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937》

2021-02-13 揚子晚報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揚子晚報攜手紫微星影,

為南京獻上一首特別的MV——

《南京1937》,

回望悽風苦雨的1937,

記錄那些憤怒的控訴的聲音,

銘刻那一段至暗時刻,

向全世界傳遞記憶、傳唱和平。

MV於11日在紫牛新聞APP、揚眼APP、揚子晚報官方微博、騰訊、央視頻、秒拍等全平臺上線。此外,13日當天揚子晚報還將推出微紀錄片《記住1937》,來解密MV背後的故事。

《南京1937》

用一首MV來祭奠1937至暗時刻

12月11日,揚子晚報攜手紫微星影聯手製作的MV《南京1937》,隆重上線,以挾帶雷霆之力的歌聲祭奠那個苦難的時代,呼喚大家一起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片中有「淚飛頓作傾盆雨」的滂沱悲傷,但並不陷溺於悲悲戚戚,整體旋律激越向上,充滿中華兒女絕不屈服、誓死抗爭的精神和意志。

MV畫面集揚子晚報三年公祭日微紀錄片拍攝素材而成,勾連歷史、現實與未來,連結倖存者、發現者、設計者、後代子孫、志願者……其中,有天昏地暗、日月慘澹的往昔,有捐軀瀝血、哀兵奮起的抗爭,有奔走疾呼、滿蘸血淚的控訴,有義無反顧、竭智盡力的行業翹楚;更有默默無聞、不計任何回報只為呼喚和平的紫金草志願者……2018年,揚子晚報打造的系列微紀錄片《時間證人》,不僅是記錄歷史證據的資料片,更是呼喚和平的公益片,傳播量突破2億。2019年,揚子晚報繼續打造了系列微紀錄片《和平之光》,延續了公益性和影響力,在網上廣泛傳播。今年,揚子晚報微紀錄片的視線和MV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那些觸目驚心的歷史畫面、那些激動的訴說、那些痛苦到說不出話來的身影以及那些扛起和平使命的倖存者後代和年輕志願者的默默付出,都會令大眾不只是沉浸在悲傷中,「不放下記憶,非延續仇恨」,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張建軍館長的觀點,也是所有人的共鳴。

MV攜手紫微星影完成。近年來,江蘇紫微星影團隊創作攝製了多部感人肺腑的微電影作品,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而本次MV的作詞者,正是紫微星影的負責人顧耀東。作為文學夢不滅的老文青,也作為老南京,一想到南京大屠殺他的胸中就湧動著澎拜之情。

《南京1937》的歌詞創作於2005年。顧耀東回憶道:記得一次我去參觀江東門大屠殺紀念館,白骨遺骸層層疊疊的萬人坑,欲哭無淚和吶喊無聲的雕塑,密密麻麻寫著遇難者姓名的百米哭牆……讓我震驚悲憤,讓我透不過氣來。「我不敢徘徊大屠殺的遺址,堆積的白骨讓人窒息;我不願回憶南京的1937,那是殺戮是血腥是地獄是惡貫滿盈!我不敢注目大屠殺的雕像,歷史的照片讓每一個人顫慄;我不願翻閱南京的1937,那是恥辱是殘暴是罪惡是義憤填膺……」我一口氣寫完這首歌詞,並給作曲家劉天華電話,他聽完歌詞也很激動,沒多久就譜好曲子。當時有人建議請某大牌歌手來演唱,後因費用問題沒有談成。一日,在南京一歌廳,我聽到一個雄渾又深情的聲音,他自然就成了這首歌的主唱,他就是當年名揚南京的浩特樂隊主唱李國偉。「《南京1937》歌曲製作完成後,許多朋友給予了很好評價,無論從歷史背景,還是從藝術角度,認為這是一首極具南京特色和教育傳播價值的好歌。這麼多年過去了,每到國家公祭日這天,我都會微信推送這首歌,並附言:警報過後,再聽聽這首歌吧。其實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聽到這首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從這首歌中反省和警醒,是希望更多的人勿忘歷史,珍惜和平!」顧耀東感慨萬千:在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感謝《揚子晚報》攜手紫微星影推出《南京1937》MV,「告訴你告訴我告訴他,1937的南京刻骨銘心!告訴你告訴我告訴他,1937的子孫熱愛和平!」

MV中的傅雲生老師

片中,有一群群陽光樂觀的紫金草志願者,他們用聲音講解歷史、撫慰心靈;還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願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的初中班主任老師傅雲生先生,我們的微紀錄片,就將揭開他和他的小夥伴們走向紫金草志願者之路的故事……

《記住1937》

用一部微紀錄片來解密MV背後的故事

他們普普通通、不起眼如身邊小草,但穿上紫金草志願者馬甲,他們化身天使,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在南京,註冊的紫金草志願者已達2萬人

他們在紀念館做展陳講解、文明引導、語言翻譯等;

