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瀉,不僅僅是脾虛,還有3點要注意,中醫這樣調理最有效

2020-12-22 大醫課堂

最近有不少網友在後臺留言說,一到夏季就容易腹瀉,而且對於一些息肉、腫瘤的患者來說腹瀉更是家常便飯,每天都要去很多次,那麼在生活中該如何調理呢?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京城名醫堂專家委員會委員馮春祥教授指出,腹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症狀,有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之分。急性腹瀉一般發病比較急,病程較短。如果經常反覆腹瀉,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就是慢性腹瀉了。這類人如果只吃一些止瀉藥,只能治標不治本,所以造成了反覆發作的後果,而中醫在治療慢性腹瀉上比較有優勢。

腹瀉發病機理

西醫認為,腹瀉是一些腸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細菌性疾病等;腸道非感染性疾病,如炎症性腸病,一些腫瘤引起等,此外,小腸吸收不良、腸易激症候群等也會引起慢性腹瀉。

而中醫認為,引起慢性腹瀉的主要病機是長期飲食不潔損傷脾胃之氣;慢性腹瀉長期不愈,加之房勞過度,造成腎陽虧虛;情志不潔,造成肝氣鬱滯,肝旺乘脾,引起腹痛即瀉,瀉後痛減;素體體質溼熱,加之偏嗜辛辣、刺激油膩之品,引起腸道溼熱等。

案例:

之前有一個小患者,是家裡的獨苗苗,當然的「小太陽」,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著他轉。大人們總怕孩子餓著,每天漢堡、奶酪、肯德基、麥當勞、披薩輪流著吃,結果孩子不但越來越胖,而且出現了廁所症候群——每天上三四趟廁所,一到廁所半天出不來,好不容易拉出大便了,馬桶壁上大便黏黏的,水都衝不掉,必須馬桶刷才能擦洗下去,而且臉上也開始冒痘痘,面部油膩膩的。這都是飲食肥甘厚味導致的腸道溼熱症狀。

慢性腹瀉中醫如何調治?

馮春祥教授指出,西醫治療腹瀉,目前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氨基水楊酸類、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藥物進行綜合治療,但這類藥物容易產生過敏和肝腎損傷等不良反應。

而上面我們提到,中醫將腹瀉分為不同的證型,所以在治療上宜先分型再施治,這樣治療效果會更佳。

1、脾胃虛弱型

這種類型的腹瀉主要表現為「吃什麼拉什麼、食油膩則瀉」。中醫叫「完谷不化」,即完整的穀物不能消化,比如吃玉米拉的還是玉米粒,吃西瓜拉的是紅瓤子,有時候如果整個黑西瓜子吃下去也會完整的拉出來。

主要症狀有大便溏洩、腹部脹滿不舒服,稍進食油膩的食物,大便次數就會增多,而且久瀉不止,肢倦無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人常有「水土不服」,一旦異地而居則容易腹瀉,或喝牛奶也容易拉肚子。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化溼止瀉,代表方為參苓白朮散。

日常調養:可以吃一些健脾止瀉的食物,如蓮子、薏米、扁豆、山藥、芡實,配合外敷、足浴等。

2、腎陽虛衰型

這種類型的腹瀉主要表現為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後疼痛減輕,中醫叫「五更瀉」。還常常會伴有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疲倦、舌淡胖、苔白、脈沉細弱等腎陽虛衰的症狀。

治療原則:溫腎健脾,固澀止瀉,代表方為四神丸加減。

日常調養:可以吃溫腎補陽的食物,如荔枝粥等,還可以將大蒜搗爛,貼敷足心。

3、肝脾失調型

這種類型的腹瀉主要表現為一緊張或工作壓力大或情緒波動則腹痛即瀉,腹瀉後疼痛減輕。常伴有情緒易於急躁、易怒、神疲乏力、納呆、舌淡紅、脈弦。

治療原則:抑肝扶脾,可以選用逍遙丸合參苓白朮丸一起使用。

日常調養:可以取新鮮木瓜1個,白砂糖適量,做成木瓜飲。取木瓜蘸白砂糖食用。木瓜酸溫,可以收斂橫逆之肝氣,使脾胃得以調和,則腹瀉自然會好轉。

4、溼熱型

這種類型的的腹瀉主要表現為「大便粘膩不爽」。一般伴有大便臭穢,想拉拉不出來,中醫叫做「裡急後重」,全身症狀主要有面部多油,或頭油多、面色穢濁,或舌質紅、苔黃膩等溼熱症狀。

治療原則:清利溼熱,健脾行氣,代表方為葛根苓連湯加減。

日常調護:取黃連適量,研成細粉,用雞蛋清調成膏,貼在雙足的湧泉穴上。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可以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非常有利於溼熱型的腹瀉患者。

