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案例一直是小夥伴們的複習「痛點」,大家可以繼續複習「高分修煉冊」,以及每月「熱點錦集」裡提到的案例,今天小田心也挑選了一些適用範圍比較廣的案例,給大家考前「急救」~
如果你在案例積累方面還比較薄弱,那就快積累起來吧!
答題案例「急救包」(摘選自《傳播小王子》)
2020兩會報導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1日在北京召開。2020年5月28日15:00,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
積累點
第一,整體報導情況。接力式報導、梯度式推進,實現兩個會報導時效性、動態性、典型性、全局性和深度性的兼顧;多屏幕傳播、跨平臺傳播,建構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多語種的報導體系;藉助社交媒體、新技術應用和表達方式、手段的創新,使兩會成為全社會廣泛討論的核心議題。
第二,新技術。此次全國兩會運用了3D、5G、8K、H5、AI、Vlog以及大數據、雲計算、虛擬實境、合成主播技術等新技術,開啟「雲上」兩會的新常態,既滿足了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又拓展了兩會報導的受眾範圍;此外,全國兩會已成為新聞媒體集中展現自己創新實力的契機和平臺。
第三,報導效果。各級各類主流媒體、商業類資訊平臺、網絡自媒體等共同聚焦全國兩會,共同建構了兩會的強大議題,滿足了受眾對兩會的認知期待,不同群體間形成了關注兩會、傳播兩會、討論兩會、學習兩會的「同心圓」,強化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果。
深度偽造——Zao
2019年8月,一款名為「Zao」的具有給視頻換臉的App進入受眾視野。該軟體熱度一路飆升,隨後受到了主流媒體及相關專業人士的批評,批評點主要集中在用戶信息的不當收集和使用風險、帶來刷臉支付的隱憂、技術手段為不法目的利用等方面。在國外,類似的軟體,如deep fakes已延伸出換臉色情產業鏈。
積累點
第一,此類軟體的創新色彩濃厚,體現了中國網際網路技術的創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AI」換臉帶來的是全世界新聞業新的業態風險。謠言與新聞線索的造假成本逐漸降低,為新聞行業的新聞線索識別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也對新聞工作者的把關能力和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第三,技術倫理問題。媒介技術是社會環境、商業資本、社會心理等共同作用的結果。用戶權利的讓渡和使用權的獲得之間的平衡,不能僅靠使用技術的人的自律,也需要整個社會環境、氛圍的營造及合理制度的建構。
洗稿相關案例
案例一:2019年1月11日,自媒體「呦呦鹿鳴」發表的《甘柴劣火》一文引發較多輿論關注。先是該文從被處理的腐敗案件切入講述了甘肅官場和媒體之間的故事引發網絡熱傳。此後財新記者王和巖在朋友圈發觀點稱該位置是「不花任何成本」「不冒任何風險」「利用付費閱讀壁壘」炮製出的「爆款」。
案例二:2020年國慶期間,成都MC同性浴室因愛滋病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之後,微信公眾號「赫茲實驗室」緊追熱點發表相關文章《成都MC浴室調查實錄:約炮與獵奇,愛滋與群交,快感與人性》。隨後,川大學生主辦的微信公眾「常識」稱「赫茲實驗室」該篇文章洗稿其於2018年發布的文章《成都同志浴室:自由與自由的背面》,並製作調色盤予以證明。在雙方的論戰中,「赫茲實驗室」否認洗稿,只承認在素材搜集期間曾閱讀過「常識」的文章,並認為「常識」的文章不符合主流價值觀,臆斷其在2018年報導MC浴室時與MC浴室有利益關係,所以忽略了其背後的社會治安隱患進行宣傳,以此攻擊「常識」沒有新聞專業主義,辱沒川大百年門楣,甚至用「找校領導吃飯」「不錄用川大畢業生」等說法威脅「常識」,引發廣泛關注。
積累點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在答「洗稿」相關題目時可以使用的。「洗稿」既反映出法律法規的盲區,也折射出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新聞人和自媒體工作者兩大群體職業理念、工作方式和思維模式的差異。
版權——視覺中國
2019年4月,全球首份「黑洞照片」發布後,有網友稱在「視覺中國」的圖庫中發現這張照片被列為「版權所有」且明碼標價。此後,陸續有網友發現,國徽、國旗、天安門照片等都在視覺中國公開售賣。
積累點
