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菜工匠鄒志平:把每一道菜做到極致,就是一名烹飪師的工匠精神

2020-12-23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1月16日訊(記者 李月媛 通訊員 熊歡 程向宇)「酸甜苦辣嘗過,油燻火烤受過,刀切掌影練過。」鄒志平說,30多年來,不管多苦多累,總能堅持下來。1989年,只有16歲的鄒志平隻身一人在武昌一家小餐館當學徒;入行僅七年,他成為獨當一面的後廚指揮,相繼拜師汪建國、盧永良兩位著名中國烹飪大師;如今,他是「武昌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的代表、湖北經濟學院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教授、翠柳村客舍餐飲行政總廚。

鄒志平

「踏實認真、勤奮上進、目標明確。」46歲的鄒志平用三個詞語闡述30年堅守之心,這也是他對徒弟的要求。2006年,為了練就絕活「快速大刀宰殺鱔魚」和「桔瓣魚氽」,他每天凌晨5點起床,到多個酒店、菜場免費幫人宰殺鱔魚。到了晚上,他就練習「桔瓣魚氽」,用刀刮下魚蓉,用水漂、用機器絞,再氽出桔瓣魚氽。為保持魚肉質鮮美,鄒志平堅持全程使用冰水操作。大冬天,手一直泡在冰水裡,凍木了,就在熱水裡泡一下,接著做。甚至外地出差也不落下功課。

從當年1月到10月,鄒志平每天平均宰殺30斤鱔魚,菜刀換了十幾把。師兄弟5人一同學習,但堅持下來的只有鄒志平一人。他以2分38秒的速度將活鱔魚宰殺、去骨、改刀,烹製成一盤美味的「爆鱔花」,5分鐘成型氽出桔瓣魚氽,兩項絕活被認定為「首批中華廚藝絕技」。

鄒志平認為把每一道菜做到極致,就是一名烹飪師的工匠精神

他認為烹飪是飽含著風土人情、文化傳承的藝術,每一道菜都要用心做到極致。武漢軍運會期間,他作為餐飲服務專家,負責運動員村及場館人員、接待用餐菜品設計指導工作,讓世界來賓感受舌尖上的荊楚。在2019武漢美食文化節中,他主導設計的「編鐘樂舞」楚宴展驚豔亮相,選擇冬瓜雕刻了荊楚樂器編鐘,選擇湖北武昌魚為主要食材製作了16道菜品。其中不乏他研發的酥鱗武昌魚、魚圓獅子頭等菜品,這些菜品早在湖北省及全國餐飲行業廣為流傳。

到2016年,他累計獲得各類烹飪職業技能大賽金獎20餘次。

作為「武昌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的代表,他認為要「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楚菜的創作,基本80%是延續,20%是進行改良、優化。」2006年,鄒志平自創的「酥鱗武昌魚」,如今已風靡武漢。2014年,創新了「魚圓獅子頭」,經常有同行前來學習。他還將湖北蓮藕整理、自創菜品130道,編寫了中國首部蓮藕菜專著《中國蓮藕菜》。

鄒志平擔任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楚菜冷餐會總廚師長,與恩師盧永良大師合影

2012年,他率先在全國成立烹飪工作室,開展技能培訓、菜品研發、技能大賽,相繼被授予國家、省市技能大師工作室;承辦首屆楚菜美食博覽會、首屆楚菜技能大賽、湖北臺灣周海峽兩岸技能交流、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動楚菜冷餐宴會製作。還曾擔任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烹飪(西餐)項目湖北集訓隊專家教練組長,培訓的學員沈佳靜以第二名的成績入選中國集訓隊,獲全國總決賽第三名,是該項目湖北省參賽最好成績。

「用畢生的精力,把每一道菜做到極致,就是一名烹飪師的工匠精神!」他說,作為武漢服務業唯一代表入選武漢工匠,倍感榮幸,肩上的膽子也更重了。今後要做好鄂菜的傳承創新,大力宣傳中華非遺美食,讓世界了解中華美食、湖北味道。

