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聞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石龍洪)正在進行的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在臺灣引發熱潮。球場內觀眾爆滿,球場外千萬人收看比賽,收視率創新高,紙媒接連頭版頭條報導,電視24小時滾動播報。臺灣再次掀起「棒球熱」。

  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臺灣區首輪賽2日在臺中拉開大幕,中華臺北隊接連對陣澳洲隊、荷蘭隊和韓國隊,憑藉2勝一負的戰績,晉級8強。

  5日晚,中華臺北隊對陣韓國隊,比賽所在場館臺中洲際球場擠進23431人,遠超規定滿場的20035人,創洲際球場落成後單場最多觀眾人數紀錄。據臺灣媒體報導,播出該場比賽緯來體育臺平均收視率12.17%(約704萬人收看),加上其他電視臺及通過網絡電視觀看,估計全臺逾千萬人收看。

  棒球是在1895年隨日本的統治進入臺灣,在臺灣有百年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東紅葉少棒隊兩勝日本少棒明星隊,之後臺灣組隊數奪少棒、青少棒、青棒世界冠軍。棒球逐步在臺灣民眾心中奠定「第一運動」的地位。

  「棒球是臺灣之光,臺灣需要向心力,棒球能夠給臺灣信心。」來自臺南,目前在廣東東莞工作的棒球迷朱高德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談及兒時的記憶,朱高德說,小時候父母常常和他講,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只要有棒球賽,場場爆滿。他說,父母會搬小板凳一家家去敲門,組織大家一起通過電視看比賽。

  臺灣棒球一路走來經歷了起起伏伏,有過輝煌,也有低谷。

  上世紀90年代,臺灣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進入職業棒球時代。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棒球第一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中華臺北隊獲得銀牌。21世紀以來,王建民、郭泓志等多為明星球員登陸美國職棒大聯盟,他們的成功給臺灣棒球帶來巨大的榮光。

  但近年來,中華臺北隊在世界賽場上的成績一直不盡如人意。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華臺北隊的成績皆慘澹。2009年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臺北隊更成為那屆賽事最早遭淘汰的隊伍。

  「在世界賽場上接連的失利,加之2005年以來,臺灣職業棒球多次傳出配合籤賭集團打假球醜聞,臺灣人對棒球熱情顯得冷卻許多,使得臺灣棒球雪上加霜,臺灣棒球隨之陷入低谷。」朱高德說。

  而今年中華臺北隊首度闖入WBC八強的表現讓臺灣球迷再度看到希望。棒球再次點燃臺灣民眾內心的熱情。朱高德說,與韓國隊的比賽前,他的一位朋友在美國參展,特意買機票趕回臺灣,託人高價買黃牛票看比賽,「一票難求,這些在以往都很少見」。

  朱高德認為,「這次臺灣棒球回到好看的時代,出現曾經的光景,這是好久沒有的景象」。

  「能把臺灣人融合在一起的只有棒球。」朱高德如是評價棒球在臺灣的地位。6日臺灣《中國時報》發表題為《重振臺灣氣勢,以棒球魂前進東京吧》的社論指出,棒球是臺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在棒球的天地裡,無須分黨派、藍綠,讓臺灣人可以捐棄前嫌、一致對外。中華臺北隊終於躋身世界棒球經典賽八強之列,在臺灣棒球發展百年史上,是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重大裡程碑,也是一個值得臺灣人同聲慶賀的體壇大事。

  8日下午6點中華臺北隊將在東京對陣日本隊,朱高德及無數臺灣棒球迷期許中華臺北隊更進一步,獲得好成績。(完)

