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提檔升級,老舊菜場變成了網紅市集;在刷新顏值的同時,它們並沒有變得「高冷」——
逛逛菜場 體味城市煙火氣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離我們越來越遠,阡陌交通之間的炊煙嫋嫋更是難見。於是,菜場便成了都市裡最有煙火氣息的地方——老蘇州們願意走進魚市,挑選活蹦鮮跳的魚蝦;高興多坐兩站公交,打聽霜打青菜的價格;甚至臨走時,相識數十年的攤主贈送的一把帶著泥土的小蔥亦會讓這筆交易顯得暖味十足。
近兩年,蘇州各市、區都在推進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從鄰裡中心到網紅集市,從智慧農改超到便捷生鮮坊。菜市場紛紛「大變身」,它們將如何承載市井生活,又以何種方式留住這一縷煙火氣呢?蘇報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創新理念
提升菜場「顏值」
近日,住在姑蘇區彩香新村的居民都在擔心一件事,「彩香一村菜場要關了?」好在,菜場方給出了明確答案:不搬,菜場將進行升級改造,附近已建好了臨時過渡菜場。
這對於附近居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幾十年了,我一直在這個菜場買菜;女兒小時候,我騎自行車帶著她一起買菜;現在,外孫女都有了,我也帶她來,她最喜歡吃這裡的茨菰片。」住在彩香新村的居民陳翠芬告訴記者,彩香一村菜場開了30多年了,附近的居民早已習慣了在這裡買菜,「之前傳言說要關門,我們急死了。儘管現在手機買菜也便當,但是終歸沒有自己挑挑揀揀來得踏實。」
記者獲悉,彩香一村菜場進行「換代升級」,相關部門將利用兩年時間,建成地面三層、地下兩層,總計7000平方米的高檔市集。
目前,「雙塔市集」、橫街「水八仙」、西環菜場的「唐寅文化」、裡河菜場的「老行當」等一批「網紅」已經成為姑蘇區農貿市場改造高顏值、高品質的代言詞;同時,裡河、朝陽、黃鸝坊等市場也完成了智慧支付、食品安全、食品溯源、智慧管理等智能化升級,城市「菜籃子」監管也邁入了智能時代。
截至今年10月底,新一輪提質改造已基本實現改造市場信息化系統全覆蓋和智慧農貿系統再升級既定目標;已有雙塔、黃鸝坊、三元二村、馬醫科、新民橋及鳳凰、香花橋、新蘇、三元三村等9個改造項目安裝空調;黃鸝坊、新民橋、雙塔、有機源、江宙路等5個項目完成廚餘垃圾就地處置終端設施建設;各改造項目基本完成菸頭採集器布設,6個市場完成消費扶貧專櫃布點,西環項目完成「菜籃子新文化雲陣地」試點建設,購物環境明顯改善。
姑蘇區經科局負責人表示,「乾淨、整潔、安全、有序」是農貿市場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市集化、文創化、生態化、網紅化、智慧化」的「五化」姑蘇專屬市場,「讓市場乾淨整潔,全面提升姑蘇區菜場『顏值』是我們的目標。」
網購難替代
菜場還有社交屬性
鄒惠琴今年70歲,她幾乎每天都會在黃鸝坊菜場買菜。在她看來,只有自己挑選的菜,才是最好的。在一家蔬菜攤點,她仔細地詢問小青菜的產地,還用帶著自嘲的口吻與記者笑談道:「蘇州人都是吃客啊,大棚青菜都吃得出的,甚至對產地都有要求。譬如這個上海青,只有近郊的才好吃,山東青菜的口感就差點意思了。」
上半年,鄒惠琴也學會了用手機買菜,動動手指、足不出戶,各類蔬果禽蛋肉就能送上門。然而,漸漸地鄒惠琴又果斷放棄了手機買菜。她一邊挑著上海青,一邊對記者說:「(電商)送來的青菜,隔了層保鮮膜,顏色再鮮嫩,我總覺得沒有手摸著的帶著露水的菜來得新鮮。」
逛菜場是很多市民的社交活動之一。(資料圖片)
「菜場的核心功能是提供物美價廉的蔬菜禽蛋肉製品,但是其還有一項隱藏屬性——社交屬性。」黃鸝坊菜場管理者葛紹鯤告訴記者,老菜場攤販經營數十年,與前來買菜的居民既是生意關係,更是鄰居,甚至朋友關係。
黃鸝坊菜場於去年完成了升級改造,在葛紹鯤看來,菜場既是生意,更是民生,同時也是「鄰裡關係」。他解釋說:「姑蘇區的菜場大多都是中小型菜場,輻射半徑不超過3公裡,大多都是街裡街坊,菜場改造,可不能把『人情』味改沒了。」
改造後的黃鸝坊菜場,還增設了一條24小時營業的集市街,擁有早餐攤、點心鋪、便民店,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塊購物和社交區域。作為菜場管理方,葛紹鯤每天都會在這裡進行多次巡查,「說是『巡查』,其實就是和在小巷子裡的『遛彎』差不多,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在菜場更是直接體現。」
每經過一個攤點,葛紹鯤就會和攤主聊幾句,問問生意、說說天氣,甚至還會聊聊孩子的作業,臨走的時候他才會關照一聲保潔之類。葛紹鯤告訴記者,他這裡有幾十個經營戶,基本都是「夫妻老婆店」,也就是幾十個家庭,在經營幾十年後,與周圍的居民基本已經非常熟識。「這裡的老年人與其說是買菜,不如說是『串門』。」葛紹鯤說。
