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位於長江中遊,這裡湖泊眾多、河渠稠密、水土肥美、物產豐厚,是有名的魚米之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山水環境以及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湖北人與生俱來的靈氣與品質,也涵養出獨具一方特色的湖北味道。
湖北菜也稱楚菜,具有工藝精緻、汁濃芡亮、口鮮味醇、以質取勝的特點。烹飪方法以蒸、煨、炸、燒、炒為主,講究鮮、嫩、柔、滑、爽,注重本色,經濟實惠。楚菜有「三無不成席」的說法,即一無湯不成席,二無魚不成席,三無丸不成席。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毛主席的這句詩,讓武昌魚享譽全國,成為湖北的一道招牌菜。武昌魚原產於鄂州梁子湖,古代鄂州稱「 武昌」,因而得名。武昌魚頭小體長,菱形的身子扁平,背部肉厚,脂肪較少,肉質較好,湯汁清香,營養價值高,是淡水魚中的佳品。
後來,武昌魚的烹飪技術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進和提高,以前只有蒸、煮、炙三種傳統的做法,現在有了清蒸、油燜、網衣、滑溜等多種做法。武昌魚製作技藝於2013年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昌魚做法:
把收拾乾淨的魚兩面劃上蘭草花刀,在開水裡燙一下裝入蒸籠,把冬菇片、熟火腿片、冬筍片等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撒上豬肥膘丁、青豆、蔥結、薑片、精鹽、紹酒、清湯,上屜蒸約10分鐘取出,挑出蔥姜,將魚湯潷在勺內燒開,打淨浮沫,加上味精、雞油、胡椒粉,澆在魚身上即可。
排 骨 藕 湯
排骨藕湯是湖北人接待貴客的必備菜品之一。它是用湖北本地所產的藕和肉骨頭,文火煨到肉爛骨脫。藕塊吃起來口感粉糯,再加上香濃清甜的湯汁,藕香與肉香完美地融為一體!這道菜味道好,營養豐富,開胃補血,能補氣補鈣。
排骨藕湯做法:
把剁好後的排骨用開水焯一下,撈出控幹。再用油熗鍋,把排骨倒入鍋中炒一下,然後放入瓦罐中,加適量溫水,水開後加鹽。藕要選擇老藕,削皮去節洗淨,切成不規則的菱形,加少許鹽生拌,等排骨到六成熟後,把藕倒進罐內,攪一攪再接著煮沸,依據個人口味加鹽,等到肉爛藕粉,盛入湯缽,再撒些蔥花、胡椒粉就可以食用了。其特色是肉藕香爛,湯汁鮮美。
東 坡 肉
圖/楚天交通廣播
東坡肉相傳為北宋文學家蘇軾(號東坡)謫居黃州時所創,其特點是湯肉交融,肉質酥爛如豆腐,吃起來肥而不膩,別有風味。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大詩人,遂取名為「東坡肉」,並加上冬筍和菠菜兩種食材,寓意「東坡」。
作為一名有文化的吃貨,蘇軾將烹製這道菜的經驗進行總結,一首《豬肉頌》傳遍大江南北: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東坡肉做法:
準備好五花肉和各種配料,鍋置旺火上,五花肉切塊,下入清水(浸過肉塊為宜),五花肉煮至五成熟時撈出。冬筍去殼、老根,洗淨,切片;蔥姜洗淨,蔥挽結,切蔥花,姜切片。將煮好的肉塊放在鍋底,上面碼上蔥結,下入冷水,加黃酒、冰糖、醬油、薑片、筍片等原料,蓋上蓋,先用旺火燒沸,再轉入文火煨燉。煨燉2小時左右,加味精後取出,肉皮朝上扣在特製的湯盆中,倒入原汁,撒上蔥花、胡椒粉即成。
