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褪色」,因為Netflix太相信套路

2021-02-12 虎嗅APP

文 | 何潤萱

封面 | 《黑鏡》

又是一年《黑鏡》播出時,這次,它撲得有點徹底。爛番茄新鮮度67%,豆瓣評分6.6,為五季以來最低。

儘管批評者們的口吻仍然十分客氣,稱它為劇集裡獨特的「哲學家」,但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黑鏡》裡那種曾經讓人們為之震顫的深刻褪色了:它逐漸淪為一個夏日消暑的甜品,能帶來刺激,但本質上是甜品。

時間退回到2011年,《黑鏡》第一季橫空出世時,它對媒介力量、公眾意志、科技的思考令人們膽寒又興奮:未來真的會發生群體意志綁架政府的事嗎?所謂的烏託邦是否只是一個人類被物質操控的虛偽新騙局?

關於科技,人類一直同時心存幻想和恐懼,之前的《我,機器人》等作品就表達過類似的主題。但《黑鏡》的英式冷峻讓這種恐懼與人性幽深結合在了一起,顯得獨一無二。

也是在這一年,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未來的流媒體巨頭Netflix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2011年,Netflix宣布月費提高60%,結果遭到用戶抵制,超過80萬名用戶退訂,公司CEO裡德哈斯廷斯不得不在公司和YouTube上公開道歉。

但也正是這次事件,才讓Netflix有機會與《黑鏡》結緣。為了力挽狂瀾,Netflix從《紙牌屋》開始發力原創劇集,並在這種策略之下開始了狂飆突進的「買買買」之路。首席內容官泰德·沙瑞多斯甚至放言:「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在HBO轉型成為Netflix前,我們早一步先變成HBO。」《黑鏡》就是讓他們變成「HBO」的重要產品之一。

剛到Netflix時,《黑鏡》的變化還不那麼明顯,第三季豆瓣評分仍有8.8。但第四季開始疲態乍現。以第四季的《大天使》和《DJ下臺》為例,這兩集故事本身還算精彩,但表達的仍然還是人類對科技凌駕自身的恐懼,並無太多新意。而《鐵頭》則形式大過內容,被指像一場未來「吃雞」遊戲。

這種重複或許跟製作周期縮短有關:在BBC時,《黑鏡》的節奏是5個月製作一集,但到Netflix後,這個時間變成了3個月。而從集數上看,在BBC 4臺播出時,它是英劇一貫的體量(只有3集),到Netflix之後也擴成了6集。《紐約時報》還指出,它在單集的內容上也顯得冗長了,比如《急轉直下》完全不需要用60分鐘來表達主線。

從商業邏輯來說,這一點無可厚非,因為Netflix必須通過快速、大量更新來保證用戶的留存率。有人在2013年《紙牌屋》播出期間算過一筆帳,如果新顧客平均只訂閱四個月,Netflix就得需要超過300萬新訂戶才能收回成本,《黑鏡》亦同理。

但正如《黑鏡》的主創查理·布洛克所說,他在這部劇裡表達的是種種對事物的恐懼,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我「心理治療」。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間裡,個體對恐懼的種類是不會變多的,這就導致《黑鏡》在內容表達上開始重複。《黑鏡》原本靠高密度敘事取勝,這點一旦被稀釋,重複就很容易被觀眾察覺。

但相比時間,Netflix的基因給《黑鏡》帶來的最大問題其實是「非人化」。

何謂「非人化」?它有一個你可能更熟悉的名字:大數據。

《紙牌屋》的爆紅讓世界知道了Netflix的內容邏輯:他們記錄用戶登錄網站後的每一次點擊、播放、暫停甚至觀看視頻的時間長度,一併存入後臺用作計算。Netflix就是通過「大數據「這種方法精確定位觀眾的偏好。《紙牌屋》第一季全集播出的模式,甚至也被說成是測算出來的:多數用戶已經不愛追劇了,他們想「養肥了」再看。

儘管這一邏輯在某個時期被認為是官方後期強加的偽方法論,但隨著國內流媒體的興起,大眾逐漸意識到:大數據的確有著預測爆款的能力。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就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AI可以幫助選角、劇本分析,然後通過歷史大數據做出流量預測甚至會員收入、廣告收入的預判。

在流媒體這個賽道上,Netflix和國內的平臺們算是同時起跑,但這家成立於1997年的公司此前十多年的用戶積累卻是後者沒有的,這還不算上Netflix擁有的全球最優秀的算法工程師和算法大獎賽招募的專業愛好者們。

