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了。
47-48集,揭開了謎團,留下了遺憾,最後還埋下了伏筆。
揭開了謎團
沒有意外,空有報國之志卻多年沉淪下僚的徐主事是長安危機的策劃者。
一個醉心於數理化的技術宅最後變成了一位心理操縱大師,這事怎麼看都有點哲學的味道。
誰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真正的王者也一目了然了:岑參。
之前李必張小敬瞎忙活了十二個時辰都沒搞明白的事,他一個時辰就全推理明白了。
怪不得李必張小敬最後雙雙離開長安,實在是沒臉混下去啊(手動狗頭)。
也許應該添加這樣一個問題了:如果岑參沒有被抓,長安十二時辰最多能演多少集?
揮手自茲去,岑參亦不失為瀟灑者。
留下了遺憾
張小敬和檀棋最終還是沒有在一起。
道理我都懂,既然張小敬是使檀棋發現在我的人,那麼檀棋最終選擇過自己的生活,用與張小敬不同的方式守護長安,其實是一個立意更高的結局。
但講道理,編劇最後已經用龍波徐賓何監這些人瘋狂拔高立意了,少一個檀棋沒什麼吧?
相比於無窮無盡的崇高,我更希望給這對情侶一個更有煙火氣息的結局。
因為他們實在太美好了,但到後面,編劇甚至捨不得給他們一點單獨相處的時間。
直到一曲終了,檀棋和張小敬也從沒有認真地對對方坦白的心跡,這是太遺憾的。
以後的日子,只能是長相思吧。
阿枝沒有有拿到李必的救命藥?
騰空、季姜、安柱國的妻子和徐賓的阿爺,這些在長安危機中失去至愛的人們,他們以後的生活會怎樣?
長安的太陽,張小敬的背影,遺憾的結局。
埋下了伏筆
徐賓何孚龍波宅中的金幣,救助姚汝能的胡人,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安西。
那裡有一股勢力支持了徐賓等人的計劃。
他們是誰?也許下一部才會有答案了。
安西,不會是安祿山,安祿山在東北。
王忠嗣?難道西北只有一個王忠嗣?
對於這種彩蛋式結尾,不用太認真。
簡評結束,之前說過,大結局的時候要做一個總的盤點,那就開始吧。
第一個單元是人物
在我看來,長安十二時辰最成功的是人物。
而在人物當中,最成功的又是主要配角,然後是許多驚鴻一瞥的長安普通人,最後可能才是兩位主人公。
因此我們的盤點,主要落在長安十二時辰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要配角:
一、曹破延
曹破延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第一個讓很多人感動的人。
他本為狼主帳下最驍勇善戰的奴隸,但隨著女兒出生,他決定逃亡,以擺脫奴籍,從而讓女兒有一個健康、美滿的成長環境(奴隸是世襲制的,如果留在突厥,曹破延的女兒也將終身為奴)。
這使他意外錯過了一場關鍵的保衛戰,未能與祖國共存亡。
為了彌補遺憾,曹破延歸來,並領導了狼衛突襲長安的行動。
情義是曹破延一生的關鍵詞,為了女兒,他甘心遠離故土,企圖改變自己的生活;後來,為了拯救國家於危難,他又毅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曹破延打從一出場就是悲情的。
他到長安完成一個必死的任務,隨身攜帶的只有女兒最喜歡的天上的星星。
父女之情與國家之義,這兩者都過於沉重,但曹破延都扛了下來。
從他的國家立場出發,他是一名盡忠的戰士;但更重要的,他是一名偉大的父親。
天上的星星
二、崔器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刻畫了許多的北漂。
張小敬是北漂,岑參是北漂,十歲入長安的檀棋,某種程度上也是北漂。
但在這批人裡面,好像只有崔器得了最多的共鳴。
因為他最平凡,最像惡狠狠想要成功但又屢屢碰壁,只能苦苦掙扎的普通人。
也許是長安十二時辰最燃的一幕
崔器沒有張小敬和岑參的超能力,那兩個人就像漆黑夜中的螢火蟲,對於他們來說,長安的富貴榮華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要不要的問題。
他也有沒有檀棋的時運,淪落為奴卻成了未來宰相的貼身秘書。
與這些開掛手相比,資質平常時運不佳的崔器真的過於平凡。
對他來說,想在長安立足,一靠兢兢業業的努力,二靠見風使舵的小聰明。
