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2021-01-18 中國經濟網

  提要:風骨和氣節是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傳承性,中國古代幾乎所有有關文人風骨與氣節的典型,這絕非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社會進步的邏輯使然,無論是動蕩紛亂年代的叱吒風雲,還是繁盛勃興時期的埋頭苦幹,須臾離不開風骨與氣節的引領和支撐。

  風骨,語出《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姚興睹之而醉心,宋祖聞之而動色」,意指人的剛正氣概和俊雅氣質。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文重風骨,人更重風骨,後世往往用風骨來評價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用風骨來裁斷一個人的德行和操守,於是風骨就成為一種高邁而超拔的人格境界。人格意義上的風骨大體由氣概、氣度、風範、操行、修為等諸多道德因素構成,常被古書典籍形象地表述為風骨凜凜、風骨稜稜、風骨錚錚等等。從文化社會學角度看,風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承載和具象,表現在人的志向取捨和行為選擇上,大都與作為重要道德標準的氣節在邏輯上相提並論,儘管氣節指的是個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價值取向,但作為一種操守標尺和價值標籤,風骨和氣節在國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徵著正向維度,在國人價值體系中均代表著高尚指標,素為中國曆朝歷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假如一定要區分出風骨和氣節兩者之間的差別,一般而言,風骨更側重於古代文人精神內涵的純正雅致,而氣節則更注重於古代文人行為表現的浩然峻烈,簡言之,風骨崇尚修身理念的闡發弘揚,如北宋一代名臣範仲淹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文人風骨的優秀範本,始終濡染和感召著後人。

  文人風骨作為一種卓爾不群的道德品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因子和民族情結的重要載體。將風骨一詞分解開來就是風度和骨氣,其中風度源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與培植,骨氣則來自對民族大義的忠誠和對天下為公的堅守。古代文人風骨,絕不是專制的強迫和皇權的驅使,而是一種主體意識的涵育和自我觀念的塑造;絕不是高傲的士大夫派頭和瀟灑的紳士風度,而是一種魂系家國的責任承付和情牽黎民的使命驅策;絕不是學識的展示和才華的表達,而是一種格局的彰顯與闊達襟懷的袒露;絕不是官階的招搖和爵位的炫耀,而是一種精神境界的外化和內在品質的溢出。文人氣節作為超凡脫俗的價值標準,「是對人生的一種堅定態度和個人意志獨立的表現」,是中華民族價值體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把氣節拆分開來就是志氣和節操,其中志氣植根於宏大抱負和堅定信念,節操發軔於中華傳統價值取向,古代文人氣節,是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皈依;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價值選擇;是「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的豪邁從容;是一種直抵宇宙天地和人性終極的正氣浩蕩和良知恣肆,質而言之,風骨和氣節是垂範千古的華夏美德和遺世標高的東方神韻,深深浸潤和熔鑄在古代文人的血液裡和精魄中,點繪和狀摹著中華民族高貴的精神譜系和壯美的生命形態。

  二、風骨與氣節律動古代文人生命基調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哪類人最有風骨和氣節?究竟哪類人可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和中堅?翻閱典籍檢索史書,不難發現危難之際高昂頭顱、堅挺脖頸的還是推崇「三不朽」的文人,其主要原因在於文人深受儒家仁義禮智信忠恕等思想的滋養、教化和薰陶,掌握世道人心的症候和趨向,知曉救國濟民的策術和路徑,更富有理想追求和家國情懷,更具有擔當自覺和正義良知,是引領時代走勢的先進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骨幹力量。滄海橫流,方顯風骨原態和氣節本色。每當國運存續和民族危殆的關鍵節點,文人士子便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發出正直聲音,或直言極諫,或奮起抗爭,力求以錚錚風骨挽狂瀾於既倒,以凜凜氣節扶大廈於將傾,希冀成為登高一呼的社會良心和打壓不跨的民族脊梁。風骨和氣節幾乎就是中國古代文人生活的底蘊和基調,是他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依憑和標識,是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根底和源頭,是他們於熙來攘往的俗世中保持心靈潔淨和人格清白的底座和基石。

