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歷史 矢志復興 | 南京80年祭:三個弱女子,讓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大白於全世界

2021-02-23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澹,寰宇震驚。獸行暴虐,曠世未聞。」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也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這個沉痛的日子裡,讓我們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深切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深切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這段慘痛的歷史,曾經很長時間被忽略。


一直到1957年,中國的歷史課本裡才零星的出現過「南京大屠殺」的描述,1978年後,我們才開始詳細了解到這段歷史。


2005年,49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提議為「南京大屠殺」設立國家公祭日。2014年,屠殺發生77年後,有了第一次國家公祭。

美國HBO紀錄片【南京:被遺忘的1937】第一、二次國家公祭儀式回顧

我們尚且如此,更何況從來都忽略二戰期間中國戰場的西方國家。

真正讓西方國家第一次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殺」,這場和納粹屠殺猶太人那樣滅絕人倫的慘劇,是一位弱女子。


她就是美籍華裔——張純如。



張純如,祖籍江蘇淮安,祖父是國民政府時期,《中華日報》的總主筆張鐵君。從小,張純如就從父母的口中知道了一星半點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而她的父母,正是從祖父那裡聽來後再轉述給她。


解放後,張純如的父母逃到臺灣,1962年移民美國,並在6年之後,生下了張純如。


張純如26歲的時候,在加州看了一個關於二戰期間亞洲戰區歷史的展覽,第一次看到了「南京大屠殺」的史料照片。


這個時候的張純如,已經是一位初出茅廬的作家,剛剛發表了處女座《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展覽上,那些照片給她的恐懼和憤怒揮之不去,而這段歷史,在西方國家幾乎無人知曉,她決定,用自己的筆,向全世界揭露。


她回到中國,走訪了多位大屠殺倖存者,綜合了多方史料,花了三年時間,終於寫成了《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



這本書就像一枚重磅炸彈,轟動了美國乃至世界,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十周之久,被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紐約時報》這樣評價:「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國的沉默」。


很可惜,後來張純如因抑鬱症舉槍自盡,年僅36歲。

張純如去世了,但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的任務沒有停止傳遞下去。


1997年,《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大火之後,張純如被加拿大一個華裔社團邀請前去演講。


臺下,一位叫做劉美玲的華裔女子,被張純如的演講深深打動。從此與張純如、與揭露南京大屠殺歷史的任務結下深厚的緣分。


劉美玲


「我開始對南京大屠殺歷史了解不深,但是張純如的到訪,對我影響很大。這也是不少加拿大人第一次接觸並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劉美玲回憶說,張純如和她的書直接啟發了自己。


劉美玲,出生在香港,20歲時留學加拿大,此後移民定居於此。憑著多年的努力打拼,她在加拿大已經事業小成,是一家大企業做高管。但她毅然辭職,加入了當地一家叫做「史維會」的公益組織,專門推廣二戰期間亞洲的歷史。


在劉美玲的努力下,加拿大安大略省修改了中學歷史教科書,將「南京大屠殺」寫入高中課本,關於日本在亞洲的戰爭罪行被列為該省十年級歷史必修課議題,扭轉了當地二戰史中亞洲史缺位的狀況。


2006年,劉美玲帶領團隊拍攝紀錄片《張純如:南京大屠殺》。


她說,張純如生在美國,是第一個用英文把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告訴西方世界的女作家。而她要把張純如的貢獻告訴更多人。


「我們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意義,不僅是揭露日軍暴行,也要鼓勵年輕人,發揚張純如追求正義的勇氣與精神。」


2008年1月,多倫多教育局通過決議,為當地每所中學訂購《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影片光碟,供歷史老師教學使用。


今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通過一項動議,決定把每年的12月13日作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


這是海外第一次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這其中,劉美玲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更主要的人物,是用了近一年時間,召集了10萬人籤名的安大略省華裔議員——黃素梅。


黃素梅,1962年在香港出生,8歲既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現在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自由黨議員。


黃素梅


2016年12月5日,黃素梅向安大略省議會提出了設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的提案,以紀念在大屠殺中死難的30萬平民,呼籲民眾珍愛和平。


為此,黃素梅向安大略省所有華裔和熱愛和平的人士呼喚,希望他們都能夠籤名支持。


整個安大略省,人口有1300萬,華裔人口60萬左右,10萬籤名很快就徵集夠了,這讓黃素梅更有底氣和信心。


最終,安大略省議會通過了一個名為66號的動議,意味著,加拿大成為西方第一個設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的國家。今後,安大略省將每年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


在聽到通過的那一刻,黃素梅哽咽落淚,情難自已。




這個動議卻並不是10多萬安省民眾原先籤名支持的79號法案,黃素梅提出的79號法案原本已經完成了省議會的二讀,只要三讀通過就能成為安省的法律。為什麼現在又推出一個不具有強制性法律效力的動議呢?


