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得零團來港,香港旅遊業進入暗黑時代

2020-12-28 浪跡天涯女俠

今年的五一小長假是國內疫情基本控制下來的第一個小長假,全國各地景區都重現了疫情以前的火爆場景。各地的天氣和相關防疫、優惠措施也基本上把群眾壓抑已久的出遊熱情釋放出來,旅遊市場有了極大的恢復,基本上迎來了疫情以來的第一個小陽春。與此同時,作為往年五一小長假超級熱門目的地的香港,旅遊市場卻仍處寒冬。據香港出入境管理處公布的數據,5月1日至3日內地訪港旅客合計361人次,無內地旅行團到港,同比去年50萬人次訪港旅客相比暴跌99%往上。香港特區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表示,今年是自2003年內地赴港「個人遊」推出以來,香港首次出現「零團來港」的勞動節假期。那麼到底是什麼壓制了內地遊客訪港激情?

首先是自2019年下半年發酵的暴力示威事件,出現了縱火和毆打內地旅客的事件。爆發的反對修例的示威活動中,出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活動。香港的社會秩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實際上自2019年下半年的暴力示威活動之後,訪港的內地旅客的數量就急劇減少。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大陸蓬勃發展的旅遊市場和訪港的便利性,香港的旅客一直以內地旅客為主,這次延續已久的暴力示威活動給香港旅遊業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其次是今年以來的疫情原因,在大陸嚴防嚴控的措施下,疫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本地的疫情很大情況下受到整個國際防疫形勢的影響。目前,從世界範圍來看,疫情尚沒有達到巔峰,香港的防疫形式還是非常嚴峻的。受到疫情的影響,從香港和深圳自由通行受到較大影響,香港的政策是強制隔離14天,這阻擋了絕大多數旅客訪港的意願。

