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來陳鴻宇也紅了一段時間了,自2016年《濃煙下的詩歌電臺》發行,陳鴻宇成為獨立民謠音樂人的一個標籤,逐漸被人熟知。
陳鴻宇有一首歌叫《額爾古納》,這是他為家鄉寫的歌,曲風厚重,感情真摯。遲子建寫過一本書叫《額爾古納河右岸》,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不自覺想到了陳鴻宇。
遲子建是這樣寫的「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了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到哪去,故事總要有結束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的。」
和很多獨立音樂人一樣,陳鴻宇原本不從事音樂行業,面前只有一條普普通通的路。陳鴻宇就讀於內蒙古師範大學,學的專業是新聞採編與製作,畢業後來到北京,從事營銷、宣傳類工作。這樣的生活讓他感覺到有些迷路,這也不是他想要過的生活。
最終陳鴻宇決定放棄平常人的生活,去做喜歡的事情,於是他成為了一名獨立音樂人。
和普通音樂人不同,陳鴻宇還是一位「老闆」,很有商業頭腦。2015年,陳鴻宇創辦了音樂組織「眾樂紀」,名如其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紀」算是一個音樂社群,陳鴻宇把音樂各小行業的人集中起來,帶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
與此同時,陳鴻宇遇見了他的「方文山」,唐映楓出生在91年,比陳鴻宇小兩歲,陳鴻宇和唐映楓相見恨晚,兩人有相似的性格,濃鬱、深情。陳鴻宇那時已經編好了《理想三旬》的曲,正在尋找能寫為這首歌寫詞的人,恰好,他遇見了唐映楓,這算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註定。
如果只聽音樂不看人,總感覺《理想三旬》、《一如年少模樣》的創作者應該飽經滄桑,應該是兩個中年人的作品。濃鬱的曲風,老練的填詞,更像是歷經青春後的感慨,但創作它的人卻是兩個正值美好年華的90後。
《理想三旬》這首歌極為深情,卻油而不膩,濃厚後包含著一種清新,百聽不厭。有人說陳鴻宇的歌風格相同,《濃煙下的詩歌電臺》、《一如年少模樣》兩張專輯中的十四首歌都十分相似,除了陳鴻宇獨特的嗓音,兩張專輯幾乎沒有什麼出眾之處,兩張專輯都可以用一首《理想三旬》來表達它的風格。
見仁見智,不得不說陳鴻宇的音樂也有很多優秀之處。他的專輯名像文學中的意象手法,他也很善於用事物表達感情,專輯名和單曲名在音樂中多有體現。獨特的嗓音、獨特的唱腔,陳鴻宇成為民謠圈中一個不可替代的人物。
《理想三旬》這首歌大家應該很熟悉吧,編曲舒緩,韻味十足,它表達了一種對生活和理想的感慨。但如果認真些說,沒有人知道他具體表達些什麼,陳鴻宇不知道,唐映楓也不知道。
對於歌迷的疑問,唐映楓曾這樣回應:「如果你有被其中某一句歌詞打動到,謝謝,它屬於你。如果你覺得通篇意象堆砌,韻腳生硬,你說得對,是這樣的。」
詞作者的回應像一種生硬的無感,這首歌也像帶著僵硬和無感的深情。但也許吸引歌迷一遍遍循環的,也是這種無感吧。
《理想三旬》發行後,陳鴻宇紅了。音樂節,音樂活動多見他的身影,知名度越來越大,影響力越來越大,他的路變多了,陳鴻宇迷路了嗎?
各大音樂節上,他還是帶著圓圓的眼睛,穿著格子襯衫,一人一吉他,唱歌的時候一臉冷漠,讓人感覺很酷。
89年出生的陳鴻宇已經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最大的理想還是「一如少年模樣」。年歲漸長,皺紋漸露,也許有一天他的臉上會出現很多的「褶皺」,但理想永遠不會褶皺。他會成為一個很好的音樂人,因為他心裡裝著的依然是那個涉世未深的少年。
記得某次演出後有記者採訪陳鴻宇對音樂的態度,他說:「我拒絕把音樂當成愛好,我只把它當成愛好。」
愛好,就是永遠堅持,永遠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