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紅深處,藏著半部古代文學史

2020-12-20 瀟湘晨報

春色十分,桃花獨佔八分。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或許沒有哪一種花能夠像桃花一樣,被賦予如此豐富的內涵:

在先民眼中,她是渺遠的上古神話。《山海經》有云:「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令桃木失去了武器的身份,但其御兇的作用卻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集體意識,與原始宗教不謀而合。

在詩人筆下,她是嬌媚的女子容顏。《詩經》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正如梅、蘭、竹、菊被賦予了文人風骨,桃花因其豔麗的花色和嬌媚的姿容與女性相聯繫,終由一首《題都城南莊》勾勒出「人面桃花」的經典語境。

在高人心中,她是隱逸的避世之所。《桃花源記》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渾涵之境,是陶淵明逃祿歸耕的精神家園。她既是詩人筆下的「桃花源」,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烏託邦」。

春意洩,不如走進桃紅深處,窺見被埋藏的文學意象。

桃花源

東晉年間,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幅田園風光。文中所想像的寧靜、富饒、淳樸的理想社會,引起了歷代文人和藝術家對「桃花源」的臆想——他們或追加相關的神話和傳說,或附會有關古蹟,或創作大量的詠嘆詩文,或將有關題材付諸畫筆。魏晉時期,隱逸之風盛行,桃花源人避居山中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

桃花源未必實有其地,而是陶淵明筆下的一個文學意象,是以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傳聞為素材,寄寓自己理想的敘事渾涵之境。在附於《桃花源記》後的《桃花源詩》中,陶淵明寫道:「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這幅逃祿而歸耕的圖景不僅是詩人筆下的「桃花源」,更是中國文學中典型的「烏託邦」。

人面桃花

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象中,花卉自有一套語意系統。正如梅、蘭、竹、菊被賦予了文人風骨,桃花則因其豔麗的花色和嬌媚的姿容,與女性聯繫在了一起。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周南·桃夭》中這些描繪女子出嫁的詩句,或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將桃花與女性聯繫在一起的文學作品。

《詩經》為何以桃花來祝福新娘?渠紅巖在《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一書中認為,在大自然的眾多花卉之中,桃花是最能代表生命和活力的,這與人生的青春,尤其女性的青春極為吻合。再者,桃花粉嫩的花色和靚麗的姿容與青春美麗的女子在視覺感上有相同之處,這是兩者之間關係建立的直接因素。此外,《詩經》時代是希求生育的社會意識盛行的時代,桃花花落後結子滿枝,正迎合了人們對女性婚後「早生貴子」的希冀。

而令「人面桃花」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之經典語境的,還要論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詩上半部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無論「人面桃花」的原型是詩人所愛慕的紅顏女子,還是所欣賞的優美風景,均給人以生之欣喜。待到詩的後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其情感基調便急轉直下。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無論桃樹、桃花還是桃實都具有永恆的文化意蘊,這種永恆在與世事的對比中更能反襯出人生的盛衰之感。「人面」已不可追尋,而「桃花」依然年復一年地盛開,這種對歲月流逝的感慨,頗似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從此以後,「人面桃花」的故事在中國文學中笙歌嫋嫋,不絕如縷。

桃花流水

人們在春季得到了現實需要的天賜甘霖,同時看到灼灼桃花帶來的結子滿枝的希望。這兩種物候現象的自然重疊,讓古人認識到「雨水」和「桃花」的出現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桃花」和「水」獲得了天然的姻緣,這便是「桃花流水」意象的最初意義。

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桃花流水」在長期的文學發展歷史中分化出了四種不同的文學意蘊:清明時節,流水潺潺,桃花灼灼,文人墨客將這兩處景象構成一個視覺和弦,以「桃花流水」的意象呈現於文學作品。前有北周王褒《燕歌行》中「初春麗景鶯欲嬌,桃花流水沒河橋」,後有宋代歐陽修《送宋次道學士赴太平州》的「古堤老柳藏春煙,桃花水下清明前」,可見,「桃花流水」作為歷代文人描繪春色的常用文學意象,已成為約定俗成的春景辭藻。

在中國桃文化的發展史上,兩漢、魏晉是極力張揚桃之靈性色彩的時期,不謝的「桃花」與常清的「流水」,於是成為傳遞仙境信息的「青鳥」。基於此,後世文人常常用「桃花流水」的意象來描繪福樂無邊的仙境。在眾多作品中,最著名的當數唐代李白的《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此外,「桃花流水」的仙境意蘊在繪畫領域亦有呈現,如元代吳師道《仙居圖》就有題詞曰:「雲氣參差青嶂,樹林縹緲飛樓。誰識仙家歸路,桃花流水漁舟。」

在蘊含「桃花流水」意象的文學作品中,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可謂婦孺皆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西塞山前,桃花盛開,鷗鷺時起,晴笠雨蓑的漁人,戀秀色以支頤,臨清流而忘歸。如此令人曠怡的山水境界,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道,被歷代文人視作超脫境界的象徵。

