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猛人李定國,半生反明半生反清,大明朝最後的擎天柱

2020-12-25 騰訊網

李定國,字鴻遠(或作寧宇、霖宇、一純、大綬),天啟元年(1621年)出生於陝西延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崇禎三年(1630年),年僅十歲的李定國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張獻忠看到李定國相貌不凡,收做養子。張獻忠共四個養子,最大的是孫可望,李定國是老二,老三老四是劉文秀和艾能奇。從此,李定國追隨張獻忠起義反明。

李定國驍勇異常,作戰時一馬當先,衝鋒在前,被人稱為「小尉遲」,而且智勇雙全,在軍中以寬容和仁慈而出名,在張獻忠的起義軍中有「萬人敵」之稱。

崇禎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李定國被封為安西將軍。也就是這一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今景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

四月初四日,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並向清朝請兵援助。多爾袞統大軍南下,入關與明末起義軍和南明王朝爭奪天下。

自從清軍入關以來,起義軍的主要敵人由明軍變為清軍。1646年(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八月,張獻忠率大西軍五十萬北上抗清,定國率部與清軍交戰,陣斬清軍隊長古朗阿、巴揚阿。但張獻忠卻在西充鳳凰山不幸被清軍射中,不久即病逝。

張獻忠死後軍中大亂,頓時崩潰,傷亡慘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在危難中收集殘部,重新聚齊大軍,南下貴州、雲南。1647年(清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四月,四將軍在昆明共同稱王,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四將軍在雲南恢復生產,各族人民紛紛參軍,大西軍擴大到二十餘萬人,僅李定國部就有五萬多人。

李定國提出聯明抗清,並主張進佔巴蜀、飲馬長江。然而,孫可望只為個人打算,他對於李定國功高明顯十分嫉妒,曾藉故責打李定國,李定國以大局為重,沒有與之計較。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李定國親率部隊,一鼓蕩平貴州,使雲貴連成一片,聲威大震。

這時南明的永曆政權卻江河日下。清軍勢如破竹,攻佔湖南,攻佔桂林。永曆帝朱由榔先逃到梧州,後來又逃南寧,形勢危急,只好依靠大西軍的勢力,便封孫可望為秦王。

孫可望是個有野心的人,他把永曆帝控制在手裡,在貴陽獨斷專行,不把抗清放在心上;李定國卻決心抗清,他在雲南呆了一年,訓練了三萬精兵,加緊製造武器和盔甲,還找來一批馴象師,組成了一支象隊。做好準備工作後,他決定出兵攻打清軍。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賓)進攻川南。兩路夾擊,實現對大西軍的包圍。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

三月,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徵。臨行前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

五月,李定國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

六月,李定國派兵前往祁陽,奪取廣西的門戶全州,準備消滅桂林的孔有德。他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領左路攻佔全州,張勝率領右路攻打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則率領一路攻打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擊桂林。大西軍作戰英勇頑強,迅速果斷,很快攻克全州。李定國當機立斷,命令部隊不進入全州,而與自己合兵一處,向嚴關進發。

嚴關位於桂林以北,奪取嚴關就會掐斷通往桂林的通道。六月三十日,清軍來攻嚴關,大西軍奮勇抵抗,死傷無數。

七月初一,孔有德率領精銳再次出擊,但兩軍未戰,大西軍的戰象就撲了過來,清軍馬匹受驚,孔有德戰敗逃跑,大西軍趁勢掩殺。

孔有德獨自逃回桂林,但大西軍又追到桂林,包圍了桂林城。農曆七月初四,大西軍開始攻城,孔有德親自登城防守,明軍亂箭射去,正中了孔有德額頭。孔有德自知走投無路,就砍死了自己的妻兒,然後點了一把火,投到火裡自殺了。

隨即,李定國坐鎮桂林,派遣軍隊出擊,收復了廣西全境。這是南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勝利,李定國從此名震天下。

八月,李定國率軍北上攻打湖南,攻下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攻打衡州(湖南衡陽),湖南的守將和官員紛紛逃跑,清軍還未趕到,但整個湖南的清軍已全部跑光。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上。

同時,李定國命令馬寶率領廣西軍隊東取陽山、連州,佔領粵西北地區。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佔常德、嶽州,又命高文貴東進江西,進攻永新、安福、永寧、龍泉,圍攻贛西重鎮吉安。所到之處,無不勢如破竹,短短數月,便收復了兩州十六個郡的近三千裡土地。

李定國的部隊不僅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

清軍在湖廣失利,清政府大為震驚,急令明朝降將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

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領十五萬八旗精兵向長沙進發。在衡陽附近,李定國與尼堪進行了一番戰鬥。李定國先讓明軍佯裝失敗,向後撤退。尼堪驕狂之極,認為明軍不堪一擊,便率領清軍緊追不捨。李定國已經事先埋伏了重兵。待到尼堪的八旗兵進入伏擊圈以後,一聲號炮過後,明軍從四面八方出現,將清軍團團包圍。一番血戰之後,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大敗滿清八旗勁旅。清軍再也不敢與李定國交戰,狼狽地退往長沙。

