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考研——魏晉風骨

2020-12-25 鍾小書

魏晉風骨

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詩歌:操古直悲涼,丕便娟婉約,植文採氣骨兼備,曹氏父子創作,完成樂府民歌向文人徒詩的轉變;正始時政治險惡,作家苦悶,阮籍《詠懷》組詩,用比興手法隱晦曲折地抒發感慨、批判現實。

第一節曹操與曹丕

一、曹操。現存20詩餘首都是樂府詩,內容和寫作方法都與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精神一脈相承。

(一)內容:

1、反映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的,如《蒿裡行》寫關東義軍討董卓。這些詩歌由於反映現實深刻真實,被稱為「漢末實錄」(鍾惺《古詩歸》)。

2、政治主張和統一天下的壯志。前者如《度關山》、《對酒》;後者如《短歌行》。

3、《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是我國現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二)藝術:

1、學漢樂府:用樂府古題寫時事,如《薤露》《蒿裡》本是輓歌,操用來寫現實;《陌上桑》本寫羅敷故事,操改寫求仙;《秋胡行》本寫秋胡戲妻,操用來抒發感慨。

2、繼承漢樂府傳統,既反映現實,又有感慨,語言古樸率真,胡應麟說《短歌行》等是「漢人樂府本色尚存」(《詩藪》)。

3、於悲涼中多跌宕慷慨之氣,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陳祚明「跌宕悲涼,獨致超絕」(《採菽堂古詩選》);馮班「慷慨悲涼」(《鈍吟雜錄》);宋敖器之《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三)聚集「建安七子」、蔡琰、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李堅,學者邯鄲淳、仲長統,詩人繁欽等,開創「建安文學」局面。

二、曹丕。

(一)現存詩40首,分三類:

1、宴遊詩,如寫夜遊銅雀園《芙蓉池作詩》,紀遊玄武池《於玄武陂作詩》等,多寫遊賞之樂,模山範水細緻,文詞富麗,常用對偶,在山水詩發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陽作詩》3首,《煌煌京洛行》。

3、徵人思婦的相思離別及思鄉之情,體現丕詩水平。如《於清河縣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代劉勳妻王氏雜詩》、《雜詩》2首等,最著名的《燕歌行》是我國現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

(二)清沈德潛:「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古詩源》)曹丕新變:

1、個人情感的抒發。曹操所抒之情多與歷史命運感和平定天下抱負有關,曹卻更努力於表達個人情感。他敏感多情「樂極哀情來,寥亮摧肝心」(《善哉行》),「為樂常苦遲」(《大牆上蒿行》)對人生悽涼情感的體驗,是超出同代其他詩人的。

2、文人化表現手法的使用與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表現在語言的工麗綺練和藝術形式的創造上。善於選用清詞麗句,配以諧和的音韻,表達纖麗的情思;藝術形式上勇於創新,諸體具備。長篇雜言歌行《大牆上蒿行》75句,360餘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王夫之:「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船山古詩評選》)。

(三)丕與鄴下文人詩酒唱和,開創文人雅集先河,已具備文人集團性質。

第二節曹植

一、曹植創作以建安25年為界,分為前後期。

(一)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如《白馬篇》:

(二)後期詩歌主要表達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內容分為4類:

1、是對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憤懣。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分7章,以感情活動為線索,集中抒發詩人屢受迫害而積壓在心頭的憤慨。

2、用思婦、棄婦託寓身世,表白心跡。如《美女篇》、《七哀詩》、《雜詩》(「西北有織婦」、「南國有佳人」)等。這類詩歌或嘆盛年無偶,或自述無辜被棄,其主旨在於抒發自己的失意。

3、述志詩。用世黃初後訴諸詩賦,《雜詩》(「僕夫早嚴駕」)是代表作。

4、遊仙詩。如《仙人篇》、《五遊詠》、《遊仙詩》、《遠遊篇》、《升天行》等。詩中描繪的神仙境界明淨、高潔,是詩人理想世界的象徵;《贈白馬王彪》:「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遊仙詩實際是其憂生之心、憂患之詞。

