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工香精,人們總是有很多槽要吐:它們吃起來根本不像真的!比如說,糖果和飲料中的香蕉味就和我們平時吃到的香蕉感覺相當不同。
很多時候人工香精與實物的差異要怪香精組分過於簡單,無法很好地還原真實水果複雜的風味。當然,這對香蕉香精也成立,不過,它的故事還不止於此:其實,香蕉香精的風味中也保留著一些香蕉品種的興衰史。
圖片來源:bulkcandystore
據風味歷史學家Nadia Berenstein說,最早的人工香蕉香精配方至少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在人工風味研發的早期,人們的方法還比較簡單,他們主要是在各種已知的化合物中尋找與水果氣味相似的分子,而並沒有對真水果中的香氣成分進行逐一分析。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香氣化學分析做起來挺困難的。比起貢獻味覺體驗的糖分、酸,那些貢獻水果香氣的成分含量要低得多,在那時對如此少量的成分進行分析並不容易。
在這樣的思路下,風味化學家就鎖定了一種「差不多是水果味」的化合物:乙酸異戊酯,這種分子被人們與香蕉味聯繫了起來,並廣泛用在各種香蕉味的飲料、糖果和點心當中。當然,這種成分在水果中確實也是存在的,只不過水果所含有的香氣物質種類繁多,乙酸異戊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上世紀早期,市場上最常見的香蕉品種名叫「大麥克」(Big Mike,或者叫Gros Michel),在當時,這個品種因為耐長期運輸而勝出。不過,它在市場上的霸主地位並未一直持續下去。1950年代的時候,真菌病害對大麥克香蕉造成了嚴重的打擊,生產商不得不尋找新的香蕉品種來種植。這一次勝出的品種是華蕉(Cavendish),它才是我們今天最容易吃到的香蕉品種。
如今我們吃到的香蕉絕大多數都是同一個栽培品種:華蕉 | 圖片來源:pixabay
而品嘗者和分析風味成分的化學家都表示,大麥克香蕉和華蕉有著不太一樣的風味。那種乙酸異戊酯相關的「人造香蕉味」,在大麥克香蕉中更加濃鬱。也就是說,人們把乙酸異戊酯和香蕉味聯繫起來的年代裡,這種聯繫確實更有道理的。現在人們覺得香蕉吃起來和香蕉味糖果不一樣,某種意義上說這並不是風味研發者搞錯了,而是我們用作參照的真香蕉改變了。打開一顆香蕉糖果,你所品嘗到的就像是舊日香蕉風味的縮略版。
事實上,大麥克香蕉在1950年代之前就已經受到病害困擾,在1923年的時候,美國甚至專門有一首歌來唱香蕉因為病害供應短缺的事情,名字就叫做《是的,我們沒有香蕉》。有興趣可以點開聽一聽:
PS:香蕉香精雖然和我們吃到的香蕉不太一樣,但我還是很喜歡香蕉味牛奶~
題圖來源:ThoughtCo
參考文獻:https://www.sciencefriday.com/articles/why-dont-banana-candies-taste-like-real-bananas/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本人公眾號「酷炫科學」,轉載請聯繫原帳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
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
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喜歡記得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