桂林、衡州兩場大捷,使得李定國威震華夏。李定國出徵不到一年,就收復了湘、桂,打敗了數十萬清軍。清廷上下,提到李定國的名字就渾身發抖,甚至有人建議,放棄西南各省,與李定國和談,共分天下。

清初學者黃宗羲贊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李定國的勝利引起了秦王孫可望的嫉妒,孫可望假意邀請李定國商議國事,企圖加害李定國,李定國識破了他的詭計,只好帶兵離開湖南,返回雲南。孫可望想提高自己的威望,在湖南攻打清軍,結果大敗。

孫可望野心勃勃,想逼迫永曆帝退位。他知道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除掉李定國,於是親自率領十四萬大軍進攻雲南。但是,他的將領們非常痛恨他的分裂活動,雙方交戰時,都站在了李定國一邊,孫可望的大軍也隨之瓦解。孫可望灰溜溜地逃回貴陽,卻遭到留守士兵的反對。走投無路之下,孫可望逃到長沙,向清軍投降。

由於孫可望的叛亂,大西軍和明軍的力量受到嚴重削弱。公元1658年,清軍在投降將領吳三桂、洪承疇的帶領下,分三路進攻雲南、貴州。李定國分三路,都戰敗而返,只得退回昆明。永曆帝和他的幾個親信官員慌忙逃往緬甸。

永曆帝逃往緬甸後,李定國繼續在雲南邊境集結人馬與清軍作戰,準備收復失地。他先後十三次派人去接永曆帝,永曆帝都不敢回來。

1661年12月,吳三桂率領10萬清兵進入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將其帶回昆明。永曆帝一到昆明,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至此,最後一個南明政權徹底覆滅。

李定國聞訊,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全軍將士穿白衣,李定國披髮徒跣,號誦搶地,雙目血淚,其後悲憤成疾,重病不起。

李定國與大清帝國苦苦抗爭了十幾年,但他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前,他對兒子和將士們說:「寧死荒外,勿降也!」

