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豔萍,你把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丟了

2020-12-23 點墨隨心

庚子年的這個春天,先是武漢女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海外出版,引起社會廣泛爭議;後有湖北大學教授梁豔萍社交平臺惡劣言論,觸發網民良知底線。讓人不由得想到一個問題: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不要了嗎?

何為風骨?

自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風骨」作為一個美學範疇加以闡釋之後,風骨就成為中國文論界的專業術語,用來指詩文書畫的「端直」、「駿爽」。文重風骨,有風骨的人才能寫出有風骨的文章。峻峭風骨,也成為歷代許多文人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陶淵明寧願「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不為五鬥米折腰」;明朝楊繼盛「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何為家國情懷?

有擔當、有勇氣,堅守民族大義、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文人,他們的風骨除了體現為對名利的淡泊、對權貴的蔑視外,更主要的是對家國的熱愛,這就是家國情懷。他們從情感和理智上都認同和維護民族共同體,將人倫親情上升為報效國家、服務百姓的一種社會責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他們的人生志向。所以才有範仲淹《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才有陸遊《病起書懷》中「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使命驅動。

失節乃文人的奇恥大辱

市場經濟全球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交融、社會轉型,使得文人風骨和家國情懷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太過安逸的氛圍、慵懶而浮躁的生活早已抽掉了梁豔萍之流的氣節根骨。

作為一個大學教授,竟然在南京大屠殺公祭前夕,說什麼「你把30萬的名單拿出來啊?你說30萬日本就一定要承認30萬,有這樣的道理嗎?」更有美化參拜靖國神社、媚日辱國、支持港獨分子等等的極端惡劣言論,讓人看了真是瞠目結舌!

明末有阮大鋮、錢謙益之流,文採斐然,卻首鼠兩端,墮落成為民族的敗類,現代有周作人、汪精衛之輩奴顏屈膝,叛國投敵,喪失氣節,淪為貳臣賊子。

怎麼看,這梁豔萍也想步其後塵呢?阿Q見到地主趙太爺,腿一軟,忍不住就跪了。一年多的東瀛鍍金,讓梁豔萍也忍不住跪下了,她跪的是她心中的聖地——日本。這真是中國文人的奇恥大辱!

一個受過多年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文學院教授,還曾出過《文學史學》的著作,必定是飽讀杜甫、陸遊、辛棄疾等人的典籍和詩詞,對文天祥、嶽飛、史可法等英雄事跡更應了如指掌。可偏偏將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棄如敝履。

而有著如此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人盡然站在大學講臺,教書「育」人!真是讓人後背直冒冷汗哪!

「犬儒」不是風骨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八》:「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疾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

文人是知識和智慧的載體和象徵,代表的應該是社會的良知。「犬儒」主義是絕對要不得的。玩世不恭、憤世疾俗、崇洋媚外、懷疑批判周遭的一切,這絕不是風骨!

雖然說媒體關注,先有許可馨的「恨國黨」,後有梁豔萍的「辱國」論。其實「辱國」論發生得更早些。雖然這兩人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有「辱國」的老師,就難保沒有「恨國」的學生。因此,我們的教育在師資的審查,我們的媒體平臺在輿論的監管方面,應當還要再嚴格些。

