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唱了近百出戲,
覺得舞臺就是人生的縮影。」
——顧正秋
1948年11月,「太子爺」蔣經國溜溜達達到了永樂劇院,無心政事,把光復大陸的計劃擱到了一邊,享受完這場戲再說。
這場戲的角兒不同於往日,由「顧劇團」組成。顧劇團的「團長」,是剛剛滿20歲不久的顧正秋。如果說顧正秋的名字不夠響亮,那麼說梅蘭芳弟子,你肯定就知道了。
臺下的蔣經國眼睛睜得溜圓,把政治和蔣方良以及家裡的四個孩子統統放一邊,一心看著臺上顧正秋唱戲,一點點餘光都捨不得分散。那身段,那唱腔,那扮相,他見過不少,但演得那麼深刻的,他頭一次見。
顧正秋,興許會屬於自己。
當時戲臺下的蔣經國一定是這麼想的,他是太子爺,他有權有勢,他可以娶姨太。
另一邊戲臺上的顧正秋,眉眼裡稍帶一絲愁雲。那是她第一次離開家鄉去到偏遠的臺灣,局勢動蕩,兩岸相隔,一切都太陌生了。一腳踏進臺灣城,身與靈,自此與臺灣緊密相牽,爾後的幾十年歲月,她都沒能回到故鄉。
這些,蔣經國自然還不得而知,不久後,他便把顧正秋的背景挖了個遍。
↓
1928年,顧正秋生於南京鄉下。父親在她一歲時匆匆離世,母親獨自帶著她離開南京前往上海娘家討生活。上海,也算改變顧正秋一生的地方。
去上海的第二年,顧正秋在「坤伶才子」吳繼蘭門下學戲。小小少女天資聰穎,11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17歲,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戲校的6年光景裡,顧正秋收穫頗多。學校不惜一切栽培她,把當時京劇屆裡最高成就的四大名旦推薦給她認識,師從大家。對她記憶最深刻的一次,還屬1944年,顧正秋入學校的第三個年頭。上海戲校在中國大戲院公演《全本金山寺》,顧正秋飾演白素貞。這次來戲校蒞臨指導的,是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
這齣戲,奠定了顧正秋演繹之路的決心。最值得開心的,是高人的點評。梅蘭芳看完戲後,對她讚賞有加:「小小年紀,臺上不慌不忙,很有角兒的氣度,以後若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再加上你這幅好嗓子,一定會唱出來的。」
那次後 ,顧正秋多了一個身份,梅蘭芳的弟子。
▲資料圖:梅蘭芳與顧正秋
畢業不久,顧正秋組建了「顧劇團」,全國各地到處巡演。她身段極美,加上唱功了得,盛譽日上,邀約不斷。
1948年底,「顧劇團」應臺灣之邀,赴臺演出。顧正秋帶著自己100多人的戲班子,浩浩蕩蕩抵達了臺北。本來那次演出只有一個月期限,結果場面太火爆了,一票難求,盛況空前。主辦單位要求把時間延長,恰逢那時局勢不穩,這一延就是五年。
那出戲開始,蔣經國成了永樂劇院的常客。顧正秋演的《生死恨》、《貴妃醉酒》、《昭君出塞》、《鎖麟囊》等等,蔣經國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有事無事都要去看顧正秋演戲。他明裡暗裡向顧正秋發送秋波,不分晝夜獻殷勤。
▲資料圖:《鎖麟囊》劇照
1950年發生的一件事,讓顧正秋陷入水深火熱中。
同年8月,顧正秋的母親在上海去世,身在臺灣的顧正秋無法回去為母送終。內心愧疚不已的她,在臺灣的邵明寺為亡母供奉了一個牌位,日日前去燒香,以彌補心裡的遺憾和表達對亡母的託哀思之情。
這些舉動,被臺灣的一家雜誌社胡亂扯作了一通,說顧正秋拜祭亡母事假,實則在她母親的牌位下藏了無線發報機,給了冠了個「判敵通匪」的罪名。不死也要脫層皮,這莫須有的事情,嚇壞了顧正秋。
陷入恐慌之地的顧正秋,第一次敲開了蔣經國的門。
看了報導的蔣經國,一臉錯愕。「怎麼會發生這種事?你只是個藝人嘛,這一定是誤會了。」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蔣經國,在心儀的女人面前,釋放了他無限的包容與柔情。
自然,他的那句話,給顧正秋解決了牢獄之災。不久之後,那家污衊顧正秋的雜誌社,也悄聲匿跡了。
▲資料圖:蔣經國
美人須得英雄配。
只可惜,蔣經國不是顧正秋的英雄。你可以說他是蔣方良的英雄,可以說他是章亞若的英雄,但他單單不是顧正秋的英雄。顧正秋會演戲不假,但那隻局限於舞臺上。生活中的她,是一個純粹到骨子裡的人。面對蔣經國所做的一切,除了感激,再無其他。
顧正秋的公然拒絕,潑了蔣經國一頭冷水。
在那前,他還幻想萬千,只要自己不懈努力,一定會娶到心愛之人。幻想終究是幻想,世界最求之不得的是感情。太子爺可以花錢買來宇宙,買不來一個血肉之驅的顧正秋。
