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影視江湖:繞不開的《鹿鼎記》,意外之作《東成西就》

2021-01-10 百家號

驚聞一代傳奇金庸,於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安詳去世,享年94歲。

正如媒體評價的那樣,在媒體「以訛傳訛」中,完成一次次謝幕的武俠小說泰鬥,這一次是真的「退出江湖、不問世事」了。

刻骨銘心,是一種難以磨滅的記憶,這便是情懷的最高境界。

一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概括了金庸十餘年寫就的主要武俠小說作品,想來,當年的70、80後們,被這十四個字佔據了多少年少輕狂的美好時光,甚至或多或少的影響和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

毋庸置疑的是,金庸創作的一系列武俠作品,是一座取之不盡的「金山」,引得一代代影視人,用影視的表現方式擴展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將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快意江湖,拿來、解構、呈現,創作出自己心目中大不相同的視覺體驗。

改編大熱門《鹿鼎記》:繞不開的梁朝偉 最負盛名周星馳

若論金庸最具代表的武俠作品,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但在「十四字」作品中頗為另類的《鹿鼎記》,卻很意外的獨得影視人的青睞。

只需要在豆瓣中輸入「鹿鼎記」的關鍵字,滿滿登登整整一頁的影視劇列表赫然在列,這其中,不乏當代名導演、名演員的傾情出演,甚至,分別由包貝爾、張一山出演的兩部名為《鹿鼎記》的影視作品,還尚未上映和播出。

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折射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相對應的,《鹿鼎記》的「另類」體現在拋棄了家國的大議題,將潑皮無賴般小人物的「發家史」,寫得出神入化、揶揄諷刺,令人浮想聯翩。

若說對《鹿鼎記》的情有獨鍾,周星馳絕對算得上「鐵桿死忠」。一部《鹿鼎記:皇城爭霸》,一部《鹿鼎記:神龍教》,是周星馳在創作《大話西遊》系列之前,最膾炙人口的系列影視作品了。

其實,周星馳選擇了《鹿鼎記》,可以說佔得了「天時」。

就拿1992年版《鹿鼎記》來說,與自身角色定位的相似性,讓星爺可以輕鬆甚至套路的把韋小寶這個人物演活了,再加上深諳娛樂運行規律的王晶助陣,以及「御用配角」吳孟達,當紅女影星張敏、吳君如、邱淑貞的傾情演繹,得到豆瓣評分7.9的高分,並不讓人意外。

若說,星爺將《鹿鼎記》中的幽默風趣發揮到極致的話,那麼成名於《鹿鼎記》電影版和電視劇版的梁朝偉,則演繹出了另一個刁鑽聰慧、不掩風流的韋小寶。

梁朝偉版韋小寶,可謂是佔得了「人和」

與那個鬍子拉碴、眼神憂鬱的梁朝偉相比,1984年版《鹿鼎記》與1993年拍攝的《正牌韋小寶之奉旨溝女》,則展現出梁朝偉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性格特點。

現在看來,杜琪峯執導的這部電視劇版《鹿鼎記》,忠實原著有餘,但給演員的表演空間略顯不足,而柯受良執導的電影《正牌韋小寶之奉旨溝女》,多少有種腦洞大開瞎起鬨的嫌疑了。

雖說,各版的電影版《鹿鼎記》各有千秋,但相對來說,電視劇版的《鹿鼎記》才是集可看性、娛樂性之大成者。與其說張衛健的《小寶與康熙》、賴水清版《鹿鼎記》各有千秋,得著最鍾愛的,還是那個古靈精怪、聰明圓滑的陳小春版韋小寶。

亦正亦邪、玩世不恭的做派,讓被《古惑仔》形象化桎梏而急於尋求自身突破的陳小春,成功實現了華麗轉身,而豆瓣8.7的評分,也對得起當初不輸下風的豪華演出陣容。

金庸江湖的延伸:有《東邪西毒》的文藝,還有《東成西就》的戲謔

從上世紀60年代算起,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影視作品幾乎達到了百部之多,這足見金庸和他的武俠江湖,對一代又一代影視文化創作者的深刻影響。

