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有氣節和道義的《廣陵絕》即將開演

2020-12-22 騰訊網

搞笑,傻樂,減壓,玄幻,我們的戲劇離文學已是越來越遠了。

我們讚賞以色列的《安魂曲》,可別忘了這是列文改編自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再說到《安提戈涅》,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長篇傑作《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雛形是他出版於1955年的小說處女作《枯枝敗葉》。

「馬孔多小鎮」「席捲小鎮的狂風」「香蕉公司」「奧雷連諾上校」,諸如此類的《百年孤獨》的知名地標和形象在《枯枝敗葉》中即已出現,而《枯枝敗葉》也被人認為是一個《安提戈涅》式的故事。

《枯枝敗葉》首版扉頁上赫然印著《安提戈涅》的一段臺詞:「至於慘死的波呂尼刻斯的屍體,據說已經出了告示,不準任何人收殮,不準為他掉淚,就讓他暴屍野外……」

讓戲劇回歸文學。《廣陵絕》是身為作家的龐貝繼《莊先生》之後的又一部力作。《莊先生》曾以其文學性給人以驚豔感,而今《廣陵絕》將再度給人以久違的文學享受。

魏晉玄學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文藝復興運動,而魏晉文人復興的是莊學,是莊子的生命哲學。

莊子的生命哲學是從養生開始的,有他的名篇《養生主》為證。而在魏晉玄學的復興運動中,嵇康阮籍這兩位精神領袖也都是養生專家。嵇康服藥暴走,阮籍飲酒翻白眼……

「吃這藥是非常麻煩的,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後,一不小心,就會毒死。先吃下去的時候,倒不怎樣的,後來藥的效驗既顯,名曰『散發』。倘若沒有『散發』,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走了之後,全身發燒,發燒之後又發冷。普通發冷宜多穿衣,吃熱的東西。但吃藥後的發冷剛剛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澆身。倘穿衣多而食熱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樣不必冷吃的,就是酒。……」(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服藥之後要「行散」,要「暴走」。《廣陵絕》的開場呈現給觀眾的便是這樣一場暴走。這是「古代第一天團」的暴走。

戲劇是一種儀式,這是最初的儀式。這個儀式帶我們回到遙遠的戰國時代,回到我們精神的原鄉。這也是最後的儀式,直到你的生命盡頭,你分明也有一些破碎的記憶。在那些記憶的碎片中,分明也有這片月光,還有這餘韻不絕的古琴聲,這千古絕響。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智者在臨終的時候對黑暗妥協,

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已黯然失色,

……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英】狄蘭·託馬斯

一片竹林。曹魏末年,風雨如晦。「天下第一男神」嵇康隱居山陽,時以打鐵為樂。好友呂安蒙冤入獄,他為何不顧勸阻冒死去魏都洛陽辯誣?

一首琴曲。戰國末年,群雄逐鹿。讀書人聶政流落齊國,時以打鐵為生。母親過世之後,他為何不顧勸阻去陽翟刺殺韓相?

一幕悲劇。聶政一意孤行遠赴韓國,最終毀容自戕。死者已矣,生者如斯。而聶政姐聶嫈為何還是罔顧國軍禁令,捨命掩埋弟弟的屍身?

這是一部有靈魂的戲劇。有關道義。有關生死。有關選擇。

三個靈魂的追問。三個不同的維度。三種決絕的選擇。

六位演員,十二個角色。一種絕妙的「角色同構」。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司馬遷《史記》、嵇康《琴賦》、契訶夫和列文的《安魂曲》、狄蘭 託馬斯《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有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2015年7月,莫言的《我們的荊軻》和龐貝的《莊先生》同時在北京人藝首都劇場和實驗劇場上演。《我們的荊軻》也是取材於《史記》,莫言寫的是荊軻,而龐貝這個《廣陵絕》寫的是聶政。莫言的荊軻是一個很接地氣的「我要成名」的故事,而龐貝的這個聶政則是一個隱姓埋名的刺客形象。