  三、風骨與氣節穿透歷史擎舉當下

  風骨和氣節是古代文人修身養性的標的、正義凜然的表徵、不卑不亢的刻度,解讀中國歷史,就是在品評文人的風骨與氣節,就是在與無數金聲玉振的民族英魂交流對話。不受司馬氏拉攏腐蝕、寧肯在洛陽打鐵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於刑場上彈奏一曲《廣陵散》,完成了人生的精彩謝幕,其風骨與氣節常在恆存;菊之君子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視民如子,守志不阿,其風骨與氣節峻峭拔俗;在仰天大笑中吟誦「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一代詩仙李白,狂放不羈,桀傲不馴,其風骨與氣節傲岸卓群;屢遭貶謫流放但依舊吟詠「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世奇才蘇軾,放達率真,疏狂自適,其風骨與氣節磊落峻爽。這些中國古代文人的精英和翹楚,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以自己光風霽月般的風骨與氣節,從廟堂走向江湖,從俗世走向審美,從庸常走向良知。

  如果說西方文化把文人定義為風骨與氣節的擔當者,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則把文人界定為風骨與氣節的守望者和弘揚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定位為風骨與氣節的化身。的確,中國古代文人的性情體系是一套恆常穩定的精神價值系統,無論是儒家的溫和謙恭,還是道家的超然灑脫,抑或佛禪的靈慧頓悟,幾千年來,中國文人歷盡滄桑,飽經憂患,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當佇立於連綿起伏的群山之巔,俯視社稷凝眸蒼生時,眼神裡閃爍的是孔孟的忠善仁愛、老莊的達觀超然和佛禪的慈愛悲憫,這深邃而溫情的目光,恰恰就是中國古代文人難以消蝕的風骨和永不褪色的氣節:在朝與在野互洽,學統與道統相融,天下與自身兼濟,政治抱負與自然生命同置,家國情懷與個人追求並存。中國古代文人無論信奉何種文化思想、展現何種精神姿態,這些生活於古典時代的鮮亮個體,大都潛蘊著一種被稱之為風骨的高貴精神稟賦,氤氳著一種被稱之為氣節的堅韌人格質素;這些古老中華帝國的傑出宦遊者們,修身不息、格物無窮,中正自持、寵辱不驚,以風骨和氣節抵禦功名和欲望的誘惑,以風骨和氣節釐定高尚和卑下的邊界,以風骨和氣節樹立起志昂意堅、傲世蔑俗、報國濟民的英邁形象;這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士子們,讀書萬卷,正心始終,集道德文章和詩情畫意於一體,操持著強大的文化內省力,其風骨與氣節既厚重又飄逸,厚重得如同踏在堅實的大地上,飄逸得仿佛進入如夢似幻的仙境中。

  風骨和氣節是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傳承性,中國古代幾乎所有有關文人風骨與氣節的典型,既見諸於典冊史籍裡,又流傳於民間傳說中,這絕非偶然的歷史現象而是社會進步的邏輯使然,這表明風骨和氣節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不因時空遷變遊移而減弱消亡,可以說,無論是動蕩紛亂年代的叱吒風雲,還是繁盛勃興時期的埋頭苦幹,須臾離不開風骨與氣節的引領和支撐。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在中國民族五千年發展進程中,文人風骨曾如日月高懸於朗朗乾坤,文人氣節曾似江河飛奔於萬古千秋,不斷書寫和鳴奏著中華文明瑰麗璀璨的華章金曲;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徵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文人風骨與氣節一定會更加鼓蕩奮拔、硬朗彌堅,一定能激發出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