二、「骨氣奇高,辭採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鍾嶸《詩品》)兼父兄之長,風骨與文採完美結合。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存詩90餘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詩。既體現《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奇譎;既繼承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完成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三、對後世影響:胡應鱗:子建「《蝦旦篇》、太衝《詠史》所自出也;《遠遊篇》,景純《遊仙》所自出也;『南國有佳人』等篇,嗣宗諸作之祖;『公子敬愛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諸子皆六朝巨擘,無能出其範圍。」(《詩藪》)

四、植詩受後人推崇的原因:

(一)文採富豔;

(二)對五言詩發展的重大影響;

(三)作為失意文人的典型,不幸的身世引起後世文人的認同。「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文心雕龍·才略》)。

第三節王粲、劉楨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曹丕《典論·論文》稱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為「七子」。其中王粲、劉楨成就最突出。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今存詩23首。

(一)內容。

1、建安13年歸曹操以前,作品或紀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代表詩作《七哀詩》3首,第一首最著名。沈德潛許為:「杜少陵《無家別》、《垂老別》諸篇之祖」(《古詩源》)。

2、歸曹後較重要的作品是《從軍詩》5首,主要寫隨操出徵的感受,再現漢末戰亂後農村田園荒蕪、滿目瘡痍的景象,歌頌操英明神武,表達追隨操為國效力的意願。

3、鄴下與丕、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詩》等,雖是「憐風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詩題開拓、技巧探索等方面有積極意義。

(二)藝術:

1、粲詩感情深沉,慷慨悲壯,「自傷」是主要感情特徵。謝靈運:「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擬魏太子鄴中集·王粲詩序》)。

2、雖有對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負的願望,但都是從個人身世的感傷中展開的。因此「發愀愴之詞」(《詩品》)為其主要特點,難免「悲而不壯」(劉熙載《藝概·詩概》)。

(三)地位:劉勰:「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龍·才略》);方東樹:「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三、劉楨,存詩20餘首。曹丕稱「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又與吳質書》),劉勰:「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文心雕龍·體性》)鍾嶸說他:「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詩品》)

(一)內容:

1、贈答詩,一類是遊樂。

最著名的是《贈人弟》3首,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對從弟讚美,也是自我寫照。第二首最佳:「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豪邁凌厲,有「挺立自持」(陸時雍《詩鏡總論》)、「高風跨俗」的氣概。

2、遊樂詩包括《公宴詩》、《鬥雞詩》、《射鳶詩》等。

(二)藝術:

1、風格「壯而不密」(曹丕《典論·論文》)。更多表現個人的憤慨,充滿慷慨磊落之氣,風格俊逸而奇麗的。

2、《贈徐幹》哀嘆命運多舛,抒發憤懣不平;

3、《贈五官中郎將》4首,表現與曹丕的深厚友誼。

4、以氣勢取勝,顯出目無千古、踔厲奮發的氣概,元好問《論詩絕句》:「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四、蔡琰。今存詩3首,其中五言體的《悲憤詩》較可信。此詩540字,分三段,一段以敘事為主,夾以抒情,寫董卓作亂,自己被俘,及俘虜所受的虐待;二段寫胡地生活及被贖歸時與兒子分別時的苦況;三段寫回鄉後的生活,這兩段以抒情為主,夾以敘事。通過細節描寫,表現各種場面和人物的內心活動。《悲憤詩》受漢樂府敘事詩影響,可和《孔雀東南飛》比美,杜甫《北徵》等詩受其影響。

五、陳琳和阮瑀。

(一)陳琳《飲馬長城窟行》託秦築長城事,寫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具現實意義。以對話方式寫成,語言質樸,感情深摯,格調蒼勁悲涼,接近樂府民歌風格。

