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翻譯及賞析

2021-01-11 可可詩詞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題解】

鸛雀樓舊址在永濟縣城西南舊蒲州城上。傳說古代有鸛雀棲其上,故名。樓有三層,前瞻中條山,下臨黃河水,是古時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多,作者的這首五絕可稱為壓卷之作。此詩所以膾炙千古,在於第一聯僅十字,就展現出一幅壯麗開闊,絢爛多姿的畫面,使景中有人、有情;後一聯又「景入理勢」,把這種恢宏的境界提高一層,極富哲理性,啟發讀者的思考,激動讀者的心緒。

【注釋】

①「白日」句:夕陽西下在遠山中隱沒。

②「欲窮」句:要想窮盡目力,遠看千裡之外。

【翻譯】

今譯

燦爛的夕陽

漸漸消隱在層巒疊嶂,

雄偉的黃河

滾滾流向那無盡的海洋。

想要窮盡那更遠的地方,

只有努力攀登向更高一層樓邁上。

【鑑賞】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本家晉陽,官徙絳郡(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後拂衣辭官,優遊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縣尉,天寶元年卒於官舍。王之渙少有俠氣,好擊劍縱酒,當時詩名很高。他與王昌齡、高適、暢當極友善,詩作多被樂工譜曲,布在人口。王之渙的詩多是描寫邊塞風光,意境遠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來的只有六首。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鸛雀樓故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城上,高三層,登樓可以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因常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此詩深得江山之助,日落遠山,河走東海,這充塞天地的無邊景物,詩人使其自然入詩,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寫所見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

這首詩以景抒情,以情納理,達到了景為情使,以情為根,理隨情現的三者合為一體的高度完美地步。

詩人遊目騁懷的山是綿亙一百六十多公裡長的中條山,河是從北流下到這裡折向東去的滾滾黃河,這兩種景致是蒲州的奇觀。對人的視覺來說,只有登高處眺望,才能把它們聯結起來,成為可以同時加以把握的審美對象。詩人借登臨處的廣遠視野,選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動的河加以描繪。詩人是以詩驅景,山不動,讓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撫著山巒走向山後;黃河奔流,歸宿正常,則以詩筆推進,送它流入遠海。至此,青山著意,黃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過程中,描繪了雄渾壯闊的審美圖畫。詩人的宏偉氣魄,隨白日依山而顯著,因黃河入海而遠伸,這就是以景抒情的藝術妙處。

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滲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壯採,無疑會更加激起攀登之興,眺望之願,這時會使人在感性的基礎上,創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雖然在表象上是不具體的,但作為心志狀態卻是真實的,可以具體加以表述的,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勢,對此,用詩中的語言肯定就是: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景象激發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納於豪情中表現的。詩中的審美過程,從超越的視點——宏偉的景致——壯闊的情懷——高遠的志向,步步擴展,層層深入,造成了對自然圖畫的審美,也成功地顯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奮的時代精神。

這首詩只用二十個字,寫了這麼多的內容,字字都有確切含意,特別是詩中的四個動詞(依、入、窮、上)的使用,使鮮明的形象畫面,更顯得生意盎然。由於詩中表現了高瞻遠矚、積極向上的精神,讀後使人心胸廣闊,精神振奮,最後兩句已經成了許多志士的座右銘。

【解析】

這首詩描繪了登高遠望的情景,抒寫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首句是遙望,從太陽挨近山頭到完全沉落,詩人只用「依山盡」三個字,便寫出了夕陽西下時的真切景象。第二句是俯瞰,與第一句相對應,描寫黃河滾滾滔滔,東流入海的壯闊氣勢。前兩句都是實寫,以眼前具體景物為描寫對象,「白日依山」、「黃河入海」,山色水光盡收眼底,把視野之內的景物寫得充滿了生氣。時近黃昏,太陽落山,並不感到寂寥、冷落。看,黃河浩浩蕩蕩一瀉千裡,不管有多麼遙遠的路程,它都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詩人的筆端飽和著積極向上的感情。後兩句是虛寫,抒發了登樓遠眺時的主觀感受,並從切身的體驗中,揭示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生活哲理。「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千裡之外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詩人沒有直接去摹寫,而是含而不露,啟發讀者的想像。讓人們站到更高的立足點上,放開眼界去領略更加遼闊、更加壯麗的風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我國的古典詩詞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唐代的司空圖說:「思與境諧,乃詩家之所尚」(《與王駕評詩書》)。所謂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和諧統一時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意味雋永的意象。它包括「思」和「境」、「我」和「物」、「情」和「景」幾種因素。一首詩只有思境渾然一體、物我和諧統一、情景高度交融,才能產生藝術魅力。王之渙的這首詩之所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就在於它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表現了高瞻遠矚、自強不息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語言樸素平實,但很有表現力。詩人描繪落日、晚山、黃河、大海一系列景物,只用了幾個十分精當的形容詞和動詞,如「白」日、「黃」河,色調對比鮮明;一個「依」字,活畫出了山銜落日、欲落未落的景象;一個「流」字,給詩篇平添了海濤河浪的陣陣聲響……詩人正是用這些常見的字詞和粗獷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尺幅千裡的生活畫面。

珍品獻上!王勃最出色的詩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翻譯和賞析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了蘇武的悲壯和悽涼,溫庭筠《蘇武廟》深度翻譯和解讀