相關焦點

  • 衡州之戰與李定國
    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第二次反清高潮。第二次反清高潮中,李定國表現得極為突出。
  • 朝鮮王朝:東亞第一鐵桿明粉的「反清復明」之路
    在他們看來,既然「皇明」是因為拯救朝鮮而「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末年流賊之變,未必不由此,故我國(朝鮮)以為由我而亡」,那麼朝鮮為報此大恩,理應首倡義兵,揮師北伐,驅逐滿洲,恢復大明!名儒宋時烈(1607-1689年)甚至認為,北伐更為核心的價值是維護春秋大義,他強調「夷狄而不得入於中國,禽獸而不得倫於人類為第一義,為明復仇為第二義」!
  • 隱藏中國千年的神秘宗教,反宋反元反明反清,誰上位就反誰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第一大魔教明教,歷史上確有其教派。真實的明教勢力還要高於小說明教,朱元璋建國號大明,為什麼是「明」?就是因為深受明教「明王出世」學說的影響。
  • 終究是天不佑大明,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李定國憂憤而逝
    大家聽了,都深深佩服李定國的豪邁氣概。永曆帝得到捷報,封李定國為西寧王接著李定國又帶兵打下永州、衡陽、長沙,逼近嶽州。清朝廷大為震驚,連忙派親王尼堪帶兵十萬反攻長沙。李定國得到消息,知道敵人來勢很猛,就主動從長沙撤出,卻在退到衡陽的路上設下伏兵。尼堪親自率兵追擊,中了明軍的埋伏,尼堪當場被砍死了。
  • 慘死在地主富戶鳥槍下的最後反清復明者!明末魏國公奇談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政府頒布《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對明朝包括南明歷史上的殉節死難的臣子的事跡進行集中匯總並褒獎。雖然清朝政府的本意是宣揚「忠君愛國」的正能量,淡化其中南明殉難諸臣自帶的反清色彩,但畢竟算是給南明史這個敏感領域打開了一扇門。一些文化人謹慎地把握著文字獄的紅線,收集南明史料,為編寫南明史做積累。
  • 悲情鄭克塽:前半生受制於臣,後半生受制於君
    鄭克塽默默的看著朝堂上發生的一幕幕荒誕劇,卻一句反駁的話都不敢出口。多年的王府生活早已讓這個12歲的孩子學會了生存,親哥哥的悲慘離世更讓鄭克塽早早懂得了逆來順受。 這位表面風光的延平王,就此開啟了受制於臣的悲慘生活。
  • 李氏朝鮮的瘋狂計劃:養精兵10萬反清復明,直取關外
    但朝鮮李朝視滿清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朝鮮《仁祖莊穆大王實錄》,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歷代朝鮮國王《實錄》,只書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由此可見,朝鮮對於大明的忠心,對於滿清的蔑視。
  • 血戰磨盤山,李定國抗清最後一戰,擊殺八旗20多位高級將佐
    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明都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明朝諸位皇室相繼在南方起兵抗清。明末農民起義張獻忠隊伍一支的李定國在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情勢下,聯合南明永曆朝廷在西南地區共同抗擊清軍南下,尤其是在磨盤山最後一戰,使得清軍不敢驕橫窮追。
  • 「反清復明」不僅僅在大清國,朝鮮王室也有「光復大明」計劃
    自從1644年滿清入關執掌江山之後,從南明小朝廷到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和據守臺灣的鄭氏父子,在到平西王吳三桂和民間的天地會乃至於遠在朝鮮的李朝孝宗都有過明裡暗中進行著抗清活動,而且口號全都是「反清復明」。甚至在清末朝鮮民間文人的作品中,還出現過崇禎265年字樣。
  • 大同總兵姜瓖反清有多猛,逼得多爾袞親徵,八位王爺雲集山西
    姜瓖反清在大同歸明的前一年,原本降清的江西總兵金聲桓和廣東提督李成棟也先後反清,江西、湖南、兩廣一片混亂。兵力不夠,鄭親王濟爾哈朗已經統兵南下徵討,山東山西清軍兵力空虛。江西反清,多爾袞撓撓頭;廣東反清,多爾袞跺跺腳;大同反清,多爾袞立馬得跳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大同離北京太近了,兩者相距700多裡地,按照正常行軍速度六七天也就能殺到,如果是急行軍能縮短到四天之內,要讓姜瓖成了氣候,他隨時能發兵威脅北京。
  • 為什麼「反清復明」不能成功?
    電影《英雄鄭成功》劇照,右側為鄭芝龍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向大家闡明,明代中期橫行於東南沿海的倭寇,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是因日本的「戰國內亂」而選擇出海劫掠的西南諸侯浪人,更主要的則是因明帝國的「海禁政策」而異常猖獗的東南沿海走私海商。
  • 邪不壓正,反清復明?一場戲而已!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在念叨「反清復明」。在朱潛龍與姜文飾演的藍青峰共同登場的一場戲裡,藍青峰送給了朱潛龍一份大禮——據說當世僅存的明太祖的畫像。朱潛龍喜不自勝,對著畫像三跪九叩……與歷史流傳下來的明太祖畫像相比,《邪不壓正》中的太祖多了兩撇小鬍子,看起來和飾演朱潛龍的廖凡頗為神似。
  • 張岱:明朝最後的貴公子,半生繁華半生荒涼
    國破家亡之際,有很多忠義節烈之士紛紛殉國,很多貪生怕死之徒轉投新主,而張岱,這個明朝最後的貴公子,卻在繁華中抽離出來,披髮入山,著書立說。然勞碌半生,皆成夢幻。有人說他是賈寶玉的原型,半生繁華半生荒涼。
  • 為什麼說《紅樓夢》是一部反清復明的小說
    「釵」字拆開是「又金」,清曾稱後金,正合金之意。寶釵其兄名蟠,蟠者,番也,從蟲,猶狄從犬,羌從羊,正是指斥薛蟠是異族番人。又因清朝篡位,非正統天子,所以薛蟠綽號呆霸王。   寶玉既是傳國玉璽,林薛二女又分別代表明清,因而林薛之爭,亦明清之爭也。最後林亡薛婚,正寓明亡清存。作者無力改變歷史,只有通過刀槍筆陣,寓寄滿腔民族仇恨,抒發亡國之痛惜。讀罷此文,深諳作者用心之深,真匪夷所思。
  • 縱觀大明王朝的276年與南明史
    最後,石亨坐獄瘐死,曹吉祥被磔刑於市。汪直擅政汪直擅政,又稱汪直亂政、汪直用事、汪直專權,是指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十九年(1483年)間,太監汪直通過西廠控制、擾亂朝政的時期。雖然汪直擅政沒有像王振擅政一樣導致明朝政權有顛覆的危險,但其卻打開了宦官通過警察特務系統與朝廷官員勾結的先例。
  • 從影視劇《明末風雲》看錦州城戰役,明朝大廈將傾的最後一塊基石
    2004年播出的歷史劇《明末風雲》主要講述的是三帝爭雄的故事。大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禎(鄧超飾)看似野心勃勃,除掉魏忠賢(魏宗萬飾)後打算重整江山,但他卻並非是一代明君,雖然志向高遠,實際則是有心無力。多位名將都折於他手,自毀長城引龍下山,真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啊。
  • 《我的前半生》結局才不是這樣!最後他們相會在……
    謝天謝地,《我的前半生》終於完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