與此同時,金庸這個響噹噹的金字招牌,也讓各家電影公司賺得盆滿缽滿,成為各家爭相改編的香餑餑。

金庸所有的作品都曾經不止一次的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作品,改編大熱門《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神鵰俠侶》自不必多說,即便是《飛狐外傳》《越女傳》這樣比較「冷門」的作品,也在影視人的努力挖掘下,做到了一個不剩全覆蓋。

在金庸小說改編影視作品的一長串名單中,邵氏電影算得上勇開先河者,而讓金庸筆下的江湖有所拓展與突破者,當屬學者電影製片、王家衛導演的那部《東邪西毒》了。

當年,被媒體稱之為「太深邃」,被觀眾評價為「看不懂」的一代神片《東邪西毒》,將江湖與人心、武功與感情、生命與虛無,以超凡脫俗的意識流手法表現出來,這種超出時代審美標準的大膽嘗試,在現在看來都不失為驚豔、決絕的,而片中經典的王家衛體臺詞,也成為當代年輕人頂禮膜拜的精神圖騰。

說了《東邪西毒》,自然不能不提它的「套拍片」《東成西就》。

被市場不理解而遭遇票房滑鐵盧,急於給市場一個交代的重任,就落在了劉鎮偉和那部傳世的經典《東成西就》上了。

同樣被稱之為「《射鵰英雄傳》前傳」,甚至幕後製作班底到目前演員陣容,都套用了《東邪西毒》的原班人馬,卻呈現出瘋癲而不失情趣、反轉又不乏堅持的顛覆式作品。

它對武俠英雄的極端顛覆,不僅奠定了另類無釐頭武俠片的市場根基,更是扭轉了「武俠與喜劇絕緣」的傳統認知。

另類的金庸武俠江湖:從遊戲到周邊

作為一名80後,對金庸的認知除了一一拜讀過「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同時,那部曾經覆蓋了金庸筆下十四部武俠中,所有主要人物、武功、物品和劇情的「當年神作」《金庸群俠傳》,也是很值得一說。

1996年,還名不見經傳的河洛工作室,極富創造力將《金庸群俠傳》,打造為一個自由度非常高,又原汁原味的忠於原著的金庸版武俠江湖。

這種「偽沙盒」式的遊戲玩法,對於玩慣了《仙劍奇俠傳》和《紅色警戒》的玩家們來說,是一種顛覆性的娛樂體驗。

當年,還在使用DOS界面的得著,曾經花費大量時間,潛心研究各路心法招式,挖掘各大門派加盟條件。

這些分支林立的劇情和相生相剋的體系,至今依然不算過時。

雖然,作為「洛河三部曲」之首《金庸群俠傳》,在MOD製作者的不斷補充完善之下,奇蹟般的活到了今天,乃至於影響到包括網易神作《大話西遊》在內的一批長壽網遊,甚至,同名手機遊戲還曾賺得不錯的口碑,但是,也難擋國產遊戲的集體衰落。

江湖已遠,物是人非。

在追憶金庸對包括影視、遊戲在內的文化領域的卓越貢獻時,也不得不感嘆,隨著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悄然退場,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江湖,似乎變得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遙遠了。