戲劇本來就是文學。我們的戲劇與文學分離已久。作家寫劇本,為我們帶來了別樣的深度和氣質。我們不妨視其為一種可貴的貢獻。

這其實是與戲劇的尊嚴有關。

主創團隊

藝術指導

王曉鷹: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話劇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央戲劇學院博士生導師。導演代表作:《蘭陵王》《伏生》《理查三世》《薩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紅色》《簡愛》《荒原與人》以及《趙氏孤兒》(希臘國家劇院演出) 。論著代表作:《從假定性到詩化意象》《戲劇思考》。

作曲

呂亮:作曲家,音樂製作人,2006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電視劇音樂作曲:《琅琊榜》《琅琊榜2:風起長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小樓昨夜又東風》《偽裝者》《外科風雲》等;電影音樂作曲:《溱潼之戀》《離離原上草》《豆蔻花開》等;舞劇·實景秀音樂作曲:《絲路秀》《封神榜》《文安驛》《婦好》等;話劇音樂作曲《谷文昌》《走來走去》等。2018年參與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中國8分鐘」作曲,2019年參與義大利那不勒斯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時間」作曲。

編劇

龐貝:文學創作一級作家,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近年主要作品:長篇小說《無盡藏》《獨角獸》;戲劇劇本《莊先生》《廣陵絕》;電影劇本《上海王》《野蘆葦》。小說作品曾決選入圍茅盾文學獎並獲《亞洲周刊》年度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等榮譽;戲劇作品曾獲第10屆華文戲劇節最佳編劇獎,並在法國阿維尼翁和韓國清州等國際戲劇節演出;電影作品曾獲臺灣金馬影展最佳創投劇本獎。

導演

白瀛:戲劇導演、資深劇評人,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博士生。曾執導話劇《縣委書記廖俊波》等作品,撰有《戲劇導演是幹什麼的》《戲劇敘述性的回歸》《從銀幕到舞臺的玩法》《找回身體的表意能力》等論著。

製作人

何再堅:開心麻花華南總部基地總經理、製作人,領導開心麻花深圳公司組建了一批專業的營銷團隊以及創建本地演員劇組,短短幾年便在華南地區進行了數百場的商業演出,大大提升了開心麻花在華南地區的知名度。現專注製作及幕後工作,挖掘戲劇行業優秀人才,深挖優秀劇本。已成功將劇本《機械公敵》《我能行》《西哈遊記》搬上舞臺,收穫業界優質口碑。

注意事項:

1、文中劇照僅供參考,具體演員陣容以實際演出為準;