精確預測的好處顯而易見,近幾年Netflix佳作頻出:《馬男波傑克》《怪奇物語》《瘋子》《王朝》,都是流量與口碑兼得的作品。在2018年的艾美獎上,Netflix甚至以118個提名超過了108個的HBO,終結了後者的17年提名霸主的生涯。

但弊端也隨之而來:比羅伯特·麥基的劇本方法論更天衣無縫的套路,讓劇集們顯得像一絲不苟的機器產品,因為過於嚴絲合縫而喪失了作為抽象內容的靈性。

此前,《虹膜》就曾指出Netflix今年的另一部動畫電影《愛,死亡和機器人》有這種「非人化」的特徵。如果說《愛死機》本身的機器元素讓這種冰冷的機械感還不那麼違和,《黑鏡》第五季幾乎是暴露無遺。

以這一季第三集為例,少女偶像被姨媽操控,掙脫無果後被迫服下迷幻藥昏睡,她的意識卻在機器人裡清醒,帶領粉絲奪回了自己的身體。這個故事相當老套,老到但凡熟悉Netflix套路的人,基本都能預測出下一步劇情。

事實上,不止這一集,這一部每個元素都能在《黑鏡》的前作裡找到對應:意識移植、VR的破壞性、偶像與粉絲、社交網絡的負面作用。

如果說只是《黑鏡》個體不斷地重複這些嗨點,還能歸結於創作者的靈感枯竭,但《愛死機》同樣過於純熟的組合則證明了這就是Netflix的基因在作祟:他們從大數據裡挑選了觀眾愛看的東西,不斷地在內容裡使用,哪怕大衛·芬奇也拯救不了這種「精巧」。

這種「精巧」使人膩味,也絕對是「非人化」的,因為「人」從來都不可預知。

《黑鏡》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展現的超現實勾起了人們的反思,在反思中獲得思考的高潮。比如第一季裡政客被迫XX一隻死豬,比如第二季裡探討普通人在從眾心理下能作惡到什麼程度,都是有哲學意味的深層次思考。超現實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段,但現在的《黑鏡》把這種哲學上的超現實直接簡化成了科幻,但作為一個科幻片,它又不如《愛死機》出色。

如果和另一些長青劇如《陰陽魔界》《世界奇妙物語》比較,「非人化」又會使得它相形見絀,因為同樣是在講超現實,《陰陽魔界》等講的是人的欲望如何造就了異時空和異象,本源都是「心魔」,都是人事。而現在的《黑鏡》哪裡還有人的味道?一切都是點到為止,原本最有意思的VR性愛帶來的性相問題,也以婚姻調劑品的方式收尾,簡直讓人大失所望。

這實在是一件諷刺的事,因為《黑鏡》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冷眼看未來科技,但作為出品這個系列的公司,Netflix卻無比依賴機器的算法。有人說,之前的互動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打破了「第四面牆」,但他們可能不知道,Netflix通過這部電影同樣收集了用戶在每一個分支前逗留的數據,這種互動本質上也是機械的。

《黑鏡》已經「褪色」,這是創意批量生產的後果,也是Netflix進入的必然結果。現在一個更有吸引力的隱喻故事應該要發生在Netflix自己身上了,因為它是新時代的「神」,它比《黑鏡》裡的任何超現實都要超現實。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End

#亞馬遜、Costco、星巴克、迪士尼……它們如何培育「超級用戶」,搭建全通鏈體系,持續高增長?快隨虎跑團前往美國,到世界零售50強公司內部學習!