這是典型有關「版權」問題的案例。「視覺中國」基於版權的商業運作模式是輿論詬病的根本原因。「視覺中國」採用「釣魚式維權」方式,將標註版權的圖片分享到各類圖片網站,並運用其自主開發的「鷹眼」系統跟蹤未授權使用其圖片的企業、機構、個人,繼而以法律訴訟相要挾,向這些「未授權用戶」索要巨額賠款或強迫籤訂年度合同。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出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旨在營造良好網絡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明確規定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違法活動。
積累點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反映了中國依法治網的常態化。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網絡信息內容為主要治理對象,以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為目標,開展的弘揚正能量、處置違法和不良信息等相關活動」。大家在答治理網際網路亂象相關題目時可引用。
新聞發言人失當表現案例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力推進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及推進公開、透明、廉政政府過程中新聞發布會舉辦的常態化,部分新聞發布會舉辦過程中,新聞發言人的一些失當表現也引發輿論的高度關注。例如,在「7.23」甬溫線動車事故發生後,新聞發言人「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表達成為網民模仿的流行語,「8.12」天津爆炸事故中發言人「很高興見到各位」及「沒時間看看《焦點訪談》」等引發輿論討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部分新聞發言人現場戴錯口罩、未戴口罩、數據打架等屢屢招致輿論批評,甚至部分新聞發布會被嘲諷為「翻車現場」。
積累點
在答發言人的短板時大家可以引用相關案例。此外,發布會議題的失焦、新聞發布會對發言人素質的要求也是大家可以關注的點。新聞發言人應該滿足專業、資料掌握紮實詳盡、與其他發言人協調配合等要求。
新聞報導——高管性侵養女案
2020年4月8日,一則《上市公司高管被指性侵養女四年 警方立案》的新聞被推上頭條,報導稱女孩蘭兒被養父鮑某長期性侵,眾多媒體紛紛對此事展開報導。最後,公安部公布調查的結果顯示性侵不成立。期間,某媒體發布特稿《高管性侵養女案疑雲》引發輿論較大爭議,記者在導語中聲稱「這更像是一個來自從小缺少關愛的女孩向『養父』尋求安全感的故事」。有批評聲音稱,該新聞罔顧新聞平衡,將批評對象指向「受害者」,明顯袒護其中較有影響力的一方。此後,媒體也報導出蘭兒的年齡造假等問題。
積累點
大家在談論媒體如何報導有爭議性的事件、媒體如何恪守輿論監督的邊界、媒體如何堅持新聞產品的公共性原則、媒體如何疏導社會輿論等問題時,皆可引用此案例進行詳盡分析。
網信辦打擊網絡惡意營銷號
2020年3月以來,多個網絡帳號炒作「疫情之家的某國:店鋪關門歇業,華商太難了」「鍾南山:5月疫情將全面爆發」等「標題黨」文章,散步虛假信息,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自4月24日起,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網絡惡意營銷帳號專項整治行動,加大懲治力度,對問題嚴重、影響惡劣的網站平臺、網絡帳號及相關責任人依法依規嚴肅處置。
積累點
在回答涉及營銷帳號等題目時,可引用以上相關案例。另外,我們要知道惡意營銷帳號的本質是破壞網絡公共秩序。
短視頻平臺責任缺失
2019年9月,媒體報導稱兩個女孩模仿抖音視頻「易拉罐爆米花」被燒傷,其中一個女孩因重度燒傷不幸離世。近年來在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平臺迅速崛起的過程中,存在不良示範內容的短視頻已不是個案。
積累點
在回答短視頻相關問題時,可以引用上述案例。短視頻在提供內容的過程中,也應該落實主體責任,避免引發不良後果。
主流媒體的「網絡在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央視《新聞聯播》主播藉助短視頻抖音、快手等平臺持續發布關於疫情防控形勢相關短視頻,其「該高大上絕不低姿態,該接地氣絕不端架子」的風格獲得網民的好評。其靈活多樣的敘事風格,貼近民生百姓的話語基調,不僅在短視頻平臺上獲得廣泛關注,更成為微信朋友圈及中老年網際網路群組中被高頻分享的內容。