相關焦點

  • 梁豔萍,你把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丟了
    讓人不由得想到一個問題: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不要了嗎?何為風骨?自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風骨」作為一個美學範疇加以闡釋之後,風骨就成為中國文論界的專業術語,用來指詩文書畫的「端直」、「駿爽」。文重風骨,有風骨的人才能寫出有風骨的文章。峻峭風骨,也成為歷代許多文人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
  • 文人風骨:精神世界的隱者,現實卻是「人生無根蒂,如飄陌上塵」
    這就是文人的風骨。從古至今,這樣的文人不勝枚舉,從屈原算起,延伸上下五千年,隨意一抓就有竹林七賢、李白、杜甫、蘇東坡、劉禹錫、周敦頤、柳宗元等等……這些文人,或貶謫、或流放、或邊緣化、或絕跡於紅塵之間、或浪跡於江湖之外,如無根之木飄若塵土。可是,即使這樣依然用文字,書寫了一整部文化的發展史、精神世界的潔淨地。
  • 從崔永元的嘴臉看文人的風骨
    當然,文人首先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文化成就,但單憑這個是不夠的,還必須充滿人文情懷、追求獨立人格與獨立價值,有擔當、有勇氣、有文德、有操守。換言之,文人要有文人的風骨。 自古以來,中國就不乏這樣有風骨的文人。
  • 《亂世書香》:吳秀波的風骨,文人豈能無用?
    都說「不為五鬥米折腰」,中國文人是最講求風骨的,同樣對家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以天下為己任,都在最近熱播新劇《亂世書香》中有著濃重的筆墨。《紅色》的金牌班底最新打造的精品大戲《亂世書香》,通過男主人翁陸書白在亂世中抗爭、堅守、絕戀,展現了清末民初至抗戰結束後,文人如何在亂世中尋找到自己,如何為國家實現自己抱負的信仰!
  • 古代壞學生是怎樣的?明代藍袍大王「壞」起來,文人風骨散落一地
    到了明朝中後期,官場日漸腐敗,很多基層官員,文人秀才道德敗壞,開始胡作非為,幹起了魚肉百姓、為虎作倀的勾當。  藍袍大王——明朝橫起來的流氓秀才  1.古代秀才為何被稱為「藍袍」  古代時候凡文人考取秀才,其本身身份便已不同於平民,他們成了被保護的階級,能夠享受到特殊的待遇。
  • 從淫詞小調到《春宮圖》——明代文人彌留的最後一點風骨
    然而,即使儀表堂堂的明代文人,無論怎樣正衣冠,都恢復不了唐宋時的文人風骨了。朱元璋政府的打壓朱元璋出身貧民,對身世之說極為在意,於是一系列的明朝文字獄便由此發生了。江南大儒徐一蘷循舊例上賀表,與以往一樣,大都是再平常不過的諛頌之詞,文中寫了「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等的語句。
  • 《梁思成與林徽因》嚮往文人風骨
    父輩教育好好,自己心中選擇堅持好好,他們的愛情也好好,那一輩的文人風骨我也好生嚮往!林徽因那樣的女子現實生活中本人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有沒有映像記錄可以讓我看看呢?我好像知道了解見一見啊對梁林的宣傳應該樹立正確一些,一些民眾對他們所做的貢獻真的不甚了解。
  • 肖鋒:我就是要說風骨,說一說聯大時期一代文人的風骨
    我覺得這就是風骨。你可以沒有風骨,但你不能有媚骨。儘管有爭議,儘管有硬傷,但還是要贊一下《無問西東》!我對電影有個四象限劃分:第一象限,既叫好又賣座,如《戰狼2》;第二象限,叫好但不賣座,如文藝片《無問西東》;第三象限,賣座但不叫好,比如《前任3》;第四象限,都不好,爛片。
  • 宋詩像秋菊臘梅,有氣節、有情操、還有淡淡幽香
    宋詩常常被人忽視,源於明朝文人的觀點。他們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當這種認識成為主流之後,讓宋詩的光芒暗淡了很多。為宋詩正名的是清代文人,吳之振、呂留良等人編纂了一部《宋詩鈔》,讓宋詩中的經典作品集中展現出來,讓大家眼前一亮,紛紛感慨原來宋詩的文學成就如此之高。與唐詩相比宋詩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優點。首先,宋詩開創了新的境界。
  • 什麼是風骨?「魏晉風骨」代表詩人陶淵明最出色的五首詩
    我們經常聽到「風骨」這個詞,比如「建安風骨」,「文人風骨」,但「風骨」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呢?綜合的來說,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實質是對文學作品內容和文辭的美學要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是這麼解釋「風骨」二字的:《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 《亂世書香》衛視將播,吳秀波、小陶虹、姜武譜寫「亂世」文人風骨
