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眾多國際友人也冒著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他們中有德國的約翰·拉貝、丹麥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美國的約翰·馬吉等人。對他們的人道精神和無畏義舉,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貝恩哈爾·辛德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丹麥人,1911-1984年。辛德貝格於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期間在南京城外棲霞山江南水泥廠工作。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冒著生命危險,利用外國人的身份在江南水泥廠周邊設立難民營和難民醫院,保護了約2萬名中國難民。1938年2月3日,他向南京安全區遞交了用照片和信件記錄的侵華日軍暴行。1938年3月返回歐洲後,他在日內瓦等地放映在中國拍攝的南京大屠殺紀錄片,把日本暴行公之於眾。因為辛德貝格的義舉,在1938年日內瓦舉行的第二十四屆國際勞工大會上,中國勞工代表朱學範在辛德貝格護照上題詞 「中國之友」
丹麥駐上海總領事雪爾Christian Schell籤發的辛德貝格護照局部
1937年8月13日,辛德貝格在上海和中國士兵在一起
1937年12月5日,辛德貝格抵達江南水泥廠。圖為辛德貝格從上海到南京的通行證
辛德貝格在江南水泥廠難民營持丹麥國旗保護難民
1938年12月,受到保護的南京難民給辛德貝格的絲綢橫幅
南京的「丹麥英雄」展覽於2019年8月31日在南京與他的出生地丹麥奧胡斯市同步展出
二、卡爾·昆德
卡爾·昆德(Karl Günther,又譯卡爾·京特),德國人, 1903出生於中國唐山。1937年12月4日,昆德到達南京江南水泥廠任代理廠長。南京大屠殺期間,昆德在廠區內設立難民營,與丹麥人辛德貝格一起保護了約2萬中國難民,該難民營一直到1938年6月解散。卡爾·昆德目睹了南京大屠殺,保留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和資料。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卡爾·昆德改任江南水泥廠化學分析師。1950年底,卡爾·昆德返回德國,1987年去世。
卡爾·昆德在江南水泥廠
1937年12月德國大使館籤發的赴南京通行證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出席公祭日儀式的昆德侄女
三、克裡斯蒂安·克魯格
克裡斯蒂安.克魯格(Christian Kröger),1903年生於德國漢堡,工程師與商人。克魯格於1928年來到中國,在南京期間曾擔任約翰·拉貝(John Rabe)領導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財務主管。
克魯格這本護照由德國駐華大使館1936年在南京籤發
約翰·拉貝所著的《拉貝日記》詳細記錄了大屠殺內情,在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史料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書中的大部分照片都由克魯格拍攝,他本人於1938年2月撰寫了一份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告,標題為「南京的命運」,也是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
《拉貝日記》中大部分照片都是由克魯格拍攝
四、明妮·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生於1886年,美國傳教士,於1912年來到中國,1919年開始任教於中國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37年11月下旬,她在日軍侵佔南京前多次拒絕了美國大使館撤離的要求,並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盡己所能保護了多達一萬名婦女和兒童,有時為了保護無辜者甚至會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毆打和生命威脅。
由侵華日軍籤發給魏特琳的通行證
魏特琳女士留下了一部日記,詳細記載了她親身經歷的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罪行。2005年,華裔女作家嚴歌苓以該日記為靈感寫下了《金陵十三釵》,張藝謀於2011年拍攝了同名電影。
2000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魏特琳日記》
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2002年塑立的魏特琳女士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