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士大夫因為經歷曲折、人生多舛,因而會不但改變自己的人生觀。比如蘇軾曾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東坡先生把自己比作一隻縹緲的孤鴻,寓意明顯。
再如李商隱也道,「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也寄寓了義山的志行高潔。明代也有一位大才子,不願與流俗為伍,下面介紹的是湯顯祖夜宿江船,這首詩句句寫景,卻顯得超然世外。
江宿
明代:湯顯祖
寂歷秋江漁火稀,起看殘月映林微。
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溼不飛。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早年即有詩名,34歲中了進士,仕途坎坷,後來便棄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歸隱。主要代表作有《牡丹亭》,主張詩歌要以意趣神色為主,反對盲目擬古。
詩人離開官場後除了寫作就是交友,經常攜三五好友遊山玩水,不僅逍遙自在,而且也為自己的創作積累素材。這一日詩人獨自外出,白天在船上呆了一整天,早已十分疲憊,傍晚時分在江邊留宿,終於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覺。
詩人夜宿江船,一覺醒來,只見「寂歷秋江漁火稀」。秋江寂寂、夜色深沉,漁船上燈火點點。一陣江風吹過,詩人不禁打了一個冷顫,卻睡意全無。「起看殘月映林微」,他乾脆披衣走出船艙,目光遠注,首先觸入眼帘的是天空橫斜的殘月,光色清淡昏蒙,正映在遠處的樹梢上。
作者將視線由地上移到天空,又從天空回到地上。首句是近景,次句是遠景。朦朧淡月中,詩人的視線受到阻擋,於是又轉而描寫船邊,「波光水鳥驚猶宿」。作者以動寫靜,江水流淌,宿鳥被閃爍的波光驚醒,不停地鳴叫,掠過水麵,接著又安靜地棲宿下來,卻更增加了江面上靜謐的感覺。
詩人又注意到,被冷露濡溼的螢火蟲,卻再也飛不起來了。末句「露冷流螢溼不飛」,與史達祖「驚粉重、蝶宿西園」相近,而與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意思更加接近。尾句又是以靜寫動,螢火蟲停止飛翔,但夜空下流螢閃爍不停的印象,卻深藏在詩人的記憶中,人生何嘗不如這螢火,或明或滅?
「驚猶宿、溼不飛」,也暗含了詩人不幸的人生遭遇。湯顯祖曾說,「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人世間的事情道理複雜,不是世人平白就能夠理解與明白。言下之意,自己經歷很多、閱人無數,才能知曉一二;世人若見識短淺,更無法看清世事變幻。
縱觀湯顯祖的這首詩,句句寫景,秋江、漁火、殘月映懷,波光、水鳥、露冷螢溼,清幽寂寂,一種不染世塵的自然美景,全都呈現於眼前。湯顯祖在仕途上一再受到挫折,他傲視不群,獨立於官場傾軋鬥爭之外,而把全部精力都寄托在詩文戲劇上。
作者早年即喜讀佛道兩家之書,受佛家的影響更深,晚年仕路多艱,加上愛子夭折,消極出世的思想有所增長,所以這首如畫一樣的《江宿》詩,也籠罩上一層雲霧縹緲的神秘色彩,作者仿佛置身其外,冷眼旁觀眼前發生的一切,正反映了他深受禪家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