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哐······」「居民同志們請注意!小街平安鑼提醒大家,關好門窗防火防盜,創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每當夜幕降臨,鎮江市潤州區金山街道銀山門社區的居民總會聽到陣陣銅鑼聲迴蕩。「這是社區的『平安鑼』來了。」聽罷,人們總是會心一笑,心裡倍感踏實。
從無聲到有聲,從人工到電子……30多年來,銅鑼敲破了一面又一面,敲鑼人換了一茬又一茬,4萬多人次的義務巡邏,為銀山門社區敲出了一方平安,成為居民的放心鑼、幸福鑼。
30年小鑼,敲出一方平安
說起銀山門社區「平安鑼」的故事,得追溯到30多年前。
現已是耄耋之年的李義美是最早的平安鑼志願者之一。她回憶,金山街道銀山門社區街巷古老、四通八達,以前居民防範意識差,為提高居民安全防範意識,消除安全隱患,街道幹部、片區民警共同探討,決定以敲「平安鑼」的方式,提醒居民加強防範。於是,部分居民在居委會的組織下,戴起紅袖章,堅持晚間義務巡邏,提醒居民關好門窗,防火防盜。
沒想到,這一敲就是30多年。
「我們都是歇人不歇鑼。」李義美說,一年365天,一面臉盤大小的銅鑼因為天天不得歇,竟連著敲壞了三面。直到2002年,當時的潤州區委書記在檢查工作時路過大西路,聽到了平安鑼的聲音。當他得知銅鑼容易敲裂,隨即向社區贈送了第一個電子喇叭,從此「平安鑼」升級為「平安喇叭」。而在科技愈加發達的今天,平安喇叭又升級為平安小蜜蜂,更加方便了大家的巡邏。
「戴上紅袖章,一手拿電筒,一手拿鑼,巡邏的時候,看到有人家沒關煤氣,或是沒關門什麼的,我們都會特地關照一聲,甚至碰上有人家裡吵架了,還要當義務調解員。」李義美雖然早已不再巡邏,但回憶當年,仍然記憶猶新。
30多年來,銀山門社區堅持群防群治效果明顯,「平安鑼」聲裡,社區由原來的「多發案」地區變成「零發案」社區,多次受到省、市、區各級政府的表彰,還先後3次「敲」進了中央電視臺,為平安鎮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鑼聲背後,是動人的故事
祖孫三代齊敲「平安鑼」,從「姑嫂平安鑼」到「夫妻平安鑼」「鄰裡平安鑼」「黨員平安鑼」「平安鑼」的守護者……說起鑼聲的故事,銀山門社區的居民如數家珍。
「1萬多個日子,4萬多人次參與。」社區黨委書記蔣菊花感嘆:「『平安鑼』志願者可謂好事做了一籮筐,用卡車裝估計都裝不完,真的都是實實在在、沉甸甸的東西!」
銀髮紅心,幫教無悔,三十年來不忘初心;赤子真情,前赴後繼,平安鑼聲代代相傳——
祖孫三代齊敲「平安鑼」
李義美一家祖孫三代齊敲「平安鑼」,讓社區居民尤為感懷。
每當李義美晚間出門巡邏時,兒子王宏春因為不放心,總是陪著母親一道巡邏,從此她家成了有名的「母子平安鑼」。
「母子平安鑼」的故事還被社區編成小品,廣泛宣傳。李義美的孫子王玉劍上小學後,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只要一有空就會跟著奶奶和爸爸一道參加社區「平安鑼」義務巡邏,還向社區的大叔大嬸、爺爺奶奶們宣傳自己學到的安全知識。祖孫三代齊敲「平安鑼」的故事被傳為佳話,深受社區居民敬重。
受李義美家庭的影響,社區的祖孫平安鑼還有戴小紅家庭、周玉琴家庭等,正是有了這些「小平安鑼志願者」,讓銀山門社區的平安鑼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熱心公益,是她執著的追求;細心陪伴,是他無言的姿態;相濡以沫,攜手同行,用餘熱回報社會,以德行衡量善美——
從「姑嫂平安鑼」到「夫妻平安鑼」
「夫妻平安鑼」在巡邏
在銀山門社區賈家巷13號的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管房裡住著一對結婚40餘載的夫妻,鄰裡街坊口口相傳著他們樸實平常、相敬如賓的夫妻情誼。妻子戴小紅已是花甲之年,一直是社區志願者,在丈夫金聖玉退休之前,因經常與小姑子一道巡邏,演繹的「姑嫂平安鑼」故事,感動了許多人。
