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
養生諺語有云「人有三寶精氣神」。對於身體健康而言,精氣神可謂是立身之本。
而中醫對於精氣神的理解,又有各自的臟腑與之對應。換個說法,就是精氣神三者,都有自己的「主管領導」。這就涉及到臟腑學說裡的「肺脾腎」三髒了。
那麼,如何通過調理肺脾腎三髒來養好精氣神呢?下面就分3個部分來說說:
1、調理腎虛,養足精氣:
現代人因為缺乏運動、生活壓力過大、睡眠不足,腎虛也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了。
大約半數左右的年輕人,在做瞳孔縮放測試、中醫把脈、姿勢型血壓測試,都可以得到一個「處於腎虛」的結果。而如果是有過敏體質的人,腎虛現象則可能在三分之二左右。
腎虛當然只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也有好幾種區別:
如果怕冷,大多是腎陽虛:
可以用粉光參、或者花旗參,加上生薑一起泡水代茶。能溫中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溫養腎陽的效果。
也可以把生薑泥搗爛成泥,放到開水裡,再加入參粉,熄火悶蓋半小時,在早上分多次喝完。此外,傳統中醫方劑裡的右歸丸、金匱腎氣丸,都是溫養腎陽之方。
如果怕熱,大多是腎陰虛:
腎陰虛的調理,傳統方劑如左歸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都是可以的。如果有點氣血兩虛,也可以試試十全大補湯。
總之,對於腎陰虛的調理,其實比腎陽虛要稍微簡單一點。但請注意,這裡說的簡單,只是指方法選擇上沒有那麼複雜,並不代表調理的過程會簡單。
為什麼說養腎精卻以腎陽腎陰來調理呢?這是因為腎為先天之本,內蘊元陰元陽,腎中的陰陽其實就是「腎精」的代名詞。
所以,養腎精也可以利用一些簡單按摩手法。比如,揉耳垂、鼻翼兩側的迎香、頭頂的百匯,以及四聰,曲池、足三裡等等,都有不錯的養腎精之功。
腎精養足了,免疫力和抵抗力會慢慢提高,身體的強壯也就指日可待了。
2、調理肺虛,以養衛氣:
中醫說,肺主皮毛。同時,肺主一身之氣。所以,肺氣虛對於精氣神裡的「氣」是很大的影響。可以說,養好了肺氣,就養好了全身之氣。所以,中醫素有「久病傷肺」的說法,傷到的就是全身之氣。
反映在現代人身上,幾乎所有的過敏,不管是呼吸道或是皮膚,都屬於中醫「肺」的職責範圍。有過敏現象的的人,肺虛寒的證候佔比最大。這樣的人,不管是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氣喘,都可以使用三伏貼療法。
「三伏貼」是要在一年最熱的那「三伏天」。每隔十天,連續三次,在肺俞、膏肓、風門、大椎等部位敷貼上姜泥、細辛、甘遂、白芥子這類大辛大熱、逐痰去寒的藥泥,從而起到提振陽氣的效果。
同時,也可以進食一些補肺益氣的藥食,比如人參豬肺湯之類。很多人以為,人參的補氣主要就是補益中氣,其實,人參補肺氣的作用也不能忽視。
從性味歸經來看,人參可入肺脾二經。再利用「以形補形」的理論,肺氣虛的人,常喝點人參燉豬肺湯,對於補益肺氣是很不錯的。肺氣充足了,精氣神裡的「氣」必然會有質的提升。
三、調理脾虛,補足神氣:
中醫說的脾氣虛、中焦溼滯、運化失調,其實可以看作是同一件事。在現代科學裡,它們基本就是胃酸不足、消化不良、腸道菌群失衡、慢性食物過敏、腸道蠕動失調這些問題。其實都是相通的,而且症狀彼此相關。
不管它們是如何形成,如何轉換,其調理方法卻不外乎:補充腸益菌、補充水溶性纖維、補充水分、補充胃酸、補充消化酵素。
從中醫的角度看,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必然影響後天的氣血生化,人的虛弱也就日益明顯了。這也是我們俗話裡說的「人是鐵,飯是鋼」的最佳詮釋。
所以,如果一個人長期精神狀態不好,成天慵懶倦怠,昏沉嗜睡等等,多數會從健脾益胃、補中益氣這些方面來調理。
比較常用的傳統方劑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等。當然,也可以儘是一些健脾益氣的藥膳,諸如山藥、蓮子、山楂、焦三仙之類,都是健脾益胃之方。
總之,精氣神三者,在中醫養生裡是非常重要的養護點。但精氣神其實又是比較「虛」的一個概念。如何養足精氣神,以達到一種神清氣足的健康狀體,分肺脾腎三髒來進行調理,就是比較合適的方法。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