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菜大師盧永良:一直在路上
盧永良大師對楚菜的熱愛、情懷、胸襟,是吾輩廚者學習的榜樣,楚廚以您為楷模。
" 鄂菜 " 改為 " 楚菜 ",一個字的區別,對於盧永良來說,背後隱含的意義早已突破了名稱本身。為了這一字之差,盧永良足足用了八年的時間。前幾個月的忙碌,僅僅是這八年時光的一個縮影。
2018 年 7 月,湖北省政府正式發布了《關於推動楚菜創新發展的意見》,正式將 " 鄂菜 " 更名為 " 楚菜 ",結束了 " 鄂菜 " 與 " 楚菜 " 由來已久的名稱之爭。塵埃落地之後,今年 65 歲的盧永良難掩興奮," 很多人說你這麼大年紀了,還在為楚菜更名到處奔波,我從來不在意這些。"
盧永良的楚菜情懷貫穿他的職業生涯始終。17 歲在聞名荊楚的武昌大中華酒樓從事烹飪工作時,盧永良第一次單獨為客人做的菜就是 " 武昌魚 "。1978 年,湖北省首屆烹飪大賽上,24 歲的盧永良取得了刀工第一、雕刻和風味魚菜第二的好成績。
1983 年,全國首屆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鑑定會上,29 歲的盧永良以 " 茄汁鱖魚 "、" 海參武昌魚 "、" 清湯橘瓣魚汆 "、" 白雲黃鶴(食雕)" 等四大作品一鳴驚人,一舉躋身 " 全國十佳廚師 " 之列。36 年後,他仍然活躍在楚菜的烹飪領域,並且作為提倡 " 鄂菜 " 更名 " 楚菜 " 的第一人,帶領全行業的領軍人物為此奔波。" 楚菜是我熱愛的事業,為了楚菜能有更好地發展,我願意一直在這個道路上前進。"
盧門廚藝王慶大師之「橘瓣魚汆」湖北傳統名菜,吃魚不見魚!
出身水鄉的盧永良自幼與魚結下了不解之緣。童年時代的盧永良對漁民原生態的烹調方式有著深刻的記憶和探求。這種童年滋味,一直影響著盧永良此後對烹飪藝術的追求。為了做好淡水魚鮮菜餚,他查閱過大量的相關資料,對各種魚的生活習性、肉質特點、最佳烹飪時間和烹製方法等,都作了詳細的總結。其中以大小水產劃分魚類的處理方法,1995 年提出後一直傳承至今。其 " 魚羊鮮 " 的概念,至今仍被湖北廚師廣泛引用,延伸出各種形態。楚菜中的魚餚也因此被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境地。
盧永良的烹飪創作之路始終和魚密不可分。他做清蒸魚菜,旺火急汽,可獲得 " 初熟之片刻 " 的至鮮美味;紅燒魚菜,惜水如金,火力多變,兼收營養和質感的最佳效果;倉湯魚丸,珠圓玉潤,鮮香嫩滑,落地不碎,入口即化,著力營造出 " 吃魚不見魚 " 的藝術境界。他的代表菜品 " 清蒸武昌魚 "、" 明珠鱖魚 "、" 碗燒海參青魚 "、" 橘瓣魚氽 "、" 灌湯魚丸 "、" 水晶黑魚片 "、" 蟹黃芙蓉蛋 "、" 梅菜螺絲五花肉 " 等,造型美觀、鮮味純正、入口滑爽、別具特色。盧永良的烹飪技藝,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揚和好評。多次被請到中南海,到李先念、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家中下廚。
烹飪技藝的爐火純青和創意頻出奠定了盧永良在中國烹飪界的地位,此後他一直力求於將楚菜的精粹發揚光大。盧永良總結出的湖北菜特色風味歸結在一個字 " 鮮 "。" 四川菜麻,湖南菜辣,貴州菜酸,湖北菜鮮。" 他篤定地說," 只有適合大多數人口味的菜,才是真的美味,我們就是要堅持湖北菜的原汁原味。"
但楚菜的發展遠遠沒有達到他的預期。" 楚菜如果想要有很好的發展,就一定要走文化之路。" 為了叫響楚菜品牌,探尋一條全新的楚菜發展之路。找到 " 鄂菜 " 改 " 楚菜 " 的文化根源被盧永良提上了議程。
" 鄂菜 " 改 " 楚菜 " 的民間呼籲,得到了多方響應。這 8 年間,盧永良聯合了眾多專家、學者探尋湖北菜的根源。研究發現,湖北菜最早被稱為 " 楚菜 ",後在發展中改為了 " 鄂菜 "。3000 年前,屈原在《楚辭》的 " 招魂 "、" 大招 " 兩篇中,記載了楚宮佳宴中有 20 多個楚地名食。這也是國內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宮廷筵席菜單。隨州曾侯乙墓中曾出土的一百多件春秋戰國時期飲食器具也可追溯到 " 楚菜 " 的信息。湖北作為楚文化的中心地區,當代生活仍存留著許多楚文化的影子,至今仍隨處可見以 " 楚 " 為名的地方。楚文化的影響如此深遠,更不應該與飲食文化相剝離。
目前," 楚菜 " 正式更名後," 叫響楚菜品牌 " 的系列活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政府不僅為 " 楚菜 " 更了名,更是為楚菜確定了發展目標——力爭到 2020 年,全省餐飲營業額超過 3500 億元,年均增長 14%;到 2025 年,打造萬億楚菜產業,建成美食強省。
而盧永良也依然在為推廣 " 楚菜 " 身體力行。去年 10 月 11 日,首屆湖北省楚菜職業技能大賽在武漢開幕,600多餘名楚菜烹飪師同場切磋,端出千道佳餚。每道參賽作品背後都蘊藏著豐富的湖北地域風情和美味故事。這與盧永良一直推崇的菜餚的傳承一定要有故事的理念完美融合。
未來,由盧永良親自操刀的《中國楚菜大典》也將問世,融合楚菜特色原料的 100 道故事菜,將為楚菜注入新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