黃素梅解釋說,由於通過一項議案,要經過更複雜的程序,可能無法在今年「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之前完成三讀,而動議的通過就簡單很多。


而且,66號動議獲通過,意味著今後每年,79號議案都有機會被納入安省議會的討論議程,且無需再經過一讀二讀,只要三讀通過,便可以成為正式的法律。


從張純如、到劉美玲、再到黃素梅,這三位弱女子,讓西方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殺」。她們即便移民他國,也沒有忘記為中華民族,為全人類不再重蹈戰爭覆轍而奔走呼號。

今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最後,讓我們悼念逝者,珍惜和平。


看了又看:


五百政要出友大,菁英校友遍全球。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中俄兩國官方首推名校!俄羅斯頂級大學,全俄就業排名第一、師資力量第二、綜合排名第三。全球近八萬校友,包括12位國家元首,500位各國政要,47位各國駐俄大使。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Valentina Matvienko),俄聯邦委員會主席兼任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督學委員會主席 、前教育部長擔任校長、金磚國家教育委員會主任兼任外事副校長!


留學友大 校際合作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招生啦!


辦理俄羅斯高校留學

友大全俄境內外服務

十八年專業靠譜辦理

全天候校內專職導員


①錄取通知書-3個工作日

②籤證邀請函-30個工作日

③接機入住

④入學註冊

⑤費用繳納

⑥體檢流程

⑦考試分班


 

聯絡友大美女老師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劉老師微信 ↓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老師微信 ↓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喬老師微信 ↓

聯繫我們


北京辦公室諮詢電話

010-65066022     

134-0112-6093   

 

莫斯科辦公室諮詢電話:

+7-926-8201155(楊老師)

+7-926-8201166(王老師)

+7-926-8201177(張老師)

+7-926-8201188(李老師)

+7-926-8201199(餘老師)

諮詢QQ

139577785(劉老師) 

139477785 (王老師)

 372603918 (喬老師 )


諮詢微信號:

RUDN-Beijing(劉老師)

 fang_rudn(喬老師)

79268201155(楊老師)

79268201177(張老師)

79268201199(餘老師)


您也可以編輯內容「我要諮詢+您的聯繫方式或想要諮詢的問題」在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做詳細回復。


當然,如果您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感受友大校園生活,那麼就可以準備您的入學申請材料了:


預科材料: 

1. 護照首頁掃描件;

2.下載並填寫留學申請表;

3.畢業證和成績單掃描件。

手續簡單、快捷,拿到籤證邀請函和入學通知書後即可進入全俄最棒的俄語預科班學習。


本科入系

1.護照首頁掃描件;

2.高中畢業證、會考成績單的中俄文雙號公證書掃描件;

(註:若無會考成績單則需提供加蓋學校公章的高中成績單)

3.留學申請表;

4.電子版照片(2寸白底彩色免冠不露齒照片)


碩士入系

1. 護照首頁掃描件;

2. 本科學位證、畢業證、成績單中俄文雙號公證書掃描件;

3. 留學申請表;

4.電子版照片(2寸白底彩色免冠不露齒照片)