相關焦點

  • 今天台灣最大的新聞
    今天台灣最大的新聞我想大概就是中天新聞臺「換照失敗」換言之 52頻道在12月11日後將不再是中天新聞以「民主、自由
  • 臺灣那些形形色色的新聞節目
    臺灣地區的電視新聞臺共有10個頻道,從第49到58頻道定頻播出,依序包括:壹電視新聞、年代新聞、東森新聞、中天新聞、民視新聞、三立新聞、TVBS新聞、TVBS(綜合)、東森財經新聞臺、非凡新聞臺。其中東森財經新聞臺和非凡新聞臺屬於「財經新聞+綜合」的頻道定位,其他新聞臺多為「新聞+綜合」的頻道定位。
  • 【眼界】臺灣那些形形色色的新聞節目
    臺灣地區的電視新聞臺共有10個頻道,從第49到58頻道定頻播出,依序包括:壹電視新聞、年代新聞、東森新聞、中天新聞、民視新聞、三立新聞、TVBS新聞、TVBS(綜合)、東森財經新聞臺、非凡新聞臺。其中東森財經新聞臺和非凡新聞臺屬於「財經新聞+綜合」的頻道定位,其他新聞臺多為「新聞+綜合」的頻道定位。
  • 今天,臺灣中天新聞"關臺"
    今天,臺灣中天新聞"關臺" 2020-12-11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臺灣中天新聞的最後一夜...
    「NCC真正的心態,其實就是我們中天真正的做到了第四權,臺灣執政者真的怕中天了」。執政者機器的壓迫,像是低氣壓,逼得中天快喘不過氣;但在風雨飄搖年代,中天新聞團隊打斷手骨顛倒勇,走出攝影棚面對民眾播報,像是在向臺灣人宣告,暗暝的雨再大,中天的光不會滅。而入夜後聚集在中天大樓外聲援的支持者,也像在告訴中天,世界愈暗,你越亮。
  • 如今,蔡英文摧毀了臺灣「新聞自由」
    此消息一傳出,迅速引起眾多島內民眾的喧譁聲音,蔡英文「關閉中天新聞臺」,也會徹底摧毀掉臺灣的「新聞自由」。中天新聞臺營業執照不予發放,原因有四針對這一次的營業執照不予發放的原因有4條,第一:中天屢次發生違規事件,導致多名民眾舉報;第二:自律機制徹底失靈;第三:新聞制播不受幹預;第四:後續補件沒有具體說明問題改善的可能性。
  • 「假新聞」充斥臺灣 蔡當局為何無動於衷?
    最奇葩的是,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蘇宏達在「臉書」發文表示,他2018年11月在「臉書」批評民進黨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的政策,時過了一年後(2019年12月9日)卻遭警察登門「查水錶」。這就是蔡當局打擊所謂「假新聞」,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 臺灣年度最佳新聞照片,就是它
  • 臺灣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現象研究
    (二)研究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中天電視有線新聞臺晚間新聞的內容分析,發現: 1.臺灣觀眾在收看有線電視新聞時確實存在一定的內容偏好現象,相較於感官程度低的政治財經類、科教文藝體以及衛生健康類新聞,臺灣觀眾更偏愛生活消費、違規犯罪、名人娛樂、突發意外類的新聞。
  • 臺灣新聞女主播熱衷嫁豪門?
    但以侯佩岑為代表,幾十年來受到臺灣觀眾喜愛的美女主播,幾乎毫無例外,全都是甜美又端莊的類型。 因為小島上有許多電視新聞臺,為了收視率,各大電視臺也會使出渾身解數。就像王冰冰能讓你乖乖守著新聞聯播一樣,在臺灣,美女主播也是吸引觀眾看新聞的一大「收視率密碼」。
  • 早安臺灣,兩岸新聞早餐
    點擊下方音頻可以邊聽歌曲邊看早新聞喲~ △音頻:定居河北第三代臺胞傅雪健為抗擊疫情創作歌曲《曙光》20日,據臺灣
  • 血濺「總統府」 新聞聯播催生臺灣義士?
    昨日臺灣發生了一起驚天大案,離奇刀客強闖蔡英文辦公室,血濺臺灣「總統府」——來源:中國新聞網臺灣男子襲擊「總統府」 留絕命書稱「願中國統一」中新網8月18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臺北市警局中正一分局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51歲呂姓男子上午持武士刀攻擊蔡英文辦公室戍衛人員,詳細案發原因仍在釐清,警訊後將依殺人未遂