2、由於觀演人數較多,請觀眾提前20-30分鐘到劇院現場,憑12位取票碼換取紙質票,憑紙質票入場觀演。

- End -

| 你 可 能 對 以 下 內 容 感 興 趣 |

除了微信公眾號,

你還可以在以下平臺閱讀劇焦的文章。

相關焦點

  • 今秋明月,廣陵絕響原創史詩話劇《廣陵絕》,古琴一曲訴道義精神
    與現有竹林七賢題材和戰國刺客題材相比,《廣陵絕》有著超乎尋常的維度和高度,這既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也是與古希臘戲劇的對話。2震撼:琴與劍,道與義《廣陵絕》將嵇康的「琴」與聶政的「劍」作為主要的舞臺意象,所謂「劍膽琴心」,此乃道義精神的載體和鏡像。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古代文人風骨,絕不是專制的強迫和皇權的驅使,而是一種主體意識的涵育和自我觀念的塑造;絕不是高傲的士大夫派頭和瀟灑的紳士風度,而是一種魂系家國的責任承付和情牽黎民的使命驅策;絕不是學識的展示和才華的表達,而是一種格局的彰顯與闊達襟懷的袒露;絕不是官階的招搖和爵位的炫耀,而是一種精神境界的外化和內在品質的溢出。
  • 固守氣節
    張載也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有如此天下意識和責任感的人,是需要氣節來砥礪和支撐的。如果說「志」是他們的「魂」,則氣節便是他們的「骨」,文章是他們的「血」和「肉」。軟骨的人是立不起來的,文章也是要被人噓的。對他們而言,丟了氣節實在與丟了性命是差不多的。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云:「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 有一種失傳,叫《廣陵散》
    也許,如果嵇康不曾說過「《廣陵散》於今絕矣」這句話,集中於《廣陵散》的歷史疑點不會那麼多,嵇康死後世人所彈的《廣陵散》是否偽託於此名、嵇康之前世上有無《廣陵散》其曲,都成了揮之不去的疑雲。令人恨不能起嵇康於地下,問問他:中散何故吐此言耶?事見《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及《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前者寥寥,後者詳盡些,有問有答。
  • 千古絕唱《廣陵散》真失傳了嗎?
    文:未定君說起傳統樂器,就繞不開古琴;說起古琴的話,就繞不開《廣陵散》;說起廣陵散,自然就繞不開嵇康和他的洛陽絕唱。
  • 曲之師長——敘說《廣陵散》
    儘管關於《廣陵散》曲中所包含的歷史故事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是一曲歌頌古代義士的悲歌。現在流傳的曲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整首樂曲氣勢磅礴,節奏頓挫跌宕,情緒既有抑鬱憤懣、又有慷慨激昂,似乎在訴說著一個悲壯激烈的故事。所以,歷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琴操》中所記載的《聶政刺韓王曲》看作是異名同曲。
  • 「秦淮八豔」的氣節!
    她們八人之所以聯名,因為有這樣幾個共同點:美豔逼人,聲名遠播;多才多藝,能詩會畫;忠於愛情,堅貞不屈;氣節不俗,勝於鬚眉。本文單說她們的氣節,「秦淮八豔」除了馬湘蘭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表現了高於許多官宦士子的氣節,令七尺丈夫汗顏。最出名的是柳如是。清兵入關,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
  • 劉少椿|廣陵之山林逸老
    琴曲有派,近世最負盛名者為虞山、廣陵,「虞山」幾已變為「儒雅派」之同義詞,極難確指何人為虞山派,餘最欲拜聽者,實為廣陵之琴韻,然久之而未見唱片透露廣陵面目。奈何!   或問何謂廣陵派?自古琴派多矣,南宋宮中推崇「閣譜」,民間重「江西譜」;宋末外戚楊纘與門客毛敏仲、徐天民成《紫霞洞譜》一十三卷,調、意、操凡四百六十有八,浸成浙派。
  • 江春入舊年——嵇康與廣陵
    雅樂新成,紛披燦爛,戈矛縱橫,驚天動地,嵇康謂之《廣陵散》。  時光,如水波般流動。天池遼闊誰相待,日日虛乘九萬風——端的是似水流年啊!  這是中國文化最浪漫深情的一刻,也是中國歷史最波詭雲譎的一頁。嵇康像一隻孑然獨立的大鳥,與烏雲一道在電閃雷鳴中穿梭。他龍章鳳姿,不自藻飾;他悲憤幽咽,慨然不屈;他昂首嘶鳴,浩氣當空;他彈琴詠詩,自足於懷。
  • 失傳的《廣陵散》被復原,真的很好聽!
    臨行之前,嵇康神色不變,在刑場上用琴撫曲一首——《廣陵散》。撫完琴曲,嵇康嘆息道:「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然而,尷尬的是,自嵇康嘆息「於今絕矣」之後,《廣陵散》歷朝歷代彈家不絕,他們彈的,究竟是不是那支《廣陵散》?
  • 《廣陵散》:一腔魏晉風骨,一次生死抉擇