一首感動了多個世紀的詩詞,孟郊《遊子吟》全詩翻譯和賞析

相關焦點

  • 詩詞| 登鸛雀樓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譯文及注釋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注釋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
  • 文藝雜貨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百日讀詩計劃第六天,今天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688-742),盛唐時期著名詩人。這首《登鸛雀樓》,應該和《春曉》、《獨坐敬亭山》的普及率差不多,根據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對唐詩影響力的研究,《登鸛雀樓》排名高居第四位。這首詩好在哪?
  • 登鸛雀樓,作者不是王之渙
    《登鸛雀樓》,作者不是王之渙王婆開了「白家講壇」這個公眾號,要賣瓜,發布第一篇文稿時,便給微信上的朋友們都轉發了,還要求大家儘量多轉
  • 《登鸛雀樓》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曾任主簿、縣尉,辭官後遊歷山水十五年,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注釋·解說:1、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市。樓有三層,後被黃河水衝壞(今已復建)。站在樓上,可望遠山,俯瞰黃河。因常有鸛雀棲息而得名。2、依:依靠,靠著。3、窮:盡,使達到極點。4、更:再。全詩解釋:太陽依傍著山頭緩緩落下,黃河水向著大海滾滾奔流。你要想看到更遠的景色,那就要再上一層樓。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古今詩話》中記載:「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登上鸛雀樓留詩的人很多,但是在前人看來寫得好的只有王之渙、李益和暢當三人,而其中王之渙這一首又是最廣為流傳的。這是一首全篇都採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同時,這也是一首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的哲理詩。
  •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是怎樣的壯觀景致?
    第六篇前瞻古今 下瞰人生 ——龐子博先生講述《登鸛雀樓》《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為什麼是「白日依山盡」,而非「紅日依山盡」?
    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一生只留下六首絕句,《登鸛雀樓》便是其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特別是最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常常被我們引用,那麼,為什麼第一句是「白日依山盡」,而非「紅日依山盡」呢?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便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存在,就證明了這一點。王之渙平生存世的作品不多,僅6首而已,但其經典作品《登鸛雀樓》和《涼州詞二首》令唐代多數文人望塵莫及。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便是這首《登鸛雀樓》。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白日依山盡的盡的意思及全詩翻譯
    盡的意思是消失,這句詩意為:太陽依傍著山巒沉落。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融化的天衣無縫。  1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楊洪基《鸛雀樓》作詞、作曲:林蘭子
    鸛雀樓  作詞:林蘭子 作曲:林蘭子 編曲:牛子健 演唱:楊洪基 錄音:李洪威 製作人:王蕭隆 有位詩人王之渙 揮毫寫就不朽詩篇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看黃河水上白帆點點 映襯鸛雀樓聳立雲天 聽百鳥千鳥雲中鳴叫 唱響登鸛雀樓不朽詩篇
  • 經典詩歌|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登鸛雀樓》
    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登鸛雀樓》 詞:【唐】王之渙、許淵衝 曲:果敢 編曲:果敢
  • 趙孟\楷書《白日依山盡》,十分香豔!
    登鸛雀樓王之渙詩|集趙孟\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為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哲理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悟,我們不妨通過趙孟\書法,來展現這首詩遒勁而雍雅的一面。集趙孟\書法《登鸛雀樓》主要取字《三門記》《膽巴碑》《六體千字文》等作,從粗細、輕重、急緩、取勢等對比等方面進行重新組合創作,氣息流暢、格調清雅,不遜真跡。鸛雀樓,唐代舊址位於山西蒲州的黃河中高阜處,因為時有鸛雀棲居而得名,北宋科學家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
  • 黃河入海流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黃河入海流——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哺育著炎黃子孫孕育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黃河你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中華民族精神象徵啊,黃河之水天上來!
  • 王之渙最有爭議的五絕詩,20字冠絕古今,最後2句更是千古絕句!
    原題:王之渙最有爭議的五絕詩,20字冠絕古今,最後2句更是千古絕句!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鸛鵲樓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時期諸多的文人墨客登樓賞景後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詩篇。
  • 登上人生的「鸛雀樓」
    2我心目中最經典的五言絕句,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用這二十個字寫盡了山河壯闊,寫盡了胸中丘壑,可謂「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 3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公元557至581年),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靠近黃河,因時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由於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年間,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登樓賞景,留下了許多詩篇。如唐代詩人馬戴的《鸛雀樓晴望》:堯女樓西望,人懷太古時。
  • 登鸛雀樓書法欣賞 被贊為千古絕唱的經典詩詞
    李傳波鬥方書法《登鸛雀樓》作品來源《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 米芾書法《白日依山盡》欣賞!
    下面,我們綜合米芾書法獨特氣質,將米字有機地集成大唐名詩《登鸛雀樓》,一起來感受米字作品之鋒芒、氣勢、力量。M                 I                 F                 U王之渙詩|書法思考集米芾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雖只有六首詩傳世,但首首皆為精品,我依舊是無冕之王
    王之渙才情俱佳,曾登頂鸛雀樓,面對著這綺麗美景,大筆一揮便寫出了名流千古的好詩。大唐盛世,我欲登高,施展一身才華王之渙曾經是一個小地方的主薄,但他心比天高,不屑於與世人同流合汙,遭到奸佞之人的誣陷,丟了官職。自此,像李太白那樣,訪山問水。35歲那年,他途徑山西永濟市,登上了鸛雀樓。有一傳聞,說鸛雀樓是古人盼母而建造的。因此,此樓建造的宏偉、巨大。
  •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鸛雀樓,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大概每個讀過小學的人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誦出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簡短卻氣勢磅礴,且哲理深刻,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讀後如身臨其境、意味悠長。詩的前兩句寫景,寫登上鸛雀樓之後看到的壯闊景象,夕陽傍著西山慢慢下落,滔滔的黃河水洶湧澎湃地向東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