疫情過去後大家會考慮去香港旅遊嗎?歡迎留下您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國家旅遊局:旅遊業現"三岔口" 屬開放性變化時代
    而現在旅遊業處於「三岔口」,眼下這個狀況正是「中國旅遊業的開放性變化時代」。  一、旅遊業的「開放性變化時代」   杜一力提出,是旅遊業的網際網路時代?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旅遊業?正如現在搞得熱鬧的「金融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之爭。
  • 香港旅遊業「冰封」 業界思索疫情退卻如何突圍
    (年終特稿)香港旅遊業「冰封」 業界思索疫情退卻如何突圍中新社香港12月24日電 題:香港旅遊業「冰封」 業界思索疫情退卻如何突圍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世界旅遊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 香港天文臺發出三年來首個黑雨警告 錄得逾萬次雲對地閃電
    中新社香港6月6日電 香港天文臺6日凌晨發出三年來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其後改發紅色及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至早晨8時取消所有暴雨警告信號。持續暴雨期間,天文臺錄得超過1萬次雲對地閃電。資料圖:6月6日,香港仔上水塘洩洪,吸引市民在主壩下拍照留念。
  • 早報| Chanel首次直播大秀,觀眾突破350萬;貴婦品牌La Prairie錄得...
    對此,華盛頓郵報時裝評論人Robin Givhan在最新巴黎的秀評中直言,時裝界總是在已有的事物上借鑑和創新,但Virgil Abloh並沒有創造任何新事物,他的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設計師,但他也很快會被取代。
  • 香港推出虛擬實境影片 向全球推廣本地旅遊業
    新華社香港10月19日電(記者朱宇軒)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19日宣布,正陸續推出一系列虛擬實境影片,向全球推廣香港旅遊業,為旅遊復甦做好準備。旅發局介紹,該系列影片主打香港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其中,圍繞「香港郊野全接觸」展開的360度虛擬實境影片已率先與觀眾見面,引領遊客探索香港的自然郊野,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 疫情蔓延旅遊業陷空前困境 香港17年後再現「零內地團」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發,世界多地互發入境強制檢疫令,旅遊業陷入困境。香港旅遊業議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內地入境團跌至零,2003年「非典」之後香港首次出現零內地團。
  • 整個旅遊業沒有任何收入!香港五一,20年來最冰冷的黃金周……
    一踏入5月,香港就迎來炎炎夏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香港旅遊業似乎還未到「解凍」之時。在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內地訪港旅客量斷崖式暴跌99.9%。
  • 香港政府宣布:一個入境旅客過夜,獎旅行社120港元
    10月8日上午,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聯同工聯會4個旅遊業界屬會,在特區政府總部約見邱騰華,反映近期社會事件帶來的直接衝擊。在會後,邱騰華會見傳媒時表示,旅遊業除經營困難外,就業情況亦令人擔心。特區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支援業界,包括豁免旅館牌照發出或續期費用、旅行社代理商牌照費用一年;減免旅行社在香港旅遊業議會的註冊費用等。
  • 香港零售業連續兩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表示,3月零售市場的表現比2月更差,銷售額則倒退到2008年的水平,情況十分嚴峻。香港化妝品零售龍頭莎莎5月5日更預計,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年將錄得5億至6億港元的虧損。
  • 【猛獸財經】香港進入「收皮期」
    種種跡象顯示,香港並非進入「收成期」,也許是進入了「收皮期」,大家宜坐穩或轉型,伺機而謀後動。 香港以四大支柱、六大產業引以為傲。內地不是沒有人才,但香港吸引之處是匯聚各地人才,如果香港金融人才「單一化」,加上稅制問題,香港也不見得是他們首選。保險業有得發展,但就業人數佔金融服務只有約4.1%(GDP 6.6%),難以抵消來自銀行和證劵的負面影響。
  • 向內地遊客誠摯道歉:香港徹底整治旅遊業
    香港將於下月1日起推出「欣賞香港」系列活動,刺激旅遊業復甦。據了解,「欣賞香港」系列活動將持續到明年4月底,活動期間將推出10項亮點活動,這10項活動由不同政府部門和團體機構舉辦,包括香港海洋公園免費招待1萬名低收入人士到訪、香港迪斯尼樂園捐出1.3萬張門票招待有特殊需要的學童和他們的家長及老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所有博物館明年1月免費開放等。
  • 21深度丨香港迪士尼二期用地為何被收回?迪士尼回應表示「極度失望」
    疫情繼續,香港旅遊業陷入冰封。9月23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迪士尼樂園用作第二期發展的土地認購權到期,「政府考慮到現時的經濟狀況,不會延長該認購權的有效期。」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言人表示:「政府認為主題樂園公司於未來數年集中發展及擴建現有的度假區,而非於有關用地進行擴建,是謹慎的做法。」
  • 調查:香港四分之一零售店鋪或年內結業
    【財新網】(駐香港記者 劉雁菲)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香港近三個月的時間,冰封的旅遊業讓這座「購物天堂」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香港零售管理協會4月16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以公司是否有能力繼續經營的反饋推算,預計到今年年底,香港將有1.52萬間店鋪結業,約佔零售店鋪總量的24.4%,即每4間商鋪中就將有1間結業。  截至今年2月,香港零售額已連續錄得13個月的虧損,且從去年7月開始,每月的同比跌幅均為雙位數字;今年2月的同比跌幅高達44%,為有記錄以來最高。
  • PK上海迪士尼,香港迪士尼差在哪?
    這已經是香港迪士尼連續第三年錄得巨額淨虧損的記錄。這也意味著香港迪士尼通過擴建計劃以實現重回盈利之路將變得任重而道遠。對於香港迪士尼來說,如何為園區帶來持續的影響力並變成遊客的「依賴」,仍是其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 這就是澳門跟香港的差距
    3月8日,香港反水客活動暴力升級,香港屯門等地再次發生暴力圍堵、漫罵、攻擊內地遊客事件,惡劣程度令人髮指!2015春節7天,澳門錄得入境人數為1,028,559人次,當這麼龐大的人數進入澳門這顆彈丸之地,澳門人依然熱情招呼,旅客們開心而歸。
  • 香港財政司司長展望:2021年香港有望恢復正增長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認為:假若環球經濟明年繼續改善,香港經濟有望在2021年恢復正增長,但復甦的速度和力度,受多個外在及內在因素影響。
  • 香港莎莎也快"撐不住了"?
    香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總幹事林志挺稱,去年的黃金周每日有250個旅遊團訪港,預測今年會跌剩50至60個。至於暑假酒店入住率,已由去年的九成跌至三成,8月份更錄得僅一成的單日入住率。旅遊促進會主席崔定邦稱,去年黃金周受廣深港高鐵及港珠澳大橋帶動,日均吸引逾200個內地訪港團,估計今年訪港團數將非常之少,因為上周每日僅有20個內地旅行團訪港。
  • 黑暴疫情雙重打擊,攬炒香港惡果畢現!
    不曾想,經歷近十個月黑暴衝擊,香港經濟陷入嚴冬,社會百業蕭條,飲食業、旅遊業、零售業等失業率上升,普羅大眾備感壓力。禍不單行,今年初又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雙重打擊下本地經濟面臨沙士以來最大挑戰,重災區行業更出現大量結業潮,不少員工要強制放無薪假。如今,外地旅客劇減加上本地消費低迷,香港經濟雪上加霜,「攬炒」惡果不幸終現。
  • 進入夏季,阿根廷沿海城市吸引百萬遊客,旅遊業創收 46 億比索
    此外,有六個省份:圖庫曼,科特連斯,福爾摩薩,聖地牙哥德爾埃斯特羅,米西奧內斯和門多薩省並不需要辦理旅行證即可進入,因此沒有具體統計數字。另外,還有很多徒步旅遊者也未在統計之列。門多薩省,是阿根廷唯一一個不需要任何文件即可進入的省份,根據門多薩政府的估計,長周末期間大約有12000人參觀了該省主要旅遊目的地。
  • 香港唱片金鐘店結業 時代巨輪下唱片業還有未來嗎?
    太古廣場分店由 1989年開業至今,可謂見證香港近 30年的歷史,亦一同走過香港的高高低低。但最終仍敵不過音樂數碼化以及網上音樂平臺的洪流。近年隨著數位音樂的流行,唱片行越來越少。曾經留意香港唱片的梁先生也坦言不覺得可惜,因為時代遲早都會變。對於現在數位音樂的盛行,梁先生指這是全世界的趨勢,他說: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