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的快樂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陰影。
之前看網上評論說,分析校園欺凌的原因有什麼用,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還分析原因是不是為時已晚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如果這件事是個案,極具特殊性的話,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對於其他案例是沒有幫助的,也不會引發大家的思考。但不幸的是,校園欺凌恰恰不是個案,而且具有共性,更重要的是這種事正發生於我們的校園裡,如果沒有被廣泛的關注和正確的引導,還有可能會發生在我們下一代身上,多麼可怕。
學生雖然畢業了,但是校園霸凌卻永遠存在於學校。我們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可以從最大程度上認識這個問題,找到癥結,甚至找到造成這種悲劇的各方面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儘快剷除病根,將學生引導到正途上,保障學生的心理成長。或許在很久之後,這種事情就會不再發生,那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以下是這部劇的個人看法,由於個人認識局限性,不能充分發掘該劇的主旨,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也無法盡善盡美甚至是錯的,還望見諒,還望批評指正。
1.被欺凌者---韓曉婷
韓曉婷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早亡,父親是計程車司機。在劇中與父親關係相當好,但也並非是無話不談。性格獨立、堅強,無論是在學校裡還是在工作中都沒有對欺凌者表現出真正的妥協。雖然受到了劉濤的背叛和王蓓蕾等人的欺凌,但是最終還是與劉濤和好,也放下了內心的痛苦經歷。我覺得韓曉婷能從充滿荊棘的過去中走出來,與自身的努力、心理學教授的開導、父親的關心以及肖驍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2.欺凌者---張蓓蕾
張蓓蕾來自再婚家庭,父親更喜歡和後媽生的兒子,對張蓓蕾則不聞不問。在劇中是一個可悲的欺凌者,她痛恨韓曉婷搶走了肖驍,因此將矛頭直指韓曉婷。一開始,她對韓曉婷的欺凌僅限於在學校。後來一步步惡化,找來流氓混混龍哥後,事情變得失控。她的所作所為間接導致了韓曉婷父親的去世,對韓曉婷造成了極大的身心傷害。我覺得張蓓蕾的欺凌者身份與她渴望得到關愛和絕對服從的心理有關。在父親那裡得不到的關注,她會設法在學校裡得到,在家庭裡面受到的傷害,她也會設法施加在同學身上。可這種傷害轉移心理終究是飲鴆止渴,害人害己。
3.協助者---柴紫晶
柴紫晶來自施暴家庭,其父親對母親和自己的暴力行為嚴重影響了柴紫晶的成長。與張蓓蕾相似,在家庭中受到的暴力,她也會施加在同學身上。父親的「言傳身教」,使她的社會互動處於負向狀態,因此在學校裡成為張蓓蕾的協助者。在很多時候,她會給張蓓蕾出各種壞主意和欺凌的方法,這無疑是對欺凌者囂張氣焰的助推。
4.自我矛盾的劉濤
劉濤的原生家庭對劉濤缺乏足夠的關心和充分的理解。這造成劉濤性格懦弱,在面對被欺凌的韓曉婷時沒有挺身而出,甚至被唆使參與其中。她與韓曉婷本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但是由於各種挑撥以及被放大的誤會,一度被韓曉婷視為背叛者。她的矛盾來自於她既無法直視韓曉婷被欺凌,又不敢義無反顧的站在韓曉婷一邊,這是她與韓曉婷關係時好時壞、搖擺不定的原因。