以上電子材料請發送至郵箱:rudn@rudn.cn,並註上您的聯繫方式,我們會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為了共同的記憶,華僑華人共祭南京大屠殺80周年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四個國家公祭日。
  • 不忘歷史 矢志復興
    時間荏苒,歷史之河川流不息。2017年12月13日,第四個國家公祭日,也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80周年的冬日。80年前,南京。我們站立的這片土地,曾以無可名狀的屈辱與慘痛遭受屠城之殤!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如果以秒來計算,平均每隔12秒鐘就有一條人命消失!
  • 《詩刊》 | 南京大屠殺80年祭:忘記就意味著背叛!
    2017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1937年12月13日,日本軍隊攻破南京城,開始了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這一舉動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頁。此時,一個年輕的華裔女子,及時發出了正視歷史的聲音,讓全世界看到了那場慘案——南京大屠殺,她就是寫下了《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的張純如。 那是一段令中國人刻骨銘心的記憶,一場屠殺,多少人失去了父母、親人,多少人備受摧殘,帶著傷痛默默前行,還有那些逝去的人,沒有墓碑,未留下名字,30萬這個數字成了他們統一的稱號。歷史不該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構築而成的。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舉行 歷史記憶需要代代傳承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舉行 歷史記憶需要代代傳承2020-11-26 10:42來源:新華網  11月25日上午,天氣陰沉,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前舉行。
  • 不忘歷史 矢志復興|80年南京城今昔對比影像 祭悼死難同胞
    今天,我們一起用20個地點80年前的老照片和今天的新影像,祭悼死難同胞。1937年12月,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的秦淮河不幸落入日寇之手,常年失修,日漸衰落。中山東路全長近6公裡,是為了迎接孫中山靈柩並安葬於中山陵,民國政府於1928年修建的南京第一條全長12公裡的柏油馬路的一部分,1933年劃分了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南京淪陷後,中山東路上大部分民國政府的設施被日軍佔用。
  • 《四十九日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沉痛祭文
    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冷靜寫實到近乎殘酷的鏡頭,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逼真地還原到螢屏上。看了之後令人憤怒,令人警醒。但願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
  •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母親帶著我拼命地逃,抱著我跑過了四五戶人家,終於走到了自己家的後院。因為不能翻牆惹人注意,從牆上踢開了一個洞,好不容易鑽進了家。"這是來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傅兆增老人的口述。他瘦弱的小腿上,留著82年前被子彈穿透的傷疤,那一年他才1歲。1937年時,我的叔父葛之爕53歲,1937年12月14日夜晚在華僑路高家酒館22號家中被三名鬼子闖入殺害,面目皆非。
  • 證照中的歷史:南京大屠殺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 《四十九日祭》直面南京大屠殺 歷史是殘酷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為什麼要把南京大屠殺這一題材搬上螢屏?張黎說,一為審視,二為警醒,希望世界知曉並再度關注這段歷史,「生命是平等且有尊嚴的,我想用絕境求生來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地活著,不如尊嚴地死去」。  小說原著《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日軍屠城,教會女學生和13個避難的妓女一起被困教堂,「十三釵」最終代女學生赴死的故事。
  • 張黎《四十九日祭》還原南京大屠殺 求真實不求新穎
    2014年12月8日訊,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風格很「張黎」,開篇便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南京舉行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 倖存者僅剩73人
    新華社南京11月25日電(記者蔣芳)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歷史見證者正在凋零。25日,南京正式啟動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據統計,今年又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去世,目前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  初冬,飄著細雨。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 | 我們當如何記住南京大屠殺?
    由於種種原因,從上世紀80年代最早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大陸學者高興祖開始,關於大屠殺的研究和記憶長期在抽象層面進行,學者張連紅認為,這些研究雖然有較高的價值,但光靠這些顯然不能構成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完整記憶。為了不讓南京大屠殺的記憶被各種數字的抽象所淹沒,在舒衡哲看來,應該嘗試在一點一滴中顯現大屠殺,即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的記憶中去直面那段歷史。
  • 民聲III (56) || 三少爺的劍:南京大屠殺83周年祭 -- 記住歷史記住她
    一、1994年冬天,她在美國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被砍掉的頭顱、被割開的肚腹、赤裸的女人和她們的臉扭曲變形」,這些真實的照片,成為歷史的佐證,雖然過去幾十年,卻仿佛就發生在眼前。她感到驚恐,更感到無比的憤怒。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 | 「無雪恥復仇之志者,非人也」
    在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家中,老人挺起腰板,為我們唱起了這首童年的歌謠。他的右腿上,仍然留存著當年被日軍用刺刀捅過的傷疤。冬天的南京常有大霧。80年前的那個冬天,瀰漫的濃霧被一層又一層黏稠得散不開的血腥味驅散了。血腥最早起於下關。
  •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家祭:白髮漸少 薪火待傳
    中新網南京11月25日電(記者 申冉 葛勇)在一年一度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前舉行。  「只要身體允許,家祭我是每年都要來。不來我心裡難安啊!」家中9口人7人在南京大屠殺中被殺害,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蹣跚老邁的身影,幾成每年家祭日的「標誌」,「來這裡不僅是祭奠自己家的親人,也是告慰每一個死在日軍刀下的同胞。」
  • 十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影片 ——為銘記歷史而轉發!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中國南京,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進行了長達40多天的血腥屠殺,在南京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多萬人。這些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拍攝者來自不同的國度,代表著不同的立場,選擇了不同的視角,講述著不同的故事,但是在這些作品中保持高度一致的是對亡魂的哀悼,對戰爭的控訴以及對歷史的反思。
  • 南京大屠殺歷史,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每一位炎黃子孫共同的記憶!
    一條名為「歷史證人的腳印」的銅版路引起大家關注。這條銅版路於2002年12月13日落成,鑄有南京大屠殺部分倖存者和中國曾經參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成員共222位歷史證人的腳印。臨時展廳內還以圖文形式展示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無私幫助難民的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等國際友人的事跡,以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
  • 【南京大屠殺】之《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以平民的角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那些燒過、炸過的痕跡,包括那些彈孔,每個細節都做得很到位,看到那樣的場景,就可以想到當時發生的事情,置身其中,我開始就有個想法,我覺得我應該在那裡睡一晚。」
  • 我校華碩專業舉辦「勿忘歷史 共創未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燭光祭活動
    我校華碩專業舉辦「勿忘歷史 共創未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燭光祭活動
  • 南京大屠殺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歷史見證者正在凋零。25日,南京正式啟動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