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揚子晚報攜手紫微星影,
為南京獻上一首特別的MV——
《南京1937》,
回望悽風苦雨的1937,
記錄那些憤怒的控訴的聲音,
銘刻那一段至暗時刻,
向全世界傳遞記憶、傳唱和平。
MV於11日在紫牛新聞APP、揚眼APP、揚子晚報官方微博、騰訊、央視頻、秒拍等全平臺上線。此外,13日當天揚子晚報還將推出微紀錄片《記住1937》,來解密MV背後的故事。
《南京1937》
用一首MV來祭奠1937至暗時刻
12月11日,揚子晚報攜手紫微星影聯手製作的MV《南京1937》,隆重上線,以挾帶雷霆之力的歌聲祭奠那個苦難的時代,呼喚大家一起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片中有「淚飛頓作傾盆雨」的滂沱悲傷,但並不陷溺於悲悲戚戚,整體旋律激越向上,充滿中華兒女絕不屈服、誓死抗爭的精神和意志。
MV畫面集揚子晚報三年公祭日微紀錄片拍攝素材而成,勾連歷史、現實與未來,連結倖存者、發現者、設計者、後代子孫、志願者……其中,有天昏地暗、日月慘澹的往昔,有捐軀瀝血、哀兵奮起的抗爭,有奔走疾呼、滿蘸血淚的控訴,有義無反顧、竭智盡力的行業翹楚;更有默默無聞、不計任何回報只為呼喚和平的紫金草志願者……2018年,揚子晚報打造的系列微紀錄片《時間證人》,不僅是記錄歷史證據的資料片,更是呼喚和平的公益片,傳播量突破2億。2019年,揚子晚報繼續打造了系列微紀錄片《和平之光》,延續了公益性和影響力,在網上廣泛傳播。今年,揚子晚報微紀錄片的視線和MV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那些觸目驚心的歷史畫面、那些激動的訴說、那些痛苦到說不出話來的身影以及那些扛起和平使命的倖存者後代和年輕志願者的默默付出,都會令大眾不只是沉浸在悲傷中,「不放下記憶,非延續仇恨」,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張建軍館長的觀點,也是所有人的共鳴。
MV攜手紫微星影完成。近年來,江蘇紫微星影團隊創作攝製了多部感人肺腑的微電影作品,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而本次MV的作詞者,正是紫微星影的負責人顧耀東。作為文學夢不滅的老文青,也作為老南京,一想到南京大屠殺他的胸中就湧動著澎拜之情。
《南京1937》的歌詞創作於2005年。顧耀東回憶道:記得一次我去參觀江東門大屠殺紀念館,白骨遺骸層層疊疊的萬人坑,欲哭無淚和吶喊無聲的雕塑,密密麻麻寫著遇難者姓名的百米哭牆……讓我震驚悲憤,讓我透不過氣來。「我不敢徘徊大屠殺的遺址,堆積的白骨讓人窒息;我不願回憶南京的1937,那是殺戮是血腥是地獄是惡貫滿盈!我不敢注目大屠殺的雕像,歷史的照片讓每一個人顫慄;我不願翻閱南京的1937,那是恥辱是殘暴是罪惡是義憤填膺……」我一口氣寫完這首歌詞,並給作曲家劉天華電話,他聽完歌詞也很激動,沒多久就譜好曲子。當時有人建議請某大牌歌手來演唱,後因費用問題沒有談成。一日,在南京一歌廳,我聽到一個雄渾又深情的聲音,他自然就成了這首歌的主唱,他就是當年名揚南京的浩特樂隊主唱李國偉。「《南京1937》歌曲製作完成後,許多朋友給予了很好評價,無論從歷史背景,還是從藝術角度,認為這是一首極具南京特色和教育傳播價值的好歌。這麼多年過去了,每到國家公祭日這天,我都會微信推送這首歌,並附言:警報過後,再聽聽這首歌吧。其實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聽到這首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從這首歌中反省和警醒,是希望更多的人勿忘歷史,珍惜和平!」顧耀東感慨萬千:在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感謝《揚子晚報》攜手紫微星影推出《南京1937》MV,「告訴你告訴我告訴他,1937的南京刻骨銘心!告訴你告訴我告訴他,1937的子孫熱愛和平!」
MV中的傅雲生老師
片中,有一群群陽光樂觀的紫金草志願者,他們用聲音講解歷史、撫慰心靈;還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願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的初中班主任老師傅雲生先生,我們的微紀錄片,就將揭開他和他的小夥伴們走向紫金草志願者之路的故事……
《記住1937》
用一部微紀錄片來解密MV背後的故事
他們普普通通、不起眼如身邊小草,但穿上紫金草志願者馬甲,他們化身天使,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在南京,註冊的紫金草志願者已達2萬人
他們在紀念館做展陳講解、文明引導、語言翻譯等;
他們參加公益演出,為傳播「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奔走不息……
微紀錄片中的傅雲生、張建軍師生
這之中,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願者——張建軍館長的初中班主任傅雲生老師。跨越32年,曾經優秀的師生今天重新走到了一起,只為了向世界播撒和平的理念,「為國為民——館長是提到這個高度來看紫金草志願者事業的。我們會為此拼搏盡力」。傅老師把平時在一起的朗誦團、演出團隊都介紹了過來,建立了「紫金草朗誦志願團隊」。之前,館內以學生志願者為主,只有零星的社會志願者,而在傅老師他們加入後,這個隊伍一下擴大起來,他們中,有大學老師、播音主持專業老師、電臺電視臺主持人,還有喜馬拉雅網紅主播等,其中不少人還有英語基礎,能直接面向外國友人進行接待講解服務。
今年以來,由於疫情的發生,志願者隊伍中的大學生無法前來服務,恰恰是這批朗誦和講解的志願者,迅速轉型為預約服務志願者,從出了地鐵站、到預檢口,再到一號門入口每個崗上他們都在做志願服務,成了志願服務的主體,解決了青年志願者缺乏的狀況。
是純粹的奉獻,卻也充滿艱辛。每次講解,都需要長時間的站立,面對觀眾進行吐字清晰、內容準確的講解,對心理、體力也是一大挑戰。此外,有不少志願者住得遠,有的靠近揚州,有的在浦口,有的在江寧。傅老師自己住在城北,每次要轉三次地鐵,往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趕到紀念館。但所有的辛苦,大家都覺得值得,「最重要的是這有特別的意義,為國為民,紀念館是南京最重要的標誌之一,而且是走向世界的一流重要場館,我們願意為世界和平、願意為傳承這段歷史盡一份綿薄之力」。
如果說,2018年的系列微紀錄片《時間證人》注目倖存者,2019年的系列微紀錄片《和平之光》聚焦業界精英聲音;那麼,今年的《記住1937》更多地把鏡頭轉向普通人,轉向公祭日與普通人生活之間發生的絲絲縷縷的情感關聯和記憶紐帶。我們的鏡頭,就跟隨著志願者們的腳步,走過神策門公園、挹江門叢葬地紀念碑、下關碼頭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等標誌性地點。志願者們朗誦自創的詩歌,擲地有聲而又發自肺腑地宣講:「銘記歷史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
微紀錄片《記住1937》將於12月13日當天上線。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