開銷應酬,而自己的家底不厚,未必能如魚得水。於是,林孝恂想離開京到外就職。當時,外放有條捷徑,在翰林院年度甄別考試時只要故意寫錯一個字,考官即明白此人希望離京,林孝恂據此而行。經過一番打點,他很快便下放到地方做官。 林孝恂曾在金華、孝豐、仁和、石門、海寧諸州縣做過地方官,後來還做到了代理杭州知府。家庭就這樣慢慢的強大起來,有了杭州的宅院,林徽因也是就在這裡誕生了。林孝恂本來就是一位教書先生,又親見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痛定思痛,認識到實學的重要,於是他非常重視教育,世代書香門第的林家從此書香更盛。
他是個實幹家者,喜歡讀書,除了讀正統的詩書之外,他還學習技藝,學習醫術,可謂是技多不壓身。林孝恂的這種學習態度,對後人深有影響。林孝恂在職場上順風順水時,不忘對自家孩子的教育,開始設立林家私塾,教導兒孫讀書。林家私塾中西合璧,設立東西兩齋,東齋傳授舊學,西齋傳授新學。 林徽因的長輩們,從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基,又接受了新學的啟蒙,因此,眼界自然高於當世的人。林家的新學課程非常新潮,有林紓教四書五經,有林白水介紹地理天文,還有外籍老師華惠德、嵯峨峙來向孩子們傳授英文、日語。這種開明的教育方式,不但使自家的子女多有受惠,就是族中子弟,也多受滋養,林孝恂培養出了很多棟梁之材,家族中的子弟日後做成大事的不乏其人。林孝恂曾經資助過的赴日留學的學生,很多都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
林徽因的祖母、林孝恂的夫人遊氏大家閨秀,貌美多才,才華橫溢,擅女紅,非常喜歡讀書,亦擅長書法,林孝恂與遊氏感情極。據說兩人還有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林孝恂當官卻從不納妾,夫唱婦隨,成了當時的一段佳話。 這樣的家庭給小孩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遊氏為林孝恂生了五女二男共七個孩子,林家可謂多子多福。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林孝恂的長子,1906年赴日留學,不久回國,在杭州東文學校畢業後再度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法律。叔叔林天民,早年留學日本,學習電氣工程。大姑林澤民,嫁王永昕。二姑生一女後去世。三姑林嫄民,嫁給了當時頗有名氣的書法家,卓定謀,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四姑母林丘民,嫁給了曾仙舟,這位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人物,本來在銀行任職,前途無量,偏偏轉行去養蜜蜂,而且還養出了一番名堂。五姑林子民,嫁李石珊。 林徽因的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為黃花崗革命烈士,他們都曾在林孝恂的私塾就讀過。
林孝恂有著平等的思想,從不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禁錮眷屬。他倡導男女平等,女孩和男孩應該一樣接受教育。所以他家的女兒,除了先天聰明之外,後天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每個都能誦詩習字,出口成章。按照當時的標準,她們都是貌美的才女,是今天的白富美不能相比的。 林徽因幼時跟著祖父一起生活,受到了許多教導。林徽因的姑姑林澤民,更是對林徽因進行了最早的啟蒙教育,為林徽因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歲的林徽因,和父親同遊歐洲,在英國讀完中學,父親花重金為林徽因請鋼琴教師和英語教師。讓她擁有廣闊的心胸和更高的眼光和格局。結婚後又和丈夫一起赴美留學,學習美術和建築,共遊歐洲藝術寶庫。
林徽因長輩為她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習條件,今天看來林家的教育經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或許你會羨慕她有這麼硬核的家庭,優秀的長輩。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一針針一結結為孩子結一張優質的網。
參考文獻《林徽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