  • 臺灣新聞晚播報:柯文哲有意籌組「臺灣民眾黨」?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8月20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親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20日公布民調,臺灣民眾有4.8%強烈認同民進黨,19.7%溫和認同民進黨,民進黨認同度為歷史新低點。
  • 臺灣新聞晚播報:臺灣泛藍勢力將籌組新政黨
    臺灣新聞晚播報:臺灣泛藍勢力將籌組新政黨 2017年11月06日 16:06:59來源:中國臺灣網 點擊收聽《臺灣新聞晚播報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7年11月6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2018「九合一」選戰漸近,前民代鄭龍水、臺灣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前國民黨發展研究機構負責人林忠山等人,將籌組「泛藍聯盟」政團,朝政黨化目標邁進。
  • 臺灣新聞晚播報:柯文哲評價臺灣時局「風雨飄搖」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8月9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近日稱,臺灣勞工月薪不到4萬8千元新臺幣時,可跟資方說「你給的薪水太低了」,引發講「幹話」批評。對此,國民黨發言人洪孟楷揶揄,去年底民進黨幫黨工加薪,起薪也才突破3萬新臺幣大關,「蔡英文,是否也是賴清德標準下的慣老闆呢?」
  • 在臺灣讀新聞傳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認識一位男生在大二時通過轉校政策,從自己不太心儀的母校轉入新聞傳播學非常強勢的世新大學就讀影視專業。 寫到現在,是時候說一下這段學習經歷給我帶來的改變了。當我真正發現臺灣對我的影響有多深刻的時候,無論是從時間上來說,還是從距離上來說,我已經遠離臺灣很久了。
  • 蔡當局搞一言堂 臺灣新聞自由已死
    [新聞頁-臺海網]據「大公報」報導 2020年11月18日──這是全臺灣民眾都應該「記住」的日子:在這一天,臺灣新聞自由已死。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否決了中天新聞臺「換照案」。這意味著中天新聞臺的6年期執照在下月11日到期後將被迫停止營運。這是臺灣解嚴30多年來首次有新聞臺被行政當局勒令關閉。
  • 在臺灣讀新聞傳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虎嗅網
    我先做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我就讀於國內一所工科大學,現在是新聞傳播碩士一年級,有比較多的媒體實習經歷,但沒有全職的媒體工作經驗,在臺灣讀書是大三時作為交換生的身份去的,為期一學期,從2017年2月初到2017年6月末。
  • 新聞人間:丁怡銘 臺灣牛肉麵之亂
    作者:霍月偉臺灣美食牛肉麵上周被扯入朝野政治攻防,最後還導致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下臺,整場風波被媒體稱為
  • 臺灣No1新聞第二期
    上回說到,臺灣No1新聞第一期,這次是第二期。臺灣準備好幫助全世界臺灣官媒報導說,歪交不長吳釗燮在英國金融城早報刊文表示,為了幫助世界各國從2019冠狀病毒疾病*(該社在報導時並未如以前一樣加注「**肺炎」的侮辱性字眼)造成的衝擊中回恢復,臺灣已經準備好幫忙。
  • 戒嚴時期:那十七個臺灣新聞聖徒
    曾在《天下》雜誌、《中國時報》擔任採編高管的何榮幸寫於2008年的著作《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一書便頗為難得,專訪了十七個在戒嚴時期曾為不同屬性的媒體工作過的記者。正如何的序言所說的那樣,「我們不希望解除戒嚴、開放報禁二十年之後,臺灣新聞界還是言必稱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新聞經驗,或是永遠只能追憶《大公報》時期標榜『不黨、不私、不賣、不盲』新聞核心價值的張季鸞。」這十七位臺灣前輩,有數位曾有幸拜訪過,因此倍感親切。二十多年之後,有人從政,有人成為商業領袖,有人功成身退,有人繼續奮戰在新聞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