    該劇由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春天融和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印紀影視娛樂傳媒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出品,展現了一段飽含文人血性的亂世傳奇。全劇不僅深度刻畫了中國文人的血性與風骨,更有大量的動作場景,亂世之下,家國危難,武力、戰亂連番上演。槍戰火拼、諜戰鬥爭等眾多震撼戲碼極具衝擊力。同時,在亂世之中的親情、友情、愛情、家國之情等眾多情感元素書寫出濃墨重彩的華章,異常動人。作為跨年大戲,該劇將眾多元素一網打盡,展現出眾多看點,絕對引人關注。
  • 字裡行間|為何用「高風亮節」形容人堅貞的品格與氣節
    我們常用高風亮節形容一個人擁有高尚的品德和使人敬佩的氣節,為何用高風亮節形容人品格高尚、氣節堅貞?風是一種自然現象,甲骨文中風與鳳是同一個字,在古代風神信仰中,先民認為風是由巨大的鳥拍動翅膀產生的,這種能產生風的鳥就是鳳凰,故崇拜鳳凰為風神。《禽經》中說:「鳳禽,鳶類。越人謂之風伯。飛翔,則天大風。」郭沫若《卜辭通纂》中指出:「古人蓋以鳳為風神。」後來由自然界的風引申為人的風操、風骨。「高風」最早見於《後漢書·馮衍傳》。
  • 古代文學考研——魏晉風骨
    魏晉風骨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建安詩歌:操古直悲涼,丕便娟婉約,植文採氣骨兼備,曹氏父子創作,完成樂府民歌向文人徒詩的轉變;正始時政治險惡,作家苦悶,阮籍《詠懷》組詩,用比興手法隱晦曲折地抒發感慨、批判現實。
  • 古代文人的案頭雅趣
    在這樣一個日漸喧囂浮躁的時代,當代人越來越嚮往古人那番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裡尤以書齋文化為甚。 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雖有些繁瑣,卻讓我們看到了一間舒適古雅的古代書齋的大概。今天小編也跟大家分享一些現代文人的案頭雅玩。
  • 劉國平:愛演有風骨的傳統文人
    劉:我個人喜歡演古代文人的角色,那種有風骨有擔當的儒雅文人。我看過濮存昕老師演的話劇《李白》,我在演關漢卿時也有借鑑。我特別喜歡他在劇中吟誦《將進酒》那一段,真的是揮灑自如,氣場太大了。 橙:除了演戲,你還在帶青年團,做黃梅戲的傳承工作。 劉:我很想在接下來的時間,跟著韓院長,將培養青年團小演員這塊,做得更好些。
  • 文人為什麼喜歡畫梅蘭竹菊?
    梅蘭竹菊是我國文人畫中的四君子。文人畫從宋代開始發端,發展於元朝,在明清兩代達到頂峰。宋代文人畫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蘇軾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實際上,蘇軾不僅僅是書法上的宋四家之首,而且在繪畫上也是有著卓越貢獻的。蘇軾的繪畫格調高雅,清新灑脫,往往帶有一種奇異的文人氣息。
  • 俠義心腸與文人風骨——小論金庸的大格局
    因為想不通,所以對這個人就產生了好奇,結果發現這個人果然不一般,給我的感覺就是「俠義心腸,文人風骨」,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第一,淡泊名利,熱衷於慈善。金庸讀者遍及全球,雖然說他身價不菲,但是相對於他應該得的收入,已經非常少了。
  • 佩玉,是男人的風骨
    所以,佩玉,就成了君子有風骨的象徵。在古時,男人的衣著配飾比女人還要再精緻上幾分,髮簪玉佩,龍鉤別子,翎管表槓…帝王將相的冠冕上嵌著玉珠,達官貴人的腰帶上鑲著玉片,文人騷客的衣服上繫著美玉……時光流轉,千年歲月悠忽而逝,雖然如今君子佩玉的觀念沒有古時那樣強烈了,但佩玉的男人依然會被冠上精緻
  • 「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原標題:「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黃琪奧)12月11日,2013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渝中區召開。「古琴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可以說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真正代表。」田青點出了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與會專家還就市民如何學習和欣賞古琴提出了建議,丁承運表示,作為一門高雅藝術,「聽眾在欣賞古琴演奏前需對所聽曲目進行一定的了解,而學習古琴的人也需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更好演繹古琴的獨特魅力。」
  • 固守氣節
    這個「志」,就是一個人要堅持的價值觀,事關氣節,是人的底線。底線被突破,意味著氣節不保,喪志之人,談何德行。由此可見,所謂氣節,是見於明志的操守,是以「志」為支撐的,體現於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古代的士大夫尤重氣節,氣節墜地,則喪失了做人的資格。他們之所以重視氣節,與其天下意識有關。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