相關焦點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趙留安:炸八塊、霜打饃...這位「豫菜...
    去年獲得「中原大工匠」稱號的趙留安,便是其中一位本土名廚。「工匠精神」在他身上有哪些體現呢?12月2日,大河網記者跟隨「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活動採訪團見到了這位「豫菜名匠」。「炸八大塊,顧名思義就是把一隻雞切成八塊,然後下油鍋炸,傳統做法是直接炸,後來我把做法改良了,先用糊,再放油鍋炸。」他邊介紹邊切,不一會兒便把整雞分成了八塊。趙留安說,改良後炸出來的雞肉外焦裡嫩,顏色金黃,好吃又好看,這道菜後來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名菜」。提起做菜,趙留安總有說不完的話。
  • 點讚「工匠精神」23位清華校友仰韶論道
    3月27日-28日,為期兩天的「見證工匠精神·清華大學校友會走進仰韶酒業」活動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澠池舉行。    20多位清華大學校友會酒業大腕、全國13家媒體代表一道,在河南省酒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輝、河南仰韶酒業董事長侯建光、仰韶酒業營銷公司總經理衛凱的陪同下,看工藝、走車間、搞座談、品陶香,共同感受並討論仰韶酒業的「工匠精神」。
  • 從生日晚餐看日本料理的工匠精神
    原創 曉田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從生日晚餐看日本料理的工匠精神服務生告訴我們,廚師就是就是這家餐廳的老闆。女兒先點了一瓶日本清酒作為飲品,隨即服務生端上了一瓶放在不鏽鋼冰罐裡的日本清酒,酒瓶的商標上寫著「獺祭」兩個草體書法漢字。服務生打開瓶蓋先給女兒倒了少許讓她試品,待女兒確認後才給我們斟上。女兒知道母親從不喝酒,但還是示意服務生為她倒上稍許,並舉杯對她母親說:「生日快樂!今天你一定要嘗一下這酒。」
  • 21道菜有了《楚菜標準》,哪一道是你的最愛?
    同步舉辦的楚菜產業發展大會上,《楚菜標準》正式發布,首批21道菜入選。《楚菜標準》內容入選菜品大多為湖北人民耳熟能詳的招牌菜品,從食材選擇、烹飪技藝到口味都透著濃濃的楚色楚香。(以下簡稱「楚菜博覽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隆重開幕。
  • 對話工匠大師,感悟大灣區高速發展的另一面
    10餘位參加精細木工、烹飪(西餐)、糖藝/西點製作等項目的國賽選手,在三天時間裡對話工匠大師,體驗大灣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另一面。面對來自的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選手,各路大師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從親手設計製作紅木紀念章到現場烹飪順德美食,展示了貴在堅持和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
  • 甬媽媽:尋味四季 找尋媽媽菜的味道!
    在2020年甬媽媽第二屆工匠技能大賽上,毛勳為大家詮釋了甬媽媽「工匠」的內涵:甬媽媽評價工匠的標準更多的是以倫理來衡量,95%是看他怎麼做人處事,5%是他的技術。
  • 楚菜大師盧永良:一直在路上
    塵埃落地之後,今年 65 歲的盧永良難掩興奮," 很多人說你這麼大年紀了,還在為楚菜更名到處奔波,我從來不在意這些。"盧永良的楚菜情懷貫穿他的職業生涯始終。17 歲在聞名荊楚的武昌大中華酒樓從事烹飪工作時,盧永良第一次單獨為客人做的菜就是 " 武昌魚 "。
  • 袁素紅 | 酒文化傳承與工匠精神
    寧海力洋村,來了一位釀酒師,他繼承古方,曲蓼參用,曾把力洋的散裝白酒,成為人們搶購的「茅臺酒」,它淡淡的清香,還飄在這記憶的街巷。古村蕃薯燒   瀅泉出瓊漿這散裝」茅臺酒」就是釀酒師牟錫年,畢生堅守研究,用蕃薯製作的「力洋燒」。力洋古村,中國傳統文化古村落。
  • 工匠精神打造美麗樂清 第三屆「樂清工匠」風採報導之一
    編者按:大國工匠,國之棟梁。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在呼籲「工匠精神」的回歸,倡導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寧靜致遠,精緻精細、執著專一的勞動精神。也正是此番精神,讓更多的勞動者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在事業上兢兢業業、在理想追求上鍥而不捨。
  • 「蘇作」中的工匠精神
    一、現代工匠精神是傳統工匠文化在更高層次上的回歸傳統社會生產(手藝)的特點是:個性化、精緻性、慢工細活。而現代社會生產(機器)則是標準件、模式化、批量高效的大規模生產。匠人變成工人,丟失的不僅是匠心。傳統手藝人對自己的產品負責,從頭到尾產品製造的每一道工序都出自己手,看著原料慢慢成型,最後變成產品。