在黃鸝坊菜場的一家肉鋪,老闆正在剁大扇骨,老闆娘則張羅著生意,她勸著一位阿婆:「你和老王牙齒都不好,這塊脆骨多,你買了不划算。33塊一斤,要『扔』掉一半了。」她一邊說,一邊從另一塊肋排上斬下一小塊,囑咐道:「這塊肉好,天冷了,放兩塊蘿蔔煮煮,正好。」
做完這筆生意,老闆娘告訴記者,她家做的生意基本都是老主顧,誰家有孩子,喜歡吃排骨;哪家老人身體不好,要買骨頭燉湯補補;哪家女主人精明,她都是非常清楚,「有時候稱好了肉,給他們饒一塊,再送一把蔥,這都不是什麼事。」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姑蘇區在菜場的改造中,除了環境的不斷提升,原有的「人情味」也被保留。姑蘇區經科局負責人表示,陳翠芬惦記的彩香一村菜場正在改造,改造完成後,深受居民們喜歡的「彩香茨菰片」、蘿蔔絲餅攤等也都將保留;而在永林新村,老舊的新蘇菜場也剛剛完成了「農改超」,變身為城市美家超市,考慮到前來購買生鮮的大多數是老年居民,超市將為老人提供免費送貨上門的服務。
留住傳統符號
讓菜場回歸生活本質
菜市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間,最有人間煙火氣。如今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斷進步,菜場也漸漸改掉「髒亂差」的老形象,改造後的菜場在其「顏值」、功能、定位、管理水平都實現了提檔升級。
「相比其他購物,買菜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採購過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買菜就像他們到公園散步一樣,是一種重要的生活體驗。」蘇州大學社會與社會工作系教授宋言奇說,老城區的菜場改造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與其他區域菜場應該有所區別,「如果全部按照標準化進行改造,那麼菜場也會變得缺乏人情味。」
老年人喜歡親自挑選新鮮食材帶來的踏實感。
模塊化也是葛紹鯤在極力避免的情況,他告訴記者,菜場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攤位都有自己的個性,與超市的標準化促銷和集中收銀完全不一樣,菜場的每一個攤子都有自己的經營之道,「有人多送一點菜,有人抹零特別主動,有的老闆特別會攀談……因此居民們來買菜也是非常愜意,甚至享受討價還價帶來的快感。」
對此,宋言奇認為,菜場是城市中蘊藏著的鄉愁鄉影,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因此菜場這種公共空間的改造應該實現多維空間的充分利用。他說,菜場的改造應該是多元的,新潮的高科技手段應該是服務所有人群的,而且與「人情味」並不矛盾,「未來菜場的功能定位,應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滿足年輕人對新事物、快捷生活的需求;支持老年人生活的公共空間等,這些都是菜市場的價值體現。」
同時,宋言奇表示蘇州之所以是蘇州,就是帶著自己獨特的傳統符號。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造建議:「如果所有的菜場都改成標準化的超市,那麼蘇州、上海、南京、重慶這些城市的區別該如何體現呢?」
宋言奇認為,菜場姓「菜」,本質就是生活,是一個城市的服務、民生、情節、歸屬感的維繫,而正是在這種歸屬感中才延伸出了煙火氣,「政府的改造是消除之前的缺失,譬如把衛生做得更好、服務做得更完善、產品做得更可靠。與此同時,一定要留住城市的傳統符號,留住城市原有的味道。既是菜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城市也將會變得有滋有味。」
+點料
菜場華麗轉身
規劃新建一批、改造升級一批、整治規範一批、業態提升一批、關停轉向一批
去年以來,姑蘇區全面實施農貿市場「五個一批」系統工程
為市場注入文化的靈魂、旅遊的要素、休閒的元素、科技的資源
留住都市鄉愁
居民
「幾十年了,我一直在這個菜場買菜;女兒小時候,我騎自行車帶著她一起買菜;
現在,外孫女都有了,我也帶她來」
管理者
「老菜場攤販經營數十年,與買菜的居民既是生意關係,更是鄰居甚至朋友關係;
菜場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攤位都有自己的個性,與超市的標準化促銷和集中收銀完全不一樣」
專家
「菜場是城市中蘊藏著的鄉愁鄉影,是一種無形的文化;
一定要留住城市的傳統符號,留住城市原有的味道,既是菜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城市也將會變得有滋有味」
(蘇報記者 李淵 攝影 杭興微 李淵)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