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今天,南京被鮮血染紅,城內的哀鳴仿佛仍在迴蕩。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國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殺」定名,但是祭奠對象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明確公祭對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被殺戮的同胞。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六耳想與大家講一個故事。
1937,南京,雞犬不留。
筆者第一次知道這個故事是因為楊德昌大師。
除了大家熟悉的《追風》外,楊先生還留下了另一個的動畫創作——《長江動物園》。
很遺憾的是,《長江動物園》並沒能付諸實際創作,我們看不到這樣的一部動畫。
接受南周採訪時,張毅提供的楊德昌先生的手稿。
它講述的就是在戰火紛飛年代,一群人和一群動物如何在亂世中相互陪伴,走過半個中國,從南京到達重慶。
《長江動物園》的故事,正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南京大學前身,國立中央大學發生的「雞犬不留」真實事件。
在「盧溝橋事變」後,中央大學就接到了內遷的指令。
1937年10月,南京城岌岌可危,國立中央大學的羅家倫校長「算準了日本人的瘋狂」。他在日本軍兵臨城下時,就開始主持學校裡7個學院的1500名學生、1000名教職員及家屬,總共4000人,隨攜圖書、儀器共1900箱西遷到重慶。
西遷的大船上,上層客艙被破例打通,擺放了航空工程係為科研而拆卸的飛機三架;而醫學院泡製好、供解剖用的二十四具屍體也放在裡面。
但是從南京到重慶,路途遙遠。即便是走水路,對於當時教學資源已經比較豐富的國立中央大學來說,還是需要捨棄不少教學物資。
中大農學院畜牧場中有許多國內外優良的牲畜品種,如從美國和澳洲等地巨資引進的美國加州牛、荷蘭牛、澳洲馬、英國約克夏豬、美國火雞等品種,羅家倫等人均覺得應當保留。
他們和民生公司商量,將輪船的底艙改造成臨時的家禽棲居地,將好的品種每樣選一對,隨著師生、儀器一起西上,待以後實驗使用。
等到12月初,較為重要的物資都已經妥善運走時,農學院還有不少雞、鴨、豬、牛、羊等一千多隻動物無法搬運。羅校長只好讓職工們都捨棄了,或吃、或賣、或帶回家中,但別讓他們落入日寇手中。
戰火四起,人人但求自保。但農學院的職工們卻與這些動物有了很深的感情。
在中央大學已經給畜牧場場長王酉亭以及牧工吳謙、曹佔庭、袁為民(四人均為淮安同鄉)等人發了遣散費時,他們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
把剩下的動物帶到重慶。
王酉亭
1901年生,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農學院畜牧獸醫系畢業,1931年起,任中央大學農學院教師、技師、畜牧獸醫兼場長,抗戰期間帶領完成了幾乎難以想像的「動物西遷」。
就這樣,王酉亭高價僱了四條大木船,帶著畜牧場職工把雞籠、兔籠置於乳牛背上,分羊群、豬群、牛群三隊趕出挹江門,至江邊上船。
隊伍日夜兼程,爬山涉水。飼料缺乏,他們就以牛乳換;有小動物在路途顛簸中離開,也有小牛犢的新生帶來歡欣的希望。
學校動物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方網站記述:
「大軍」路途中得到過國軍相助戰區通行證,靠著一份中央大學的證件,一路聯絡交涉;他們還曾殺豬送奶慰問抗日隊伍.……
學校動物
歷時近一年,國立中央大學的西遷才全部完成。因為羅校長的安排以及王場長的不放棄,國立中央大學也成為了當時損失較小、複課最快的高校。
在回憶文中,羅家倫校長這樣寫道:
「……司機告訴我說,前面來了一群牛,像是中央大學的,因為他認識趕牛的人。我急忙叫他停車,一看果然是的.趕牛的王酉亭先生和三個技工,更是鬚髮蓬鬆,好像蘇武塞外歸來一般。我的感情振動得不可言狀。在沙坪垻見到這批家畜時,就像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當我和這些南京『故人』異地重逢時,心中一面喜悅,一面引起了國難家仇的無限感慨,不禁熱淚奪眶而出了。」(羅家倫:《逝者如斯夫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版,第28頁。)
楊德昌的好友張毅向他講述了這個故事,讓楊德昌深受感動,他希望這個故事能搬上銀幕,於是就有了《長江動物園》。
楊德昌在看到張毅的夫人楊惠珊製作的琉璃藏獒後,完善出《小朋友》這個故事大綱。
帶給楊先生靈感的琉璃藏獒
楊德昌的《小朋友》就是基於《長江動物園》故事做出的調整,一個上海小癟三想把藏獒獻給日軍做實驗,而他的妹妹卻偷偷把藏獒「小朋友」帶出,加入了中央大學動物撤退西遷的隊伍。
在這個故事裡,你可以看到小女孩和狗逐漸成長的過程。小時候小女孩是小狗的媽媽,然後他們漸漸長大,她跟小狗成了姐弟關係;小狗愈加健壯,變成了大狗是哥哥,小女孩是妹妹;最後大狗跟小女孩的感情變成了一個父女的關係。你能看到兩個生命的發展,成熟度的改變。——南方周末
在南方周末採訪的時候,張毅說道:
「不管小朋友跟藏獒,還是職工跟那些動物,都代表著人跟生靈最原始的感情。」
戰火四起的年代,人與動物尚且能相濡以沫,誰料逼上絕路卻是人對人的冷酷殺戮。
接受南周採訪時,張毅提供的楊德昌先生的手稿。
據楊德昌的妻子彭鎧立說,楊先生的創作直到死前最後一刻,留下了《長江動物園》的數十頁畫稿。
雖然很遺憾地沒有等到楊德昌先生完成這部作品,但我們足以在畫稿上以及史實記錄中感受這段民族歷史的苦難。
我們銘記這些回憶,不是為了自挖傷疤,而是在哀悼這些無辜生命的同時更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生活。
亙古浩劫,
不能忘,不敢忘。
圖by新浪網歷史文化頻道編輯朱彥
更多關於當年的故事記錄,請點擊「閱讀原文」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方網站。
本文參考自:
1.《長江動物園·小朋友·雞犬不留 一部畫了40頁的動畫片》,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71472.《抗戰時期,中央大學「動物大軍」西遷背後的民族苦難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方網站http://www.nj1937.org/zxdt/zxfb/201704/t20170427_4471588.html
- END | 動畫學術趴 -
歡迎置頂公眾號,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哦
點擊進入近期薦讀熱文
▼
動畫學術趴
微信 | babblers
動畫領域深度媒體與愛好者社區
專業影評 · 行業觀察 · 理論知識 · 創意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