沔 陽 三 蒸
圖/遇見仙桃
沔陽三蒸,鮮嫩軟糯、原汁原味、清淡綿軟,在湖北美食和中國名菜系中的地位很高,也是沔陽人民最喜歡吃的食物之一。當地「無菜不蒸」的說法就證明了沔陽蒸菜之鄉的美稱不是浪得虛名的。
▲仙桃夢裡水鄉為傳承「沔陽三蒸」飲食文化而製作的天下第一蒸(九五至蒸)
所謂三蒸,包括蒸畜禽、蒸水產、蒸蔬菜,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搗細的米粉是粉蒸菜不可或缺的食材,菜香味融合大米的清香,非常好吃。蒸法中的「三」是一個概數,包括粉蒸、清蒸等各種蒸法。「沔陽三蒸及其蒸菜技藝」在2010年被湖北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沔陽三蒸做法:
沔陽三蒸由以粉蒸見長,在使用米粉上也十分講究,要先將大米在鍋中加花椒、八角、桂皮小火焙制微黃,盛出冷卻後加工成米粉。在刀工和拌料上,也有一套成熟的配製方法:畜禽肉類要選擇較粗的米粉;水產類選擇較細的米粉;刀工上,要根據不同的原料,採用不同的刀法,有的切末,有的切絲,有的切塊,有的不切。
紅 菜 薹 炒 臘 肉
圖/蘇忠高 攝
紅菜薹外觀為紫紅色,莖稈肥壯,以口感脆嫩著稱,春節前後上市。武昌洪山所產的質量最為上乘,在古代屬於貢品。紅菜薹通常是用來單獨素炒,味道鮮美,如果再加上臘肉片、薑末,用芝麻油爆炒,更易炒出香味,是湖北名菜之一。
武漢最有名的菜薹產地是武昌寶通禪寺。
冬天的餐桌上,菜薹炒臘肉總是最後一個端上桌。坐在桌邊,守著一碗白米飯,看著一碟從廚房裡端出的熱氣騰騰的菜薹炒臘肉,從身體到心靈都會暖起來。而這道菜也常常被身居異鄉的荊楚子弟親切地稱為「想家菜」。
紅菜薹炒臘肉做法:
菜心抽出來的薹是紅菜薹的食用部分,用手摺寸許的薹後洗淨瀝乾備用。把臘肉切成一寸長的薄片。炒鍋微熱的時候滴入少許麻油,下薑末稍煸,放臘肉煸炒1分鐘後用漏勺撈出。炒鍋內留點油,用大火燒到七成熱就可以放菜薹,煸炒2分鐘,放鹽和臘肉片再合炒1分鐘,撒雞精,顛勺,瀝乾油,裝盤即可。
油 燜 大 蝦
潛江油燜大蝦,最早起源於湖北潛江五七鎮,這裡的油燜大蝦味道堪稱一絕,在整個江漢平原都非常有名,來這裡吃蝦的食客絡繹不絕。每年5—9月是潛江油燜大蝦生意的高峰期。
6月中旬,潛江都會舉辦規模盛大的龍蝦節,周邊地區的食客紛至沓來,佔有地利優勢的本地人在餐館吃完後,還會打包帶走。
油燜大蝦做法:
鍋上火,燒熱,入油,至八分熱,加生薑、蒜頭、辣椒、花椒,炒出香味。因為用油量比較大,故叫「油燜」,烹製3斤蝦需要約半斤油。蝦入鍋後用大火翻炒,再加白醋和料酒,然後用老抽醬油少許著色,放胡椒粉適量翻炒。等到蝦稍微變色後,加入備好的香料,繼續翻炒至香料與蝦炒勻,然後再加入適量的白糖和濃縮雞湯料、啤酒,將蝦淹沒,開小火,蓋上鍋蓋,燜15分鐘左右,每隔5分鐘需要翻一次鍋,使其能均勻入味。等到湯汁快收幹時,揭開鍋蓋,繼續翻炒直到湯汁完全收幹,最後撒上蔥白或香菜即可。
三 峽 肥 魚
圖/愛上宜昌
長江肥魚是長江四大名魚之一,又稱「 魚」或「江團」,是典型的長江洄遊性魚類。肥魚肉質細嫩,魚鰾不同於其他的淡水魚類,特別肥厚。蘇東坡曾寫詩讚它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
圖/愛上宜昌圖片
圖/宜昌生活圈