積累點
「主播說聯播」等案例表明主流輿論機構的「網絡在場」,即讓傳播機構成為網絡結構中的重要節點,並將主流媒體上的語言和話語形態轉化為網絡語言和網絡形態,推動了電視媒體以教化、宣傳為特徵的話語轉向日常化和平民化,也使這些內容更加客觀、可感、可讀、可親近。此外,主流媒體要建設新型的網際網路平臺,除了建立新的平臺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網絡社會邏輯,讓發聲者成為網絡社會中的節點;要實現話語和修辭方式的網絡化,即借用網絡語言進行網絡表達。網絡邏輯即「網絡在場+網絡語言」。
直播網課
在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有序復工復產的過程中,網絡直播授課這種「不見面,線上學」的學習方式,成為2020年上半年新學期的一道風景。網際網路直播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便捷、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極大方便了「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的雙重需要。然而,在上半年開課伊始,一些「忘記關麥」「不雅細節」「網絡彈窗」等話題也頻頻成為輿論熱點。
積累點
第一,場景的重疊與錯位。網絡課堂是信息技術對私人場景和公共場景的重新組合,在網絡授課中,私人場景和公共場景的區隔被打通,個人的身份因置身場景的重疊存在多重交叉。
第二,網絡授課的失控與脫域。在監視機制缺失、時空場景交叉、多元身份切換等背景下,脫離傳統授課秩序的矛盾就會經常出現,這是網絡社會及虛擬空間信息、身份、角色的流動性所致,因而私人屏幕不當曝光 、起居室細節呈露於眾等都會引發錯亂感,導致授課的失序與脫域。
區塊鏈——Civil
假新聞的泛濫削弱了公眾對媒體的責任,谷歌等巨頭公司壟斷廣告營收,這讓美國傳統媒體面臨經營困境。在美國新聞業陷入頹敗的背景下,艾爾斯在2016年成立了Civil媒體公司(The Civil Media Company)——一個將區塊鏈技術與新聞業融合的先行者。其目標是依託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驅動的商業模式,逐步建立一個去中心化、可持續發展的新聞社區。
積累點
在答區塊鏈在新聞業的運用時引用此案例。Civil的三大功能分別是新聞編輯室、工作站及事實核查服務。新聞編輯室由讀者驅動,讀者通過發起新聞主題和貢獻CVL代幣的方式直接贊助記者設置議程;工作站是由記者或媒體機構創建,針對報導尋求贊助或募資並公開其完成的作品;事實核查服務即要求所有募資成功的報導都必須拿出小筆額度的CVL代幣作為進行事實核查的報酬,旨在激勵讀者去核查新聞。對中國媒體而言,依託區塊鏈技術打造自有全球新聞傳播平臺,可以增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能力,更好地跟蹤輿情和市場需求,同時對突破西方主流媒體的渠道壟斷具有重要意義。
災難類新聞輿論中的「萌化敘事」
新冠肺炎防控過程中 ,央視採用「慢直播」對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施工進行「雲監工」引發網民關注。部分網民在評論中為施工現場設備取了若干「暱稱」,甚至引發官方媒體開通「助力榜」為運輸工具、叉車等「打榜」。此舉被部分批評人士稱為「災難事件的萌化」。
積累點
「萌化敘事」即在災難報導中採用將硬新聞軟化的方式降低災難嚴肅性、危害性、破壞性、威脅性的傳播現象,其本質是硬新聞的軟化,是典型的「災難美學」「消費災難」做法。其以降低災難事件的嚴肅性為代價,也同時削弱了災難新聞所承載的教育意義,警示意義,將災難、抗災敘事變成了無釐頭的狂歡文化和「偶像——粉絲」間的大眾敘事,是大眾傳媒與媒介用戶共同製造的泛娛樂文化。
科普信息傳播——雙黃連事件
2020年1月31日,有媒體微博發布「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消息引發雙黃連口服液一夜售罄。次日上午,《人民日報》微博再次發文稱,抑制並不是預防和治療,特別提醒廣大民眾不要搶購和自行服用雙黃連口服液。
積累點
媒體抽離科研語境對學術結論進行斷章取義的報導以及民眾與科研人員對「抑制」的含義存在不同解讀是產生民眾搶購的直接原因。媒體在報導科研成果時應準確、規範,避免直接挪用碎片化的結論,避免將複雜的科研成果做過於簡化的報導。
田心說
對於以上案例,建議大家理解即可,在遇到相關題目時能夠從不同角度進行適當的引用就行啦,切忌死記硬背。
離考試不到三天啦,希望這份「急救包」能幫助到大家。加油呀~!
參考文獻:《媒介熱點透析與前瞻》,孫翔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