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夏天的廈門,陽光熱烈金黃,樹木蔥鬱,大海一遍遍衝刷岸堤發出聲響,在我的記憶裡它是美的。刺很好的還原了這種景色,畫面絢麗多彩,自然光撒在每一個角落,沒有很厚的濾鏡,微晃的鏡頭拉進時能清楚的看到演員臉上的毛孔,真實,美麗,這是刺給我的第一個印象。
之前看過原著,知道這是一個由三個不同時間線的故事組成的一本書,劇裡三線並行讓原本普通的故事變得緊湊,劇情沒有拖沓的感覺,一個短劇拍出了電影的效果,緊張有懸念,她本身的劇情安排像是你在用一把刀剖開幾個主要角色的內心去尋找答案,到最後你會完全被這個故事吸引。
刺的演員選的特別好,都是像施詩這樣有演技有顏值的實力派演員,這裡我們單獨聊一下張蓓蕾。
張蓓蕾是一個少年時期可愛但又很叛逆,長大以後迷人卻笑裡帶刺的角色。她的美麗大方讓人著迷,兇狠讓人不寒而慄,整個人物性格在劇情裡幾度轉變,可以說是全劇發揮餘地最大的一個角色,而施詩演繹的很完美。學生時期的她透露出一股天真的可愛,就算是仗勢欺人也有著少年的驕傲和活潑。長大以後變得歇斯底裡,平時偽裝的很好,可是喝了酒以後,就算是笑裡也永遠帶著苦澀,做事也不擇手段,好在最終選擇了救贖。其實童年的她沒有那麼壞,少年的一根刺在她心底留下的缺口,十年成長也難以痊癒,這樣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陰暗的豔麗如一朵帶刺玫瑰的張蓓蕾。如果沒有施詩這樣高的顏值和演技,是很難把角色的變化表現的這麼徹底的。
施詩的演技好到了什麼地步呢?她擁有足夠爆發力,在表達劇烈情感的時候可以讓觀眾感同身受,激烈卻不過分誇張,她的委屈和痛苦仿佛都刻在你心裡。但這個還不是她最厲害的地方,在感情爆發之前,前面的十幾集裡,十年後的她一直擁有一種不刻意表現的憂鬱,這種感情淡到我前期以為是自己的錯覺,明明是一個大美女,為什麼我總是無時無刻能感受到她的一點悲傷。到了結局才明白長大的張蓓蕾心一直有一根刺,她所做的一切都在掩蓋悲傷,施詩可以說完全融入了角色,在正常的表演之下還在自己內心埋入了一份憂傷。可以說有的伏筆是導演安排好道具和臺詞讓觀眾感受到有伏筆,而刺裡面施詩的表演本身就是一個天衣無縫的伏筆。
廈門迷離的夜色映照在張蓓蕾的紅酒杯裡,喝下去的是點點星光,但她的眉間總有悲傷。我很想對她說,你很好,也值得有人去愛。
我想起張信哲的白月光:每個人都有一段悲傷,想隱藏卻欲蓋彌彰。欺凌是一把雙刃劍,傷人也傷己,希望大家面對不公和暴力要勇敢的站出來,保護自己也去保護她人,做一個像施詩一樣溫柔且勇敢的人,給這個世界以愛,也賜予她人活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