桃花開時極為明豔,然而花期短暫,之後便匆匆凋謝。因此,桃花的凋零常與紅顏的暗老、年華的易逝、愛情的失落相聯繫,用以表達對生命流轉的哀傷和慨嘆。

總而言之,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中一個常見而又意義豐富的意象,「桃花流水」早已由春日象徵這一原始意義,發展為人類千百年來所共有的情感蘊涵。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吳梅在北大教中國文學史的「鴻泥雪爪」
    不該被遺忘的「文學史」——關於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藏吳梅《中國文學史》陳平原談論現代中國的文學史書寫,一般都會提及兩個教育機構——北京大學和東吳大學。北京大學檔案館所藏《北京大學文科一覽》(1918),提及國文系教員吳梅講授的課程包括:「詞曲」,每周十節課;「近代文學史」,每周兩節課。而據《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中的《各研究所研究科目及擔任教員一覽表》,文科研究所國文門共開列十個專門科目,吳梅擔任指導教授的是「文學史」「曲」兩門。換句話說,吳梅當年在北大,不管是課程講授,還是研究指導,都是兼及「文學史」和「詞曲」。
  • 文學史:歐洲中古四大英雄史詩
    ●《熙德之歌》 _ 《熙德之歌》這部史詩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熙德」源於阿拉伯文,是對男子的尊稱,「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詩。它本是一部遊唱詩,作者是誰,已無從查考。
  • 文匯網:古代文學史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教授羅宗強去世
    中華書局微博公號發布消息,古代文學史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教授羅宗強於4月29日在天津去世。
  • 劉躍進:為什麼要不斷地書寫文學史?
    當文學史研究工作者厭倦了為其他學科打工的時候,是否該考慮回到自己的傳統?回到自己的經典?古代文學史上的《詩》、《騷》、李、杜、選學、紅學,還有四大名著等,現代文學史上的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是否已經被說盡,乃至題無剩義?這些都還是問題。
  • 《我的世界》龍珠怎麼變身桃紅 龍珠變身桃紅方法分享
    導 讀 我的世界龍珠怎麼變身桃紅,很多新的玩家不知道,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
  • 懷念|吳福輝談閱讀、文學史及現代文學館
    文學經典作品看多了,不知什麼時候就有了翻讀文學史的要求。在我們那個東北的中等工業城市能進文學史著作的新華書店,僅有火車站附近一家,我練長跑跑過去需半個小時,幾年來居然跑去買了王瑤先生的《新文學史稿》(上下冊不是一年出版的)、丁易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略》(一元五角的書費還借了同學三角才湊夠,題在扉頁上的字赫然還在),在舊書部配齊了劉綬松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上下卷)。
  • 普羅旺斯:桃紅葡萄酒的天堂
    薰衣草是普羅旺斯(Provence)美麗的衣衫,而桃紅葡萄酒是普羅旺斯的血液。去過普羅旺斯的人們,都會對這裡明快而鮮豔的色彩印象深刻,豔陽高照的純淨天空、隨風湧動的紫色花海、湛藍如畫的海岸風光,處處都透露出浪漫的南法風情。對葡萄酒迷來說,這裡是桃紅葡萄酒的天堂。
  • 宋詞之美:回憶畫橋深處水邊亭,什麼都忘卻
    過雨小桃紅未透,舞煙新柳青猶弱。記畫橋深處水邊亭,曾偷約。多少恨,今猶昨;愁和悶,都忘卻。拚從前爛醉,被花迷著。晴鴿試鈴風力軟,雛鶯弄舌春寒薄。但只愁,錦繡鬧妝時,東風惡。什麼樣的人能什麼都忘卻?什麼愁悶,什麼怨恨都能忘,僅僅是記畫橋深處水邊亭的美景嗎?那是有一佳人和他相戀,曾偷約。上斷寫景:和佳人相戀的地方有多美呢?寒梅風中飄飄灑灑落盡,只剩寒枝不肯安息,像是有風骨支撐,依然矗立在空中,吸收著天地之精華,為來年花更多。
  • 推薦88部電影,外國文學史不用愁!
  • 送給這個夏天的桃紅葡萄酒清單
    浪漫桃紅絕對是不能錯過的最佳飲品之一。很冰涼很粉的樣子看著就解暑,讓人增加食慾。理論上任何紅色葡萄品種都可以用來釀造桃紅,下面是一些用來釀造桃紅葡萄酒常見的葡萄,每種都有自己專屬色調和風味,快來喝一杯,澆一澆燥熱的小心臟吧!普羅旺斯桃紅(Provence rosé)
  • 粉紅傳說——蘭斯桃紅餅乾的故事
    桃紅餅乾(Le Biscuit Rose)是僅次於香檳酒的香檳區第二大特產,也叫做Le biscuit de Reims蘭斯餅乾,現已被收入拉魯斯詞目,是香檳人又一個小確幸。桃紅餅乾誕生於1690-1691年蘭斯城裡一位麵包師的烤爐裡。當時為了充分利用兩批麵包之間烤爐裡的餘溫,這位麵包師傅製作了特別的麵團,經過反覆兩次的烤制而得到了桃紅餅乾的雛形。
  • 《臺灣女性文學史》首發 大陸臺灣文學研究中首創