開始的時候,崔器更想依靠的是前者,所以他急於復仇,急於敘功,無奈卻一次次暴露了自己豬隊友的本質。
於是他受挫了,想走捷徑了,經姚汝能一番煽風點火就轉投右驍衛,從此作為二五仔而為各路人馬所不恥。
在前22集中,這樣的崔器讓人生氣,但並不難被理解。
你很努力了,可你就是不如那個剛剛出牢房的張小敬;你很用心了,可你就是一次次讓狼衛從自己眼皮底下逃跑。
但你真的想建功立業,留在長安啊,那就只有走捷徑了。
我們都曾夢想自己是一名蓋世英雄,可以用最體面的方式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可惜我們不是,這就是生活的無奈。
到23集,在長安官場屢屢碰壁的崔器回到了靖安司,回到了自己的初心,並用一種慘烈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崔器的關鍵詞,就是夢想。
長安,崔器
三、元載
這是一個太過精彩的人物,在結局到來之前,我不捨得對他做蓋棺論定式的分析。
元載沒有姚汝能的身世糾纏,沒有李必的鯤鵬之志,更沒有張小敬的大公大愛。
他來到長安十二時辰的世界裡,所追求的,只是世俗意義上成功。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他也是一個純粹的人。
成功就是元載的關鍵詞。
元載是在一個頗為滑稽的漫畫場景中登場的,八品主事的微薄收入與奢靡嬌貴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對照。
這一方面當然是為了迎娶高門做準備,但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鞭策:
饑渴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元載的漫畫式登場
既然一切以成功為準,那么元載做事不論手段不講原則,只求結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元載是一名真正的演員。
他先天擁有瞬間進入角色的能力,並且做得惟妙惟肖,毫無破綻。
起碼在鼓勵龍武軍不退那裡,在勸說張小敬、聞染和他一起走那裡,如果不是瞬間破功,我是會相信他的說辭的(這裡特意提一句:餘凱磊老師的表演太棒了)。
元載這種能力註定了他是一個成功者,就像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所說的,生活本質上就是在大劇場,人在不同劇組之間來回穿梭,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這個地方,你的角色也許一個忠於職守的下屬,但在另一個地方,你的角色可能就是一個手握裁奪大權的領導了。
為了適應生活中隨時的角色切換,你需成為那種可以隨時飆戲的演員。
元載就是這樣的演員。至於對他膽小怕事的漫畫化處理,就見仁見智了。
我真正對這個人物塑造不太滿意的一點在於:他對王蘊秀的愛,怎麼突然認真起來了?
前期元載發誓娶高門女子,這是出於成功的考量。
但後來他對王蘊秀的愛,卻已經有不少真情實感在裡面了。
這中間的轉變,好像沒有交待得太明白。
元載家的毒舌小胖妞,整部劇最萌的人物之一。
我以為後面她還會出場,沒想到沒有了。
四、姚汝能
姚汝能的關鍵詞是榮辱。
他是個官三代,並不需要像崔器、元載這些人一樣要向長安證明自己。
但家族曾經的榮耀和恥辱成了他揮之不去的陰影。
本來,他可以是一個有著抱負和熱血的青年才子,一個可與李必相比的未來棟梁。
可惜了,重振家風的強烈願望讓他的動作變了形,讓他的每次奮起都不能持久。
姚汝能總是想得太多,覺得自己是姚家的獨苗,應該規避一切風險好好活下去;覺得自己還有遠大的志向,應該為成大業不拘小節,把道義理法這些東西暫時放在一邊。
他太複雜了,於是做什麼事都搖擺不定,瞻前顧後,最後淪為右相的暗樁,淪為連吉溫之流都瞧不上的油膩青年。
姚汝能最可愛的時刻,都是他放棄算計,拿出一副老子不管了我今天就是要浪的時刻:
上一秒:不退!下一秒:衝動了衝動了……
這個人物真的過於真實了,自命不凡同時自甘墮落,仇恨黑暗同時加入其中。
雙面姚汝能:羞辱檀棋
雙面姚汝能:解救檀棋
所以,哪個是真實的姚汝能呢?