端午將至,我們在品嘗香粽、競渡龍舟的同時,還應給同是楚地的汨羅江上的一縷英魂——以身殉國的屈原致上深深的崇敬之意和悼念之情。這才是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翻閱典籍檢索史書,不難發現危難之際高昂頭顱、堅挺脖頸的還是推崇「三不朽」的文人,其主要原因在於文人深受儒家仁義禮智信忠恕等思想的滋養、教化和薰陶,掌握世道人心的症候和趨向,知曉救國濟民的策術和路徑,更富有理想追求和家國情懷,更具有擔當自覺和正義良知,是引領時代走勢的先進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骨幹力量。滄海橫流,方顯風骨原態和氣節本色。
  • 肖鋒:我就是要說風骨,說一說聯大時期一代文人的風骨
    我覺得這就是風骨。你可以沒有風骨,但你不能有媚骨。儘管有爭議,儘管有硬傷,但還是要贊一下《無問西東》!我對電影有個四象限劃分:第一象限,既叫好又賣座,如《戰狼2》;第二象限,叫好但不賣座,如文藝片《無問西東》;第三象限,賣座但不叫好,比如《前任3》;第四象限,都不好,爛片。
  • 從崔永元的嘴臉看文人的風骨
    不是所有做學問、寫文章、搞創作的人都稱得上文人。當然,文人首先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文化成就,但單憑這個是不夠的,還必須充滿人文情懷、追求獨立人格與獨立價值,有擔當、有勇氣、有文德、有操守。換言之,文人要有文人的風骨。 自古以來,中國就不乏這樣有風骨的文人。
  • 《亂世書香》:吳秀波的風骨,文人豈能無用?
    都說「不為五鬥米折腰」,中國文人是最講求風骨的,同樣對家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以天下為己任,都在最近熱播新劇《亂世書香》中有著濃重的筆墨。《紅色》的金牌班底最新打造的精品大戲《亂世書香》,通過男主人翁陸書白在亂世中抗爭、堅守、絕戀,展現了清末民初至抗戰結束後,文人如何在亂世中尋找到自己,如何為國家實現自己抱負的信仰!
  • 詩詞與肉,家國情懷,萬花筒式的文人──蘇軾
    又比如「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他們都在各自領域裡獲得最極致的認可,可是一個人把幾個興趣愛好都做到了極致又是什麼體驗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堪稱文化界的「文人萬花筒」蘇軾吧。 蘇軾當世留存的畫作僅有「三幅」,也沒有在畫作上有技壓群雄的表現,然而蘇軾卻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繪畫思想,強調神似和內涵的統一,讓畫作更有文人的思想情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 枉為人師的梁豔萍,你比許可馨更可惡!火速退休不會是你的結局!
    但是,這幾天關於她的帖子和消息充斥著網絡,於是,她過往許多年的辱國、親日等言論統統被拔了出來。她的這一系列行為,比之前引發無數國人聲討的「許可馨」要更加惡劣、更加可惡!令國人震驚的同時,也是迅速引發了各方對她的聲討!
  • 從淫詞小調到《春宮圖》——明代文人彌留的最後一點風骨
    明朝建立,朱元璋頒布《衣冠復古詔》,承襲漢唐宋服飾風格,「上承周漢、下取唐宋」,聲稱恢復堂堂正正的中華衣冠,再立漢家禮儀。然而,即使儀表堂堂的明代文人,無論怎樣正衣冠,都恢復不了唐宋時的文人風骨了。就這樣,江南大儒便丟了性命。朱元璋上層文人的糜爛明代中後期,權力階層的文人糜爛到了骨子裡,屆時魏忠賢掌權,面對禍國殃民的閹黨,朝堂之上的文人們卻紛紛巴結,為他修生祠,並以成為其乾兒子為榮。即使是號稱東林黨魁的錢牧齋,在明時,只在意爭權奪利,明亡後又主動降清、仕清,也不提錢謙益「水太涼」的名場面了。
  • 《亂世書香》衛視將播,吳秀波、小陶虹、姜武譜寫「亂世」文人風骨
    該劇由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春天融和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印紀影視娛樂傳媒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出品,展現了一段飽含文人血性的亂世傳奇。全劇不僅深度刻畫了中國文人的血性與風骨,更有大量的動作場景,亂世之下,家國危難,武力、戰亂連番上演。槍戰火拼、諜戰鬥爭等眾多震撼戲碼極具衝擊力。同時,在亂世之中的親情、友情、愛情、家國之情等眾多情感元素書寫出濃墨重彩的華章,異常動人。作為跨年大戲,該劇將眾多元素一網打盡,展現出眾多看點,絕對引人關注。
  • 吳貽弓導演的電影詩性和文人情懷
    原標題:吳貽弓的電影詩性和文人情懷 在剛剛過去的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向大師致敬」展映單元特設的吳貽弓專場備受關注。該單元展映了吳貽弓的《城南舊事》和《闕裡人家》兩部佳作。在吳貽弓逝世近一年的時間點,觀影成為緬懷大師的重要方式。
  • 文人風骨:精神世界的隱者,現實卻是「人生無根蒂,如飄陌上塵」
    既無法改變黑暗的官場詭譎,又無法違逆自己心中的道義準則去適應,於是只能孤單出走,保全精神世界的清澈和潔淨。這就是文人的風骨。從古至今,這樣的文人不勝枚舉,從屈原算起,延伸上下五千年,隨意一抓就有竹林七賢、李白、杜甫、蘇東坡、劉禹錫、周敦頤、柳宗元等等……這些文人,或貶謫、或流放、或邊緣化、或絕跡於紅塵之間、或浪跡於江湖之外,如無根之木飄若塵土。