    《臺灣女性文學史》主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林丹婭介紹這部史書的撰寫與出版。 楊伏山 攝    廈門市副市長國桂榮(左2)、廈大校長助理(右2)藤伯剛蒞會祝賀《臺灣女性文學史》的出版。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9月12日電 (記者 楊伏山)一部勾勒從古代至21世紀初年臺灣女性文學的緣起、發展、沿革歷史脈絡的近百萬字鴻篇巨製《臺灣女性文學史》,12日在廈門舉辦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首發。
  • 中外文學史上必知的文學常識
    中外文學史上必知的文學常識(2)中外文學史上必知的文學常識(1)>>1.建安七子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王 禹、應王易、劉楨2.八仙是、不睦、不義、內亂12.十三經是:《易》《書》《詩》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爾雅》、《孟子》,《春秋》(晉·杜預將《左傳》附於《春秋》)《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13.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讚為「現實主義大師」的法國作家是:巴爾扎克14.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的作家是:託爾斯泰15.我國獲得史達林文學獎金的三部作品是
  • 法國文學史16位作家16部代表作品
    雨果最偉大的作品,世界文學史上壓軸的作品。 這部作品是雨果創作的巔峰作品,而且書中對19世紀的法國社會有詳細的描寫,對於想了解那段法國歷史的小夥伴也可以閱讀一下。《惡之花》是夏爾·波德萊爾的一部詩集,作品兼具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特徵。 《惡之花》是「惡」的藝術,而不是惡的頌歌。《紅與黑》是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巔峰作品。
  • 從詩歌到小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七個「第一」
    林紓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將外國小說翻譯到中國來的,是林紓,即林琴南。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具有革命性的變革意義。三、第一部白話詩集:胡適《嘗試集》第一編大多是脫胎於舊詩詞的作品,第二、三編在運用自由詩體和音韻節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嘗試,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作品或詛咒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和舊禮教的虛偽,或表現個性解放和積極進取精神,或歌頌勞工神聖。胡適無疑是第一位白話詩人。《嘗試集》充滿了矛盾,顯示出了從傳統詩詞中脫胎,蛻變,逐漸尋找,試驗新詩形態的艱難過程。
  • 【精彩】央視涉藏大型紀錄片《香巴拉深處》
    繼紀錄片《第三極》之後,中央電視臺又將推出一部涉藏大型紀錄片——《香巴拉深處》。目前該片的拍攝已進入尾聲。
  • 站在桃紅嶺上,聞綠草遍山吐清香,看蜂蝶飛舞
    冬天一過,春天就來晚了,有淡淡的意思,風漸漸暖和了,水依然很平靜,枝幹從枝幹上慢慢伸展出綠色,在潮溼的露水下,這種綠色非常新鮮可愛,桃紅嶺的春景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那個不僅新鮮,而且很美很不可思議。野生的桃子、野生的梅花和嫩樹,就像夜空中漂浮的星星一樣,不,他們好像是穿著漂亮衣服的女孩,一個接一個地,他們早早地站在綠山上,歡迎遠方的客人,來到山上,空氣突然變得清新了,那是青草的綠色香味和野花的香味,也許是因為寒冬的緣故,草長時間枯萎了,我迫不及待地從土裡鑽出來,樹林裡冒出了很多芽,桃紅嶺很安靜,沒有風,沒有草,沒有山谷,鳥不叫。
  • 回憶那一抹桃紅
    突然被河岸一簇簇絢麗迷人的紅色所深深吸引,金黃的陽光中夾雜著豔而不爭的桃紅,是那樣的別致。我放慢了步子,慢慢踱步到河堤旁,看著熙熙攘攘在夏日小雨中漫步的人群,想著如果有一把油紙傘用以搭配,便會使這時刻更有意境。靜靜的河堤旁,是一棵一棵被雨水略微溼潤的桃樹,初夏,桃樹始發嫩葉,不驕不躁如嬰孩般在百樹千枝、在綠葉的包裹中靜靜生長著。
  • 追光深處隱藏的平行時空-《半是蜜糖半是傷》
    可是面對這個在年少時最心愛的人,我卻沒有辦法到達他的心靈深處。只是不曾忘卻他也曾在我的心頭盛開一朵花,在枯木逢春時的一場及時雨,也曾滿懷期待著,他能轉過來看到的那一天。青春年華的旅途中因為他這一道光芒的存在變得格外美好,有時候正是因為這道光芒的存在使得我的青春變得更加有意義。
  • 全國2018年4月自考外國文學史考試真題
    點擊查看:2018年4月自學考試真題及答案|全國2018年4月自考外國文學史真題答案及評分參考全國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外國文學史試題課程代碼:00540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塗、寫在答題紙上。