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 十 / 四 / 節 / 氣 / 寒 / 露 ★
寒露(cold dews)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此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意指「寒露」節氣之後,熱氣消退,寒氣漸生,地面的晨露都快要凝結了。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寒露之後,氣候由涼爽轉寒冷,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
而自然界中,陰陽之氣也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
順應自然之氣的變化,進行推拿調理,有助於抵禦疾病、防病保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小兒推拿之節氣養生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同時人體也是個「小宇宙」,它的運動規律和外面那個大宇宙相應。
我們的臟腑、氣血,都需要順應外界的變化,同時還會隨著節氣的變化出現周期性的盛衰。
由此而衍生出季節養生和時令養生,節氣推拿也是很重要的養生方式之一。
針對不同的節氣和小兒體質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推拿調理,調和天人之間的陰陽平衡,激發小兒機體正氣,提高寶寶自身的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
這也是我們說節氣推拿比平時的推拿效果更好的原因。
一年中節氣更迭,人體陽氣同樣會有升、浮、沉、降的節律。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氣溫也變得越來越低,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容易造成寒邪侵體,損傷人體內的「陽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涼冬寒易傷陽」。
此時便是幫助寶寶保養陽氣之時。
寶寶體內陽氣充足,才能身體健壯,抵禦接下來更加寒冷的天氣,而陽氣不足則容易寒邪侵體,患上寒性病症(就是我們常說的風寒感冒等)。
1、容易著涼、感冒生病,且不易好。
剛出生的寶寶,體質特點為稚陽,照顧餵養上,如果有所不注意(常吃生冷/寒性的食物等),就會導致陽氣不足,進而造成寶寶免疫力低下。
容易因為一些外界因素的作用而身體自我調節失衡,尤其是換季的時候,經常會發燒感冒,調理起來也要比其他寶寶多費些功夫。
2、陽氣不足的寶寶,可能還會脾胃腎不好,食慾差,對吃的東西不太感興趣,經常吃一點點就不吃了,甚至還會導致腹脹、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
3、中醫認為,陽虛伴隨寒陽兩虛,最明顯的症狀是手腳冰涼或全身發冷;通常還會伴有一些氣虛症狀,如氣色差、聲音低、說話懶、氣短和自汗。
人體的腎陽為先天之本,對體內各臟腑組織的功能起推動、溫煦的作用,所以秋冬季養生防病的重點應是溫暖腎陽。
腎陽與腎陰是相輔相成的,共同調節控制著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和精血津液的代謝過程。
如何區分腎陰虛和腎陽虛?
1、看精神。腎陰虛者,燥熱不安,易發火;腎陽虛者,畏寒肢冷,氣短懶語,抑鬱不歡,疲憊。
2、觀舌象。腎陰虛者,舌質紅、舌形瘦,苔少、苔薄;腎陽虛者,舌質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3、觀寒熱。腎陰虛者,怕熱,出熱汗,手心煩熱;腎陽虛者,怕冷,出涼汗,手腳發涼。
1、合谷穴
合谷是人體保健的要穴,俗稱「虎口」,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可以稱作是人體的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衛陽的功能。
按揉時應該朝著小指方向按,有酸脹的感覺為度,艾灸時應該拿著艾條在距離穴位約兩指的地方進行灸。
2、足三裡穴
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主治肚腹上的疾病,古人認為,按揉或艾灸此穴,可將體內部的邪氣驅逐於三裡以外,民間諺稱:「拍擊足三裡,勝吃老母雞」。
此穴可養胃、補腎、補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3、商陽穴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商陽穴,按揉此穴可以起到清瀉陽明,宣肺利咽,開竅醒神的作用,調節大腸經氣。
4、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處,屬於沿頭面正中貫穿胸腹的任脈。
用指壓法按摩刺激關元穴,或是交替用左右手繞臍旋轉按摩腹部,刺激任脈上的有關穴位,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
對於寶寶因為脾腎陽虛而導致的洩瀉,症見久洩不止,食入即瀉,糞質清稀,完谷不化,主要遵循健脾溫腎、溫陽止瀉的治則。
可以根據症狀來選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補大腸、揉臍、推上七節骨、揉外勞宮、 按揉百會這幾個手法。
補脾經、推三關溫陽散寒,健脾補氣;
補腎經、揉臍溫養下元;
補大腸、推上七節骨澀腸止瀉;
揉外勞宮、按揉百會溫陽散寒,昇陽舉陷。
腳上穴位很多,用熱水泡腳能夠刺激和調節身體的陽氣,還能大大提高寶寶的睡眠質量。
2、運動補陽
平時帶寶寶適當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促進體內陽氣養成,也能夠達到養陽的目的。
3、飲食補陽
適當多吃一些具有辛溫生發作用的食物,易於消化、營養豐富,如春筍、菠菜、紅棗、羊肉、牛肉等,補充陽氣,增強寶寶的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