  • 2020遴選策論文寫作:以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之師_北京中公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已經成為評判國家興旺的重要標準,教師不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同樣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播者。但目前社會仍存在大量的學術造假、盲目評職稱、過量追求學術論文量等一系列不正之風,進而忽略了教學質量的把關,使得教育事業本末倒置。因此,我們必須以敬業、精益、創新的工匠精神,打造新時代的工匠之師,為培育人才提供重要保障。以敬業之氣鍛造工匠之師。
  • 秋山利輝的工匠精神
    他和學徒一樣,早上5點起床,一天的木工活做到晚上10點,之後才是徒弟自己磨鍊技術的好時間,每天平均睡4個小時。「如果究查起來,大概秋山木工的事情並不合社會規則。」 「技術當然是一流的,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夠感動他人的匠人。」在秋山這裡,「感動」概念的外延擴展了。
  • 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 把每一道菜都做成一道美食,就是最好的光碟行動
    他擲地有詞的說,如果把每一道菜都做成一道美食,就是最好的光碟行動。你看外婆哪道菜做得好吃,我從來就是把它吃得光光的,妥妥的光碟行動。如果學校把菜也做得好吃點,估計同學們也不會浪費那麼大了。兒子人小,說話卻挺在理。大家應該也有同感。
  • 教師教育:重拾「工匠精神」
    其實,不僅是經濟改革需要培養工匠精神,教師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神。  輕視工匠精神將導致「教學荒蕪」  幾千年來,工匠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們賴以生存的技藝經驗與「知識」「真理」無緣,他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輕視。中國傳統思想中,孔子對「學稼、學圃」不以為然。孟子更將它稱為「勞力」,斷言其被「勞心」者統治。這並非「中國特色」。
  • 珠海廚藝界的「最強王者」帶著他們的菜來了!
    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菜品 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 享受食材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 在傳統的粵菜菜式中 不斷升級創新 這就是「香洲工匠」的精神
  • 天府人物推介|肖述明:中國烹飪大師始創安嶽檸檬宴
    楊蜀丹 四川在線記者 吳憂「走上烹飪這條路,除了家裡的薰陶之外,更多是因為我從內心裡真正喜歡、熱愛這份工作。」今年56歲的肖述明,系安嶽本地廚師,用42年從事廚師行業的經歷詮釋「把一件工作、一項事情、一門手藝當作一種信仰,一絲不苟把它做到極致,做到別人無可替代」的烹飪工匠精神。
  • 我沒有任何工匠精神
    我做了一些事情,因此最近在留言裡讚揚我有「工匠精神」的人也就多了起來。我知道,這是人們對我的褒獎,不接受未免太不識趣。不過我想了又想,始終覺得我沒有任何工匠精神。這不是自謙,只是我有自己看待世事的方式。遠在2014年3月18日,自媒體方興未艾的時候,我就寫過一篇《自呀麼媒呀麼體啊》。
  • 盆景人的工匠精神
    盆景能作為藝術品和收藏品, 不可或缺的一點是創作人的匠心精神,幾十年如一日的耕耘,為我們呈現精美的盆景。然而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盆景都缺乏匠心的,有的追求速成、有的模仿精品造型、有的過於「新穎」人工氣息重。「工匠精神」的主要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這四方面的內容。
  • 晉能控股動態:天安公司宏祥煤業開展「師帶徒」活動傳承工匠精神
    「通過籤訂協議的方式開展師帶徒活動,可以將師傅的很多『絕活』紮實地傳授給徒弟。」近日,宏祥煤業機電部部長王海正談籤訂協議對「工匠精神」傳承帶來的好處。為大力弘揚「大工匠」精神,宏祥煤業人力資源部組織「師帶徒」培訓活動,此次培訓採取一對一或一對二的面對面教學,經過前期摸索研究,實施先選師傅後選徒弟以及自主自願、雙向選擇為原則的「師帶徒」活動。在師徒達成意向後,所在部門逐一與師徒商定傳幫帶實施計劃,包括技術綱要、具體技能項目、傳幫帶的辦法、預期目標和完成時間,然後師徒籤訂傳幫帶協議書,使此項工作切合實際,便於操作、監督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