  • 從梁豔萍事件可以看出辱華言論者的囂張
    梁豔萍為湖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校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愛國教育缺失從兩者的公眾言論不難看出,他們雖然身上流著中國血,卻沒有中國魂,一個公然辱罵自己的國家,侮辱烈士;一個公開發表親日言論,公開質疑日本侵華歷史。
  • 方方好友梁豔萍發表精日言論:沒道理讓日本承認30萬人,沒名單
    為了表現自己的不凡,她還將《方方日記》拿到美國和德國出版,這兩個國家對我們什麼態度就不用多說了。好友梁豔萍力挺雖然方方受到眾人的質疑,但她的言論卻獲得一些公知的力捧,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梁豔萍就是其中一個。
  • 了不起的家國情懷——羅大佑和他的「中國三部曲」
    如果說《皇后大道東》是描寫香港人的迷茫的話,那麼《東方之珠》則是羅大佑家國觀的體現,「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就在同一年的7月,完成了對香港家國觀構築的羅大佑,關注到了臺灣的「新臺語歌運動」。這場運動把大量政治力量都牽扯其中,人們開始樂於給自己劃分陣營,支持統一的人和支持獨立的人逐漸呈現出水火不容的態勢。
  • 因為「皇軍」帶個話,梁豔萍又火了,就是結局有點慘!
    在去年國慶前夕,《我和我的祖國》電影在熱播,大街小巷都在傳唱著歌曲《我和我的祖國》,而裡面有一句歌詞讓我們都非常感動: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可是,這個湖北大學的教授,卻在微信朋友圈內寫了下面的話。
  • 張恨水:文人的情懷與報人的良知
    瞿秋白曾引顧炎武的話「一為文人,便無足觀」,來說明他這個人作為「文人」的無所用之;清代詩人黃景仁(字仲則)也曾說過「百無一用是書生」之類的話,都把文人看作無用的廢物。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便是這類文人的典型代表,那一身酸腐氣已經成了無用文人的標誌和印記。誠然,文人是個相當複雜的人群,具有多樣和多面的特徵,在無用、無行之外,也還有別種面相。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我愛這片土地》•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國家》中國社會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維和和生活方式——「家國情懷」,包括「舍己為家」和「保家衛國」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傳統,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把個人追求與社會目標統一起來的儒家信念。
  • 《梁思成與林徽因》嚮往文人風骨
    小的時候就很喜歡林徽因,小時候什麼都不懂大約是因為名字很好聽。後來大概初中的時候變得不是很喜歡了因為大部分人一提林徽因先想到的便是所謂的「愛情故事」。再到後來高中長大一些老師講述我爸評價自己了解,就又重拾喜愛了(我可真不堅定立場)。看紀錄片之前只是對梁林了解大概,很粗糙簡略。我不會形容不會講話,看完紀錄片就覺得他們好好啊!
  • 方方、梁豔萍、王小妮們到底做了啥事,讓某些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我對梁豔萍和王小妮不太了解,後來看了一篇梁豔萍的文章,也看了幾段王小妮的微博,雖然有些許的批評,但理性而溫和,熱情而真誠,我完全可以接受。可有些人就喜歡上綱上線,恨不得將她倆大卸八塊,逼得他們所在的學校不得不將他們進行「處理」。這些人和曾經那些戴著H袖章的H衛兵有何區別?狂熱人人都可以做到,但狂熱還不是一件好事。
  • 明代藍袍大王「壞」起來,文人風骨散落一地
    同時,中國古代民間的房屋建築風俗理念認為,居民各家的房屋高度必須相同,不然會對風水產生影響。但若是秀才家,則房屋可高出三寸。這三寸的高度便是秀才特權的具體表現。  這些秀才因為有政府的特權,文化程度較高經濟實力又強,很容易壟斷地方權力,成為「地方一霸」。
  • 教授梁豔萍不當言論:還有許可馨和方某某等,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他們讀的書多,懂的知識比一般人都多,甚至有的人還為此成為了名人。這些知識分子,都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我們科技創新的重要群體,他們包括科學家、大學教授、作家、留學生等,所有這些人,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知識分子。但是,知識分子有時候卻根據一些現象,不經過認真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發表一些不利於國家的語言也就是不當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