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月16日訊(記者 李月媛 通訊員 熊歡 程向宇)「酸甜苦辣嘗過,油燻火烤受過,刀切掌影練過。」鄒志平說,30多年來,不管多苦多累,總能堅持下來。1989年,只有16歲的鄒志平隻身一人在武昌一家小餐館當學徒;入行僅七年,他成為獨當一面的後廚指揮,相繼拜師汪建國、盧永良兩位著名中國烹飪大師;如今,他是「武昌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的代表、湖北經濟學院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教授、翠柳村客舍餐飲行政總廚。
鄒志平
「踏實認真、勤奮上進、目標明確。」46歲的鄒志平用三個詞語闡述30年堅守之心,這也是他對徒弟的要求。2006年,為了練就絕活「快速大刀宰殺鱔魚」和「桔瓣魚氽」,他每天凌晨5點起床,到多個酒店、菜場免費幫人宰殺鱔魚。到了晚上,他就練習「桔瓣魚氽」,用刀刮下魚蓉,用水漂、用機器絞,再氽出桔瓣魚氽。為保持魚肉質鮮美,鄒志平堅持全程使用冰水操作。大冬天,手一直泡在冰水裡,凍木了,就在熱水裡泡一下,接著做。甚至外地出差也不落下功課。
從當年1月到10月,鄒志平每天平均宰殺30斤鱔魚,菜刀換了十幾把。師兄弟5人一同學習,但堅持下來的只有鄒志平一人。他以2分38秒的速度將活鱔魚宰殺、去骨、改刀,烹製成一盤美味的「爆鱔花」,5分鐘成型氽出桔瓣魚氽,兩項絕活被認定為「首批中華廚藝絕技」。
鄒志平認為把每一道菜做到極致,就是一名烹飪師的工匠精神
他認為烹飪是飽含著風土人情、文化傳承的藝術,每一道菜都要用心做到極致。武漢軍運會期間,他作為餐飲服務專家,負責運動員村及場館人員、接待用餐菜品設計指導工作,讓世界來賓感受舌尖上的荊楚。在2019武漢美食文化節中,他主導設計的「編鐘樂舞」楚宴展驚豔亮相,選擇冬瓜雕刻了荊楚樂器編鐘,選擇湖北武昌魚為主要食材製作了16道菜品。其中不乏他研發的酥鱗武昌魚、魚圓獅子頭等菜品,這些菜品早在湖北省及全國餐飲行業廣為流傳。
到2016年,他累計獲得各類烹飪職業技能大賽金獎20餘次。
作為「武昌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的代表,他認為要「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楚菜的創作,基本80%是延續,20%是進行改良、優化。」2006年,鄒志平自創的「酥鱗武昌魚」,如今已風靡武漢。2014年,創新了「魚圓獅子頭」,經常有同行前來學習。他還將湖北蓮藕整理、自創菜品130道,編寫了中國首部蓮藕菜專著《中國蓮藕菜》。
鄒志平擔任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楚菜冷餐會總廚師長,與恩師盧永良大師合影
2012年,他率先在全國成立烹飪工作室,開展技能培訓、菜品研發、技能大賽,相繼被授予國家、省市技能大師工作室;承辦首屆楚菜美食博覽會、首屆楚菜技能大賽、湖北臺灣周海峽兩岸技能交流、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楚菜冷餐宴會製作。還曾擔任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烹飪(西餐)項目湖北集訓隊專家教練組長,培訓的學員沈佳靜以第二名的成績入選中國集訓隊,獲全國總決賽第三名,是該項目湖北省參賽最好成績。
「用畢生的精力,把每一道菜做到極致,就是一名烹飪師的工匠精神!」他說,作為武漢服務業唯一代表入選武漢工匠,倍感榮幸,肩上的膽子也更重了。今後要做好鄂菜的傳承創新,大力宣傳中華非遺美食,讓世界了解中華美食、湖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