席位有限,別錯過這趟飛機

👇點擊下方圖片報名👇

相關焦點

  • Netflix接手,《黑鏡》為何跌下神壇?
    黑鏡就是你眼前這塊屏幕與科技死磕到底的決策促成了《黑鏡》劇名的誕生。「黑鏡」代表著當你關掉電視、電腦、手機屏幕之後凝視的那塊黑色鏡面。關機之後如果繼續盯著它看,鏡子中折射的畫面就是你自己的面孔,而黑鏡透出的冰冷與驚悚感跟這部劇集的氣質正合拍。2011年12月,《黑鏡》在英國播出的第一季立即引發轟動。
  • 自從《黑鏡》嫁給Netflix後,終於徹底涼涼了
    就在這兩天,《黑鏡》第五季又來了。評分之低依然讓人絕望。 要知道在2011年,《黑鏡》一上線就被封神作。 英式冷峻風格、超強腦洞、對前沿科技的敏銳洞見、對人性與社會鞭辟入裡的諷刺,都讓《黑鏡》如同一頭來自未來的猛獸,在全球都攪動著極大的話題量。 如果用一句話評價《黑鏡》第一季,那就是「之前看的劇都是啥玩意兒啊」。 但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黑鏡》第五季,那就是「這劇拍的是啥玩意兒啊」。
  • 《黑鏡》第三季是如何「落」入Netflix手中的?
    無論怎樣,借著《老大哥》的熱度與劇中異常時髦而尖銳的諷刺,《死亡片場》獲得了不錯的收視與口碑。而查理·布洛克也在劇情劇的創作道路上也越走越順。2011年,由查理·布洛克主創並擔任編劇的《黑鏡》在Channel 4首播。這部首集就講英國首相與豬獸交的詩選劇,Channel 4是花了多大的勇氣和力氣才讓項目上馬的,我們今天也難以想像。
  • 親測 | 拒絕大數據投餵,手把手教你體驗Netflix的互動電影《黑鏡:潘達斯耐基》!
    玩家君許久不煲劇,一是因為忙,二是實在是因為近來挖掘不出對胃口的「流弊」劇呀。聽說日思夜想的《黑鏡》推出新一季了,像是被斷食好幾個月餓狼,迫不及待刷起來。因為電影一共有5個不同的結局……這可真愁壞了天秤座星人,差一點就選擇困難症復發,吐血而亡,怎麼治?!請大膽地作出你的選擇!
  • 山寨版《黑鏡》,Netflix被網紅打臉了
    「Little Black Mirror」,迷你版《黑鏡》。在得到網飛的授權後,很明顯感覺有點喧賓奪主的意思。每集10分鐘,全程無對白,完全靠演員的動作和背景音樂推動劇情。這不就是《黑鏡》嗎?事實上並不是。導演本人,是在Youtube上擁有600多萬粉絲的網紅。雖然這部劇的故事跟《黑鏡》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以未來世界作為背景,講的仍然是社交網絡與科技那些事。
  • 《黑鏡:潘達斯奈基》:Netflix 的一場實驗
    那時候 Netflix 已經在做給兒童的互動內容上花了很多時間,當他們想把這個模式搬到成人觀眾的內容上時,《黑鏡》看上去是最好的選擇。但兩位主創可不是這麼想的。在接受 Variety 專訪時,Brooker 回憶起當時他的第一反應,「絕對沒門(No fxxking way)」。
  • 《黑鏡》電影版登場,觀眾可自己選擇劇情和結局!(附觀看攻略)
    因為背後的邏輯已經扭曲成了——你的生活狀態,掌握在別人手中。看似天方夜譚,回頭想一下充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點評、信用分,是不是有點細思極恐?這不是科幻片,是恐怖片啊!好在,時隔一年,《黑鏡》陪你過新年系列活動又來了。《黑鏡》聖誕特別篇《潘達斯奈基》於今日上線Netflix。沒錯,就是現在,已經可以看了。
  • 「互動」神劇《黑鏡》與Netflix的野望
    《黑鏡》(Black Mirror)第五季的回歸首作--《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在Netflix平臺上映。  ❶《黑鏡:潘達斯奈基》  獨立互動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是科幻電視劇選集《黑鏡》第五季的開篇之作,自播出以來,因其互動元素引發行業極大關注,在IMDB上的評分為7.5分。
  • Netflix 推出《黑鏡》同款遊戲,還埋了一堆寶藏彩蛋
    誤以為今天不用上班的我,昨晚在家「玩」了兩個多小時《黑鏡:潘達斯耐基》。不得不說,《黑鏡》的「花哨」形式做得很貼題,是一次很棒的新「電視體驗」。「新體驗」玩好了,但團隊並沒有拋下電視劇的更「常規」的互動。此前,Netflix 曾為《怪奇物語》推出 80 年代風格遊戲。
  • 我現在擔心的是Netflix會搞砸這部神劇——黑鏡