(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寫孤兒遭後母虐待的情狀,側面反映漢末世風日下的現實,風格與樂府《孤兒行》接近。

六、徐幹今存詩4首,都是五言詩。

(一)《室思詩》為擬思婦詞,共分6章,描寫思婦憂愁苦悶的心緒,文辭悽厲深婉,感情哀怨纏綿。而「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二句,尤為後人推重。

(二)《情詩》在情調與風格上也都與此詩相似。

(三)《答劉楨詩》表現與劉楨的友情,高簡渾樸,反映建安人通脫真率的風貌。

第四節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徵

一、政治理想的高揚。漢末動亂激起建安文人的政治熱情,建功立業、揚名後世,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

(一)曹操的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曹丕有「救民塗炭」之志,植抱「戮力上國,流惠下民」的壯志。王粲《從軍詩》:「服身事幹戈,豈得念所私。」「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國疾。」陳琳《詩》:「建功不及時,鐘鼎何所銘。」「庶幾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劉楨《贈從弟》其三:「何時當來儀,將須聖明君。」建安文人政治熱情的普遍高揚,形成「雅好慷慨」、「志深筆長」、「梗概多氣」(《文心雕龍·時序》)的是個特點。

(二)「慷慨」一詞的習用,如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曹丕《於譙作詩》:「慷慨時激揚。」陳琳《詩》:「慷慨詠墳經。」吳質《思慕詩》:「慷慨自俛仰,庶幾烈丈夫。」曹植《薤露行》:「慷慨獨不群」;《野田黃雀行》:「秦箏何慷慨」;《贈徐幹詩》:「慷慨有悲心,興文自成篇」;《情詩》:「慷慨對嘉賓,悽愴內傷悲」;《棄婦詩》:「慷慨有餘音,要妙悲且清」等。

(三)「悲風」意象經常出現,如曹操《苦寒行》:「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阮瑀《詩》:「臨川多悲風。」曹丕《燕歌行》其二:「悲風悽厲秋氣寒。」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雜詩》:「高臺多悲風」,「江介多悲風」,「弦急悲風發」;《贈丁儀王粲》:「悲風鳴我側」等。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具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嘆。

(一)生命的短促。

(二)建安詩人對人生的態度:

1、單純哀嘆,如:「天地無期竟,民生甚侷促」(劉楨《詩》);「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幹《室思詩》);「良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阮瑀《七哀詩》);「常恐時歲盡,魂魄忽高飛」(阮瑀《詩》)。

2、慨嘆歲月短促、功名未立,卻仍努力追求。曹操《短歌行》;曹植《贈徐幹》:「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圓景光未滿,眾星燦以繁。志士營世業,小人亦不閒。」

3、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價值。如曹操《龜雖壽》等詩。後兩種思想體現了建安詩人積極的人生觀。

三、創作個性的高揚。建安詩人多高自標置,以文才武略自負,在詩歌創作時,不肯效法同輩或前賢,而是努力展現獨特風貌。

(一)風格上,曹操詩古直悲涼,氣韻沉雄;曹丕便娟婉約,有文士氣;曹植詩「骨氣奇高,詞採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鍾嶸《詩品》);王粲劉楨:「仲宣躁競,故穎出而才果;公幹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二)詩體運用上,曹操四言詩獨擅一時;曹丕《燕歌行》2首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劉楨、蔡琰則以五言詩名世。

(三)詩歌語言上,操、瑀、琳樸質,丕、粲等秀美;植文採風骨兼備。

四、建安詩人處於時代與個人雙重悲劇的交匯點上,「或述酣宴,或傷羈戍,志不出於慆蕩,辭不離於哀思」(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具濃鬱的悲劇色彩:操詩「悲涼」(鍾嶸《詩品》),植詩「頗有憂生之嗟」(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平原侯植詩序》),粲詩「發愀愴之詞」(鍾嶸《詩品》),楨詩「感慨深至」(方東樹《昭昧詹言》)。

