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十分,桃花獨佔八分。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或許沒有哪一種花能夠像桃花一樣,被賦予如此豐富的內涵:
在先民眼中,她是渺遠的上古神話。《山海經》有云:「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令桃木失去了武器的身份,但其御兇的作用卻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集體意識,與原始宗教不謀而合。
在詩人筆下,她是嬌媚的女子容顏。《詩經》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正如梅、蘭、竹、菊被賦予了文人風骨,桃花因其豔麗的花色和嬌媚的姿容與女性相聯繫,終由一首《題都城南莊》勾勒出「人面桃花」的經典語境。
在高人心中,她是隱逸的避世之所。《桃花源記》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渾涵之境,是陶淵明逃祿歸耕的精神家園。她既是詩人筆下的「桃花源」,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烏託邦」。
春意洩,不如走進桃紅深處,窺見被埋藏的文學意象。
桃花源
東晉年間,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幅田園風光。文中所想像的寧靜、富饒、淳樸的理想社會,引起了歷代文人和藝術家對「桃花源」的臆想——他們或追加相關的神話和傳說,或附會有關古蹟,或創作大量的詠嘆詩文,或將有關題材付諸畫筆。魏晉時期,隱逸之風盛行,桃花源人避居山中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
桃花源未必實有其地,而是陶淵明筆下的一個文學意象,是以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傳聞為素材,寄寓自己理想的敘事渾涵之境。在附於《桃花源記》後的《桃花源詩》中,陶淵明寫道:「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這幅逃祿而歸耕的圖景不僅是詩人筆下的「桃花源」,更是中國文學中典型的「烏託邦」。
人面桃花
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象中,花卉自有一套語意系統。正如梅、蘭、竹、菊被賦予了文人風骨,桃花則因其豔麗的花色和嬌媚的姿容,與女性聯繫在了一起。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周南·桃夭》中這些描繪女子出嫁的詩句,或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將桃花與女性聯繫在一起的文學作品。
《詩經》為何以桃花來祝福新娘?渠紅巖在《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一書中認為,在大自然的眾多花卉之中,桃花是最能代表生命和活力的,這與人生的青春,尤其女性的青春極為吻合。再者,桃花粉嫩的花色和靚麗的姿容與青春美麗的女子在視覺感上有相同之處,這是兩者之間關係建立的直接因素。此外,《詩經》時代是希求生育的社會意識盛行的時代,桃花花落後結子滿枝,正迎合了人們對女性婚後「早生貴子」的希冀。
而令「人面桃花」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之經典語境的,還要論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上半部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無論「人面桃花」的原型是詩人所愛慕的紅顏女子,還是所欣賞的優美風景,均給人以生之欣喜。待到詩的後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其情感基調便急轉直下。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無論桃樹、桃花還是桃實都具有永恆的文化意蘊,這種永恆在與世事的對比中更能反襯出人生的盛衰之感。「人面」已不可追尋,而「桃花」依然年復一年地盛開,這種對歲月流逝的感慨,頗似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從此以後,「人面桃花」的故事在中國文學中笙歌嫋嫋,不絕如縷。
桃花流水
人們在春季得到了現實需要的天賜甘霖,同時看到灼灼桃花帶來的結子滿枝的希望。這兩種物候現象的自然重疊,讓古人認識到「雨水」和「桃花」的出現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桃花」和「水」獲得了天然的姻緣,這便是「桃花流水」意象的最初意義。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桃花流水」在長期的文學發展歷史中分化出了四種不同的文學意蘊:清明時節,流水潺潺,桃花灼灼,文人墨客將這兩處景象構成一個視覺和弦,以「桃花流水」的意象呈現於文學作品。前有北周王褒《燕歌行》中「初春麗景鶯欲嬌,桃花流水沒河橋」,後有宋代歐陽修《送宋次道學士赴太平州》的「古堤老柳藏春煙,桃花水下清明前」,可見,「桃花流水」作為歷代文人描繪春色的常用文學意象,已成為約定俗成的春景辭藻。
在中國桃文化的發展史上,兩漢、魏晉是極力張揚桃之靈性色彩的時期,不謝的「桃花」與常清的「流水」,於是成為傳遞仙境信息的「青鳥」。基於此,後世文人常常用「桃花流水」的意象來描繪福樂無邊的仙境。在眾多作品中,最著名的當數唐代李白的《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此外,「桃花流水」的仙境意蘊在繪畫領域亦有呈現,如元代吳師道《仙居圖》就有題詞曰:「雲氣參差青嶂,樹林縹緲飛樓。誰識仙家歸路,桃花流水漁舟。」
在蘊含「桃花流水」意象的文學作品中,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可謂婦孺皆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西塞山前,桃花盛開,鷗鷺時起,晴笠雨蓑的漁人,戀秀色以支頤,臨清流而忘歸。如此令人曠怡的山水境界,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道,被歷代文人視作超脫境界的象徵。
桃花開時極為明豔,然而花期短暫,之後便匆匆凋謝。因此,桃花的凋零常與紅顏的暗老、年華的易逝、愛情的失落相聯繫,用以表達對生命流轉的哀傷和慨嘆。
總而言之,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中一個常見而又意義豐富的意象,「桃花流水」早已由春日象徵這一原始意義,發展為人類千百年來所共有的情感蘊涵。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