正宗的三峽生態肥魚的體態特徵是背部青灰色、鰭部黑灰色、肚皮白色,俗稱「琥珀背,白肚皮」。這種魚只見於大江大河的激流亂石之中,湖泊中極難見,溪流或堰塘中更不會有,生存水域一般都至少在10 米以上深度。
三峽肥魚做法:
三峽肥魚湯的做法很簡單,就是燉白湯,只需將肥魚收拾乾淨後,用清水燉製,無須添加牛奶或煉乳,便能燉成如牛奶一樣的白湯。起鍋食用時,撒上蔥花即可。
荊 楚 魚 圓
圖/嘉魚旅遊
荊楚大地處處都有製作魚圓子的飲食習俗,除武漢湯遜湖魚圓之外,鹹寧嘉魚簰洲灣魚圓也是一絕。嘉魚地處長江邊,且內湖眾多,水源豐富,以盛產鮮魚著稱。嘉魚魚圓色澤潔白、口感細膩、鮮香滑嫩,深受遊客喜愛。
圖/嘉魚旅遊
嘉魚魚圓起源於簰洲灣,萬裡長江向東流,而到了嘉魚縣簰洲灣卻轉折西流,故這裡的魚格外鮮活,魚圓也就與眾不同。嘉魚魚圓先後獲得湖北農業博覽會最佳暢銷產品獎,多次被省消費者委員會授予消費者滿意商品,「簰洲灣」品牌更被省工商局評定為湖北省著名商標。目前,嘉魚魚圓已行銷海內外。
嘉魚簰洲灣魚圓做法:
先將魚肉剔掉刺後切塊,姜切片,小蔥白切段,一起放入攪拌機,加入蛋清、少許味精、白胡椒粉和水,由慢速增加到快速,攪拌成為細滑的魚泥。將攪拌好的魚泥倒入盆中,加鹽,用手攪拌上勁。稍上勁後加入豬油,繼續攪拌,直至魚泥有勁有彈性。鍋中盛涼水,不點火。將魚泥用手擠成魚圓後用勺子刮入水中。擠魚圓的手勢是左手大拇指從彎曲的食指表面划過,將魚圓從食指與手掌圍成的圓洞中擠出。魚圓都擠完後點火開煮,水快煮沸時轉小火,在煮沸之前關火。食用時,可以蒸熟加熱,然後蘸上醋食用,也可以下在火鍋裡吃。
荊 州 甲 魚
圖/楚天交通廣播
荊州甲魚是荊州傳統名菜,取洞庭湖的野生龜為主料,精心烹製而成。荊州龜這道菜源遠流長,戰國末年,《楚辭·大招》中開列的宴席單,列有較多的水鮮菜式,其中尤以荊沙龜最具風味。
荊州甲魚鹹鮮濃醇、滑嫩爽口,野生鱉肉中,含有多種特殊長壽因子和活性免疫物質,可增強人體免疫力,被人們稱為大補元氣的滋補營養佳品。荊州甲魚多以紅燒為主,食用時放入火鍋中,加千張等配料,邊吃邊煮,人間美味。
荊州甲魚做法:
先將甲魚宰殺洗淨剁成3釐米見方的塊,千張切絲入沸水煮半分鐘後放入火鍋中打底。將甲魚入沸水中也煮1 分鐘,撈出後入六成熱的油中過油2分鐘備用。砂鍋中放入豬油燒至六成熱,下入薑片、紅油醬、豆瓣醬,大火炒出香味,再下入甲魚烹入料酒,加入清湯、黑胡椒粉等調料,大火燒開後用小火煨15 分鐘,放入味精、白糖起鍋,然後投入火鍋,帶火上桌,邊吃邊煮。
恩 施 臘 豬 蹄
圖/餘勤 攝
恩施土家族,奇山逶迤,風情萬物。就在這靈秀之地,有一道聞名在外的美食——臘豬蹄。每年農曆十一月,在冬至前後,恩施鄉村各地開始殺年豬,殺了年豬留下豬蹄,先用鹽巴醃製一至兩天,然後吊在廚房或者烤火房的房梁上,做飯、烤火時,通過煙火自然燻制。
大約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後,豬蹄肉變得緊實、乾爽,臘豬蹄就燻好了。經過風乾醃製的臘蹄子,浸染了鹽巴和時光的味道,色澤油亮,香氣醇厚悠長。臘豬蹄可以搭配多種食材烹製,但主要還是做成火鍋,當地人叫「煨個鍋兒」。冬季到鄂西旅遊時,來一鍋臘豬蹄,美味又溫暖,令人流連難忘。
臘豬蹄火鍋做法:
先把豬蹄子放在水裡浸泡一段時間,刮掉外面的黑殼,用水洗乾淨,這時豬蹄子色澤變得金黃。把豬蹄子剁成小塊入鍋,用文火慢慢燉,可以根據不同的口味放入各種調料,但生薑、大蒜是不可少的。清燉豬蹄,最多放一點薑片即可。也可以在湯裡放入各類蔬菜,如白菜葉子、茼蒿、土豆片、香菜、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