馮春祥教授提醒大家:腹瀉不僅是我們消化系統的「隱形殺手」,還是我們身心健康的危險信號,切莫輕視,應早期治療,辨證調養。

#健康養生#

相關焦點

  • 長期吃素身體會更健康?中醫:會脾虛,教你3招來調理
    長期吃素會導致脾虛嗎?素食主義者蛋白質利用率低非素食者低很多,易缺乏維生素B12、D、歐米伽3以及鐵鈣鋅等,缺乏以上物質可引起食慾變差、失眠多夢和健忘、傷口癒合速度慢、身體疲倦以及骨質疏鬆等。    3、調整好飲食  一日三餐需定時定量,不能隨意拖延吃飯時間,不能有挑食和偏食的壞習慣,保證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和肉類都要吃。
  • 長期吃素身體會脾虛,教你3招來調理
    脾虛時會使得運化失常,進而導致營養障礙,那引起脾虛的原因有哪些呢。長期吃素會導致脾虛嗎?吃素是大部分家庭的養生保健理念,素食主義者易出現脾胃虛弱的情況如食慾下降、腹瀉、失眠健忘以及全身疲乏等。只有均衡且全面飲食才能為身體提供所需營養,然而素食主義者飲食中缺少肉類和蛋類等。
  • 糖尿病患者全身乏力,根源在於脾虛,中醫1個方子健脾補氣緩解
    ,但是其實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要點並不是越少越好,但是要選擇適量度,太少會讓人感覺渾身乏力,不多不少,最合適有利於保持身體充滿活力。3、低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在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適量以外,服用藥物也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服用藥物過多,再加上飲食不規律,就容易出現低血糖,會讓人感覺渾身乏力,疲憊不堪。
  • 身體收到這3個信號,或許是脾虛了,該好好調理一下了
    脾虛是中醫比較常用的一個名詞,中醫認為,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是由脾來進行協調和運轉的,所以也稱脾臟為五臟的一個交通樞紐,而一旦脾臟不正常就會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的健康問題來。由於現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不良,都比較容易導致脾臟功能出現異常,導致脾虛的出現。
  • 吃完飯就犯困,不是吃多了,而是脾虛!聽聽中醫講應該怎麼治
    其實,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吃完飯到了到頭就能睡著的程度,這時候就要及時注意了,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了!脾虛越嚴重,困的越嚴重。因為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脾對身體的消化和代謝有很好的幫助作用。因為脾可以降低濁氣,也可以升清氣。如果一個人的脾氣不足就會引起運化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導致大腦供血受到影響,身體出現犯困的情況。
  • 脾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人說脾虛人就廢一半?早調理早好
    這就是中醫為什麼稱脾是人體後天之本的根本原因。脾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還負責為人體營養的運送提供動力,可以說,一個人身體好不好,看看脾臟就知道。如果脾不好,整個人廢了一半。脾虛會產生什麼後果呢?脾虛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長期脾虛,脾臟功能肯定也會跟著下降,導致身體不能很好地運送和吸收營養,從而變得消瘦,沒有精神,氣血虛弱,抵抗力下降。
  • 中醫調理寶貝的「腺樣體肥大」
    腺樣體自我們出生時就存在的,一般3歲左右逐漸增大,6-7歲時最大,10歲以後逐漸萎縮,因此腺樣體肥大多發於兒童。小兒推拿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的一種外治療法。中醫認為兒童為稚陽之體,髒氣未充,易為外邪侵襲。若失治或治療不當,邪留鼻咽交界之處,痰氣結聚腺樣體增殖,咽喉不開 堵塞鼻竅而為病,肥大後阻塞呼吸及鼻腔引流。
  • 中醫兒科醫生說:是脾虛了
    孩子長期便便偏硬,面色偏蠟黃,看起來像營養不良的樣子。我笑了笑說:黑眼圈並不是腎虛的表現,孩子可能是脾虛了,且聽我講解一下:眼瞼及眼袋屬於脾:對中醫的「五輪學說」來說,眼睛的問題部位不同,對應的臟腑問題也不同。肝對應黑睛;腎對應瞳孔;心對應兩眼呲;肺對應白睛;上下眼瞼就對應脾。
  • 脾虛的人臉色差沒力氣愛生病,要常吃這3種食物
    面對著滿桌的美食,最痛苦的應該只有一類人,吃3口就飽了的那種人……這類人也往往是最讓人掃興的,開什麼玩笑,姐姐我還沒有開始大快朵頤呢,你老人家就說自己吃飽了!?你這是襯託我能吃啊,還是暗地裡想讓我增重變胖啊?其實這類想吃卻吃不多,一吃就覺得腹脹,半天還消化不動,最後稀裡糊塗、草草的溏便排洩出去,才稍微覺得腹中寬鬆的人,遺憾的告訴你,你這是脾虛了。
  • 脾虛溼氣重,芡實和薏米,吃哪種更有利於健脾排溼?中醫告訴你