    今天想給你們推薦的是一場有風度和風骨的演出——再現「竹林七賢」等魏晉士人群體的原創話劇《廣陵散》!怎麼樣?心動的話,快往下看吧。魏晉時期,一群士人聚集山陽,他們寄寓山水,才情四溢而又任性狷狂,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史稱「竹林七賢」。他們是:關於他們的故事和傳說,一直廣為流傳。
  • 稽康與廣陵散
    現今更有人說《廣陵散》之所以名聲大振,應歸功於嵇康臨刑索琴彈奏所致。話說嵇康年輕時,一次夜宿洛西華陽亭。夜晚無眠,就彈起琴來,不知不覺夜深了。他起身收琴,卻發現有一老者,在他身後一直認真聽他彈奏。嵇康就問他:「老人家,看你聽這麼認真,想來也會彈琴吧,能否指點一二?」老人笑了笑,說:「略懂點吧。」
  • 【琴曲示範】全本《廣陵散》
    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世說新語·雅量》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晉·山濤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
  • 樂|《廣陵散》,穿越千年,追尋古音
    編者按: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而《太平廣記》裡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死前,嵇康俱不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 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繼承:創新精神與學問氣節
    黃庭堅論書,重學問氣節。他說:「士大夫下筆,須使有數萬卷書氣象,始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見袁裒《題書學纂要後》)他批評時人王著和周越,認為二人的問題在於缺乏必要的學養,「若使胸中有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跋周子發貼》)。
  • 琴文賞析 《廣陵散考》之一(附徐君躍演奏)
    昔年謁楊時百先生,見案上有稿說嵇叔夜廣陵散者,叩以此曲之情致,先生曰:「此殺伐之聲也。」時已入夜,遂未竟談,即聽漁歌一曲而別。其後先生忽歸道山,不能請益矣。迨先生書出,始獲觀其全文,與予意略有不合;乃更詳考之,作此篇,區以十目。首章論叔夜所作之曲,則以考廣陵散之便而附及者。戴明揚識。
  • 音樂漫筆:不羈的嵇康,絕唱之《廣陵散》
    打鐵讓他的個性有了鋼鐵的力度,也讓他的琴聲有了金屬般的明亮的光輝,有了金屬般的堅硬與穿透力。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虞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願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願與豎子們同流合汙。他如痴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閒。
  • 《廣陵散》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知道嗎?
    作者:大生來源:「明精舍」微信公眾號廣陵散,是最著名的古琴曲之一公元263 年的一個中午,嵇康臨刑東市,刑場早被圍得水洩不通。而嵇康,將刑東市,平靜如常,「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嵇康說:「袁孝尼曾想學這個曲子,我沒有教給他。《廣陵散》,從此絕矣!」嵇康,讓死亡變得悽美而絢麗。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卻讓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
  • 「廣陵散」:此曲天上來,終不留人間
    「廣陵散」是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現在所聽到的「廣陵散」並不是最擅長演奏此曲的大師留下來的。最擅長演奏「廣陵散」是誰呢?而嵇康最著名的「廣陵散」卻沒有傳下來,這可能是因為「廣陵散」本來就是來自天上的吧。嵇康特別喜歡這支曲子,那個人就把這首「廣陵散」傳給了嵇康,同時和嵇康彼此約定「廣陵散」只能自己彈,而不要傳給別人。
  • [琴家李家安先生親授]廣陵琴學傳承班大連二期 招生進行中……
    她以其歷史久遠,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       揚州古琴活動自唐、宋以來,流傳不絕,最盛於清代。清初以徐常遇和徐祺父子為代表的揚州琴家不僅操琴技藝精湛,還編輯了許多琴譜,流傳下來的有徐常遇的《澄鑑堂琴譜》,徐祺父子的《五知齋琴譜》,吳 灴的《自選堂琴譜》,秦維翰的《蕉庵琴譜》和僧空塵的《枯木禪琴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