生死乃平常事,大俠,就此別過。

相關焦點

  • 那些年金庸作品魔改電影:部部都成經典,《東成西就》最出乎意料
    》魔改作品繞不開的關鍵詞一定是穿越情愛,《正版韋小寶之奉旨溝女》就是集大成之作,梁朝偉的韋小寶,無論是古裝還是現代裝都是帥氣逼人,據說當年金庸老先生十分喜歡電視劇版《鹿鼎記》梁朝偉扮演的韋小寶,才會允許拍攝這部奇幻的正版《正版韋小寶之奉旨溝女》。
  • 那些年金庸作品魔改電影:部部都成經典,《東成西就》最出乎意料
    《鹿鼎記》系列《正牌韋小寶之奉旨溝女》 魔改作品繞不開的關鍵詞一定是穿越情愛,《正版韋小寶之奉旨溝女》就是集大成之作,梁朝偉的韋小寶,無論是古裝還是現代裝都是帥氣逼人,據說當年金庸老先生十分喜歡電視劇版《鹿鼎記》梁朝偉扮演的韋小寶,才會允許拍攝這部奇幻的正版《正版韋小寶之奉旨溝女》。
  • 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
    據不完全統計,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包括36部電影,66部電視劇,共102部之多。其中被改編最多的就是《笑傲江湖》,共有11個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此外,《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都被翻拍過7次電視劇,《天龍八部》《雪山飛狐》被翻拍過5次電視劇,包括《碧血劍》《俠客行》在內也被翻拍過4次之多。
  • 金庸不再,武俠影視江湖依舊
    據不完全統計,金庸先生的15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包括36部電影,66部電視劇,共102部之多。當然,除上文提到的外,在眾多改編版本中還有不少經典的傳世之作,如徐克導演的《東方不敗》,胡軍和林志穎版《天龍八部》,陳小春版《鹿鼎記》等等。可以說,金庸先生用自己的文學作品撐起了中國影視劇產業的半壁江山。如果說金庸先生手握中國影視行業最大的IP源,一點也不為過。
  • 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官方正版手遊今日公開
    以金庸先生的原作小說為藍本,由暢遊頂級團隊「天龍工作室」出品的MMORPG手遊《鹿鼎記》將呈現一個非傳統的、接地氣的3D市井江湖,而大量來自端遊的經典元素也將被移植到手遊裡
  • 金庸《鹿鼎記》|千古南朝作話傳,傷心血淚灑山川
    金庸《鹿鼎記》|千古南朝作話傳,傷心血淚灑山川 《鹿鼎記》是金庸創作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說的創作時間大概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名字其中的意味,「逐鹿中原、問鼎中原」、「人為鼎鑊,我為麋鹿」,想一想還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蕭索。 韋小寶算是《鹿鼎記》中的牛人,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卻駕馭了全篇,從販夫走卒到顯貴大臣,乃至皇帝本人,都在其左右逢源之中淪陷。
  • 《鹿鼎記》——金庸江湖夢被支離破碎
    張一山版的《鹿鼎記》翻車了,翻得血肉模糊。本來這部劇倍受期待,但實在讓人大跌眼鏡。沒有江湖人物的粗糲感,他們不像飽經滄桑的江湖人,更像是在T臺走秀的模特。新版《鹿鼎記》是用了心的,只是心用錯了地方。主創人員把心用在了如何迎合時代上。既然迎合了觀眾,為何觀眾不買帳?答案是,觀眾不需要舔狗,需要的是優秀作品。
  • 《鹿鼎記》翻車,金庸江湖已遠
    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的地位不言而喻。倪匡大師就曾經在《我看金庸小說》一書中將《鹿鼎記》排在首位,認為它是「金庸創作的最高峰、最頂點」。此外,這也是金庸最「特別」的作品,和前面的作品相比,《鹿鼎記》的故事背景更加宏大,從「武林」擴展到了包括朝堂、市井、寺廟、異域等不同的場景。
  • 金庸作品排行:《鹿鼎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入選三甲
    隨著金庸先生的仙去,他的文學作品近日被世人熱議,很多人都在給金庸先生的15部武俠小說進行一個排名,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喜歡的作品,小編也把自己心目中的排名說出來。第一名,《鹿鼎記》《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也代表了他武俠作品的最巔峰。
  • 被意外造就的經典電影——《東成西就》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是由劉鎮偉執導,洪金寶擔任動作導演,張國榮、林青霞、張學友、張曼玉、梁朝偉、梁家輝、王祖賢、劉嘉玲、鍾鎮濤、葉玉卿等人主演的喜劇電影。該片於1993年2月5日在香港上映,影片風格主要以搞笑和喜劇的方式為主,「無釐頭」風格明顯。