第五節阮籍、嵇康與正始詩歌

一、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

(一)曹魏後期政局混亂,正始詩人政治理想落潮,出現危機感和幻滅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發豪情壯志的作品減少,抒個人憂憤的詩歌增多,故籍詩「頗多感慨之詞」(鍾嶸《詩品》)和「憂生之嗟」(李善《文選注》),嵇康詩亦「多抒感憤」(陳祚明《採菽堂古詩選》)。

(二)受正始玄風影響,詩歌漸與玄理結合,詩風由建安時的慷慨悲壯變為詞旨淵永、寄託遙深。《滄浪詩話·詩體》:「以時而論,則有……正始體。」

二、阮籍代表作《詠懷詩》82首。

(一)非一時一地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記錄,開創政治抒情組詩先河。

(二)內容:

1、充滿苦悶、孤獨情緒。

(1)寫時光飛逝、人生無常,如:「懸車在西南,羲和將欲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為鹹池暉,濛汜受其榮。」(其十八)「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其三十二)

(2)寫樹木花草由繁華轉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覆,如:「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記。」(其三)「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其十二)「清露為凝霜,華草成蒿萊。」(其五十)「不見日夕華,翩翩飛路旁。」(其五十三)

(3)寫鳥獸蟲魚對自身命運無奈,如孤鳥、寒鳥、孤鴻、離獸等意象經常出現,特別是蟋蟀、蟪蛄,成為反覆歌詠的對象。

(4)慨嘆人生各種創痛,如少年忽成醜老,功名富貴難保,以女色事人不可靠。

2、其一「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可視為全部《詠懷詩》。清人方東樹說:「此是八十一首發端,不過總言所以詠懷不能已於言之故。」(《昭昧詹言》)詩中遷逝之悲、禍福無常之感觸目皆是,體現了憂憤深廣的情懷。

3、悲哀、悽愴、諮嗟、辛酸、蹉跎、憂傷、憤懣、怨尤、悲悼等詞語常見。

4、阮籍無法找到出路,詩中設計遊仙和隱居作為精神出路。詩中常讚美巢、由、夷齊、邵平等隱士,諷刺蘇秦等人因貪利祿而致殺身之禍。

5、有濟世志的作品,對時局的關注和自己的懷抱。

(1)如其三十一批評曹魏政權荒淫腐朽,指出其必定滅亡的命運。

(2)有的揭露禮法之士的虛偽,如其六十七。

(3)有的詩則抒發自己的壯志,如其三十九。

(二)藝術:

1、風格隱約曲折,「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鍾嶸《詩品》),常借比興、象徵手法來表達感情、寄託懷抱。或借古諷今,或借遊仙諷刺世俗,或借寫美人香草寓寫懷抱。李善《文選注》:「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

2、詩歌精神與建安風骨一脈相承,嚴羽《滄浪詩話·詩評》:「黃初以後,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為高古,有建安風內骨。」

三、嵇康詩,現存50餘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雜言,以四言成就較高。何焯《文選評》:「四言不為《風》、《雅》所羈,直寫胸中語,此叔夜高於潘、陸也。」

(一)內容:

1、以表現追求自然、高蹈獨立、厭棄功名富貴的人生觀為主要內容。如《幽憤詩》自述平生遭遇和理想抱負,對自己無辜受冤表示極大憤慨。其四言《贈秀才入軍》詩共18章,與《白馬篇》相比,既有遊俠兒的英武豪俠氣概,又有灑脫神情。

