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許多人都喜歡買些鮮豔悅目的年畫貼在門上或室內,增添喜慶祥和的氣氛。在四川,綿竹木版年畫可謂家喻戶曉,其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四大年畫,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綿竹、德陽乃至四川的一張靚麗名片。綿竹年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元素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傳統年畫與新派年畫交相輝映,生動地映射出巴蜀文化的光輝。
如果不是親見,很難將章昉、王競男這兩個時尚靚麗、古靈精怪的綿竹年輕女娃娃,跟流傳了近千年的古老民間藝術綿竹年畫,聯繫在一起。繼2018年狗年萌年畫和年畫版廉政表情包之後,農曆鼠年新春前夕,她倆再度推出一組既保留有綿竹年畫神韻,又充滿時尚元素的漫版綿竹年畫,讓人們眼前一亮……
傳統融入時尚 年畫也賣萌
「老鼠嫁女」是綿竹年畫沿襲多年的一個題材,畫面不僅濃墨重彩,老鼠的形象也很寫實,體態豐滿,憨態可掬。而在章昉筆下,嫁女的老鼠被抽象成了卡通造型,突出的吻部,以及有意誇張的細長腿,讓整個畫面有了更加喜慶和俏皮的意味。
王競男的想法則更加大膽,傳統的「雙揚鞭門神」圖中加進了手裡拿著鮮魚和美酒的少男少女,門神手中高舉的一塊寫實的豬肉,讓人忍俊不止。
「現在是全民賣萌的年代,年畫為什麼不可以賣萌喃?」在兩個女娃娃看來,作為一種實用藝術,年畫的價值絕不只局限於沿襲傳統,只有融入現實審美和時代話題,年畫才能夠鮮活起來,為人們所接受,也服務於人們的生活。「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畫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年的畫』,而是對現實的折射,對生活的期許。」
因循而不守舊 創作新起來
大學畢業以後,章昉回到家鄉綿竹,在年畫博物館學習工作,而同樣學習動漫設計的王競男則去了廣東。2008年地震之後,王競男回到綿竹,兩個小時就在一起玩耍的朋友才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因為專業的緣故和對家鄉的熱愛,綿竹年畫自然成了兩個女娃娃共同的話題。為了讓一度在博物館束之高閣的年畫重新走進萬戶千家,讓那些妙趣橫生的故事神話重新流傳,他們開始了自己的探索。
「要讓年畫重新『活』起來,特別是走進年輕人當中,就一定要賦予它新的內涵。」兩個女娃娃嘗試著運用電腦繪畫技術,將電子設計創作、油畫、丙烯畫等繪畫技巧運用到電腦繪畫上,使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有效融合。而在人物造型上,將年畫誇張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強化。
面對拋開了刻板這一綿竹年畫傳統製作工藝的質疑,她倆均表示,她們的探索因循而不守舊,「在我們看來,傳承不是固守,木板雕刻和電腦繪製,只是創作載體的不同。」
雖然不再刻板,但她倆創作的新版年畫,依然保持了傳統綿竹年畫構圖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線條洗鍊流暢,剛柔結合,疏密相間,設色單純豔麗,強烈明快,造型誇張生動的特點,兼之揉進了現實審美和時代話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創新更要實用 藝術活起來
作為曾經的一種實用藝術,隨著歲月變遷社會發展,年畫似乎逐漸喪失了「必需」的地位。在探索創新的同時,她倆也在思索如何讓古老的年畫重新活出新生。
從年畫版廉政表情包到年畫風格的海報招貼,再到年畫人物形象的冰箱貼……她們嘗試著各種載體、各種渠道,讓年畫從門上牆上「走」下來,走進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讓年畫從每年過年那幾天,「化」進尋常的一個個日日夜夜。
一組以綿竹為主題的陶瓷杯墊,是這種探索的最新嘗試。從公園街景到標誌建築,從名特小吃到風景名勝,無不收納其中。誇張寫意的年畫風格、強烈明快的色彩搭配,濃鬱的家鄉味道撲面而來……
「綿竹娃娃協會」是綿竹一幫喜愛繪畫、動漫手辦的年輕人的「組織」,章昉和王競男自然是其中的核心成員。藝術總是觸類旁通的,在與「娃友」的交流中,兩個女娃娃又動起了打造3D年畫,讓傳統藝術「立」起來的念頭……
儘管探索的路很長,但她倆始終堅持著、繼續著,用青春和熱情,詮釋著她們對藝術的執著,對傳統的理解,對生活的熱愛……
□張嶸 本報記者 李鵬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