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散》是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據《晉書》記載,《廣陵散》乃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而《太平廣記》裡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
公元263年,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死前,嵇康俱不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今秋明月,廣陵絕響」
原創史詩話劇《廣陵絕》
華文戲劇節最佳編劇獎得主
繼《莊先生》之後最新力作
《琅琊榜》《偽裝者》《知否知否》
作曲者呂亮傾情配樂
劇 情 簡 介
一片竹林。曹魏末年,風雨如晦。「天下第一男神」嵇康隱居山陽,時以打鐵為樂。好友呂安蒙冤入獄,他為何不顧勸阻冒死去魏都洛陽辯誣?
一首琴曲。戰國末年,群雄逐鹿。讀書人聶政流落齊國,時以打鐵為生。母親過世之後,他為何不顧勸阻前去陽翟刺殺韓相?
一幕悲劇。聶政一意孤行赴韓國,最終毀容自戕。死者已矣,生者如斯。而聶政之姐聶嫈為何還是罔顧國君禁令,捨命掩埋弟弟的屍身?
一輪明月。來自我們的精神原鄉,來自人類文明的童年時代。
劇 目 亮 點
1獨創:名士與刺客「同構」
跨越數百年時空,名士與刺客如何「合體」?《廣陵絕》將「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為好友辯誣之死,與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聶政為報恩刺韓之死,進行了後現代式「同構」拼貼,用嵇康臨刑前彈奏的一曲《廣陵散》進行巧妙銜接。
與現有竹林七賢題材和戰國刺客題材相比,《廣陵絕》有著超乎尋常的維度和高度,這既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也是與古希臘戲劇的對話。
2震撼:琴與劍,道與義
《廣陵絕》將嵇康的「琴」與聶政的「劍」作為主要的舞臺意象,所謂「劍膽琴心」,此乃道義精神的載體和鏡像。
嵇康的「回歸自然之道」契合現代文明的社會發展理念,聶政的「一諾千金之義」也與商業社會所尊崇的契約精神相通,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義精神。靜謐中有危機,詩意中有慘烈。驚天地,泣鬼神。
3唯美:白與黑,生與死
《廣陵絕》的舞臺古風古韻,舞美以白色作為主基調。一叢枯竹、滿地白沙、隨風搖曳的白色條屏,這些隱喻和象徵的舞臺元素意味十足,襯託出古代名士的飄逸風度,而終場的白色沙幕更是給人以驚豔之感。
一邊是白色調的淡雅和悠然,另一邊是黑色調的死亡和犧牲。白與黑的色調融合,亦是生死抉擇的情感升華。
4走心:關於選擇的困惑
《廣陵絕》中將源自司馬遷《史記》的聶嫈冒死葬弟的故事與古希臘悲劇傑作《安提戈涅》相映照。聶政之姐明知此去但有一死,為何仍執意前往韓國?中國版的安提戈涅式人物是如何誕生呢?
人終其一生,都在做選擇。這些舞臺上的人物,他們是道義的代表,還是時代的被裹挾者?他們的選擇意味著什麼?是發自內心還是發乎被控制的內心?
這樣的劇情將我們帶回最初的精神原鄉,也使我們反觀人之所以是人的「初心」。
5絕版:山無陵,天地合
這是「天下第一男神」嵇康的絕版人生,也是對「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的《廣陵散》的絕妙演繹。《廣陵散》又名為《聶政刺韓傀曲》,嵇康臨刑前索琴彈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將成絕響。千古絕音,全新呈現。
廣陵散管平湖 - 廣陵散
《廣陵絕》由以《琅琊榜》《偽裝者》《知否知否》等電視劇聞名的青年作曲家呂亮傾情配樂,電音元素的增加也使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演奏版的《廣陵散》具有了某種現代感和先鋒性。
業 內 評 價
《廣陵絕》這個戲美學的格調起點比較高,舞臺呈現上非常優雅,但其實這個劇情中也有很暴烈的一種東西。一方面是這種白色調的淡雅和優雅,另一方面是黑色調的死亡和犧牲,導演顯然是力圖實現這兩種美學情調的融合。
——彭濤(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
在這部作品裡我看到了創作者對生命的悲憫、對人性的拷問,也看到了我們現世生活中已經缺失了的俠氣與仙氣,這正是中國古代名士的精神,是一種中國式的高貴。生死抉擇最能引起恐懼和憐憫,並由此帶來情感的升華。這也是古希臘悲劇的精神。
——羅彤(戲劇導演、希臘語高級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