  • 金庸封筆之作《鹿鼎記》,陳小春是否最為經典
    引子這部武俠小說是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封刀之作,也是登峰造極之作,是金庸老先生自言最為喜歡的作品。《鹿鼎記》主要講訴了從小生活於揚州麗春院(妓院)的小孩韋小寶,他本是一個不會任何武功的平常小子,卻在機緣巧合之下闖入了江湖,並且憑藉著其聰明機智周旋於江湖各大幫會、皇帝與朝臣之間並且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奉旨遠徵雲南、俄羅斯之故事,書中劇情詼諧幽默,對白精彩絕倫,令人捧腹之餘也讓人有所感悟。
  • 《鹿鼎記》口碑低迷,金庸劇不再吃香?
    許多觀眾將新版《鹿鼎記》遭遇口碑滑鐵盧的鍋扣在了主演張一山頭上,對此,張一山工作室發微博回應稱:「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羊城晚報記者也就此採訪了影視專業學者、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影視系主任張林明副教授。張林明表示,新版《鹿鼎記》評價不高,但絕不應該是主演一個人「背鍋」。
  • 金庸小說、影視各版本盤點和匯總
    其實各年代改編的金庸小說故事情節都有細小的不同,這還要從金庸作品全集的各個版本說起。 修訂版(新版) 1970年金庸開始著手修訂作品,修訂後的作品稱為《金庸作品集》,分別授權給香港的明河出版社、臺灣的遠景出版社(1985年遠景把「金庸作品集」的出版版權賣給了遠流出版社)、大陸的三聯出版社。 明河版
  • 盤點金庸武俠地圖—— 密山是不一樣的「江湖」!
    金庸先生不辭悄然離去,唯剩一片江湖在人間。而這些沾染江湖愛恨情仇的地方,您是否到過?金庸先生知道祖國山河壯美,早把小說中一個個神奇又好玩的地方放在了這裡,在此,小編對金庸小說中涉及到密山景點稍做盤點,若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見諒。
  • 《東成西就》中一門匪夷所思的神奇武功,金庸原著中卻只一帶而過
    《東成西就》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劉鎮偉導演的一部經典喜劇片,根據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改編而來。關於三花聚頂這門武功,許多讀過原著的金庸迷可能都沒啥印象。其實在原著中金庸只提及過一次,是馬鈺追擊彭連時使出的,馬鈺遭到彭連虎暗算,盛怒出手,直接使出了三花聚頂掌法。書中描述:丘處機見師兄與人好好拉手,突地變臉動手,忙問:「怎地?」馬鈺罵道:「好好賊,毒計傷我。」跟著撲上去追擊彭連虎。
  • 倪匡談《鹿鼎記》:在金庸作品中排名第一
    而作此對聯者,正是才情浩淼的金庸先生本人。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離開了我們,但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這當中,《鹿鼎記》是一個頂點。金庸先生的好友倪匡也曾寫過一篇文章談《鹿鼎記》,談韋小寶、談康熙、談金庸。
  • 張一山版《鹿鼎記》口碑低迷 金庸劇不再吃香?
    原標題:《鹿鼎記》口碑低迷 金庸劇不再吃香? 張林明表示,新版《鹿鼎記》評價不高,但絕不應該是主演一個人「背鍋」。   經典IP+演技演員,效果卻不如預期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深受讀者喜愛,曾改編成眾多版本影視作品,其中不乏口碑收視雙豐收的經典之作。
  • 金庸最好的作品:《天龍八部》還是《鹿鼎記》?這個回答讓人淚目
    金庸的武俠巔峰之作,公認的是在《天龍八部》和《鹿鼎記》兩部作品中的其中一部,但這兩部作品到底哪一部代表金庸武俠的巔峰?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天龍八部》這本小說,可以說是金庸對於武俠精神詮釋最為純粹的一本,歷時四年才寫完。
  • 金庸逝世:笑傲江湖成絕響,人間再無俠客行
    小說沒有講什麼門派爭鬥,也沒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俠義之舉,說的是怎樣混跡人生,韋小寶的人生理想是大富大貴、三妻四妾。《鹿鼎記》不符合一般武俠小說的特點,是一部反武俠的武俠小說。        《天龍八部》
  • 倪匡談金庸作品:《鹿鼎記》排名第一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小說。在《鹿鼎記》之後,飲宴閒談之間,常有熟捻或陌生的人問金庸:「你為什麼不寫了?」在金庸未及回答之前,總不厭冒昧,搶著回答:「因為他寫不出來了!」如是數十次之後,金庸也感嘆:「真的寫不出來了!」任何事物,皆有一個盡頭,理論上來說,甚至宇宙也有盡頭。小說創作也不能例外到了盡頭,再想前進,實在非不為也,是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