2、如《遊仙詩》、《答二郭》3首、《述志詩》2首等,多寫鄙棄世俗、回歸自然、高蹈隱逸之志。

(二)風格:《文心雕龍》:「嵇志清峻。」(《明詩》),「叔夜俊俠,故興高而採烈。」(《體性》)突出嵇康詩風與其人格性情之間的關係。《詩品》評其詩為「峻切」。

四、應璩《百一詩》為代表,主旨是對曹爽的規勸。態度平和,溫柔敦厚,語言質樸,以言事與說理見長,形象有所不足。

相關焦點

  • 在魏晉眾多名士中,從王羲之身上讀魏晉風骨
    魏晉時期湧現了許多風流名士,他們不羈的性格與極高的藝術造詣都是其他時代中所罕見的。其中,王羲之不僅以奪目的書法,成為我國藝術史上一朵燦爛的奇葩,其文學成就與灑脫的人格都是魏晉風骨的極佳體現。 王羲之書法上的代表作首推《蘭亭集序》,這部作品不僅書法藝術上直抵巔峰,而且其文學價值也不容小覷。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王羲之與當時的名流顯貴齊聚蘭亭,當時謝安、孫卓等都在其列,他們一起遊山玩水,談詩論文,《蘭亭集序》是王羲之醉酒之後真性情的抒發。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風骨,語出《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論》「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姚興睹之而醉心,宋祖聞之而動色」,意指人的剛正氣概和俊雅氣質。魏晉南北朝以降,風骨一詞被用來衡量文學藝術的格調和品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設「風骨」篇,將其作為一個美學範疇進行了詳盡闡釋和周致論述,風骨遂成為迄今中國文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意味著文章詩詞中端直言辭和駿爽風格的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
  • 什麼是魏晉風骨?
    魏晉風度不過是一種懦夫的避世之策,不要責怪,但也不需要拔高。螻蟻尚且偷生,魏晉這些文人士大夫想活命是很正常的。(1)亂世與奇人魏晉時代是一個很混亂的時代,有三國在前,有五胡亂華在後,可以說是中國史上一段血腥時代,是不折不扣的大亂世。
  • 什麼是風骨?「魏晉風骨」代表詩人陶淵明最出色的五首詩
    我們經常聽到「風骨」這個詞,比如「建安風骨」,「文人風骨」,但「風骨」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呢?綜合的來說,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實質是對文學作品內容和文辭的美學要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是這麼解釋「風骨」二字的:《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 魏晉風骨中繼者王徽之
    說起魏晉風度,就如回望歷史時發出的那一聲驚嘆。
  • 《廣陵散》:一腔魏晉風骨,一次生死抉擇
    今天想給你們推薦的是一場有風度和風骨的演出——再現「竹林七賢」等魏晉士人群體的原創話劇《廣陵散》!怎麼樣?心動的話,快往下看吧。魏晉時期,一群士人聚集山陽,他們寄寓山水,才情四溢而又任性狷狂,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史稱「竹林七賢」。他們是:關於他們的故事和傳說,一直廣為流傳。
  • 安徽大學文學考研真題(2006年—2020年)
    公 縱浩: 古代文學驛站 獲取其他院校考研真題。二、閱讀下面的詩,些一篇賞析文,標題自擬,字數不少於 600 字。爐中煤 郭沫若——眷念祖國的情緒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啊,無派年青的女郎! 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該不嫌我黑奴滷莽?
  • 吠陀文學(考研筆記122)
    吠陀文學(考研筆記122)學生李清文 編輯吠陀文學大約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期間,一般指從上古時期積累流傳下來的重要文獻《吠陀本集》。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
  • 明清小說流行,其淵源卻能追溯到魏晉,不同時代下的文學大有不同
    明清之前,小說已經發展到高潮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其實對於文學的創作和追求,還是充滿熱情的。
  • 文學小講座 | 回味經典文學之中國文學——魏晉南北朝