也許都是吧。這就是人性的複雜,英雄和小人的結合。
五、太子
在我看來,太子在這部劇裡其實只做好了一件事:背鍋。
一直到很後面,徐賓主謀這事兒已經逐漸浮出水面了,他還被一票民間政治家懷疑是刺殺右相、甚至是花萼樓事件的幕後主使。
我個人很喜歡花萼樓的他與聖人的對手戲,在那裡,一個緊張、失望的兒子、一個惶惶不可終日的儲君,都得到非常好的展現。
太子當然不是沒有心眼,但並沒有一些答主所說的那麼精通厚黑學。
這部劇已經多次明白告訴觀眾,太子是個有些理想主義但又有些懦弱的青年人,但他們非得把他的一舉一動都解讀成政治手腕,那也沒辦法。
貼一張太子委屈巴巴的小表情吧。
我怎麼就這麼慘!
大家知道,歷史上,玄宗和肅宗父子是有一個令人遺憾的結局的。
考慮到這點,長安十二時辰對太子與聖人關係的刻畫其實有與未來呼應的味道:
一方是高高在上有些飄飄然的聖人,一方是在父親巨大的光環下空有抱負無處施展的太子。
父強子弱,在這樣的格局之下,弱勢的太子戰戰兢兢,生怕犯一點錯誤。而他對父親的孝心,也在父親的一次次猜忌之中逐漸減弱。
長安十二時辰反映了一個典型的現代父與子問題,事業有成,望子成龍的父親應該給兒子一些寬容,多看看他的優點。
不然你就可能把一個孝順的兒子,逼成一個整天想取代你的兒子。
父子關係的惡化,從這樣的懷疑開始。
六、聖人
聖人是最後十集的亮點。
剛開始出場時,他的陰鷙專橫有點像陳寶國的漢武帝。
流落民間之後,他的邋遢孤傲又完全參考了黑澤明的不朽名作《亂》裡面的老領主。
漢武帝
聖人
電影《亂》中的老主公
這幾個人有相似之處:都在年輕的時候建立豐功偉業,老了之後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中。
聖人覺得自己是神,所以他想設計一套新的繼承方式,讓有能力的人接任他的帝國,這話聽起來有道理,可惜他不是真神,並沒有能力確認誰是那個能將帝國走向輝煌的人選。
他又覺得天下承平已久,所有的百姓必然已經過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但長安的貧民街給他當頭一棒:
個體的苦難和時代的繁盛從來是不衝突的,不存在所有人都快樂的盛世。
因此,也就不存在已經完成使命的聖人。
他還覺得自己已經掌控了一切,熟不知一旦脫離皇城高位,多的是能致他於死地的人。
自詡為神的聖人
聖人的傲慢是統治者的通病。
他們總覺得,一個時代的起落是由自己一手促成。
孰不知,他們固然是影響最大的一個,但也只是一個,千千萬萬唐朝人的一個。
盛世從來沒就辦法由一個人造成,那是舊時代英雄史觀的產物。
成王敗寇的歷史書寫淹沒了太多有能力沒時運的人物,也拔高了太多其實沒有能力但佔據時運的人物(如果了解中國史書尤其是唐代以後正史的寫作方式,就會知道其中玄機)。
但可惜,直到現在,一些政治家仍然不明白這一點。
只有民眾,才是創造歷史的主體。
然後是那些驚鴻一瞥的小角色們。
為了配得上自己妻子而努力,最終殞命靖安司的安柱國。
出身貧寒,命運坎坷,在地下城相依為命的阿枝兄妹。
善良、和諧但慘遭橫死的祝慈一家。
第二個單元是劇情
這是爭議很大的一點。
長安十二時辰的主體劇情是由兩條具有內在聯繫的故事線交叉貫串起來的。