顧正秋不拖泥帶水的拒絕蔣經國,除了避嫌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認識蔣經國的同時,她認識了財政廳長任顯群。
那時前來聽顧正秋唱戲的戲迷,不乏高官名流。除蔣經國外,任顯群也算一個。蔣任裡,按道理是蔣經國出場在先,或許能吃得「一杯羹」。可愛情偏偏沒有先來後到之說,雖然任顯群與蔣經國一樣,同樣有婚姻披身,但顧正秋還是不顧一切與任顯群擦出了電光火石。
任顯群有「臺灣統一發票之父」的稱號,對臺灣的經濟有很大的貢獻。他的原配章筠倩是富家之女,與宋美齡皆有往來。
蔣經國對顧正秋是認真的,甚至求過宋美齡讓她在蔣介石面前,幫自己說話,但被蔣劈頭蓋臉罵了回來。任顯群對顧正秋也是認真的,他一心要跟章筠倩離婚,沒離成。不但沒離成,還舉行了記者發布會。
不離婚,也沒辦法阻止任顯群組建新的家庭。任顯群一邊裹挾著婚姻,一邊與顧正秋秘密結婚。
▲資料圖:顧正秋與任顯群
兩人成雙入對,恩愛有加。顧正秋與任顯群在一起後,幾乎解散了她的劇團。這就好比一個如日中天的大明星,忽然砍斷自己所有的前程一般,穩居幕後,退隱歸來。
然,好景不長。
1955年4月4日,《中央日報》刊登了一張照片,照片的背景是顧正秋與任顯群一起出席張正芬(庾澄慶媽媽)的婚禮。照片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他大罵「不像話」。
不知道是不是給了「失戀」的蔣經國一個很好的出氣方式,據披露,蔣經國藉此機會,直接給了任顯群一個「包庇匪諜」罪下獄。臺灣各界議論紛紛,任顯群的囹圄事件,跟蔣經國脫不了干係。
那時很多人都在看顧正秋的做法,她是會轉頭走向蔣經國,還是痴心等待任顯群牢獄歸來?
顧正秋選擇了後者。
任顯群在牢裡呆了兩年零九個月,這期間裡,顧正秋白日為他送飯,不斷安慰他,夜裡自己則靠著安眠藥勉強入睡。那時的她完全褪去了舞臺上華麗的模樣,素裝裹身,詳和安然。
出獄後,京劇名伶與財政廳長低調行事。顧正秋乾脆放棄了大紅大紫的事業,跟任顯群一起退居到了一處偏遠的小山村,胼手胝足,建立了金山農場。
前半場享譽鮮花掌聲的兩個名人,現如今過著沒有電(點馬燈)沒有水(沉澱過的溪水)的生活。布衣蔬食,青燈佛古的過起了日子。
蔣經國也去探望過她,只是他心中的女神,變了一番模樣。很難想像眼前這個上身穿旗袍,下身套長褲泛著明亮笑容的婦女,是昔日在舞臺上風華絕代,有著「臺灣梅蘭芳」之稱的顧正秋。
他笑,罷了。
蔣經國笑什麼呢?或許是笑自己可以放下了。他喜歡的,終究不是顧正秋的全部,他愛的,只是華麗的那一面。
▲資料圖:顧正秋
1975年,任顯群去世。
任顯群去世後,顧正秋送他一座紙屋,取名「康莊」,紙屋上附有一信:你先去,我會來陪你的。任顯群的遺願,是希望死後能葬在他們曾經相守的金山農場,可未能達成。他最終還是和原配妻子,合葬在美國麻省某天主教墓地中。
任顯群一生都沒有和原配離成婚,顧正秋有實無名。不過顧正秋也不在乎,如果她在乎,就不會幹乾脆脆的與任顯群守著四季炊煙,過清貧的生活。
對於名利,她看得實在淡。
多年後,顧正秋出回憶錄《休戀逝水》。臺灣作家季季問她,蔣經國當初是否追求過她。對此,她沒給出具體答案,只說了一句:蔣方良還在。
2004年12月15日,蔣方良去世。臺媒把蔣與顧的關係,繪聲繪色報導了一番。人接著問顧正秋:蔣方良已經去世,可以再談談那個問題嗎?」
對此,她只有一句話:「我顧某人的書,不需要靠那三個字賣錢。」
顧正秋別了幾年舞臺。
1953年之後,各節慶與慈善活動想方設法邀顧正秋重新上臺,她無奈承應,前後參與義演26場。
1978年5月24日,第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邀她義演,顧正秋上臺演了最著名的那首《鎖麟囊》。據說,那時的票,被黃牛賣到5000元一張。
1984年5月,第七任總統、副總統就職,顧正秋再次受邀義演《鎖麟囊》。一篇屬於她四千字篇幅的《千古風流人物》在《人間》副刊發表,那氣勢,轟動整個戲劇界。
1987年,國家戲劇院開幕,她受邀義演《新文姬歸漢》。1996年,「新舞臺」開幕的《四郎探母》,是顧正秋戲劇生涯的最後一齣戲。
▲資料圖:謝幕時的顧正秋
2016年8月21日,顧正秋因敗血休克辭世。那一天,戲劇屆徹底失去了「臺灣青衣祭酒」顧正秋。
在顧迷心中,顧正秋的{顧式謝幕}最難相忘。顧正秋每一次演完戲,她都會緩緩的往舞臺中間一站,分別向舞臺的「中」、「左」、「右」三個方向深深鞠上一躬,以示謝意。
{顧式謝幕},成了她人生的終場謝幕。
她最常演的戲《鎖麟囊》有一句臺詞:
一霎時把七情俱已昧盡,滲透了酸心處淚溼衣襟。
無窮,回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