他們參加公益演出,為傳播「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奔走不息……

微紀錄片中的傅雲生、張建軍師生

這之中,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願者——張建軍館長的初中班主任傅雲生老師。跨越32年,曾經優秀的師生今天重新走到了一起,只為了向世界播撒和平的理念,「為國為民——館長是提到這個高度來看紫金草志願者事業的。我們會為此拼搏盡力」。傅老師把平時在一起的朗誦團、演出團隊都介紹了過來,建立了「紫金草朗誦志願團隊」。之前,館內以學生志願者為主,只有零星的社會志願者,而在傅老師他們加入後,這個隊伍一下擴大起來,他們中,有大學老師、播音主持專業老師、電臺電視臺主持人,還有喜馬拉雅網紅主播等,其中不少人還有英語基礎,能直接面向外國友人進行接待講解服務。

今年以來,由於疫情的發生,志願者隊伍中的大學生無法前來服務,恰恰是這批朗誦和講解的志願者,迅速轉型為預約服務志願者,從出了地鐵站、到預檢口,再到一號門入口每個崗上他們都在做志願服務,成了志願服務的主體,解決了青年志願者缺乏的狀況。

是純粹的奉獻,卻也充滿艱辛。每次講解,都需要長時間的站立,面對觀眾進行吐字清晰、內容準確的講解,對心理、體力也是一大挑戰。此外,有不少志願者住得遠,有的靠近揚州,有的在浦口,有的在江寧。傅老師自己住在城北,每次要轉三次地鐵,往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趕到紀念館。但所有的辛苦,大家都覺得值得,「最重要的是這有特別的意義,為國為民,紀念館是南京最重要的標誌之一,而且是走向世界的一流重要場館,我們願意為世界和平、願意為傳承這段歷史盡一份綿薄之力」。

如果說,2018年的系列微紀錄片《時間證人》注目倖存者,2019年的系列微紀錄片《和平之光》聚焦業界精英聲音;那麼,今年的《記住1937》更多地把鏡頭轉向普通人,轉向公祭日與普通人生活之間發生的絲絲縷縷的情感關聯和記憶紐帶。我們的鏡頭,就跟隨著志願者們的腳步,走過神策門公園、挹江門叢葬地紀念碑、下關碼頭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等標誌性地點。志願者們朗誦自創的詩歌,擲地有聲而又發自肺腑地宣講:「銘記歷史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