第一條線我稱之為長安危機,是指在上元節當天,靖安司司丞李必、都尉張小敬等人所面對的一場破壞長安的陰謀。
根據案情的進展和幕後主使的逐漸暴露,長安危機線可以根據策劃者的不同,分為四個階段:
一、狼衛鬧長安(1—16集)
二、何孚刺右相(17—26集)
三、龍波炸燈樓(27—43集)
四、龍波、徐賓劫聖人(44—48集)
第二條線我稱之為朝廷黨爭,是指在聖人的陰影下,右相黨與太子黨的奪權之戰。
這條線可以以作為整部劇高潮點的花萼樓宮宴為界,劃分成前後三個階段:
一、宮宴前:明爭暗鬥(1—33集)
二、宮宴中:短兵相接(34—43集)
三、宮宴後:重歸平衡(44—48集)
就是這兩條線的互動、衝突,推動了整個長安十二時辰劇情的發展。
在劇情的開始階段,長安危機線在明,朝廷黨爭線在暗。
因此,無論是狼衛鬧長安還是何孚刺右相,我們更多時候感覺自己是在看一部反恐懸疑大戲。
不過隨著劇情的進展,朝廷黨爭線走向前臺,而原有的長安危機線也逐漸蛻化為另外一種政治理念的表達。
於是長安十二時辰就逐漸演變成某種程度上的歷史劇。
前半部分的典型畫風
後半部分的典型畫風
在我看來,一些觀眾對於後半段節奏情節甚至人物的爭議,很多就來源於長安十二時辰上下兩部之間這種迥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劇情前半段的焦點集中在長安城中的追逐打鬥以及扣人心弦的終極懸念;但到了後半段,隨著大量宮廷戲的加入,焦點轉到了各路人物的言談機鋒和政治理念。
於是前半部分光彩照人的角色,要麼弱化為串聯各路人馬的線索(比如張小敬李必,他們在後半部分的出場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引出其他角色),要麼乾脆就沒多少出場機會(比如檀棋姚汝能)。
而很多觀眾就是因為被他們所吸引才開始追長安十二時辰的。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最後幾集彈幕上的不滿,因為後半部分的長安十二時辰,確實已經和前半部分的長安十二時辰存在很大差別。
起碼有好幾集,李必的存在意義就是讓龍波說出他想怎麼炸皇帝,為什麼要炸皇帝,這樣的功能完全是敘事性的,對塑造人物意義不大。
而且同樣重要的是,馬親王的原著原來就只是歷史懸疑小說,朝廷黨爭始終只是一個背景。
而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把朝廷黨爭推向前臺,又把龍波徐賓等人改造成具有明確政治理念的反對派,這需要大量的原創劇情,從而增加了故事邏輯的漏洞。
但如果硬要給後半部分的改編找理由,也不是沒有:
第一、原著小說一直就被吐槽結尾不力,大規模改編師出有名。
第二、改編雖然造成後面幾集的情節略顯牽強,但總體上還立得住,尤其是編劇非常注意長安危機和朝廷黨爭兩條線之間的聯繫。
從某種程度上說,長安危機是朝廷黨爭的棋子。
但到徐賓的計劃開始顯露的時候,我們發現,朝廷黨爭反而被長安危機的製造者們利用了,這種伏線千裡又順理成章的反轉,很見改編功力。
第三、從結果看,後半部分的改編使得劇集一直保持很高的討論度,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