    脾虛溼氣重,吃什麼好?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薏米,也有的人會說芡實,這兩種到底吃哪種有利於健脾排溼?該怎麼吃?此文中醫告訴你,脾虛溼氣重的人不妨試試。脾虛溼氣重,芡實和薏米,吃哪種更有利於健脾排溼?脾虛溼氣重的人,適當吃點芡實,既能健脾,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也能排溼,消除乏力和睏倦感,兩全其美。在這裡推薦大家這樣吃芡實,可以用芡實、蓮子和淮山藥一起煮粥喝,或者製作成豆漿喝,做好後還可以適量少加點糖,改善下口感。
  • 抓緊調理
    今天要說的大便先是硬的,後來又變成稀稠的,也屬於大便的一種形態變化,而且是很常見的。接待的患者中,有不少人都遇到過類似問題。這種排便的異常,反映出來的是什麼問題,又該如何調理了?中醫認為,大便先硬後稀,對應的問題是脾虛肝鬱。所謂脾虛肝鬱,實際上是肝鬱脾虛,多是由於肝鬱衝犯了中焦,擾亂了脾氣而形成的脾虛。
  • 孩子臉上若有3個表現,八成是脾虛積食了,注意3點,積食自清
    一、孩子的臉上出現3種表現,八成是孩子脾虛積食了1.舌苔厚而白判斷孩子脾胃的健康狀況,觀察孩子的舌苔就可以知道了。兒童舌苔小面積紅白相間,說明脾胃健康。但如果大面積舌苔厚白,說明孩子可能有食物堆積問題。此外,提醒家長不要以為食物積累是個小問題,時間長了就會變成大問題。
  • 多放屁其實是脾虛?還有其他5個表現,了解清楚,早調理早健康
    一、脾臟虛除了放屁多,還有其他五個表現手腳冰冷有人冬天穿得裡三層外三層,但還是手腳冰冷;有人夏天不吹風扇不開空調,手腳還是冰冷。3.大便不成形脾虛,人的身體就無法運轉多餘水分從而引起大便不成形,或者有便秘。
  •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養生諺語有云「人有三寶精氣神」。對於身體健康而言,精氣神可謂是立身之本。而中醫對於精氣神的理解,又有各自的臟腑與之對應。換個說法,就是精氣神三者,都有自己的「主管領導」。這就涉及到臟腑學說裡的「肺脾腎」三髒了。
  • 長時間腹痛腹瀉怎麼辦,要注意什麼
    2、補液治療成人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應儘可能鼓勵其接受口服補液鹽治療,靜脈補液療法,適用於重症腹瀉伴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或休克者,注意補充鉀、鈣。當患者脫水糾正、嘔吐好轉後即改為口服補液。3、中醫藥治療針對於腸道炎的主要症狀腹瀉,最好是選擇藥物來調理治療,因為腹瀉嚴重者會出現脫水、眩暈等情況,建議使用遠大醫藥立可安牌複方木香小檗鹼片來調理治療。它是用於專門治療腸道感染以及腹瀉的藥物,在市場上備受歡迎。
  • 溼氣重的人,為什麼中醫都強調:先調理脾胃?
    每次去看中醫,好像都能聽到醫生這樣說:脾胃不好,該調理脾胃。這幾年,脾虛的人數也一直在上漲,出現了「全民補脾」的情況。這是為啥呢?所以脾虛和溼氣重其實是一對互相影響的因素,而且溼氣重、脾虛時間長,最終容易形成虛胖。不過歸根結底,想要改善溼氣問題,首當其衝還是要養好脾,而中醫上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脾胃是整體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因此脾與胃息息相關,脾胃正常了身體的陽氣自然也就上來了。
  • 脾虛的人該吃什麼?這幾類食物,有助於調理身體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脾胃是身體的關鍵,身體的氣血是否充足主要是看脾胃是否好壞,如果一個人身體的脾胃出現問題,就容易出現氣血不好以及身體虛弱等現象,在生活中也經常有看到這些人,而對於這些人來說,在日常的飲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脾虛的人飲食要如何注意?
  • 人若脾虛,身廢一半!脾虛的人,會收到接二連三的警報,一看就知
    脾虛的人,肝也不會好,身體廢一半,還是客氣的說法,遇到的麻煩事其實一點不會少,有些人還會感到「命不久矣」。脾虛的人要儘早從身體發出的信號中察覺到一些蛛絲馬跡,並引起重視,積極調理。脾虛的人集中有兩大表現,剛開始是脾虛的表現,發展到後來則表現為溼氣重。先來看看脾虛的表現,都有哪些。
  • 脾虛,人就廢一半!及時發現身體給出的信號,儘早調理
    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常常聽見脾虛二字,但很多人也不知道脾虛指什麼,對於身體會有什麼影響,脾虛的人,身體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呢?下面就帶大家一起好好了解一下,若有相同表現的人,說明身體在提醒你需要及時調理身體了。脾虛的人,身體會發出哪些信號呢?看舌頭。
  • 女性長期臉色發黃?是典型的脾虛症狀,通過3個辦法可以改善
    除了天生膚色以外,則要注意脾虛。脾虛是中醫上的理念,典型的症狀是消化不良、皮膚沒有光澤彈性、容易洩瀉、水腫、四肢發冷、月經不調等等。在臨床上看來,脾虛可導致一系列身體虛弱,五行當中脾臟屬土,有運化、輸送、統血、潤養之作用,是重要的後天之本。如果你有這些不適,不妨通過3個辦法進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