5.關於校園欺凌的一些看法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心理成長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恰當的家庭教育,能為孩子進一步接受學校教育和進入社會打好基礎,也是防範校園欺凌最有效的途徑。學校老師在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時,及時發現,及時糾正,能最大程度降低被欺凌者受到的創傷。而且,老師在事件中的立場往往會成為價值引導,被大多數同學接受和學習,因此老師正確的態度立場會降低此類事件發生的概率。社會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制定更為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對維護被欺凌者權益、懲治欺凌者惡行、引導旁觀者施以援手有很大幫助。
6.值得收藏的臺詞
人生本來就苦,還是只有少年苦?人生無所謂苦樂,都是過客。
美不美,不在於被畫的人,而在於畫你的人。在她眼裡,你一定很美。
沉默往往是最大的幫兇,所以我們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品格,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鬆懈,為了得到集體的認同,有時寧願拋棄是非對錯,用盲從去獲取安全感與歸屬感。
少年時候的愁,才是這一生中最危險的愁。因為一旦失足,哪怕只是劍走偏鋒,我們的一生也會被改變。
很多霸凌都是毫無理由、莫名其妙的。一個孩子為什麼要欺負別人呢?難道他不知道這是不對的嗎?因為他是孩子,沒有長大,他不懂這個世界,也不懂他自己。他所看到的理解的,都是成人賦予他的世界,展示給他的道德觀。我們教給他們寬容和友愛,他們就會把這種寬容和友愛帶到校園。我們應該給他們傾聽的耳朵,給他們援助的手,給他們溫暖的懷抱,給他們更多更多的愛。多一點理解,就少一點沉默;多一點關心,就少一點傷害。當他們走出校園的時候肩上不應該有沉重的負擔,微笑應該永遠開在他們的臉上。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的快樂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陰影。
拔出自己的刺,你是智者;拔出別人身上的刺,你是勇者;拔出不能說話的人身上的刺,你是菩薩。願你智勇雙全。願你是菩薩或遇見菩薩。
7.部分劇情分析
這部劇裡的家庭、老師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反應並沒有特別及時。欺凌者和協助者家庭方面不提,被欺凌者韓曉婷的父親也是在最後才知道閨女一直受到欺凌的。學校方面,班主任是真的糊塗,被張蓓蕾隨隨便便幾句話就騙了,二次傷害也很痛。尚老師和肖驍的幫助都是有限的,心理學教授的開導和劉濤的道歉也滯後了十年。
這部劇有三條時間線,2008-2009年有一條關於校園欺凌的回憶線,2019年韓曉婷失蹤前有一條關於韓劉張柴四人工作方面的回憶線,2019年韓曉婷失蹤後有一條關於陳茜警官尋找韓曉婷的現實線。其中還穿插交代了陳茜警官小時候的一些事以及龍哥要挾張蓓蕾的事。
這部劇不僅講述了韓曉婷在學校受到欺凌的問題,還深刻的呈現其身心受到的長久折磨,充分揭示了校園欺凌對一個人身心健康的摧殘。此外,這部劇還對職場暴力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
最後結局還算完美。龍哥團夥和張蓓蕾團夥中兩個窮兇極惡的人同歸於盡,兩個幫兇伏法,韓曉婷劉濤和好。
劇中多次出現的燈塔和哨子,象徵著韓劉兩人的友誼。兩人關係好時會一起去燈塔畫畫,燈塔的場景往往是充滿陽光的;關係不好時會分別去燈塔發洩,多是傍晚。結局中燈塔依然灑滿陽光,哨子還在,象徵兩人友誼還在。
張蓓蕾請龍哥教訓韓曉婷,結果場面失控,自己反被侮辱,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惡有惡報,因果循環。張蓓蕾還值得同情的點在於她做的兩件事,一是在最後救下了韓曉婷,選擇自己單獨與龍哥同歸於盡;二是2009年那晚場面失控後,讓柴紫晶先走。
此外,這部劇還有很多細節(服飾、場景等)值得稱道,不一一說明了。
8.小小的期待
刺可能會有第二部,用於呈現網絡暴力。劇情大概是媒體人張峰作為局外人鼓勵了受害者韓曉婷,而自己遭受網絡攻擊時卻無能為力......
以上內容是個人看法,由於本人認識局限性,不能充分發掘該劇的主旨,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也無法盡善盡美甚至是錯的,還望見諒,還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