丈夫退休後,戴小紅、金聖玉敲起了「夫妻平安鑼」。每個值班的晚上,金聖玉會陪同戴小紅走遍街巷。「退休之後也沒什麼事了,正好可以陪老伴做些公益的事情,算是發揮餘熱吧。」金聖玉說。
而已是古稀之年的張桂保和管德美夫婦則是2017年加入「平安鑼」的夫妻檔志願者。「社區合併前,我總想著怎麼人家有敲鑼,我們這邊沒有。」管德美笑道,社區合併後招募新志願者,自己二話不說就去報了名,「本來以為我要跟別人搭檔巡邏去了。誰知回家後問了下老張要不要一起,他居然也答應了。」
在張桂保看來,自己即便退休了,也要盡己所能為社區做點事情。有心的他還將巡邏的路線記錄在日記本裡,壽康裡、民國春街、三元巷、大西路、三善巷、蘆洲會館、寶蓋路……他們每次都得巡邏20多個巷道。
有一種溫暖叫鄰裡和睦,有一種信任叫守望相助,他們用真情傳遞關愛,以行動證明遠親不如近鄰——
搭檔近10年的「鄰裡平安鑼」
2017年,65歲的仲廣美在小街住了整整38年,也聽慣了鑼聲。「退休之後我在家沒事,管大媽就問我要不要加入平安鑼隊伍,跟她一起巡邏。」仲廣美口中的管大媽,是當年73歲的管桂英。而她們的這對鄰裡搭檔,一做就是近10年。
2017年鎮江市對原小街片區的棚戶區進行拆遷改造,仲廣美家剛好被列入拆遷範圍,「管大媽家不拆,她不走,我還真有點捨不得。」仲廣美說,巡邏這麼些年,早已成了一種責任,與熱心的管大媽搭檔巡路巡山,也讓她倍感踏實。
二十餘載初心不改,風雨同舟無私相伴,他見證了「鑼」的更新換代,履行著平凡事也要用心做好的樸素誓言——
「平安鑼」忠誠的守護者
古稀之年的孫彩虹家住小街84號,經營著一家小雜貨鋪,生活不算寬裕,是社區的一位普通居民,與「平安鑼」也淵源頗深。他與「平安鑼」的夥伴們風雨同舟20多年,2002年,銅鑼換成電子喇叭後,電子喇叭每天要充電和保管,讓誰來負責呢?孫彩虹自告奮勇,主動承擔起這個任務。
從此,孫彩虹的家就成了「平安鑼愛心驛站」。志願者們每天晚上先到孫彩虹家,從他手中接過平安喇叭出發,巡邏完了以後又回到他家,孫彩虹接過電子喇叭拿下電池,充上電,才能安心地休息。
為了不耽誤巡邏,孫彩虹一年365天夜夜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人問孫彩虹有沒有算過這十多年來充電花了多少電費?他憨憨地一笑:「沒算過!」也有人問過孫彩虹為什麼這麼傻?他淡淡地回答:「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讓大家生活安心!」
新的電子「平安鑼」志願者隊伍在巡邏
「平安鑼」,會一直敲下去
30多年間,社區「平安鑼」已由當初單純的群防群治提升為宣傳黨的政策、傳遞黨的溫暖、密切黨群關係的橋梁和紐帶。
「『平安鑼』志願者群體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和提升。」蔣菊花說,可以說,「平安鑼」在銀山門社區營造了一種樂於奉獻的平安精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平安文化。
「一開始晚上巡邏,還會有人說風涼話,現在一句都沒有。」孫彩虹告訴記者,居民們從一開始的不支持,到現在如果沒聽到鑼聲還會詢問怎麼回事,如今的「平安鑼」已成為社區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7年起,鎮江市開始對原小街片區的棚戶區進行改造拆遷,這其中就包括許多志願者家庭,一旦他們搬離原來的小區,則無法正常參與日常巡邏。對此,社區一直在全體居民中廣泛發動,招募新的「平安鑼」志願者,並重新劃定新的巡邏路線。
可以預見的是,無論人員怎麼變動,社區範圍怎麼調整,「平安鑼」都會一直敲下去,並敲出時代的新節奏。(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