    、質感和信息量,而且集與集之間從明線和角色之間毫無聯繫,是的,毫無聯繫,這幾乎是作為電視劇的一種禁忌,因為集與集之間的連續性,也就是所謂的「懸疑」設置幾乎是電視劇的行業標準,你想想《迷失》《X檔案》這樣用一個大懸念讓粉絲猜測和等待一年是常有的事,而《黑鏡》完全打破了這種像是好萊塢三鏡頭法般的標準,但卻沒有讓劇迷的猜測和討論停止,這便是《黑鏡》的迷人之處。
  • Black Mirror黑鏡回歸!! Netfliex已放出全季片源, 還同步了中字!
    《黑鏡》套上科技的外殼,再來探討人性。編劇的腦洞開到天際,節奏緊湊,不到最後一刻你都不知道故事的走向。觀影的時候常常在想:以後科技發展到這個地步也太恐怖了。可科技只會前進,未來一定會來。有些擔心並不是憑空而來的。
  • 《黑鏡》第三季,讓人覺得特別可惜
    英制的《黑鏡》真的有點像英國的天氣,溼冷氣非常濃,而且它從不急於展開劇情,永遠是把信息緩慢地滲透到觀眾這裡。它也從來不上趕著給你講人生大道理,所有科技給人性造成的毀滅性影響,都是我們自己從劇情中體會出來的。有人盛讚《黑鏡》mind fucking,這話雖然糙了點,但道理還是有的,因為劇中真相的揭曉或劇情的轉折往往會很出人意料,隨之而來的是震撼,和我們對科技的一種近乎本能的恐懼。
  • Netflix 正版高級會員超低價攻略
    點擊文章底部 「閱讀原文」 直接下單 :Netflix 高級會員限時15元/月!
  • NETFLIX觀看教程
    我相信大家在網上都聽說過netflix(奈飛)吧?
  • Netflix《黑鏡》系列慘遭滑鐵盧,第五季能否再次重回神壇?
    要說起腦洞,《黑鏡》系列劇集是近幾年當之無愧的「霸主」。這部從2011年就開始播出的詩選劇集,目前已經播到了第四季了。6月5日,大家翹首以盼的《黑鏡 第五季》正式回歸。自從Netflix接手《黑鏡》系列之後,劇集評分就一路下滑,豆瓣評分從第一季的9.4分一路滑到了第四季8.3分。
  • 《黑鏡》第三季背後的複雜人性
    「黑函之舞」的結局出人意料再比如第三集「黑函之舞」中,兩位主角都因行為不端捲入麻煩之中,被迫執行一系列危險的任務。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至少還有活下去的機會。他覺得「黑函之舞」這集雖然沒有什麼創新之處,但劇本完成度很高,超過了上一集的「終極玩家」。他表示:「至少在某個瞬間,我們真的被帶入其中,在關心那些做了壞事的主角,感受到了他們做出的反抗和鬥爭。」至此,我們也不得不提到《黑鏡》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演員演技一流,導演水平出眾。
  • 《黑鏡 第五季》為此正名!
    episode1昨天看完s3e2後 有想棄掉黑鏡的衝動 並打算實施今天晚上回來後 想看部電影 但嫌棄太長 選擇了黑鏡前面太讓人失望 摸著良心說 到目前為止 我覺得最精彩的黑鏡!期待明天的最後一集還想補充一點 高層找資料好他媽的快 而且 真的凸顯出了我想要的那種精明感episode3雖然我看到了劇本的痕跡 但我中途出現了想要快進 去看最後的結尾所以可以說是抓住了我其實我覺得最可怕的一點是 掃描出來後的意識 和自己本身一模一樣 或者說兩者就是一個物 能無限的切分 仔細想想以至於故事的套路
  • 《黑鏡》滑鐵盧:從社會批判回歸個人英雄套路
    在劇集故事發生之前,聯合國與「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已經判定海恩斯所兜售的技術非法顯然,當Netflix擊敗channel 4獲得了《黑鏡》的北美首播權後,《黑鏡》的基調(尤其是第四季)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為了迎合北美國觀眾而「美國化」,無疑是最為觀眾與媒體所詬病的原因之一。
  • 這季《黑鏡》有點無聊
    英劇註定小眾,但這部不一樣,《黑鏡》的人氣可以與《神探夏洛克》一比高下。《黑鏡》甚至都成了評價影視的標準,諸如,「這很黑鏡」、「黑鏡既視感」等。從第三季開始,《黑鏡》搖身一變成了Netflix的劇。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這部劇的口碑出現了爭議。雖然英劇變美劇,還是由查理·布魯克擔任主創。
  • 這季《黑鏡》有點無聊
    英劇註定小眾,但這部不一樣,《黑鏡》的人氣可以與《神探夏洛克》一比高下。《黑鏡》甚至都成了評價影視的標準,諸如,「這很黑鏡」、「黑鏡既視感」等。從第三季開始,《黑鏡》搖身一變成了Netflix的劇。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這部劇的口碑出現了爭議。雖然英劇變美劇,還是由查理·布魯克擔任主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