    其文「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與山巨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論》等為其代表作。詩長於四言,風度清峻;《幽憤詩》、《贈秀才入軍》較有名。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並曾作《琴賦》,對琴的奏法和表現力,作了細緻而生動的描述。魯迅曾多次集校過其作品集。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開封)人。
  • 古代男風現象!在魏晉南北朝掀起高潮,究竟是何原因?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男風文化曾經有過三個高峰:春秋戰國、漢魏六朝及明清兩代。本文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男風為切入點,敘述男風文化的表現及影響。
  • 《孤芳不自賞》反古裝套路,用兩個故事體系還原魏晉風骨
    《孤芳不自賞》打破愛情套路,保留歷史大背景,尊重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特徵,又將歷史進行具有「時代感」的處理,塑造出一套獨特的歷史觀。
  • 看歷史文化,從建安風骨說起
    說到「竹林七賢」就繞不過建安風骨、說起建安風骨又不得不說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說起「建安七子」就得介紹曹操、曹丕、曹植三位歷史赫赫有名的父子三人。當然提起曹操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說,曹操是個很有故事的男人!
  • 稗官野史,古代小說家記錄的文學作品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說家這個文學創作群體,始於古代的一種叫做稗官的小官。小說家是諸子百家之一,他們根據民風民俗進行創作,把民間的街談巷語轉化成文學作品。這些小說家的私人記錄就是稗官野史。從這個角度看,稗官野史很容易和謠言、瞎話混為一談。千萬不要有這種錯誤的認識,古人覺得既然是文學創作,必然有可取之處。古代文人有很強的道德感,他們在創作中會保持操守。
  • 竹林七賢的抉擇和魏晉名士的真相
    這種理解進入了一個很常見的誤區,這就是把當代的時代背景不假思索地移植到了古代。我們首先要指出的是:在魏晉及之前的名士群體中,「為藝術而藝術」是並不存在的思想潮流,純粹的藝術也並不是士人的普遍追求。什麼是「士」?這個字眼在現代被泛化了,基本可以用來形容所有成年男性,如「文士」的士,「士卒」的士,但我們要清楚,這個字眼首先脫胎於先秦封建貴族階層。
  • 桃紅深處,藏著半部古代文學史
    魏晉時期,隱逸之風盛行,桃花源人避居山中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桃花源未必實有其地,而是陶淵明筆下的一個文學意象,是以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傳聞為素材,寄寓自己理想的敘事渾涵之境。在附於《桃花源記》後的《桃花源詩》中,陶淵明寫道:「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 林家成魏晉風古言情合集:《媚公卿》《越姬》《南朝春色》等
    今天推【林家成】大大的作品,魏晉風骨,你值得擁有~2019年最後一個月,想著整理書單吧,又覺得自己這一年看的書雖集中於古言,卻似乎又雜而亂,追連載多於看完結,不好整理。忽然想到林家成大大,便有了這份書單。
  • 神仙鬼怪、奇人異事,魏晉南北朝小說,堪稱玄幻小說鼻祖
    那麼身為爽文存在的玄幻小說穿越回古代又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就要從魏晉南北朝說起。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小說都不算是一種文學體裁,一直到了魏晉南北朝,小說才被當作一種文學體裁的存在。當時佛教大興,方士巫師層出不窮,奇人異聞數不勝數,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 2013人大英美文學考研備考攻略
    ①關於英美文學:  因為人大沒有給定參考書,所以複習的時候一度也很迷茫,我們學校發的課本是羅經國的英國文學選讀,個人感覺這套書條理清晰便於記憶,而且覆蓋面廣,既有作家作品介紹又有選讀,很值得看一看。
  • 是什麼造就了「真正」的魏晉狂士?
    所謂的魏晉風度分為好幾個階段,大體而言,似乎是一個發展到成熟再到糾正的過程。這時的魏晉風度其實還只是個萌芽階段,後人總結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上的知識分子起到了一個本質上的提升。那魏晉風度的萌芽大概就是建安七子開始對漢代以儒家經學為統治根本的衝擊,建安七子已經開始從儒家士子轉變為清客,連作為儒家孔夫子傳承者孔融也多有驚世駭俗的言論流傳於世,但是此時"七子"的創作雖然風格不同,可大都還是積極、健康的內容佔著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