微紀錄片《記住1937》將於12月13日當天上線。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

相關焦點

  • 南京1937:煉獄
    (《南京1937:血戰危城》)  同時大部分的銀行也在南京建立了分行,城內有了可容納兩千人的電影院,中山陵和靈谷寺烈士陵園也在這一時期落成,境內的三條鐵路和一個公路網將南京和上海連接在一起。(《南京1937:血戰危城》)此外,巍峨的明城牆和長江、紫金山等圍繞著南京外圍,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防禦體系,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拱衛著城內的居民。(見《南京1937:血戰》)
  • 《南京1937》正式上線!
    作為破曉劇本社首部互動式演繹本,《南京1937》從11月中下旬開始打磨,歷經兩次內測,在汲取內測玩家的寶貴意見以及做出相應修改後,終於要在2021年伊始與各位正式見面了。    我們製作這個本的初衷,也是想為大家帶來一種全新體驗的劇本殺形式,即「互動演繹式劇場」。演繹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何為互動?
  • 1937,南京,雞犬不留
    八十年前的今天,南京被鮮血染紅,城內的哀鳴仿佛仍在迴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殺」定名,但是祭奠對象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1937,南京,雞犬不留。筆者第一次知道這個故事是因為楊德昌大師。除了大家熟悉的《追風》外,楊先生還留下了另一個的動畫創作——《長江動物園》。很遺憾的是,《長江動物園》並沒能付諸實際創作,我們看不到這樣的一部動畫。
  • 南京·1937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你願意和我一起祭奠他們嗎10:01分,南京上空將鳴放警報1分鐘,如果你聽到警報聲,無論在做什麼,在哪裡,都請停下來,為遇難同胞低頭默哀1分鐘。如果你在開車,請停車鳴笛致哀。請儘量穿著素色衣服,寄託對遇難同胞的哀思。停止娛樂活動。
  • 南京1937,不可忘卻的歷史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館外景 ▲高高矗立的南京大屠殺歷史證人「檔案牆」,將李秀英、夏淑琴、拉貝、約翰·馬傑、魏特琳等1萬餘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遇難者、外籍見證者,以及加害者原侵華日軍老兵等歷史證人檔案資料、證詞證言、新聞報導等製作成個性化檔案陳列,供觀眾參觀
  • 1937年底的南京,從一張日軍合影說起……
    小津安二郎(左)和山中貞雄(右)1937年底在南京合影今天是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紀念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
  • 「大王」和他的南京1937!
    南京專門設立了華言學校,1912至1913年,魏特琳在此受訓,認識了在這裡任教的王耀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她稱其為「中國最好的老師」。七七事變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南京作為中國國民政府首都,戰爭的氣息越來越濃厚。8月15日,日軍飛機首次越洋空襲南京,越來越多的人踏上了流亡之路。
  • 1937-2017,穿越80年的影像,這樣的南京,看完永不能忘!
    △1937.12—2017.12 南京影像穿越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
  • 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拼盡了全力,為什麼還是輸了?
    摘要:1937年12月,日軍兵鋒直逼當時的首都南京城下,中國軍隊隨即展開了南京保衛戰,守城將士也算是浴血苦戰拼盡了全力,但為什麼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 1937南京血淚:金陵女大淪為日寇的發洩獸慾之地
    但人們是否知道:在1937年的血色冬天,南京女性的真實感受?她們是否就像等待宰割的羔羊?在無情的戰爭機器碾來之時,有沒有哪怕是最微弱的抗爭?早在1937年11月17日,魏特琳就致信美國駐華大使館,建議在南京城內設立一個「安全區」,以收容那些無法撤離南京的難民。她在信中說:「無論從地理位置或建築物的牢固性來說,金陵女子大學作為難民收容所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顯然,她早已將救助難民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
  • 1937年,攻入南京的日本第六師團,最後到底什麼結局?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第六師團,當年攻入南京的軍隊就是第六師團。那麼,這個血債纍纍的第六師團,最後到底是什麼下場? 日本軍隊在佔領南京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的暴行。
  • 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如今回望那段歷史,我發現自己的認知居然一直停留在中學課本階段,除「七七事變」,「淞滬會戰」,「 南京大屠殺」等幾個冷冰冰的事件名稱外,之於細節,一片模糊。  這令我感到羞愧。 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應有對歷史的銘記與緬懷。
  • 我的1937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德壽口述:「不能忘記過去的災難」
    採訪時間:2016年11月26日、12月3日、12月23日採訪地點:南京市鼓樓區察哈爾路採訪人:杜羽宸、朱智立、高旭東、彭成整理人:高旭東、常遠、杜羽宸、艾德林、張國松       我出生於1932年10月,祖籍是湖北,從族譜上看是陳友諒的後代。
  • 用一首MV來祭奠1937 用一部微紀錄片來揭秘MV
    又到一年公祭時,揚子晚報精心打造四大融媒產品,祭奠血雨腥風的1937、祭奠30萬雖被屠殺卻永不屈服的亡靈,表達中華民族堅決抗爭到底的頑強決心以及珍愛和平的永恆信念。這四大融媒產品是:MV《南京1937》、微紀錄片《記住1937》、H5《同祭》、攝影展《祭·憶》。
  • 《南京!南京!》登上日本NICONICO
    鏡鑑的話反映南京大屠殺的中國電影《南京!南Niconico網站是日本最大的視頻網站,這不是它第一次播放日本侵略戰爭題材系列影片。15日,該網站還在新上線的紀錄片頻道播放紀錄片《靖國神社》,並將從24日開始播放5集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 這些電影帶你回到1937,傷痛雖已過去,但歷史該被銘記!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思念延續八十載
  • 日本人如何看待1937年侵華戰爭
    1937年8月9日, 駐在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兵齋藤要藏兩個人,駕駛一輛車,闖入虹橋機場,被穿著中國保安隊制服、實際上是中國正規軍的士兵射殺。答:日本參謀本部原本沒有攻擊南京的計劃。淞滬戰役打響之後,11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向侵華日軍下發了《臨參命第138號》令,其原文嚴令侵華日軍:「作戰地區大體為連接蘇州至嘉興一線以東」。答:是。南京在蘇州、嘉興一線以西。《臨參命第138號》的意思就是為了防止日軍殺往南京。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在這個時候,還沒有計劃要打南京。
  • 今日,南京!
    83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南京城開始了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
  • 證照中的歷史:南京大屠殺
    辛德貝格於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期間在南京城外棲霞山江南水泥廠工作。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冒著生命危險,利用外國人的身份在江南水泥廠周邊設立難民營和難民醫院,保護了約2萬名中國難民。1938年2月3日,他向南京安全區遞交了用照片和信件記錄的侵華日軍暴行。1938年3月返回歐洲後,他在日內瓦等地放映在中國拍攝的南京大屠殺紀錄片,把日本暴行公之於眾。
  • 1937,傾城之戰
    1937年的上海好似1941年的香港,「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讓上海從天堂跌入地獄。這座當時遠東最繁華的城市大半傾於炮火,它寫就了無數悲情故事,更見證了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抗爭。 不是挨打還手,而是主動一戰 粗讀歷史的人大概知道,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的導火索是發生在四天前的「虹橋機場事件」,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一名水兵駕車強行闖入虹橋機場,被守衛機場的中國憲兵擊斃,由此中日雙方的衝突逐漸升級,引發了歷時三個多月的淞滬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